眾所周知,20世紀許多美國知名鋼琴家都來自俄羅斯,例如拉赫瑪尼諾夫、霍洛維茨、切爾卡斯基、吉列爾斯、尤迪娜等不勝枚舉。在21世紀,仍然有大量接受俄羅斯鋼琴學派教育的俄裔鋼琴演奏家、教育家在美國工作,比如非常知名的鮑里斯·伯曼[1]、亞歷山大·科布林等。
鋼琴家、教育家鮑里斯·伯曼1948年出生于莫斯科,曾就讀于莫斯科國立音樂學院,師從奧伯林,1965年在莫斯科首次舉行個人獨奏音樂會。當時他也在巴洛克早期音樂樂團中演奏羽管鍵琴,是最早演奏勛伯格、施托克豪森、貝里奧和里蓋蒂作品的俄羅斯鋼琴家之一。不僅如此,伯曼還曾與俄羅斯現(xiàn)代主義作曲家施尼特凱、杰尼索夫合作并擔任莫斯科愛樂樂團、莫斯科室內樂團的簽約演奏家。作為歷史上第一位錄制普羅科菲耶夫全部獨奏鋼琴作品的鋼琴家,他被認為是當代普羅科菲耶夫作品的權威。
伯曼1973年離開莫斯科前往以色列,1979年移居美國,先后在波士頓大學、布蘭代斯大學和印第安納大學任教,目前在耶魯大學音樂學院任教并擔任鋼琴系主任。他是以色列音樂會和美國耶魯音樂會系列的創(chuàng)始人,上海音樂學院(2005年)、丹麥皇家音樂學院(2013年)名譽教授。
伯曼曾在世界各地的音樂會與藝術節(jié)上演奏并與大量演奏家以及室內樂團、交響樂團合作。其中包括大提琴家古特曼、麥斯基、克什鮑姆、赫爾曼森;雙簧管演奏家霍利格;長笛演奏家尼科萊特;小提琴家明茨、波克;鋼琴家弗蘭克、弗蘭克;東京四重奏、維米爾四重奏及歐亞各國的一流交響樂團等。
伯曼經常舉辦大師班,并多次受邀擔任國際重大比賽的評委,包括英國利茲國際鋼琴比賽、愛爾蘭都柏林國際鋼琴比賽、上海國際鋼琴比賽以及在以色列特魯威特舉辦的魯賓斯坦國際鋼琴比賽等等。他的演奏錄音在很多唱片公司發(fā)行,比如飛利浦唱片公司、德意志唱片公司、旋律唱片公司等。他與維米爾四重奏合作的肖斯塔科維奇和施尼特凱的鋼琴五重奏被提名格萊美獎。除此之外,伯曼還出版了關于鋼琴演奏技巧和鋼琴錄音的專著,包括《鋼琴大師教學筆記》《普羅科菲耶夫的鋼琴奏鳴曲:聽眾和表演者的指南》[2]。他的著作也曾在我國出版。
著名俄羅斯鋼琴演奏家亞歷山大·科布林1980 年出生于莫斯科,5歲起隨莫斯科格涅辛音樂學校澤利克曼學習,18歲考入莫斯科音樂學院,成為鋼琴演奏家、教育家列夫·納烏莫夫[3]的學生,后在該院攻讀研究生。
少年時代的科布林便在許多鋼琴比賽中獲獎。18歲在蘇格蘭國際鋼琴比賽獲得第一名;1999年獲得布索尼比賽第一名; 2000年在華沙舉辦的國際肖邦鋼琴比賽獲得第三名;之后在日本的濱松國際鋼琴比賽中與布雷哈馳[4]并列第二名(第一名空缺)。2005年6月在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中獲勝,得到20000美元的現(xiàn)金獎勵,還得到了唱片合約、歐洲美洲音樂會巡演的合約和一支專業(yè)的經紀人管理團隊。事實上,科布林在此之前便已聞名世界,長期和歐洲、亞洲知名交響樂團合作演出。
科布林曾在莫斯科的格涅辛音樂學院任教,2009年到美國并工作至今。他曾任教于哥倫布州立大學施沃布音樂學院和紐約大學斯坦哈特學院;2017年秋以后任教于伊斯曼音樂學院鋼琴系。從事教學工作的同時,雅馬哈簽約藝術家科布林并沒有放棄演奏事業(yè),以獨奏和室內樂演奏的形式演出。近年來他也時常以評委的身份出現(xiàn)在各大國際鋼琴比賽中。除此之外,科布林還錄制出版了全套肖邦作品的光盤,他在范·克萊本比賽中的現(xiàn)場演奏光盤也被發(fā)行。
在柯蒂斯音樂學院、茱莉亞學院、曼哈頓音樂學院這3所美國知名音樂學院的鋼琴系或鋼琴演奏專業(yè)中也有許多俄裔鋼琴家任教。
(一)柯蒂斯音樂學院
柯蒂斯音樂學院鋼琴系僅有6位鋼琴專業(yè)教師:喬納森·畢斯、加里·格拉夫曼、劉孟捷、羅伯特·麥當勞、埃莉諾·索科洛夫及鋼琴家、指揮家伊格納特·索爾仁尼琴。其中有兩位與俄羅斯學派淵源頗深。
1.加里·格拉夫曼
著名鋼琴教育家格拉夫曼1928年出生于紐約一個俄裔家庭。他3歲開始學習鋼琴,7歲考入柯蒂斯音樂學院,成為曾在圣彼得堡音樂學院任教的俄羅斯鋼琴家文格洛娃(1877-1956)的學生。1946年畢業(yè)后,格拉夫曼開始了職業(yè)鋼琴演奏家的生涯。1977年右手無名指扭傷,格拉夫曼為避開受傷的手指并延續(xù)演奏工作,開始為一些作品重新設計指法,但事與愿違,1979年右手徹底宣告殘疾。
1980年格拉夫曼回柯蒂斯音樂學院任教,1986 —2006年擔任學院院長。我國鋼琴演奏家郎朗、王羽佳、張昊辰均師從于他。當今美國最著名的鋼琴教育家之一、茱莉亞學院與柯蒂斯音樂學院的教授羅伯特·麥當勞也是他的學生。
2.伊格納特·索爾仁尼琴
鋼琴家、指揮家伊格納特·索爾仁尼琴1972年出生于莫斯科,父親是著名作家。索爾仁尼琴2004年起任教于柯蒂斯音樂學院鋼琴系,同時也是一位非?;钴S的室內樂演奏家并擔任費城室內樂團的指揮與莫斯科交響樂團首席客座指揮。作為艾弗里費雪職業(yè)生涯獎金的獲得者,索爾仁尼琴還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夏季音樂節(jié)之一坦格爾伍德音樂中心的一員。他曾在許多廣播和電視節(jié)目中亮相,包括影響力巨大的CBS電視臺“星期天早晨”和ABC電視臺“深夜節(jié)目”。他和妻子及三個孩子目前在紐約市定居。
(二)茱莉亞學院
茱莉亞學院的鋼琴專業(yè)共有11名教師,包括伊曼紐爾·艾克斯、謝爾蓋· 巴巴揚、歐內斯特·巴雷塔、陳洪寬、史蒂芬·霍夫、約瑟夫·卡利斯坦、約赫維德·卡普林斯基、杰羅姆·羅溫塔爾、朱利安·馬丁、羅伯特·麥當勞、馬迪·瑞卡里奧。其中有兩位曾在俄羅斯接受教育:巴巴揚與瑞卡里奧。
1.謝爾蓋·巴巴揚
巴巴揚1961年出生于一個音樂世家,在莫斯科先后師從于納烏莫夫、戈爾諾斯塔耶娃與維拉先科及如今仍活躍在演奏舞臺的鋼琴家普列特涅夫。巴巴揚曾在克利夫蘭國際鋼琴比賽、日本濱松國際鋼琴比賽、伊麗莎白女王國際鋼琴比賽、埃斯特·奧內斯國際鋼琴比賽、布索尼國際鋼琴比賽等多個國際鋼琴大賽中獲獎并作為獨奏鋼琴家進行巡回演出。他跟德意志唱片公司、鑒賞家協(xié)會、馬林斯基等多個唱片公司合作錄制了唱片。巴巴揚的演奏曲目庫十分龐大,其中包括54首鋼琴協(xié)奏曲。
巴巴揚同時在兩個音樂學院任教,1992年起在克利夫蘭音樂學院任教,2014年起執(zhí)教于茱莉亞學院。1996年,巴巴揚作為常駐藝術家在克利夫蘭音樂學院創(chuàng)立了謝爾蓋· 巴巴揚國際鋼琴學院,他教過的學生在國際比賽上頻頻獲獎并成為各大音樂院校的教學主力,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天才鋼琴演奏家特里福諾夫。
2.馬迪·瑞卡里奧
馬迪·瑞卡里奧是芬蘭鋼琴家,1954年出生,但他學習并畢業(yè)于列寧格勒音樂學院。1980年瑞卡里奧首次在卡內基音樂廳演出,曾在歐洲多家音樂學院任教。
(三)曼哈頓音樂學院
近年來,曼哈頓音樂學院鋼琴系的師資力量列全美之首,共有14位教師:馬克·西爾弗曼、阿爾卡狄·阿羅諾夫、葉菲姆·布朗夫曼、杰弗瑞·科恩、丹尼爾·艾普斯丁、霍拉西奧·古鐵雷茨、菲利普·凱文、奧爾加·科恩、索羅門·米科夫斯基、亞歷山大·穆圖茲金、喬安·波爾克、安德烈-米歇爾·舒布、伊奈莎·辛克維奇、妮娜·斯維特拉諾娃。其中有7位俄裔鋼琴家。
1.阿爾卡狄·阿羅諾夫
阿爾卡狄·阿羅諾夫[5]畢業(yè)于列寧格勒音樂學院,是著名鋼琴教育家薩夫申斯基的學生,1960年留校任教并從事演奏,在蘇聯(lián)各大城市音樂廳及廣播電視臺演出達千余場。阿羅諾夫1977年移民美國,任教于曼內斯音樂學院鋼琴系,1984年加入曼哈頓音樂學院鋼琴系。他的很多學生現(xiàn)執(zhí)教于美國著名大學和音樂學院的鋼琴系,包括耶魯大學音樂學院、曼內斯音樂學院、猶他大學、楊百翰大學、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等。
阿羅諾夫是施坦威簽約藝術家,除在紐約的全職教學外,也在美國、意大利、法國、西班牙、俄羅斯、中國、印度、臺灣、菲律賓、香港和哥斯達黎加舉辦鋼琴大師班。他是多個音樂節(jié)的常駐鋼琴教師,包括美國的尖峰音樂節(jié)、西班牙的布爾戈斯國際音樂節(jié)、意大利的梅拉諾音樂節(jié)等。
除此之外,阿羅諾夫還撰寫了《貝多芬鋼琴作品中的動態(tài)、發(fā)聲和速度》等學術著作,編輯出版了俄羅斯先鋒藝術家的兩套鋼琴作品集,為學生創(chuàng)編了18套曲集,題為《當代作曲家青少年作品集》。
2.葉菲姆·布朗夫曼
葉菲姆·布朗夫曼1958年出生于蘇聯(lián)一個音樂世家,自幼學習鋼琴演奏,是當代最活躍的鋼琴演奏家之一。15歲布朗夫曼隨家人移民到以色列,師從于特拉維夫大學魯賓音樂學院院長、著名鋼琴教育家阿里·瓦迪。1975年他與祖賓梅塔、蒙特利爾交響樂團共同演出,由此打開職業(yè)演奏家生涯。后赴美在茱莉亞學院、柯蒂斯音樂學院等院校學習,師從于??怂鼓?、弗萊舍和賽爾金。布朗夫曼1989年入美籍,2015年獲得曼哈頓音樂學院榮譽博士學位。他的獨奏、室內樂和管弦樂錄音受到廣泛贊譽,6次被提名格萊美獎。作為職業(yè)演奏家的布朗夫曼演出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曾每年保持一百場左右的頻繁演出,曲目量驚人。他近年來開始更關注鋼琴教學,2016年起任教于曼哈頓音樂學院鋼琴系。
3.奧爾加·科恩
奧爾加·科恩1975年出生于莫斯科一個音樂世家,父母都是鋼琴家,曾祖母是女中音歌唱家普舍尼奇科娃??贫?歲起師從于莫斯科中心音樂學校季瑪金教授。季瑪金教授培養(yǎng)了包括傳奇人物波哥雷里奇和普萊特涅夫在內的多位世界一流鋼琴家,科恩也是其中的佼佼者——17歲在第一屆拉赫瑪尼諾夫國際鋼琴比賽中獲得第一名。后來她在莫斯科音樂學院跟隨多連斯基完成了本科及研究生學習,曾獲俄羅斯葉利欽總統(tǒng)榮譽獎學金,也曾在意大利伊莫拉的鋼琴大師學院隨佩特魯山斯基學習。科恩在第11屆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中獲得金獎,成為該獎項30年來第一位獲此殊榮的女性。
2012年科恩與弟弟弗拉基米爾·科恩建立了“愿望”基金會,宗旨是為世界各地的年輕音樂家提供幫助。2016年科恩在新墨西哥州阿爾伯克基舉辦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國際鋼琴比賽。此項賽事每3年一次,使命是“為年輕的鋼琴家提供平臺,通過因價值和卓越在全球范圍內被認可的競賽來發(fā)展國際事業(yè)”,科恩本人擔任比賽的藝術總監(jiān)及評委會主席。為感謝科恩的貢獻,阿爾伯克基市長理查德·貝瑞發(fā)布行政命令宣布首屆比賽的最后一天11月20日為“奧爾加·科恩日”。她也曾在其它國際比賽中擔任評委,2017年起在曼哈頓音樂學院教學。
4.亞歷山大·穆圖茲金
鋼琴家、教育家亞歷山大·穆圖茲金1980年出生于下諾夫哥羅德的一個音樂世家,自幼隨母學習鋼琴,后在下諾夫哥羅德國立格林卡音樂學院學習。穆圖茲金曾在漢諾威音樂與戲劇學院學習并獲得曼哈頓音樂學院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也獲得了曼哈頓音樂學院頒發(fā)的2012年杰出校友獎。曼哈頓期間他跟隨米科夫斯基學習,2013年9月起任教于該院鋼琴系,在教學的同時也未間斷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穆圖茲金曾獲得克利夫蘭國際鋼琴比賽三等獎、貝多芬獎和少年評委會一等獎、蒙特利爾國際音樂比賽二等獎、2011年第十三屆魯賓斯坦國際鋼琴大師賽第五名。在他眾多的演奏曲目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由他自己改編的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鳥套曲》。
5.伊奈莎·辛克維奇
伊奈莎·辛克維奇曾在烏克蘭的哈爾科夫特別音樂學校學習鋼琴,后在特拉維夫魯賓音樂學院跟隨沃爾科夫學習。由于獲得美國以色列文化基金會的獎學金,辛克維奇來到美國跟隨米科夫斯基學習并在芝加哥表演藝術學院獲得碩士學位,在曼哈頓音樂學院獲得音樂藝術博士學位。辛克維奇在特拉維夫魯賓斯坦國際鋼琴大師賽、明尼阿波利斯“E”鋼琴大賽等鋼琴賽事均獲獎項,曾與以色列愛樂樂團、明尼蘇達樂團、古爾本基安交響樂團、大加那利愛樂樂團合作演出。辛克維奇自2008年起任教于曼哈頓音樂學院鋼琴系預科班,2012年曾發(fā)行的舒伯特鋼琴作品CD專輯,2014年起在學院鋼琴系任教。
6.妮娜·斯威特蘭諾娃
妮娜·斯威特蘭諾娃自幼跟父母居住于莫斯科,母親是畢業(yè)于基輔音樂學院的鋼琴家,而她第一位鋼琴老師也畢業(yè)于基輔音樂學院。斯威特蘭諾娃5歲起在格涅辛音樂學校學習,16歲考入莫斯科音樂學院,隨涅高茲學習7年。斯威特蘭諾娃和第一任丈夫斯威特蘭諾夫組成的二重奏在當時年輕一代蘇聯(lián)音樂家中具有影響力,演出很多。1975年斯威特蘭諾娃到美國教學,由立陶宛裔美籍著名鋼琴教育家瑞森伯格推薦進入紐約曼尼斯音樂學院代課,第二年被正式聘請,1983年起在曼哈頓音樂學院鋼琴系執(zhí)教。她有很多學生是國際鋼琴比賽的獲獎者。她本人也受邀擔任韓國鋼琴比賽、美國世界鋼琴比賽及德克薩斯州、紐約的多個國際賽事的評委。
7.索羅門·米科夫斯基
著名鋼琴教育家索羅門·米科夫斯基出生于古巴的俄裔家庭,早年隨森特納[6]學習鋼琴,獲得古巴政府及茱莉亞學院獎學金后赴紐約隨著名俄羅斯鋼琴家戈羅德尼茨基[7]深造。米科夫斯基在茱莉亞學院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74年起執(zhí)教于曼哈頓音樂學院鋼琴系,曾榮獲院長勛章,同時他也兼任羅斯福大學芝加哥表演藝術學院客座教授。
米科夫斯基被贊譽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教師”之一,他的學生在國際比賽中獲獎超過150人次,多位畢業(yè)生任教于世界頂級音樂院校,比如本文中的穆圖茲金和辛克維奇等。中央音樂學院盛原、哈爾濱音樂學院元杰等中國鋼琴家也是他的學生。米科夫斯基因在鋼琴教育上的杰出貢獻被國際教育協(xié)會授予“辛塔斯”獎。作為施坦威簽約藝術家,米科夫斯基每年在歐洲主辦音樂節(jié)并接受過大量專業(yè)音樂雜志的專訪。在音樂研究方面,米科夫斯基著有《論述十九世紀古巴音樂》并為“美洲國家組織”刊物《美洲》雜志撰稿。
因此,除伯曼、科布林等俄裔鋼琴家,在美國3所一流音樂學院工作的就有10位俄裔專業(yè)鋼琴教師,約占其教師總數的三分之一。如果算上在俄羅斯接受教育的瑞卡里奧,直接受益于俄羅斯鋼琴學派的教師數超過35%。其中柯蒂斯音樂學院俄裔鋼琴家剛好占鋼琴教師數的三分之一,茱莉亞學院的俄裔鋼琴家比例較小,曼哈頓音樂學院中俄裔鋼琴家占比最大,達到二分之一。這些鋼琴家中多數在莫斯科、圣彼得堡、下諾夫哥羅德等地的俄羅斯院校接受過專業(yè)教育,也有個別是在美國等地由俄裔教師培養(yǎng)的俄裔鋼琴家。
整體看來,當代美國一流音樂學院中的俄裔鋼琴演奏家、教育家數量多、比重高且遍布各個不同的年齡層次,是美國專業(yè)鋼琴教師群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不但在學院培養(yǎng)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優(yōu)秀學生,也將自身具有俄羅斯學派特征的音樂理念通過巡回演出、大師班滲透到當代鋼琴演奏與更廣闊的教育中,以各種方式影響著美國乃至全世界的鋼琴音樂發(fā)展。
注釋:
[1]也譯作鮑里斯·貝爾曼。
[2]Notes from the Pianist's Bench,耶魯大學出版社,2000年;Prokofievs Piano Sonata: A Guide for the listener and the Perfurmer,耶魯大學出版社,2008年。
[3]列夫·納烏莫夫(Lev Nikolayevich Naumov,1925~2005):俄羅斯鋼琴家、作曲家、教育家,俄羅斯人民藝術家,在美國被稱為“俄羅斯鋼琴教父”。納烏莫夫曾跟隨俄羅斯鋼琴學派代表人物之一涅高茲(H.Neuhaus)學琴,曾擔任涅高茲的助教,后成為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樂學院的鋼琴教授并擔任過許多國際比賽的評委。納烏莫夫培養(yǎng)了很多優(yōu)秀的鋼琴家演奏家。如魯比莫夫(A.Lubimov)、納謝德金(A.Nasedkin)、洛巴諾夫(V.Lobanov)、巴巴揚(Sergei Babayan)、林東赫(Dong-Hyek Lim)等等。
[4]布雷哈馳是第十五屆國際肖邦鋼琴大賽的金獎得主。
[5]筆者曾詢問阿爾卡狄·阿羅諾夫本人,出于性格、隱私或其他原因,鋼琴家未透露自己的年齡。以下沒有備注出生年份的鋼琴教師家皆出于這一原因。
[6]西塞爾·佩雷斯·森特納曾在巴黎師從于華金·寧(Joaquín Nín),華金·寧的導師是莫什科夫斯基。
[7]戈羅德尼茨基是傳奇鋼琴大師約瑟夫·列文(Josef Lhévinne,1874-1944)的得意門生。
許桂寧 臨沂大學俄羅斯音樂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