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吉鴻
[摘 要]古詩詞是民族文化的瑰寶。小學階段的古詩詞教學,重在古詩,宋詞數(shù)量極少。因此,教學張志和的《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時,教師要通過朗讀,引導學生感受詞的節(jié)奏,體會詞與詩歌的不同;同時,通過抓住關鍵詞語,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理解詞的意境;通過品析句子,引導學生領悟詞的韻味,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走進宋詞,走進作者的世界,體會詞的藝術魅力,自覺理解傳承民族文化。
[關鍵詞]教學實錄;藝術魅力;古詩詞;朗讀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0)25-0015-03
一、朗讀,感受節(jié)奏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指板書的課題)——
生:(齊讀)《漁歌子》。
師:“子”要讀第三聲,再讀一遍。(學生再齊讀)
師:這是一首詞。(板書:詞)
生:“漁歌子”是詞牌名。
師:好的。同學們有沒有覺得這首詞和詩差不多呢?自讀三遍,找找從哪里看出這是一首詞。
(學生自由放聲讀)
師:你是從哪里發(fā)現(xiàn)的?
生1:我發(fā)現(xiàn)“青箬笠,綠蓑衣”這句中有個逗號,詩歌一般第三句中間不會有逗號。
生2:詞在古代都是唱的,我認為“青箬笠,綠蓑衣”可以唱出來,就是詞。
生3:前兩句和古詩一樣,運用對偶;后面有兩句不一樣?!扒囿梵?,綠蓑衣”都是三字。
師:不錯,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
生:和別的詩對比,我發(fā)現(xiàn)這首詞特別有節(jié)奏感。
師:詩也有節(jié)奏感。請大家再說說從哪里看出這是一首詞。
生:第三句。
師:應該是第三行的兩句。詞有另一種說法——“長短句”(出示),讀一遍,記在旁邊。下次分辨詩和詞最簡單的辦法可以看有無“長短句”。來,連起來讀短句。
生:(齊讀)“青箬笠,綠蓑衣?!?/p>
師:再讀三個長句。
生:(齊讀)“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斜風細雨不須歸?!?/p>
師:古人寫詩,叫——“做詩”(出示,學生齊讀),古人寫詞,叫——“填詞”(出示,學生齊讀)。這是為什么呢?
生:詞牌有一些規(guī)矩,比如每一種詞牌都有字數(shù)規(guī)定,所以叫“填詞”。
師:規(guī)矩可以說是“格式”。
生:我覺得“填詞”需要一定的格式。
師:是的,不同的詞牌有不同的格式,自然有不同的字數(shù)了。數(shù)一數(shù)《漁歌子》每一句的字數(shù)。
生:“西塞山前白鷺飛”,七個字;“桃花流水鱖魚肥”,七個字;“青箬笠”,三個字;“綠蓑衣”,三個字;“斜風細雨不須歸”,七個字。
師:“漁歌子”詞牌的格式就是“77337”。我們連起來讀這首詞——
(學生有節(jié)奏、有韻律地齊讀)
二、想象,體會意境
師:詞要多讀,讀出韻味。(板書:讀)接下來做什么?
生:品。
師:品詞應該是第三步(板書:品),“品”之前該做什么?
生:解。理解意思。
師:理解古詩詞更好的辦法應該是——
生1:意,意思的“意”。
生2:譯,翻譯的“譯”。
生3:背。
師:嗯,多背多得分,“背多分”。(學生大笑)
生4:講。
生5:賞。
師:詩中有畫,詞中也有畫。讀詩讀詞,應該展開豐富的想象。所以,我們第二步要“想”(板書:想),想象畫面。請大家默讀這首詞,圈出詞中的景物。
(學生圈出“西塞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箬笠、蓑衣、斜風、細雨”)
師:請大家齊讀描寫景物的詞語。
(學生齊讀)
師:找一個你最有感覺的句子,借助景物,想象畫面;然后,跟同桌說說;最后和大家分享。
(學生自由找句子,想象畫面)
師:好,現(xiàn)在開始交流。誰先來?
生1:“桃花流水鱖魚肥”。一棵桃樹立在溪水旁邊,花瓣紛紛落下來,飄在溪水上,順流而下,溪水中還有幾條鱖魚在那里嬉戲玩耍。
師:一棵桃樹好像太少了。誰愿意再試試,講得比她美一點?
生2:(邊思邊說,時不時停?。疤一窒隆ò昙娂娐湓谖业拿媲啊従徚魈剩瑤讞l鱖魚很肥很肥?!?/p>
師:不夠流暢。再請一位同學。
生3:我仿佛看到了十里桃花。在桃花林中,有一條小河緩緩地流淌著,水擊打在石頭上濺起了一朵朵小水花。幾條鱖魚在溪水中跳躍著,仿佛在歡樂地嬉戲。
師: 非常好!聽老師來說一說?!疤一ㄩ_了,遠遠望去,像燦爛的云霞,飄落大地,又像一團紫紅的、淡紅的、粉紅的煙霧,繚繞在蒼翠的山林之間,構成了一幅明麗的山水畫。在桃花林中,有一條迂回的明如玻璃的飄帶一樣的溪流淙淙地流淌,發(fā)出叮叮咚咚的樂聲。再仔細一看,清澈、透明、碧綠的溪水里,還有一群鱖魚在自由快樂地玩耍?!?/p>
(掌聲響起)
師:這就叫想象。詞的每一句都可以展開豐富的想象,不要被它的文字所拘束,意思大體一致就行。按照這個方法,自己再找一句,想一想,說一說。
(學生自由練習)
師:好,繼續(xù)交流。
生1:“斜風細雨不須歸”。彎彎曲曲的一條河里,有一個漁舟,一個老人家戴著帽子,不管多大的風雨他都堅持著,快樂地、悠閑地垂釣。
師:(問全體學生)“風不大,雨也不大”,從哪里看出來?
生:(齊答)“斜風細雨”。
師:(對生1)你講得很精彩,唯一不足的就是把風雨說大了。誰來挑戰(zhàn)他,把斜風細雨的感覺想象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