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泉州傳統(tǒng)戲曲叢書·第六卷》中的《鄭元和》,是據(jù)唐代傳奇小說《李娃傳》和明代傳奇《繡襦記》改編而成的當(dāng)?shù)貞蚯瑢佟跋履稀崩鎴@戲中的傳統(tǒng)劇目,存有十二出。其中《剪花容》、《鬧蓮花》兩出戲獨具特色,加之戲中保留的傳統(tǒng)舞蹈,使得這部戲具有很大的藝術(shù)魅力。
關(guān)鍵詞:梨園戲;鄭元和;藝術(shù)魅力
中圖分類號:J82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0-0213-01
梨園戲可分為大梨園戲和小梨園戲,大梨園戲中的“下南”一支因插科打諢較多,因而具有較為濃厚的生活氣息?!度輦鹘y(tǒng)戲曲叢書·第六卷》中《鄭元和》,乃據(jù)唐以來同類題材的小說和戲曲改編而成的當(dāng)?shù)貞蚯?,是“下南”梨園戲中的傳統(tǒng)劇目,存有十二出,分別為:《辭家》、《迫娼》、《過樓》、《小二報》、《踢球》、《成親》、《賣來興》、《迫離》、《亞仙悶》、《鬧蓮花》、《剪花榮》和《千秋樓》。其中,《鬧蓮花》和《剪花容》兩出獨具特色,加之該戲中保留了傳統(tǒng)的舞蹈,使得這部戲具有很大的藝術(shù)魅力。
一、《鬧蓮花》
《繡襦記》里有關(guān)“鵝毛雪”的描寫實源于元代戲曲劇本,明沈德符《顧曲雜言》。個中載有沈璟在元雜劇中曾見過“鵝毛雪”一事,然實無可考,也有人推測這是出自元南戲《李亞仙》?!独C襦記》第三十一出《襦護郎寒》中,對“鵝毛雪”的描寫較為簡單,而梨園戲《鄭元和》第十出《鬧蓮花》中,關(guān)于“鵝毛雪”的描寫卻較為豐富:
【前腔換頭】我終不斷憂暖飽,肚皮中忍饑餓,頭上戴霜雪飄飄,最苦冷難言,卻遇到嚴(yán)冬天到。想當(dāng)年也曾象板鳳簫,月夜花朝,鸞友鳳交。結(jié)鬃帽兒戴著,白玉鉤兒束著,五花馬騎著,來興跟著。撞著一個妖嬌,同我相邀,日日花朝,夜夜元宵,快樂逍遙。今日里我銀子嫖得罄空,結(jié)鬃帽壞了,白玉鉤斷了,五花馬宰了,來興都賣了,單剩一個軀勞,身中沒有寶鈔。老鴇來算賬,絮絮叨叨,將我趕出門來,李亞仙不知我在何處,鄭元和不得已,因此來打上,唱出哩蓮花,風(fēng)花雪月。①
梨園戲《鄭元和》本關(guān)于“鵝毛雪”的描寫比較豐富,如果說《鄭元和》真是元南戲遺存的話,那么明《繡襦記》肯定進(jìn)行改動簡化了。這支曲子之后還有大段乞丐唱的“蓮花落”,屬于《蓮花落》一場。明朱有燉的《李亞仙花酒曲江池》將《蓮花落》和《鵝毛雪》獨立開來,梨園戲?qū)嶋H也應(yīng)該是兩場戲,但卻融合在一場戲中了,即《蓮花鬧》。在這出戲中,除了乞丐們的所唱曲段外,還保存著一支著名的南曲“三千兩金”,此曲原是南曲譜《起手板》第六節(jié)《綿答絮》填詞的,在其他各本中均無。
二、《剪花容》
與同題材的其他文本相比,梨園戲《鄭元和》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自毀容顏的這場戲。明代《繡襦記》以及后世據(jù)《繡襦記》改編的其他各地方戲中,亞仙刺目用的都是繡花針,而在梨園戲《鄭元和》中,亞仙毀容用的卻是剪刀。且看梨園戲中有關(guān)“剪花容”的唱白:
[旦唱]【慢頭】提起剪刀,剪破花容,試看尾梢是怎呢,看你做人真呆癡。
[生白]娘子,人若可惡不便,在許處啼切切,人若聽見成乜狀。
[旦白]咳,我苦呀。
[生白]都是我娘子剪破花容。呀,是了,她見我懶惰讀書,因此即剪破花容,只等樣人有此志,元和無志,娘子,虧得你。
[生唱]虧你,虧你怎行宜,愿同我同苦又甜,是我一時所見淺,今來反悔也可遲。勸你,勸你莫得苦切啼,容乞小人改過一些厘。
這里可以看出,梨園戲《鄭元和》是有別于明傳奇《繡襦記》的,而“刺目”的相關(guān)情節(jié)在《繡襦記》之前未曾出現(xiàn),遂有學(xué)者認(rèn)為《鄭元和》很有可能是元南戲《李亞仙》的一類遺存。然從《九宮正始》佚曲中也沒有發(fā)現(xiàn)關(guān)于“刺目”的相關(guān)情節(jié),這一點甚是奇怪,很值得商榷。
三、傳統(tǒng)戲舞
梨園戲《鄭元和》中還有一個引人注目的地方,即“踢球”和“拍胸”兩種舞蹈。
“踢球”古代稱蹋蹴、蹴鞠、筑球、蹴圓等。從文獻(xiàn)記載可看出,歷代文人均有以蹴鞠為題材的作品?!妒酚洝ぬK秦列傳》載:“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筑,斗雞走狗,六博蹋鞠者。”②至宋代,“踢球”成為當(dāng)時非常流行的一種舞蹈,《水滸傳》開頭對高俅踢球的描寫就是最好的例證。戲曲中對“踢球”的描寫最早見于《永樂大典》戲文三種之《張協(xié)狀元》,劇中多次提到“踢球”,在第四十八出凈丑打諢中有對“踢球”動作的直接描寫:“(丑)那得一年踢氣球,尊官記得?(凈)相公踢得流行隨步轉(zhuǎn),明月逐人來。記得耆卿踢個左簾,相公踢個右簾。耆卿踢個左怪,當(dāng)職的踢個右怪(凈丑相踢倒介)”③梨園戲《鄭元和》中也有對“踢球”舞的記敘,第五出出目名稱便是“踢球”,開場便是:“[凈白]:是呀亞仙娘子呀,李媽咧說,外面好人客到,出外擲球踢毽,度人客作樂一番?!苯又顏喯蔀楸憩F(xiàn)對鄭元和的情誼,于酒席宴中,邀請李媽與眾歌妓跳彩球舞,為元和取樂助興。
除“踢球”外,該戲還保留了“拍胸舞”?!芭男匚琛庇址Q“打胸”、“打七響”、“打花綽”、“乞丐舞”,早在南宋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舊社會里,兵荒馬亂,天災(zāi)人禍,乞丐散見于城鄉(xiāng)各地。這些行乞者或懷抱月琴彈唱,或手執(zhí)竹板說唱,而拍胸是他們特有的集體表現(xiàn)形式。后廣泛流行于福建泉州、廈門、漳州等地,成為了閩南地區(qū)最有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舞蹈?!芭男匚琛笔悄行蕴奈?,跳舞者頭戴草圈,光著腳,裸露上身。基本動作為:雙手于胸前合擊一次,然后依次拍打左胸部和右胸部,接著雙臂內(nèi)側(cè)依次夾擊右脅部和右脅部,最后雙手再依次拍打右腿部和左腿部,共“七響”,合七拍,因而又俗稱“打七響”。梨園戲《鄭元和》中《蓮花鬧》一出中,流落街頭的鄭元和與眾乞丐沿街賣唱,一邊唱一邊跳“拍胸舞”,并以四寶、阮、漁鼓和二弦演奏的《三千兩金》曲伴舞,機具閩南鄉(xiāng)土特色。眾乞們個個身強力壯,且歌且舞,苦中尋樂,氣氛非?;顫?。由于這場戲吸取了民間“拍胸舞”的元素,并加以豐富和提高,因而粗獷優(yōu)美、風(fēng)趣幽默,演來妙趣橫生。又因為極具民間特色,所以感染力極強,令人陶醉。
無論是“踢球舞”還是“拍胸舞”,都是古老的綜合性的戲曲藝術(shù),然而這種藝術(shù)為什么能夠穿越千秋歲月,歷久不衰地保持它藝術(shù)的魅力呢?我認(rèn)為有兩點最為重要:第一,雅俗共賞的樂曲唱詞。兩種舞蹈的音樂和歌詞既有典雅的,也有通俗的,是陽春白和下里巴人的完美組合。第二,豐富多彩的藝術(shù)形式。兩種舞蹈淵源流長,都在民間廣為流傳,是因為舞蹈中有多種藝術(shù)形式,有歌、舞、雜技,樂器有拍板、二弦、洞簫、三弦、琵琶等。世世代代的百姓把戲曲中的歌曲和舞蹈變成自己慶祝節(jié)日、表達(dá)感情的方式。這樣一來,這種藝術(shù)便能夠不斷吸收新的活水,不斷注入人民的感情,不斷獲得新的生機。
注釋:
①鄭國權(quán).泉州傳統(tǒng)戲曲叢書.中國戲曲出版社,2000:395.
②[漢]司馬遷.史記.線裝書局,2006:305.
③錢南陽.永樂大典戲文三種.中華書局,1979:8.
作者簡介:楊中正(1990.10-),男,江蘇徐州人,碩士研究生,江蘇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