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育
[摘 要]統(tǒng)編教材古詩詞量的增加,期待教學上質的跟進。目前,古詩詞教學存在以意思理解、背誦積累為主的實用性、功利化傾向。為提升古詩詞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以推敲語言為重要方略,引導學生體悟古詩的藝術魅力。在教學中,教師可從語文課程性質、古詩詞教學價值和學生學習需求三個維度展開思考,以提升古詩詞的教學品質,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統(tǒng)編教材;推敲語言;方法策略;古詩詞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0)25-0010-03
統(tǒng)編教材一至六年級共安排了112首古詩詞,較之前的人教版增幅高達80%。面對如此分量、比例的古詩詞,在教學上應該如何更好地做出相應的變革和調整,以發(fā)揮古詩詞應有的教學價值呢?
從自身教學經歷來看,我曾經自喜于古詩詞教學的“五步法”,即知詩人、解詩題、明詩意、背詩句、悟詩情。這似乎很不錯,有章有法、全面顧及。現(xiàn)在看來,這一方法最大的問題在于,面面俱到卻淺嘗輒止,教學浮于表面。這樣教學,古詩詞本身具有的語言內涵和魅力未能獲得深度的、有效的開掘,未能從言語生命動力的源頭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意識喚醒和積極引領。這顯然不是教材編者所愿看到的結果。面對內容與體系全新的統(tǒng)編教材,教學必然要與“材”俱進、與“材”俱新,如果依然故步自封、不求變革,則未免有“穿新鞋走老路”之嫌。反復忖度,筆者以為,在古詩詞教學中注重、凸顯推敲語言策略,無論從課程、教材和學生等多種維度衡量,都具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
一、落實課程基本性質的必然要求
課堂教學必然要有課程意識。一線教師要在語文課程理念指導下實施教學,要用課文“教語文”,而不僅僅是“教課文”。語文課程決定了語文教學的方向。
很多時候,語文教學的低效、無效,主要原因在于語文教師課程視野的缺失,導致教學南轅北轍,語文課缺失了語文味,語文課上成了非語文課。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yǎng),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顯然,關注“語用”是新時期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皩W習語言文字運用”是語文學科區(qū)別于其他學科的根本屬性和任務。語文教師要清楚地知道,培養(yǎng)學生熱愛母語的感情,激發(fā)學生學習母語的動力,提高學生運用母語的能力,是語文教育的基本任務。
在此理念引領下,教材中任何一種文體、任何一個單元的課文,都具有一個共同的“例子”價值,即教學價值——用來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例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高度關注、聚焦語言文字,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語言的秘妙,體會語言的精彩,感悟語言的規(guī)律,習得并加以運用語言。
古詩詞教學當然也應當如此。在古詩詞教學中,引導學生推敲語言文字,感悟古詩詞語言的精彩,這一環(huán)節(jié)和過程必不可少,應成為教學的聚焦點和學習的重點。這一環(huán)節(jié)既基于誦讀、想象,又高于、重于誦讀和想象。誦讀、想象只是引子和鋪墊,推敲字詞,感悟古詩詞語言的魅力,體會語言的精彩,并試著積累、運用,才是小學生古詩詞學習的重要目的。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不同學段的語言推敲和品味進行了具體的規(guī)定。如下表:
可以看出,“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體會關鍵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以及“推想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等,同樣適用于古詩詞的教學。教學時,教師要結合具體內容,巧妙運用,予以充分落實和體現(xiàn)。
語文課程標準規(guī)定了必須教語言文字,這是古詩詞教學的方向。
二、彰顯詩詞教學價值的應然選擇
語文課程性質決定了古詩詞教學要重點關注語言的推敲。從文體特征來看,古詩詞本身蘊含的語言特質使得它有著獨特的教學價值。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古詩詞語言精練、簡約,內涵豐富。古人做詩、填詞,尤重語言錘煉。他們往往是“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賈島“推敲”的典故,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的佳話,孟浩然“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的逸事等,令歷代詩家汗顏,這些都是最好的證明。
語文課程決定了語文教學必須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古詩詞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可借以學習運用的經典的、范式的語言。讓教師知道要“教什么”,還提供“有好的內容可教的教材”,這是統(tǒng)編教材編者安排這么多古詩詞的重要意圖和良苦用心所在。“取法乎上,得乎其中。”為了確保語言樣本的高品質,教材所選的古詩詞注重、講究經典,盡為名家名作。
愈是經典的古詩詞,其語言愈是精彩非凡。作者情動而辭發(fā),讀者披文以入情。連接作者、讀者的通道就是語言。古詩詞的語言蘊藏著動人的情感、獨特的構思、深刻的哲理以及其他重要的信息,此為文本的秘妙所在。如果教學時缺失了推敲語言這一環(huán)節(jié),僅讓學生誦讀、想象、積累,這就像囫圇吞棗,不知其味。
教學古詩詞,教師要負起一個重要使命,讓學生知道古詩詞的“好”,關鍵是語言文字運用得好;讓學生知道作者是怎么寫的,是怎么巧妙地運用文字,造就精彩詩詞的;讓學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如果僅僅停留于熟讀成誦,哪怕讀得入情入味,縱使會背誦會默寫,會理解詩情詩意,而沒有從語言表達的智慧上去體會、發(fā)現(xiàn),那終還是買櫝還珠,得不到古詩詞的本質價值。
如,統(tǒng)編教材四年級下冊的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一詩:“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下壺?!苯虒W時,筆者安排了推敲字詞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試著自己去讀一讀,體會、發(fā)現(xiàn)這首詩中哪幾個詞寫得精彩;同時,要求學生嘗試用讀、圈、思、寫的方法自學,找到一處進行分析,做好批注,然后和大家交流。
匯報交流時,學生的表現(xiàn)令人欣喜。有的學生圈出了“寒”和“孤”字,說表面上是寫雨的陰冷和山的孤獨,實際上是抒發(fā)詩人內心的憂傷和孤寂之情。有的學生關注了“冰心”兩字,結合課文注釋,明白了作者用這一詞表明自己的心像冰一樣純潔、透明、晶瑩。有意思的是,馬上有其他學生進行補充和拓展。一是著名作家冰心奶奶的筆名就是由這首詩而來,表明她也和詩人有同樣的想法;二是由“冰心”一詞想到了“玉潔冰清”這一成語。于是,筆者順水推舟,引導學生關注“玉壺”一詞。學生從字面義、引申義上進行理解,懂得了“玉壺”的“玉”代表高貴、象征美好,中國讀書人以“謙謙君子”自居,而“君子如玉”是他們所追求的人格氣質。
在這個基礎上,我再把學生往深層次引導。于是,我緊扣“夜”字,讓學生想象作者的內心情感。夜里下雨,作者都知道,說明他可能失眠了,因為馬上就要送別朋友而睡不著。同時,“連”寫出了雨之大,“入”寫出了江水之洶涌。這兩句表面上是寫景,實際上是抒情,詩人的心像雨霧迷蒙的江面,又像波濤洶涌的江水,滿是失落,滿是憂傷。
教學至此,自是別有妙趣。倘若沒有語言推敲這一環(huán)節(jié),又何來如此精彩呢?
古詩詞教學的核心價值在于語言習得。抓住語言,反復推敲,牢牢把握古詩詞的精髓,實實在在挖掘它的精彩,方能彰顯其有效的教學價值。
三、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的定然關注
語文教學效率低下,原因之一在于學生對語文不感興趣。而學生對語文不感興趣的原因之一在于語文教學過于膚淺,他們在學習中感受不到發(fā)現(xiàn)的驚喜,體會不到語文學科的魅力所在。
前文提及的古詩詞學習“五步法”,無論哪一步,實際上都存在學生自我解決和學習的可能性,并不一定要教師來教。教師要教的應當是基于語文課程內容、符合年段要求和文體重要特征,學生自主學習時無法解決、無法體悟到的內容。古詩詞教學中,對語言進行必要的推敲,就是上述各項因素的聚焦點。
從學生前期的古詩詞學習來看,他們確實缺少對文字的關注。特別是在幼兒學習及小學低段時,他們對古詩詞的學習以熟記詩句為主,追求不求甚解,而不去關注字詞使用的精準、妥帖與巧妙。
從中高年級學生的古詩詞學習來看,教會他們推敲語言這一策略意義重大。首先,這樣的學習方式回歸語文學習的本原,即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培養(yǎng)他們對語言文字直接的、原生態(tài)的敏銳感覺。語文學習是離不開語言文字的。其次,推敲語言是一種學習古詩詞的重要策略,經過反復訓練,學生會掌握、形成古詩詞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地安排推敲語言環(huán)節(jié),目的是既授之以魚,又授之以漁,既要讓學生發(fā)現(xiàn)古詩詞語言的魅力,又要讓學生習得一種學習的方法和策略,為進一步的獨立學習、深度學習和可持續(xù)學習打下基礎。
比如,王安石的《梅花》一詩:“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闭自姷膶W習可分三個板塊進行。第一板塊,讀懂梅花的品性。抓住“墻角”“數(shù)枝”“凌寒”“獨自”“暗香”等詞,讓學生理解梅花堅毅、孤傲、不屈、高潔的精神。第二板塊,讀懂作者的內心。拓展王安石的簡介以及寫這首詩時的境遇,讓學生明白王安石寫梅花就是寫自己,他把梅花當成了自己的精神偶像。第三板塊,拓展陸游的《卜算子·詠梅》,讓學生猜想這首詞中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是什么,猜想作者的人生際遇。這樣教學,學生能讀懂梅花和人之間的精神合一。
這樣深入、深刻、深度地推敲語言,對學生具有相當強的沖擊力,使他們感受到古詩詞簡約而不簡單,古詩詞的語言是有“密碼”的。這樣,會讓他們漸漸地對古詩詞產生一種敬畏之心,產生一種探索語言奧秘的興趣和激情,而不會再膚淺地滿足于識記、解意和背誦。久而久之,能有效調動學生對古詩詞探究的積極性。一方面,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另一方面,又實現(xiàn)了學生古詩詞學習的個性化。面對一首詩(詞),哪個字用得精彩,哪個詞用得絕妙,學生各有各的想法和視角,只要說得有理,都可以。這樣,答案是多樣的,學習是自由的,發(fā)現(xiàn)是快樂的,他們感受到古詩詞學習原來如此神奇。
從學生后續(xù)的古詩詞學習來看,教會學生推敲語言的學習策略,為他們今后初中、高中乃至大學的語文學習都有重要的意義。由淺入深、螺旋上升,從分析、理解走向審美、鑒賞,而一切都以語言的推敲為抓手、為突破口,這就是古詩詞學習的目的和意義所在。而這一切,都源于在小學階段古詩詞學習的語言推敲,它的意義在于為學生的古詩詞學習推開了一道門、打開了一扇窗。如果教學中缺失了這樣的環(huán)節(jié),學習中失卻了這樣的方法,古詩詞教學也就失去了一半的美。
總而言之,在統(tǒng)編教材如此重視古詩詞教學價值的語境下,把推敲語言作為重要的學習策略,無論是落實課程理念,體現(xiàn)古詩詞課文教學價值,還是放眼學生長遠的語文學習,都顯得極為重要。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