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賢明
女詩人林子在二十世紀(jì)50年代創(chuàng)作了厚厚一本愛情詩稿,然后壓在箱底20余年竟沒有想過要發(fā)表。改革開放初期,1980年,應(yīng)時任《詩刊》主編嚴(yán)辰來信約稿,林子的組詩《給他》發(fā)表在《詩刊》上,所發(fā)11首詩歌全都用十四行詩體寫就。組詩《給他》一經(jīng)問世,便轟動中國詩壇。后來,這組詩歌還榮獲1979—1980年全國優(yōu)秀詩歌獎,林子也贏得“中國的白朗寧夫人”的稱號。
說到詩歌創(chuàng)作,林子“一直主張寫詩一定要真情實感”。讀者在通讀組詩《給他》時,想探明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詩題中的“他”究竟是虛構(gòu),還是實寫。那就讓林子自己來回答吧!2003年10月17日,女詩人林子在回答媒體的采訪時明確說到詩中的“他”既是她的初戀情人,也是她終身相伴的愛人。當(dāng)時,她與愛人長達(dá)八年的天各—方的日子,流淌的思念,化作毫無保留的詩行,再隨信件寄贈給對方,這實則是真心真情的顯露。
下面,筆者就與讀者一同賞析組詩《給他》中的第十首,這首愛情詩可以說是詩人林子寫給心上人——“他”的一份“愛的宣言”。
全詩依詩意可分為兩部分。詩的開篇即表達(dá)了抒情女主人公對于真愛的渴求:“只要你要,我愛,我就全給,/給你——我的靈魂、我的身體?!边@是全身心的奉獻(xiàn)!接下來三行詩句:“常春藤般柔軟的手臂,/百合花般純潔的嘴唇,/都在等待著你。”這里,詩人把少女“我”的身體具象化,讓讀者看到了一個張開雙臂、翕動嘴唇的天使般少女的美麗形象。接著,詩人將抽象的概念進(jìn)一步具象化:“愛,膨脹了它的主人的心;/溫柔的渴望,像海潮尋找著沙灘,要把你淹沒?!痹谠娙四抢?,抽象的概念“愛”早已化成了有生命的實體。至此,全詩的前半詩行表達(dá)的是“我”的一種情感狀態(tài):愛在等待。
這首詩的后半部分寫的是抒情主人公“我”的另一種情感狀態(tài):愛在尋找。這里,“我”的理智與情感交織,迷醉和憂傷同時?!拔摇钡睦碇侨匀粡娏业刂髟字魅说那榫w:“再明亮的眼睛又有什么用,/如果里面沒有映出你的存在;/就像沒有星星的晚上,/幽靜的池塘也黯然無光。”可見,抒情主人公追求的是一種平等、真誠的互愛,除此之外,別無他求。但愛又往往不是那么理智的,詩的最后三行就描畫了“我”因“愛”迷離恍惚而至迷醉的狀態(tài):“深夜,我只能派遣有翅膀的使者,/帶去珍重的許諾和苦苦的思念,/它憂傷地回來了——你的窗戶已經(jīng)睡熟。”這“有翅膀的使者”當(dāng)然是指“我”的一顆愛心,這顆心對所愛的人真是“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思念的時刻就派出“使者”飛到那人的身邊,結(jié)果呢?一顆真心“憂傷地回來了”,原來,“你的窗戶已經(jīng)睡熟”。語意雙關(guān),一醒一睡,清醒的“我”憂傷愁眠。
通讀全詩,我們發(fā)現(xiàn)抒情主人公先是“等待”愛,等待的真愛還沒有到來,于是轉(zhuǎn)而癡情地“尋找”愛。女詩人這種對于愛情嚴(yán)肅、認(rèn)真的情懷,讓無數(shù)讀者為之動容。如果說舒婷的《致橡樹》表達(dá)了知識女性關(guān)于兩性平等的覺醒意識,那么,林子的這首詩,借助比喻、象征、擬人等藝術(shù)手法,表達(dá)了抒情女主人公對兩性愛戀時真心、直情和真愛的熱烈企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