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劉大櫆
昔之人貴極富溢,則往往為別館以自娛②,窮極土木之工,而無所愛惜。既成,則不得久居其中,偶一至焉而已,有終身不得至者焉。而人之得久居其中者,力又不足以為之。夫賢公卿勤勞王事③,固將不暇于此,而卑庸者類欲以此震耀其鄉(xiāng)里之愚④。
臨朐相國馮公⑤,其在廷時無可訾⑥,亦無可稱,而有園在都城之東南隅。其廣三十畝,無雜樹,隨地勢之高下,盡植以柳,而榜其堂日“萬柳之堂”。短墻之外,騎行者可望而見。其中徑曲而深,因其洼以為池,而累其土以成山,池旁皆蒹葭,云水蕭疏可愛。
雍正之初,予始至京師,則好游者咸為余言此地之勝。一至,猶稍有亭榭。再至,則向之飛梁架于水上者⑦,今欹臥于水中矣⑧。三至,則凡其所植柳,斬焉無一株之存。
人世富貴之光榮,其與時升降,蓋略與此園等。然則士茍有以自得,宜其不外慕乎富貴。彼身在富貴之中者,方殷憂之不暇,又何必朘民之膏以為苑囿也哉⑨!
(《劉大槐集》卷九)
①萬柳堂:康熙年間刑部尚書馮溥的園林別墅?!叭f柳堂”是屢見于史籍的別墅名。最早是元代右丞相廉希憲在右安門外草橋(一說在釣魚臺)建了一處別墅叫萬柳堂。馮溥慕其名,在廣渠門內(nèi)建別墅,也取名萬柳堂。
②別館:即別墅,指住宅以外另建的園林館舍。
③勤勞王事:為朝廷勤苦效力。
④“而卑庸者”一句:意思是庸俗之輩想以此向家鄉(xiāng)的人炫耀。
⑤相國馮公:即馮溥,山東臨朐人,順治年間進士,任吏部侍郎;康熙年間擢為刑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頗得康熙帝信任。清朝沿襲明朝制度,不設宰相,因“大學士”權力較大,常被視為宰相。文中稱馮公為“相國”,是因為馮溥做了文華殿大學士,沿襲舊稱而已。
⑥訾(zǐ):毀謗,非議。
⑦飛梁:懸空修建的橋梁。
⑧欹(qí)臥:傾倒。欹,傾斜。
⑨腹(juān):剝削。
過去的人,富貴到了極點,往往要建造別墅來供自己享樂,竭盡建筑藝術的精巧,而不惜一切代價。等到建成后,卻不能常常住在別墅中,只是偶然去一次而已,甚至有的人終生都沒有去過。而想常住在里面的人,卻又無力去建造別墅。其實,賢能的公卿大夫忙于國家的事務,根本沒有時間顧及這種事,只有庸俗貪卑的人,才想用建造豪華別墅來向家鄉(xiāng)那些無知的人夸耀,使他們感到震驚。
康熙朝的“相國”臨朐人馮溥任職時,做過的事既沒有可以指責的,也沒有什么可以稱贊的,只是他有座別墅園林在京城的東南角。園林的面積有三十畝,園中沒有一棵雜樹,隨著地勢的高低,種的全是柳樹,因而題寫堂名為“萬柳之堂”。在矮墻的外面,騎馬經(jīng)過的人可以望見。園中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深處,利用園中低洼的沼地,建成了池塘,又堆積泥土,造出假山;池塘邊都長滿了蘆獲,云彩和池水疏落映襯,可愛極了。
雍正初年,我剛到京城,喜歡游玩的朋友向我介紹了萬柳堂的勝景。我第一次到萬柳堂,還多少有些亭臺樓榭;第二次到那里,以前凌空架在水上的高橋,已斜臥在水中了;第三次去那里,凡是園中所種的柳樹,都像被斬過一樣,沒有一棵留存了。
人世間富貴的榮耀,總是隨著時間而有升有降,大概和這個萬柳園一樣。那么,士大夫如果能夠有所領悟,就應該不再羨慕富貴這樣的身外之物了。那些已經(jīng)置身富貴之中的人,深憂還來不及,又怎么能搜刮百姓的脂膏來建造園林呢!
本文是清代文學家、桐城派代表人物劉大樾(1698—1780)所作的一篇游記散文。
萬柳堂是康熙朝官員馮溥耗費巨資在北京東南修建的一座園林別墅。馮溥在政績上并無多少建樹,是位平庸的官吏,但由于他熱心為皇帝網(wǎng)羅人才,因而很得康熙的寵愛,賞賜有加。他所建的這座園林,規(guī)制恢宏,并仿效元代宰相廉希憲的園林題名,也將自己這座園林題為“萬柳堂”。后來馮溥勢衰,萬柳堂易主,到雍正年間日漸廢敗。劉大櫆在京期間,曾三次前往萬柳堂游覽,面對破敗的景象,遙想此園當年的盛景及主人顯赫的地位,不由感慨萬千,于是寫下這篇文章。
古人寫游記不拘一格,唐宋時期一些散文家常在游記中借題發(fā)揮,表達心志,針砭時弊,如蘇軾的《石鐘山記》、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等,都是這類文章的代表。劉大櫆的這篇文章也有這樣的味道。開篇不加掩飾地狠狠諷刺了為富不仁者:“昔之人貴極富溢,……窮極土木之工,而無所愛惜。”憤懣之情溢于言表。作者繼而指出,“賢公卿”想的是一心為國效力,鞠躬盡瘁;只有那些“卑庸者”才崇尚奢侈浮華,四處招搖。
文章的第二段寫了萬柳堂的主人以及美麗景色。由于作者游覽時,此園已面目全非,萬柳堂盛時的情狀,大概是從他人口中得知的,因此文中沒有過多著墨,而是點到為止。
第三段描述作者三次游覽萬柳堂所見之景,可謂一次比一次衰敗。此段也與第二段形成強烈對比,并順勢引出下文的議論。
“人世富貴之光榮,其與時升降,蓋略與此園等?!弊髡咧苯亓水?,點明寫作主旨和觀點;繼而提出“彼身在富貴之中者,方殷憂之不暇,又何必腹民之膏以為苑囿也哉”,他規(guī)勸從政者應該把心思放在為國為民的政務上,而不要再剝削百姓,為自己牟取私利了,作者的“民本”思想表露無遺。(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