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摘? ?要】問題意識是創(chuàng)新能力的第一要素,也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育人目標。教師要通過“‘為什么:在對比實踐中探究原因”“‘是不是:在深入觀察中提出猜測”“‘怎么做:在資料整理中尋找方法”“‘真的嗎:在質疑中學會批判”等策略,引導學生有效提問,進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產生新問題,最終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提升創(chuàng)新能力的課程目標。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有效提問;問題意識
問題,是人類對事物的認知和思想的體現(xiàn)。提問是兒童認識世界的方法,也是他們與世界溝通的方式。問題意識是創(chuàng)新能力的第一要素,也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育人目標。[1]在綜合實踐活動課堂上,學生應是問題的發(fā)現(xiàn)者和探究者。[2]
《我的面團電精靈》是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一節(jié)考察探究課。教學中,教師通過“‘為什么:在對比實踐中探究原因”“‘是不是:在深入觀察中提出猜測”“‘怎么做:在資料整理中尋找方法”“‘真的嗎:在質疑中學會批判”等策略,引導學生有效提問,體驗綜合實踐活動課堂的趣味和魅力,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一、“為什么”:在對比實踐中探究原因
提出“為什么”,是人類研究事物最基礎的沖動,也是探究事物本質的鑰匙。當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無法理解或解釋的事物或現(xiàn)象時,他們產生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為什么”。但由于受認知水平的影響,學生常常無法針對本質提出“為什么”,所提出的問題往往是自發(fā)、無序、空泛的,由此產生關注偏移,進而造成研究內容的偏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調學生基于實踐發(fā)現(xiàn)問題實質,從事物或現(xiàn)象本質提出“為什么”。
在教學中,為了避免學生對面團導電現(xiàn)象的認知偏差,教師采用了“實踐—描述—提問”的引導方式。先請學生對“導電面團”和普通面團進行對比測試,再將測試結果用語言做詳細描述,最后用“為什么”的問題結束發(fā)言。于是,學生紛紛提出“為什么”:“為什么老師做的面團能夠點亮燈泡?”“為什么老師做的面團能導電,我們做的面團卻不導電?”
這一引導方式,有助于學生將實踐中看到的現(xiàn)象轉化成問題,而這些問題都經歷了實踐過程,具有了指向性、有序性和系統(tǒng)性?!盀槭裁础辈辉偈强辗簾o序的,學生對即將研究的內容也更加明晰了。
二、“是不是”:在深入觀察中提出猜測
在人類歷史上,大多數(shù)的發(fā)明和發(fā)現(xiàn)都是基于猜測產生的。提出猜測是探索真相的第一步。但由于小學生的知識經驗和認知水平不足,其猜測大多停留在直覺層面。這種下意識的反應,雖然有時也能提出值得研究的問題,但往往表達粗淺,對于探究活動的深入和延伸并沒有起到積極的作用。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實踐—猜測—想象—提問”的引導方式,激發(fā)學生想象力,鼓勵學生多問幾個“是不是”,提出具有科學探究意義的猜測。
在《我的面團電精靈》教學中,學生基于兩種面團的對比實驗,心中已經形成基本的猜想——老師做的面團是不是和我們做的面團不一樣?但這種猜測是基于學生的直覺,并非深層次的思維結果。于是,教師先引導學生用“聞、摸、捏、撕開面團看”等觀察法進行實踐,對兩種面團進行再次對比,在深入細致的觀察中尋找二者的差異,直至提出“是不是”的猜測。例如,是不是面團的大小影響了導電?是不是老師在面團里加了什么東西?是不是柔軟的面團才能導電?學生在觀察中逐步發(fā)現(xiàn)不同,積極做出相應的猜測。最后,教師對學生的猜測進行總結梳理,再次引導學生基于觀察結果開展想象,優(yōu)化猜測。例如,當學生發(fā)現(xiàn)加了醋的面團能導電,又提出:是不是加醬油(糖、蔬菜汁……)也可以導電?
學生在實踐中通過觀察,不斷探究事物或現(xiàn)象在源流、變化、異同、發(fā)展等方面的本質和規(guī)律,進而產生猜測,在想象的基礎上提出契合研究內容的問題。這些問題,是學生基于觀察和想象的思維產物,是學生基于研究的闡發(fā)和梳理。它充滿了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是學生繼續(xù)研究的動力。
三、“怎么做”:在資料整理中尋找方法
隨著互聯(lián)網的普及和搜索引擎功能的增強,大部分學生在面對有疑問的事物或現(xiàn)象時,會下意識地利用網絡去尋找答案。這樣做,雖然能快速、便捷地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但也使學生失去了探索和研究的能力,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歸納、篩選、分析,從“怎么做”的角度去尋找實踐方法,進而做出真正的探究和思考。
在《我的面團電精靈》的教學中,教師事先準備了資源包,包含表格、流程圖、漫畫、資料冊等材料。學生通過閱讀資源包中的材料,驗證剛才提出的猜測,也了解了“導電面團”的制作方法。于是,學生對資料進行整理、歸納,從中篩選出能驗證猜測的資料進行小組討論和交流,提出有關實踐方法、驗證方法、歸納方法、篩選方法的問題。比如,怎么做“導電面團”?材料怎么加,才能讓面團導電?怎么驗證兩種面團不同的導電性?怎么驗證塔塔粉的作用?怎么計算材料的量?
在“收集—整理—歸納—提問”方式的引導下,學生借助資源包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繼而產生新的問題。隨著主題探索的深入,吸引學生繼續(xù)研究下去的動力不再是教師的要求,而是他們對問題追根究底的愿望和探索精神的延續(xù)。
四、“真的嗎”:在質疑中學會批判
胡適先生說:“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疑?!迸匈|疑是科學精神的精髓,也是綜合實踐活動的心臟。有了質疑,探究活動才有方向; 有了質疑,探究活動才有動力;有了質疑,探究活動才能有創(chuàng)新。[3]因此,綜合實踐活動課應該保護學生質疑的精神,也應該為學生質疑創(chuàng)造條件。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在自主探究“真的嗎”的過程中形成批判性思維。
在學生心目中,教師就是權威,教師的話就是真理。在《我的面團電精靈》一課接近尾聲時,教師突然反問學生:“你們就那么相信老師的話嗎?”繼而組織學生用無法點亮燈泡的普通白面團再次進行實驗,只是將驗電裝置的兩個5號電池更換成四個5號電池。實驗的結果令學生目瞪口呆,無法導電的普通面團也點亮了燈泡。教師趁機提醒:“在科學探究中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你們忘了問。誰來問?”學生立刻醒悟過來:老師,你說的是真的嗎?普通面團也能導電是真的嗎?你在普通面團里動了手腳,是真的嗎?
通過“實踐—批判—提問”的引導方式,學生在實踐中反思自己迷信權威,缺失質疑精神的問題,也在貌似已經完結的研究中,再次發(fā)現(xiàn)了值得繼續(xù)開展探究的問題和角度。研究內容的外延在質疑中逐步擴大,其科學性也在逐漸遞增。雖然因學科知識和認知水平的局限,學生還無法解釋其中所蘊含的科學道理。但他們的探究已經一步步接近事物或現(xiàn)象的本真。
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有責任引導學生不斷產生問題,哪怕這些問題稍顯幼稚或荒誕。只有保護學生提問的熱情,鼓勵學生從探究原因、提出猜測、尋找方法、批判質疑中去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學生的問題意識、科學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才會得到真正有效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錦雯.在問題意識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J].教育教學論壇,2016(23):283-284.
[2] 羅彩云.基于問題意識培養(yǎng)的綜合實踐活動和諧課堂實施策略[J]. 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8(8):114-115.
[3] 何麗梅. 問診綜合實踐活動缺“疑”少“問”現(xiàn)象——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學生問題意識的透視及應對策略[J].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1):83-85.
(福建省廈門市天安小學? ?36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