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莉華
摘 要:遵循漢字的構字規(guī)律和學生的認知特點,進行識字教學,才能克服“高消耗、低效率”的問題,提高識字教學效率。
關鍵詞:遵循規(guī)律 識字教學 效率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0.027
“高消耗、低效率”是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中一直都存在的問題,其根本原因在于識字教學沒有關注漢字構字的規(guī)律,沒有把學生的認知特點與漢字構字規(guī)律結合起來。要提高識字教學效率,就必須遵循漢字的構字規(guī)律和學生的認知特點,進行識字教學,讓識字教學更科學、更有效。
一、遵循漢字構字規(guī)律,進行識字教學
《說文解字·敘》說:“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人們把單獨的、不可分解的象形字、指事字等獨體字統(tǒng)稱為“文”,把合體的、可以分解的形聲字和會意字等合體字叫作“字”?!墩f文解字·敘》對“文”與“字”的解釋,蘊含了漢字的構字規(guī)律。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漢字的構字規(guī)律開展識字教學,以求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1.還原圖畫,聚焦字源,教學象形字
象形文字是依據(jù)事物的樣子進行描摹而形成的文字,它來源于圖畫,其形狀在一定程度上能直觀地表現(xiàn)出其本義??梢哉f,最初的文字其實就是可以讀出來的圖畫。小學低年級學生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識字教學中如能以直觀、形象的方式來呈現(xiàn)漢字,在抽象的文字和學生的日常生活之間搭一座橋,就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識記漢字了。因此,在進行象形字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象形字保留事物形態(tài)、具象鮮明地表示意思的特點,把抽象的文字符號還原成圖畫,在文字符號與鮮明圖畫的對照中,帶給學生形象直觀的感受,潛移默化地滲透漢字的魅力。
在教學“火”字時,我先通過出示火的圖片導入,引起學生的關注,然后出示“火”字的甲骨文,告知學生這是漢字最早的樣子,讓學生仔細觀察火的圖片和“火”字的甲骨文,引出要學習的“火”字。在學生讀準字音后,出示“火”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楷書等形式,讓學生直觀地感受“火”字的演變過程,為學好、寫好“火”字做好鋪墊。如此,通過聚焦“火”字字源,還原“火”的形狀,引導學生由“圖”走向“文”,在看一看、猜一猜、讀一讀、寫一寫的過程中學習了“火”字的音、形、義。
2.音形結合,理解記憶,教學形聲字
在《說文解字》收錄的漢字中,形聲字占了80%以上。到了現(xiàn)代,形聲字比例進一步提高,是現(xiàn)代常用漢字的主體。形聲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形成的,由兩個“文”或“字”組成的,其中的一個“文”或“字”表示事物的類別,另一個則表示事物的讀音,即形旁表義、聲旁表音。因此,教學象形字時,教學內容不應僅僅局限于象形字本身,而應在學生認識了解其音、形、義的基礎上,依據(jù)形聲字形旁表義、聲旁表音的特點,把教學內容適度拓展到以它為形旁或聲旁的相關漢字,順勢學習一串同一形旁或聲旁的漢字。這對降低學習難度增加學生的識字量、提高識字教學效率大有益處。
3.分解組合,領會新意,教學會意字
會意字,是指用兩個及兩個以上的獨體字,根據(jù)事物間的某種關系組合而成的一個新漢字,是合“文”為“字”。它不僅僅是幾個部件的簡單組合,更是這幾個部件意義的融合,具有新的含義。教學會意字時,可讓學生把會意字中的部件拆分開來解釋,然后再把幾個部件的意思綜合起來,形成對其含義的大概印象。教學“火”時,我出示“炎”和“炙”二字,讓學生說說他們分別由哪些字組成,并猜猜這二字的意思。兩個“火”疊在一起表示非常的熱,所以夏天的時候,常常會說天氣炎熱。而“炙”字上面是一個月字,“月”古時表示肉,下面是一個火字,肉在火上,意思就是用火烤肉,也指烤熟了的肉。如此多次練習,學生大多能“望文生義”,理解會意字的意思,盡管不是十分準確。
二、遵循學生認知特點,進行識字教學
1.聯(lián)系生活,深入理解字義
學生處在母語環(huán)境中,其在課堂之外吸收、積累的字詞要比我們預想的多很多,但這些積累是無意識進行的,所積累的字詞無序地存放在記憶中。因此,學生在實際的學習生活中很少有意識地去運用這些字詞。識字是為了更好地閱讀和表達。識字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條件幫助學生調取生活經(jīng)驗,對所積累字詞進行梳理,挖掘漢字內涵,深化對字詞的理解,以更好地運用。
2.激發(fā)興趣,引導主動學習
“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學生最感興趣的是貼近他們生活的內容,將學生熟悉的與學習內容相關聯(lián)的事物引入課堂教學,能吸引學生主動地去掌握所學知識內容?;鹋c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眾多美食佳肴的名字中就藏著它的身影。為此,我設計了“看圖猜美食”的游戲,把“香煎豆腐、小雞燉蘑菇、水煮魚、烤鴨、蔥爆羊肉、紅燒肉、炸醬面、蒸餃、油燜大蝦”等美食圖片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視覺上的直觀刺激會讓學生的精神亢奮起來。學生在猜一猜、連一連、說一說的活動過程中,不僅對“燉、烤、爆、燒、炒、炸、燜”等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記憶,而且能主動借助形聲字的構字規(guī)律,知道了“煎、煮、蒸”等字下面的四點底是“火”字的變形,對“火”字有了新的思考和認識。
3.以點帶面,建構漢字體系
每一個漢字都是一個集音、形、義于一體的獨立系統(tǒng),同時又與其他漢字有著某種聯(lián)系,從而構成了一個漢字大系統(tǒng)。在進行單個字的教學時,要注意把字放到漢字系統(tǒng)中去,找準它在漢字系統(tǒng)中的位置,然后再去講解。對于與其他漢字關聯(lián)不多的漢字,可以少花一點時間,講得簡單一些。而對于那些雖然構形簡單,但構字率高、與其他漢字關聯(lián)很大的基本字,則要舍得花時間,講得透徹一些。如在教學“火”時,不僅通過“還原圖畫、聚焦字源”的方式了解它的音、形、義,還從它的本義出發(fā),引出與火關聯(lián)的“燙、燥、煲、燒、燉、炸、煎、熬、蒸、煮”等形聲字和“炎、炙”等會意字,讓學生對與“火”字關聯(lián)密切的漢字進行系統(tǒng)學習,在腦海中建構一個以“火”字為中心的漢字體系,便于學生識記、理解和運用。
綜上所述,在教學像“火”一類的基礎字時,教師要了解此字的構字規(guī)律,依據(jù)漢字規(guī)律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展開教學,引導學生學好這一個字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了解與之相關聯(lián)的一串漢字,讓學生在學習漢字的過程中建構一個個漢字系統(tǒng)框架。這樣,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能將相關聯(lián)的漢字自覺地納入到既有的漢字系統(tǒng)中,增強學生的自主識字能力,確實提高識字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 李貴生《字理識字教學應遵循科學的理論原則》,《河西學院學報》2017年第4期。
[2] 金文偉《科學的語文教育始于識字教學科學化》,《小學語文》201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