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學生對經典文本往往反應冷淡。教師要備足學情,才能找到解讀文本的關鍵,讓學生走進文本,真正發(fā)掘與感受經典的魅力所在。
關鍵詞:語文教學;經典文本;學情
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在教授一些經典篇目時,屢屢遭遇尷尬:講者心潮澎湃、情緒激昂,而聽者只是隨聲應和、平靜如水。學生傳達給我們的信息是一種假體悟、假感動、假崇敬,我們?yōu)槿藥熣呷绱恕罢d人不倦”,為什么就換不來學生的真情投入呢?面對這種教學現象,我們不禁要問:誰將文本打入冷宮?
案例一:曹禺先生的經典戲劇《雷雨》
研讀問題:從這兩段話中,你認為周樸園對侍萍的懷念是真實的嗎?
這樣上下來,教案上設計的內容是順利完成了。但從學生的角度來看,整節(jié)課完全是被老師牽著鼻子走,老師讓讀哪段就讀哪段,老師提供方法,然后學生再照著葫蘆去找瓢。學生被動接受,以致學者無趣,教者無奈。
案例二:魯迅先生的經典作品《祝?!?/p>
這是《祝?!返淖詈笠徽n時,主要內容就是探討小說的主題。學習目標是認清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懂得反封建的必要性。課堂上顯示問題(一):祥林嫂死了,短工淡然地回答“窮死的!”祥林嫂到底是怎么死的,誰是兇手?依據文本,找出蛛絲馬跡尋找證據。這個問題有趣,設計了一起刑事案件,讓學生推理破案。在學生進行熱烈的討論之后,有了結論,魯四老爺、四嬸、柳媽、婆家、“我”無一漏網,個個有份。老師在學生的分析過程中提示學生參考《導學案》中提供的有關封建禮教的常識,比如三從四德,夫權、族權、神權這三座大山等等相關內容。因而老師又提出問題(二):其實真正的兇手是誰?學生基本上都能說出封建禮教是造成祥林嫂的悲劇根源。
按說如此引導學生挖掘文本也堪稱透徹了,學生活動也算充分了,可是下課后,學生卻開始嘻嘻哈哈地互相開玩笑,鬧著,喊著,阿毛,阿毛——老師們無奈地感嘆:再怎么教,也感動不了學生!
案例三:司馬遷的經典作品《屈原列傳》
學習目標: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跡和他的政治主張,認識屈原熱愛祖國和敢于同邪惡勢力作斗爭的精神,學習他的志潔行廉、剛正不阿的高尚品格。
這個目標真是太熟悉了,可是我們實現了嗎?
因為《屈原列傳》的作者是司馬遷,他在經歷了人生的奇恥大辱之后,隱忍茍活,選擇了和屈原相反的一條人生道路,拿這二人做一對比分析,應該有著很強的可比性,所以在設計教案時就想通過二人對生死的抉擇來加深對屈原的認識??墒窃u析起來勢必要平均用力,結果就削弱了對屈原的深入理解,使得對二人人生選擇的認識都流于了表面。因而我們的學生好像只記下了這樣一個結論:屈原,偉大的愛國詩人,為了堅持理想投江自殺。多么冷靜??!
誰將經典文本打入了冷宮?細想一下,這些被打入冷宮的經典篇目都有著時代遠、主題深、人物老的共性。對于現在十六七歲的學生而言,每天接受到的信息在內容上可謂五花八門,在形式上更是五光十色。僅讀書這一項,韓寒、郁秀、郭敬明等似乎更能帶給學生輕松、感動和敬佩。打個比方,當松軟小蛋糕和雜糧小窩頭一起端上桌時,營養(yǎng)師的話也許早就拋之腦后了。但是營養(yǎng)師就真的束手無策了嗎?
解鈴還須系鈴人,拯救經典文本于冷宮之中,教師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解讀經典文本,文本當然要讀,但是更要讓學生讀,更要讀學生。因而教師在引導學生鑒賞經典文本時,尤其要擔負起“如何引”“如何導”的責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備足學情,這樣才能找到解讀文本的關鍵點;讓學生走進文本,這樣才能真正發(fā)掘與感受經典的魅力所在。
一、要善于發(fā)現學生認知的興奮點
再講《雷雨》時,前車之鑒,刻骨銘心。我在想,如何擺脫我的“保姆”角色,放手讓學生主動地深入文本、領會周樸園這個人物形象特征呢?
了解預習情況之后,我發(fā)現學生對周樸園與魯侍萍之間的情感糾葛保持著極大的興趣,但顯然他們理解得還不夠深入,評價得也有些片面。我想不妨抓住二人情感糾葛這一學生的興奮點做些文章,于是,我把課堂活動分成了三部分:(一)認清一份感情,(二)認識一位人物——周樸園,(三)學會一種方法。其實前兩項活動是密不可分的,這樣把第一個探究活動作為課堂重點,如果學生能深入探討清楚這個問題,那么周樸園的性格分析也就迎刃而解了。
果然課堂上學生主動探究文本的意識大大提高,當拋出“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懷念是不是真的,對她有沒有真感情”這一問題時,學生們?yōu)榱四茏屪约旱挠^點具有說服力,都非常自覺地回到課本中仔細尋找依據。并很主動地跟周圍同學交流討論起來。下面是當時的課堂實錄片斷:
生1:我認為是真感情???9頁,周樸園一直保存著舊雨衣、舊襯衣,保留著舊家具;因為魯侍萍生萍兒時受了病,要關窗,這一習慣他也一直保留著;她的生日——四月十八,他也記得;再有他的桌上一直擺著侍萍的照片。而且這一切他堅持了三十年,而不是三十天呀,這挺不容易的。再說,如果這一切都是演戲的話,人都已經死了,他演給誰看,裝給誰看吶!
(生1很激動,他的發(fā)言贏得同學陣陣掌聲。)
生2:我也認為是真感情。你看57頁周樸園曾經派人打聽過侍萍的下落,還想給她修修墳。最后還要給她五千塊的支票,讓她養(yǎng)老。雖然顯出了資本家的那種金錢萬能的丑惡之處,但是他這么做還是想彌補一下他對侍萍的虧欠,所以是真的。
師:看來堅持這一觀點的同學還是多數呢,那反方代表在哪兒呢?
生3:我不同意他們的觀點。如果周樸園對侍萍是真感情的話,那么大家看60頁,為什么當周樸園知道站在他面前的人就是侍萍時,他卻嚴厲地說你來干什么,誰指使你來的。態(tài)度一下子就改變了,所以他做的一切還是偽裝出來的。
師:對呀,這一證據好像很有說服力。那我再請一位同學起來和你分角色朗讀一下,讓我們通過對話來感受一下周樸園的大變臉。
……
師:好,這位“周樸園”夠兇狠的。(生大笑)還有要發(fā)言的嗎?
生4:周樸園之所以態(tài)度變了,是因為他怕侍萍的出現,威脅到他現在的家庭,會損害了他的名譽,畢竟他現在是一個有地位的董事長,雖然顯得有些自私,但是在私底下,他還是惦記著侍萍的,比如給她支票,還說來回的路費他都承擔著,還想給她修墳什么的。
師:看來同學們都挺關心這五千塊錢的支票,那我也補充一個材料來支持一下。看看這“五千塊錢的支票”對周、魯而言,是一個什么概念?【屏幕顯示:①魯大海:(對仆人)你們這些混帳東西,放開我。我要說,你故意淹死了二千二百個小工,每一個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塊錢!姓周的,你發(fā)的是絕子絕孫的昧心財!你現在還……”②魯貴對四鳳:(洶洶地)講臉呢,又學你媽的那點窮骨頭,你看她!跑他媽的八百里外,女學堂里當老媽:為著一月八塊錢,兩年才回一趟家。這叫本分,還念過書呢;簡直是沒出息?!?/p>
我們計算一下,這五千塊占周樸園賺的這筆昧心錢的多少?侍萍在學堂里當老媽子,一個月才賺八塊錢,這五千塊她需要多少年才能賺回來?(學生都很感興趣地計算著)老師已經粗略地算過了,這五千塊相當于周樸園那次收入的十分之一,相當于侍萍當老媽子五十二年掙的錢。這樣看來,這感情還能不是真的嗎?還有再堅持反方觀點的同學嗎?
生5:給的這筆錢確實不少,可是周樸園給侍萍錢是有目的的。因為通過上文的對話可以看出侍萍的情緒非常激動,積壓在心底三十年的怨恨終于如火山一樣爆發(fā)了。周樸園害怕了,所以才說出一堆比如舊家具、生日等等好話,來安撫侍萍。看到侍萍平靜了,他虛偽的內心就暴露出來了,接下來他就說:“那更好了。那么我們可以明明白白地談一談?!闭f懷念侍萍的話,給她錢都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真心悔過。
師:很好,這位同學身上最可貴的一點就是能聯(lián)系上下文來揣摩人物心理。我們再來讀一下這段對話,大家一起來體會此時周樸園和侍萍的心理情緒。
(生分角色朗讀)
師:人物情緒把握得都很到位,這段對話也很有說服力。討論到現在我們似乎還很難下個結論,看來就得請曹禺老先生來給個說法了。
(屏幕顯示:周樸園對侍萍的懷念“是真實的,絕對真實的”——曹禺)
師:好現在誰能來總結一下,幫助我們來全面認清一下這份感情,我給大家點提示。
(屏幕顯示:
只不過,
他深情懷念的是的魯侍萍
他對的魯侍萍依然絕情到底)
還沒等請同學起來說,大家就已經七嘴八舌地喊出了答案:“死去的”“三十年前的”“現在的”“活著的”。此時好像班上的每個學生都有滿腹話語,表現出了非常強的表達欲望。
正如莎士比亞說過: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把握住了興奮點,就好似抓住了文本的輻射點,使學生能更快地進入與文本的對話狀態(tài)。因而教師要是抓住了學生閱讀文本的興奮點,也就喚醒了學生們深入閱讀文本的渴望,經典文本的無窮魅力就在走進文本的過程中根植于學生內心深處了。
二、要善于尋找學生認知的忽略點
再教《祝?!?,又見祥林嫂。
反思以前的教學,總是在這樣的問題上疑惑:封建禮教到底是如何吃人的,可怕之處又在哪里?祥林嫂的悲劇命運真正觸動了學生們的內心深處了嗎?也許那只是一種假象,還只是一種模糊的感動吧。那么如何讓學生形象感知“禮教殺人”這一可怕之處呢?
帶著這個問題,我查找閱讀大家評論文章,翻閱優(yōu)秀教案,終于找到了引領學生情感之流的出口,那恰恰是學生解讀文本的一個忽略點。于是,在主題研討課上,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處在社會最底層的祥林嫂似乎一直承受著命運的擺布,她試圖反抗過嗎?
當我向學生提出這個問題時,我觀察到學生的表情有些驚訝,好像在想,這樣一個處于弱勢地位的人,怎么可能會反抗?不過稍作思考,他們馬上給出了答案:的確反抗過。我接著提出:祥林嫂反抗為哪般?請仔細閱讀文本,嘗試完成這一空白表格。我話音剛落,教室里就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馬上積極投入到文本閱讀的中去了。
附完成后的表格:
在交流完成這一表格后,我又問:那我們可不可以說祥林嫂是一個有進步意識,敢于向封建禮教反抗的勞動婦女?學生看著這張表格,稍加思考,就很快有了自己的想法。祥林嫂確實是反抗了,她反抗了族權、夫權、神權。但是她只是做了徒勞的掙扎,因為從她的反抗動機上看,在祥林嫂的思想深處,她信奉并遵守著封建禮教對她的種種束縛。聽到這些學生思考得來的結論,我了解到學生對封建禮教這一抽象的概念已經有了具體的理解,不再模糊,不再空洞。于是我順勢在情感上推波助瀾,情緒激昂地告訴學生:“祥林嫂就是魯迅先生評價的那種‘拼命硬干的人,堅強能干、敢于反抗的祥林嫂是最有資格活下去的,而且能夠體面地活下去,但是她畢竟被封建思想吞噬了,她死死維護著的就是深深害了她的,所以有人說‘狼吃了阿毛,而封建禮教吃了祥林嫂,這就是封建禮教吃人的罪惡。
此時,課堂上雖然少了一些熱鬧,少了一些笑聲,但是從學生凝重的表情上,我感受到了學生的內心情感的涌動。
學生由于自身的閱歷和視野,在閱讀中一定存在認知的盲區(qū),作為教師要善于找到這些盲區(qū),這其實往往就是學生認知的忽略點,而這些忽略點就是解讀文本的價值點。
三、要善于抓住學生認知的困擾點
再次與屈原相約,我首先利用課下和幾個學生一起聊司馬遷,聊屈原,聊陶淵明,聽他們談對生死價值的看法。談著談著,這幾個學生竟然辯論開來,屈原該不該選擇自殺?聽著他們互不相讓的爭論,關于《屈原列傳》的備課思路漸漸清晰起來。反復和同事交流討論,幾易教案后,我們在課堂上嘗試采用了“請君入甕”的手段。具體如下:
屈原可以不投江自殺嗎?抓住堅持“可以”觀點的同學,順勢設問:“那屈原的出路在哪里?”學生七嘴八舌,說到“歸隱山林”“馳志他方、另選明主”,甚至有更大膽的想法,就是“揭竿而起,弒君篡位”。我把學生的觀點一一板書在黑板上,然后在全體同學的范圍里,展開大討論:“這些出路是否可行?依據文本說出你的看法?!闭n堂上,有的學生就提出來:“屈平,楚之同姓也?!痹诠糯鐣褪恰凹姨煜隆?,君國一體的社會體制。忠君即愛國,愛國必忠君。楚王就是楚國的象征,屈原根本不可能弒君篡位。再有學生研讀了文本中“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一段,分析道當時楚國外有強敵虎視,內有小人亂政,社稷危在旦夕,在這關頭,作為一個胸懷天下,憂國憂民的士大夫不可能退隱山林,獨善其身,或者是去國遠游……借著學生討論時的飽滿情緒,我適時總結:條條道路皆不通。此時的屈原無路可走,只能吟唱著“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懷抱著他的高潔理想投江自盡。這種精神的具體內涵是什么?在后代,哪些人傳承了屈原的這種精神?
接下來,又設計了一個小練筆“屈原,我想對你說”。讀著學生在方格橫線間四溢宣泄流淌的嗟悼感嘆時,我聽到了來自學生內心深處最真實的聲音。
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疑惑不解之處。這時教師尤其要注重立足于學情,預設出學生存有的疑惑點,然后重錘出擊,幫助學生解決他們內心深處最渴望解決的問題。一旦學生有了撥云見日、豁然開朗的閱讀體驗過程,經典文本必然會給學生帶來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
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尤其是在一線執(zhí)教多年的教師難免會陷入固定的思維和理解中,因為我們對這些老課文太熟了,似乎沒有了難點,沒有了突破點。再加上對學情預設準備的不充分的話,教師就很難找到解讀文本的這些關鍵點。其實除了學生認知中的這些興奮點、忽略點、困擾點之外,也許在解讀經典文本的過程中還隱藏著許許多多的切入點。
那么,面對這種“冷宮”現象,就特別需要我們教者自己首先能做文本的知音,用自身的真切感悟去理解文本,開發(fā)文本;去了解學生,才能點亮學生。找到激發(fā)學生閱讀經典文本的著眼點和生長點,讓學生在真實貼心的觸碰中,讓經典文本的魅力逐漸地匯成一條小溪,在學生的心靈深處開始流淌,跳躍,澎湃……
(作者:李志平,山東省威海市第二中學教師)
[責編芮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