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總書記在一系列重要講話中都提出“文化自信”。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如何在新時代視域下推進我國民族聲樂的演唱與教學,更好地踐行“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民族聲樂演唱,是本文探討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民族聲樂;演唱;教學;基礎教育;語言性
【中圖分類號】J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6-0111-02
【本文著錄格式】張霞.新時代視域下的民族聲樂演唱與教學[J].北方音樂,2020,03(06):111-112.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8年度湖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計劃指導性項目“‘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民族聲樂演唱藝術研究”(項目編號:B2018138)研究成果。
我國是一個擁有悠久文明歷史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唱法在我國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要發(fā)展與建設好我國民族聲樂的演唱與教學,廣大文藝工作者及音樂教育工作者就必須堅定不移地深入學習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神實質,并付諸于實踐行動。
一、以民族、民間音樂為根基的民族聲樂演唱
黨的十九大的報告中指出要弘揚民族文化,強調文化自信。這就需要我們的民族聲樂演唱者和教育者清晰地認識到新時代民族聲樂演唱與教學的發(fā)展必須立足于民族音樂文化。只有根植于民族民間音樂藝術形式上的民族聲樂演唱,才能在新時期有新的發(fā)展,從而更好地為廣大人民服務,唱響最具時代特色的民族之聲。
我國民族聲樂藝術博大精深,隨著音樂創(chuàng)作的繁榮發(fā)展,各類體裁的中國聲樂作品也在不斷發(fā)展和嬗變。這其中包括傳統(tǒng)地方民歌、小調,借鑒采納戲曲元素的戲歌類聲樂作品,根據(jù)古代詩人、詞人的詩詞從新譜曲的新古曲類歌曲,歌頌時代進步的各類創(chuàng)作歌曲以及中國歌劇等,這些作品都為我們在演唱曲目方面提供了廣闊天地。而要準確地演繹和塑造這些作品的音樂形象,演唱者就必須扎根我國民族、民間音樂,只有扎根于我國音樂文化土壤所滋養(yǎng)出的民族聲樂演唱,才是我們任何時期民族聲樂的溯流之源。
武漢音樂學院老一輩聲樂教育家萬昌文老師曾說過;“要唱好民族風格的創(chuàng)作歌曲,就需要用民間音樂的風格和唱法,這樣即使創(chuàng)作歌曲,唱出來同樣有民族風味?!疅o古不成今,祖先傳下來的東西,你首先要繼承并把它消化,然后你再來創(chuàng)新。學習過民間音樂的人,唱出的東西表現(xiàn)力就強。經過多年的教學發(fā)現(xiàn),首先語言是很重要的,它左右曲調的進行和風格的表現(xiàn)。同一首民歌,不同省份或地區(qū)的民歌手用自己的方言,可唱出不同的味道來,這就是語言的作用;其次是地方演唱風格和裝飾音的唱法等。如果不掌握這一點,民族聲樂永遠不會有民族特色。發(fā)聲方法,據(jù)我的體會,大的方面,無論西洋的還是中國傳統(tǒng)的,共同點要占一半。關鍵是聲音要通暢。共鳴腔的運用,中西有哪個部分多些、哪個部分少些之別,并非發(fā)聲方法有根本性的矛盾,問題是你的根底打在哪里。無論是戲曲、曲藝還是民歌,無論是哪個地區(qū)或種類的音樂,唱得好的都不是憋著嗓子,發(fā)聲都很通暢。并且,中國民間的歌唱方法豐富多彩。”基于以上認識,唱響新時期的民族聲樂之聲,應以繼承為主、借鑒為輔,但始終要站在民族的根上,立足于民族、民間音樂。
二、以地方風格為特點推進民族演唱的多元化
我國是一個疆域遼闊的多民族國家,不同的語言、文字、風俗創(chuàng)造了多姿多彩的各民族音樂文化,民歌的地方性特色也呈現(xiàn)出豐富的“地方色彩”,如內蒙古的長調、陜北的信天游、侗族的大歌、苗族的飛哥、青海的花兒等。這些獨具特色的體裁作品,在民族聲樂演唱中有著獨特的魅力。著名聲樂教育家周小燕先生曾說過:“內蒙古草原上的蒙族歌手在演唱長調的拖腔時,喉頭往往偏高,采用不同的vibrato的顫音方法發(fā)出近似馬頭琴的裝飾效果;維吾爾族的民間歌手將嗓音做靠前靠后的急速交替,表現(xiàn)詼諧的音樂情調;青藏高原的藏族歌手為展示歌聲的開闊深遠而運用喉頭使聲音有較大幅度的擺動,發(fā)出某些喉部的裝飾音;傣族民歌因語言的特點而使聲音帶有一些鼻音等”。著名聲樂表演藝術家雷佳在2019年“首屆中國高等藝術院校民族聲樂教學與理論研究上海論壇”上說:“每一個地域民歌都有不同的演唱方法,因此要唱好不同地域的民歌,所用的技巧絕對不是單一的,作為職業(yè)歌唱者,我們不能懼怕,甚至更應該主動地去嘗試這些不同風格的作品。每嘗試一種之前沒有唱過的民歌風格,我的嗓音可能就會經歷一次歷練?!本C上所述,要演唱好不同地域風格的民族聲樂作品,需要演唱者運用不同的演唱技法實現(xiàn)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音樂表現(xiàn),以地方風格為特點推進民族聲樂演唱的多元化。
三、新時代民族聲樂教學需關注的幾個問題
(一)在民族聲樂演唱教學中處理好傳承與借鑒
自1919年蔡元培提出“采西樂之特長,以補中樂之缺點,而使之以時進步”的構想開始,中國音樂人的追夢之旅已歷將近百年??v觀這一歷程,不難看出音樂中國夢的實現(xiàn),不僅僅是單純地產生中國民族新音樂,讓中國音樂屹立于世界民族音樂之林,更涉及民族音樂的國際化發(fā)展與轉型,博采眾長,與時俱進,在世界文化語境中創(chuàng)作既有民族特色又能走向世界的民族化新音樂。音樂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中國各族人民的夢,走民族化道路,弘揚中華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這正是實現(xiàn)音樂中國夢的必由之路。
我國最早的聲樂專論《唱論》于十四世紀就已出現(xiàn),后有《詞林須知》《曲律》《方諸館曲律》《樂府傳聲》《顧誤錄》等一系列的聲樂理論文獻。在教學中要做好音樂文化的傳承,就需要我們多在這些傳統(tǒng)理論上下功夫,提取其精華而凝練之,而后貫穿于我們的聲樂演唱與教學的實踐中。做好理論研究是建立民族聲樂理論體系的核心基礎,對于民族聲樂演唱與教學有著深遠意義。
在歐洲歌唱藝術的長遠歷史發(fā)展中,意大利美聲唱法的顯著特點,在于通過人體解剖學中倡導出一系列迫使發(fā)聲機構以最精細和微妙地進行自我調整的方法,獲得與人類語言相關的音質、音色、力度及共鳴進行協(xié)調變化出樂感的聲音,參與音樂形象的表現(xiàn),從而形成整體的呼吸、喉位穩(wěn)定、共鳴腔體貫通、聲音音色連貫統(tǒng)一而自然流暢的歌唱表現(xiàn)。借鑒西方科學發(fā)聲技法之所長,更好地傳承本民族音樂文化,是聲樂教學中如何演唱民族聲樂作品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二)加強“師范”類聲樂教學中民族聲樂作品演唱的教學力度
音樂教育肩負著為我國培養(yǎng)基礎音樂師資人才的重任,教育是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百年大計”。1996年6月13日,國家頒發(fā)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根據(jù)這一精神,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對課程改革提出了六個具體目標。2001年,伴隨著基礎教育的改革,教育部頒發(fā)了《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即所謂的“新課標”?!靶抡n標”中指出:“應將我國各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音樂作為音樂課重要的教學內容,通過學習民族音樂文化,使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操”,足見其對“弘揚民族音樂”理念所給予的重視。如何在新時期實現(xiàn)音樂教育聲樂教學中對民族音樂的弘揚呢?首要任務是對從事“師范類”聲樂教學的教師的重視?!盎A教育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良好音樂教育的根基在于音樂教師的培養(yǎng),要更好地“弘揚民族文化”,就需要對基礎教育的師資進行良好的民族聲樂演唱與教學。我國56個民族有著豐富多彩的民歌、戲曲、曲藝等藝術形式,這些傳統(tǒng)的民間音樂應該成為滋養(yǎng)我國音樂基礎教育的源泉,成為弘揚民族音樂的重要基石?!皫煼额悺甭晿方處熤挥袕V泛涉獵這些藝術門類的精華,才能在中國聲樂作品的教學方面有所認知。在音樂教育師資隊伍的培養(yǎng)過程中加強民族聲樂作品演唱的教學力度,是民族聲樂得以良性發(fā)展的根本保障。
(三)注重民族聲樂的“語言性”問題
我國漢語的結構為聲、韻、調三個部分。漢字由聲母及復韻母組成,這些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識。如何在歌唱中實現(xiàn)其吐字行腔,我們從傳統(tǒng)的戲曲、曲藝和古代聲樂文獻中可以吸取到一些經驗,如:“五音”“四呼”“四聲”“十三轍”等,如:“欲正五音,而不于喉、舌、齒、牙、唇處著力,則其音必不真”,如:“一字出口,無論幾許公尺,比得唱完,口不改樣,至尾方收本字之韻,方是此字音節(jié)?!边@些都明確告訴我們如何在中國聲樂作品的演唱中完成發(fā)音吐字,并做到完滿的收聲歸韻。我國傳統(tǒng)唱法中的行腔潤飾素有“云山千萬、變化無窮”之說,通過旋律裝飾不僅能體現(xiàn)歌曲的韻律美,并有利于歌曲的藝術表現(xiàn)。結合發(fā)聲吐字、呼吸用氣,做到起落有致、收放自如,才能取得“音似波、氣如瀾、波瀾起伏、滾滾而至”的藝術效果與演唱功力?!皹分鸶裨谇?,而色澤在唱”,在民族聲樂的教學演唱中,教師要關注引導學生對所唱作品進行分析,推敲每一句的演唱,從歌詞內容、音樂載體、語音語調、思想情感、音樂意鏡及藝術表現(xiàn)等唱出不同體裁中國聲樂作品的韻味,做到以字行腔、字正腔圓、以情傳聲、聲情并茂地演繹作品。
(四)加強輔助課程群的建設,提高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教學
長期以來,聲樂教學往往存在“重技術,輕藝術”的教學現(xiàn)象。對于聲樂教學中人文知識的學習與掌握,培養(yǎng)學生具備人文思想的慣性思維等方面往往十分缺乏。要實現(xiàn)我國民族聲樂演唱的良好教學,一定要加強聲樂教學中輔助課程群的建設,“任何一首聲樂作品包含的人文知識又是復雜多樣的,比如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作品對應的時代特征、作品蘊含的民風民情、作品風格等等都是聲樂作品情感表達必不可少的元素”,因此,在聲樂教學中要改變“重技術,輕藝術”的現(xiàn)象,需增加音樂類綜合素養(yǎng)課程的建設,尤其是加大對我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理論學習和研究的力度,建設如《中國民族聲樂論》《中國民族聲樂史》《中國古代聲樂藝術》等理論課程群。各地方院校還可邀請地方知名的戲曲藝術家、民間藝人、曲藝表演藝術家開設相關課程,充實聲樂學科的單一化教學,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民族聲樂的演唱與教學。
“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時代視域下,音樂教育工作者如何唱響“中國聲音”,在我國民族聲樂演唱與教學中實現(xiàn)實現(xiàn)“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任重而道遠。
作者簡介:張霞(1974—),女,漢族,河南南陽,研究方向:聲樂演唱與教學研究,文學碩士,武漢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