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先薇
葉圣陶先生的《蘇州園林》原題為《拙政諸園寄深眷——談蘇州園林》,是為園林畫冊所作的序文。作為一篇經(jīng)典課文,《蘇州園林》已有相對固定的教學模式,統(tǒng)編版教學指導用書明確表示:“《蘇州園林》先總說蘇州園林的特點,再分別從幾個方面加以說明,總說與分說相結(jié)合。另外,無論是說明道理還是描摹景致,文章都著眼于蘇州園林共有的特點,給讀者以深刻、具體的印象?!?/p>
《蘇州園林》一文飽有園林文化的內(nèi)涵,亦暗藏作者個人的情感,雖是一篇說明性文章,卻頗具散文韻味。筆者曾開設(shè)《蘇州園林》公開課,在教學流程與方法上做了一些探索,后拜讀南京市教研室袁源老師的《蘇州園林》課堂實錄,深受啟發(fā),其實說明性文章的教學亦可妙趣橫生。
一、構(gòu)思的妙趣
《蘇州園林》是一篇結(jié)構(gòu)明晰、語言簡明的文章。許多說明文的知識學生可以自主掌握,而在所有教學目標中,領(lǐng)略園林之美是最難達到的。教師在構(gòu)思整節(jié)課時,應(yīng)當找到適合的切入點,創(chuàng)設(shè)合理的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飽覽園林風光。
在教學流程上,袁老師的《蘇州園林》課例以“開花”為綱,先尋找“花”心——趣;接著綻放“花”瓣——自然之趣、完美的美術(shù)畫、各種的“講究”、諸多的園林;最后散播“花”香,介紹九個典型的園林,感受清雅的詩意人生。筆者的《蘇州園林》課例則先引出“完美的圖畫”,繼而在畫中徜徉,漫談景物之布局,最后悟出自然之趣,理解名園園主們的精神追求。前者將開花的過程與教學流程合而為一,層層推進;后者詳談圖畫的處理,抽絲剝繭。
恰當?shù)那腥朦c是整節(jié)課流暢推進的關(guān)鍵,亦是構(gòu)思的重點。袁老師的《蘇州園林》課例以“畫”為切口,這明確體現(xiàn)在教師的課堂提問中。
師:剛才那位同學說“美術(shù)畫要求自然之趣”,那么,蘇州園林跟美術(shù)畫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請大家到第二段中找一找,能不能找到說明美術(shù)畫與園林關(guān)系的句子?
師:下面大家再找一找,與有著“自然之趣”的“美術(shù)畫”有關(guān)的詞語或句子,我們一段一段地找。
師:接下來看下一段,花草樹木的畫意在哪里?后面這位同學,你看這段中最能體現(xiàn)畫意的是哪一句?
對學生而言,找文中的字、詞、句都不是難事,“畫”在文中不僅頻繁出現(xiàn),也確是理解全篇的鑰匙,這種構(gòu)思非常巧妙。筆者在備課過程中更關(guān)注的是布局,即究竟怎樣做,才能形成一幅“完美的圖畫”,這也是文章主要談?wù)摰膬?nèi)容。
師:那么這個圖畫中有哪些景物呢?
生1:亭臺軒榭、假山池沼、花草樹木、蓮、魚。
生2:藤蘿、爬山虎、薔薇木香、門窗。
師:如果我們細細總結(jié)的話,應(yīng)該還有很多。(PPT出示:亭子、回廊、假山、池沼、樹木、花墻、廊子、門、窗、屋瓦、檐漏……)那老師有一個問題:這些景物是不是隨便組合就能成為一幅完美的圖畫呢?
生:不能。
師:好的,現(xiàn)在我們再讀一遍課文,想一個問題:要想成為一幅完美的圖畫,景物應(yīng)該怎樣組合,最后又有怎樣的效果?
接下來的時間里,課堂教學以漫談的形式為主,學生們各抒己見,討論各處景物的配合與布置,此過程囊括了教學要點,學生對“完美的圖畫”的理解更為清晰了。這種構(gòu)思可以增加課堂的開放度,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析的能力,當然在具體操作時教師還應(yīng)對學生的回答做出較為凝練的評價。
二、對話的樂趣
袁老師的《蘇州園林》是借班上課,所以采用“閑聊”的方式走近學生,再自然導入課文。
師:同學們好!課前我們聊到我的名字,有同學說到月圓、夢圓的“圓”。圓,自然有個圓心,畫圖是這樣,其實我們讀文章也可以找到一個圓心,我們不妨試試看。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葉圣陶先生的《蘇州園林》,大家課前已經(jīng)讀過了。倘若讓你用一個字來說說課文中蘇州園林的特點,你會用哪個字呢?可以用文中的,也可以用自己想的。
生:獨特。
師:兩個字,也行。
生:我認為蘇州園林是美的。
師:好,你用了“美”這個字,這就是你的圓心。
生:我覺得蘇州園林是很雅的。
師:“雅”,你也記下來。
生:奇。
師:奇?為什么?
生:剛才第一個同學說“獨特”,我覺得應(yīng)該是“奇”字。
師:哦,你把他的兩個字變成一個字,好!看來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都各自記下來吧。我是客人,能不能允許我說說自己看完這篇文章后得到的那個圓心?
生:(齊)能!
師:謝謝同學們給我這個優(yōu)待。我讀完這篇文章后得到的這個字是——“趣”。
袁老師首先和學生聊自己的名字,“源”與“圓”諧音,圓又可以組詞成為“圓心”,而“圓心”恰是解讀整篇課文的立足點。這比直接問“蘇州園林的特征是什么”要有趣很多。筆者的《蘇州園林》公開課使用的是自己的班級,因此提前開設(shè)了班級活動,在此基礎(chǔ)上導入新課。
師:上課之前,老師布置了一個任務(wù),請各位同學搜集出去旅游的照片。后來,我收到了許多有趣的照片,鏡頭前的同學們真是千姿百態(tài)??!想不想看看大家的樣子呢?
生:(齊)想!
師:(PPT播放四張圖片)看完四張照片后,老師要問一個問題,這里面哪位同學的照片是在蘇州園林拍的?
生:(異口同聲)第三張。
學生結(jié)合對蘇州園林的認知,講述判斷理由,積極性被極大地調(diào)動了,他們七嘴八舌地談?wù)撜掌械娘L景,達到了導入的目的——初步認識蘇州園林,體會園林風格。
當然,在公開課上,學生由于緊張等原因,往往出現(xiàn)答非所問或答非所期的現(xiàn)象,此時最需要教師運用教學智慧,推動師生對話正常進行。袁老師在談及蘇州園林細節(jié)處的著色時,請學生講述此段的“畫意”,一個學生站起來,不加以理解與分析,把一百多字的段落都讀了出來。面對這樣的回答,袁老師是這樣處理的。
師:我注意到你讀的過程中,特別注意“廣漆”“特別的顯眼”等詞,這是什么原因呢?
生:這段講的是蘇州園林的色彩。
師:這是這幅畫在做最后的——
生:(齊)著色。
學生用讀課文的方式作答是很普遍的現(xiàn)象,袁老師認為:“面對這種情況,不能粗暴地打斷學生,而要通過對一個學生的提醒,實現(xiàn)刺激更多學生關(guān)注的目的?!庇纱丝芍處熈喑觥皬V漆”“特別的顯眼”兩處是幫學生抓重點,由點及面引發(fā)了更多學生的思考。最終,大家從整段的文字中找到出路,齊聲說出“著色”一詞,大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三、旨歸的情趣
袁老師在《蘇州園林》教學后記中說:“每教一篇課文,我總愛想,學生為什么要學這篇文章?我能帶給學生點什么?我以為《蘇州園林》能給學生的是一生受用的詩意生活態(tài)度與審美眼光,當然還有結(jié)構(gòu)的規(guī)整與語言的精準。”語文知識的傳授固然重要,若能借此讓學生增加一些生活情趣,領(lǐng)悟若干人生道理,那么語文課堂就更具深遠意義了。
兩節(jié)《蘇州園林》公開課都凸顯了園林建筑的基本原則——“自然之趣”,只是呈現(xiàn)的方式有所不同,最終的旨歸也略有差異。
袁老師在結(jié)束文本講授后,播放自己拍攝的蘇州園林照片,并配以古箏曲,深情地講述圖片中的假山池沼、水榭亭臺等,無形中讓學生回歸課本,親近了園林。其中有個部分課文沒提到,那就是對聯(lián)。
師:蘇州園林里的生活,可用一副對聯(lián)來描述,我們一起讀一讀。
(PPT出示:雨驚詩夢來蕉葉,風載書聲出藕花)
生:(齊)“雨驚詩夢來蕉葉,風載書聲出藕花?!?/p>
師:蘇州園林里不僅有美景,有畫意,而且到處都有題詩、對聯(lián),我給大家的資料中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這副對聯(lián)最能表現(xiàn)蘇州園林主人們的詩意生活。雖然,今天我們沒有誰有這個條件買一塊地給自己蓋園林了,但追求這種“自然之趣”的心態(tài)是可以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的,這種心態(tài)可以使我們的生活得到調(diào)劑,得到一種情緒的滿足,也就是我們同學板書的——我們可以經(jīng)常去鑒賞,像看藝術(shù)品一樣地看我們身邊的一切,然后得到一種審美的感受。
袁老師將理論運用于實踐,在帶領(lǐng)學生游覽過各大園林之后,通過一副對聯(lián)提出一個觀點,那就是將追求“自然之趣”融入日常生活,培養(yǎng)學生詩意生活的態(tài)度,此種解讀是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
筆者的課例也注重對“自然之趣”的挖掘,并列出名園園主的人生經(jīng)歷。
師:大家看看黑板上“自由”“安靜”“閑適”這些詞語,實際上也是我們身處自然界的一種感受。但老師要提醒各位同學,蘇州園林不是自然形成的,它是人工建筑,它的本質(zhì)就是將自然之美以精心的布局呈現(xiàn)于一處。所以,你看到的是園林建筑,也是縮小版的大自然。不僅如此,老師還有一些別的發(fā)現(xiàn)。(PPT出示:滄浪亭主人:蘇舜欽,北宋詩人,官場失意后被罷官,于蘇州修建滄浪亭,隱居不仕。拙政園園主 :王獻臣,明朝御史,遭東廠構(gòu)陷辭官,于正德四年開始在家鄉(xiāng)蘇州營造園林。網(wǎng)師園園主:史正志,南宋侍郎,遭彈劾后罷官,于蘇州建堂筑圃,稱花園為“漁隱”。)這些蘇州園林的園主都有一些政治失敗的經(jīng)歷。同學們對此有什么看法嗎?
生:我覺得園林有這種自然的感覺是因為園主被貶謫之后,內(nèi)心對于官場非常厭惡,對自然就有了更多的向往,因此把園林造得和自然更加貼近,自己生活在其中,非常開心。
中國古典園林兼具山野閑情與精心雅致,追求“自然之趣”正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人仕途受挫后普遍的價值取向,筆者的發(fā)掘有助于學生深入文本,領(lǐng)會園林的精神內(nèi)核。
兩節(jié)公開課都著意處理“自然之趣”這個重要概念,也都獲取了較好的效果,可見說明性文本的教學不能局限于文本解讀。課本選用的說明性文章多具有歷史文化意義,譬如《中國石拱橋》《夢回繁華》等,適當擴充這方面的知識,可讓學生領(lǐng)會到文字背后的底蘊,捕捉到情意盎然的人生趣味。
《蘇州園林》一文用凝練的語言概括了中國園林藝術(shù),雖然是一篇說明性文章,但有景、有情、有趣,也可以有生動的教學設(shè)計。說明性文章有其完整的知識體系,但落實到具體的課文時,又不能千篇一律地教學,兩個《蘇州園林》課例都涉及說明文的知識,亦都不止步于此。所謂“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立足文本固然可貴,適當延伸開去,為課堂注入趣味的源泉,則更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對說明性文本的閱讀興趣,提升語文教學的效率。
(作者單位:南京市二十九中幕府山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