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靜
2017年,浙江省教育廳對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命題明確了新要求:“應以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為命題重點,加強試題與社會實際與學生生活的聯(lián)系,加強對在真實情景中問題解決能力考查,逐步增加真實情景中能力考查的試題比例;加強對學科思維能力考查,逐步改進開放性試題命題和評分方式……”[1]作為外省一線教師,初次接觸浙江中考卷,筆者對其有“讀者意識”、深入淺出的命題思路,分級賦分、開放多元的評價方式感到耳目一新。這一道道別出心裁的試題,如同精心設計的課例,還可作為研究型課題的框架和項目式學習的計劃,讓師生都受益匪淺。
2019年浙江省各市中考卷,筆者總結為五大亮點——“圖”“近”“真”“辨”“策”?!八街梢怨ビ瘛?,研究浙江卷既是為應試評價,更是借此倒逼教學,提示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注意轉變思路:巧用“圖”,力求“近”,立足“真”,獨立“辨”,指導“策”。
一、“圖”:巧妙以圖示意,輸出個性表達
浙江中考卷給人最直觀的印象是圖多。試卷中的“插圖”不限于附著在文字之上作為補充,還需要學生從對圖的思考中另辟蹊徑抵達個性化的表達,不失為考查語文素養(yǎng)的創(chuàng)新之舉。
比較典型的是紹興卷、金華卷和麗水卷的小作文,都取材于學生在學習課文《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時圍繞課本上的人物插圖(圖1)中“誰是莊子”“誰是惠子”所展開的爭論。試題材料提示學生從圖片中的服飾和神態(tài)分析人物形象、性格,借插圖展開主題剖析,要求言之有理,論之有據(jù)。
圖1
更具思維含量的是寧波卷文學類文本閱讀《月下看貓頭鷹》的第8題。小說節(jié)選自美國兒童文學作家珍·尤倫的同名繪本,以少年第一人稱“我”自述跟爸爸在冬夜看貓頭鷹的經(jīng)歷,全程“我”既期待又緊張,專心而安靜地跟著爸爸。其中,文首、文末分別配了從繪本中截取的兩張圖片(圖2、圖3),問題如下:
好故事常給人想象空間。爸爸說“該回家了”,他們回家的畫面會是文首和文末的哪幅圖呢?結合你對父親形象的理解,說說理由。
圖2? ? ? ? ? ? ? ? ? ? ? ? ? ? ? ? ? 圖3
此處對父親形象的把握建立在考生對文本深入理解的基礎上。按小說的敘述,最開始應是圖2,由文中第2段“隔不多久,我就得奔跑幾步,才能跟得上爸爸”可推知。而結尾處看完貓頭鷹時,父子兩人既可一前一后分開行走,也可以是父親背起兒子。不管怎樣選擇,都指向了一個慈愛的父親形象:既關心孩子,又給他獨立的機會,可謂殊途同歸。
此類問題并不存在“標準答案”,而是借由問題探討實現(xiàn)對文本的深層理解,重在過程而非結果。開放性試題“向內(nèi)可以濃縮為對一個文本的無標準答案的‘問題域教學”,如此引導學生展開深度閱讀,“超越了傳統(tǒng)教學止于輸入性認知或記憶的保守閱讀,必然要求學習者從單一輸入轉向基于輸入的輸出,即基于認知和理解的獨特表達;而且從源頭看,勢必要求教師和編輯站在新的高度設計教科書和輔助性閱讀材料。”[2]教科書插圖是經(jīng)編者反復斟酌、規(guī)范制作、可就地取材的寶貴資源,該命題思路正示范了這類巧妙的課堂活動:借助插圖討論文本主旨。
二、“近”:立足少年視角,聚焦成長母題
《月下看貓頭鷹》是一個關于成長與獨立的精彩隱喻,傾向于“不需要說話,不需要溫暖舒適,也不需要別的什么,只要心中有一個希望”的“無聲中成長”。少年“我”在冬夜感受火車的汽笛聲和狗吠聲襯托下的寧靜,為等待看貓頭鷹而默默承受片刻的孤獨,腦中不斷響起父親和兄長的話語“出去看貓頭鷹,一定要安靜,一定要堅強”“一定要勇敢”,因而無畏黑暗險阻,直至如愿以償。
同樣選用少年視角敘述故事的還有杭州卷的《雞蛋小面包》,敘述者是個12歲的女孩,她因貧窮要替一個富人讀書。小說之初通過“我”因“藏在食品柜后面的那瓶葡萄酒”痛恨媽媽,暗示媽媽也交給了“我”類似的任務——順手偷些東西。小說詳細敘述了12歲的“我”和這位83歲的老婦人相識相知最終放棄偷盜的過程。這則故事聚焦的是友誼與信任以及閱讀的啟發(fā),立足青少年心理,毫無說教意味,卻是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命題者嘗試引導學生探討寫作意圖:“我”本來可以完成媽媽交代的“任務”,為什么最終放棄了?結合全文探究原因。
較之前些年泛濫成災的“鄉(xiāng)愁”式詩意散文,杭州卷和寧波卷的這兩篇聚焦成長母題的選文符合考生年齡特點,立足于青少年的認知心理和興趣傾向。此外,許多題目還為考生提供了答題過程中寫作或言說的對象,有學者稱其為“讀者題”,認為其“注重學生多重身份的轉換,令其能窺探到社會中人際交往的各種可能性,并通過不同角色的安排來啟發(fā)學生的責任、友愛等良好意識”[3]。如處理科幻小說時,溫州卷這樣設置問題:
讀完本文后,有同學對科幻小說“把人物置于極端環(huán)境中”這種寫法的作用不太理解。請結合本文和《帶上她的眼睛》,向他簡要說明。
這個問題設計十分高明,一方面觸及了科幻小說的特點,中學生多喜愛此類小說及電影,對題干中所闡述的現(xiàn)象并不陌生;另一方面,學生可能未曾從語文的角度思考過該寫法的作用,本題架設了探索科幻小說本質(zhì)的“腳手架”。
教師上課亦是如此,“整體感知—分段講解—歸納小結”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將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要“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直奔學生的‘認知障礙”“為學生設置包含這種‘認知障礙的閱讀任務”[4],這才是真正貼近青少年、提高閱讀素養(yǎng)、促進健康成長的有效路徑。
三、“真”:源于生活情境,解決真實問題
《2019年浙江省初中畢業(yè)升學考試說明》要求命題“以情境任務作為試題的主要載體,設置真實而有意義的情境,考查學生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最符合這一點的是嘉興、舟山卷,命題者以小舟和小嘉展開的一組研學活動貫穿全卷,整體性強。在此呈現(xiàn)部分試題:
8.小舟在《嘉興日報》上看到一句話:“堅決破除裹足不前的‘嘉興粽子思維,摒棄不敢冒尖的‘南湖菱心態(tài),轉變不溫不火的‘文虎醬鴨風格?!彼皇呛芾斫猓埬汩喿x下面的小貼士(圖4),結合文本幫助小舟理解這句話。
圖4
15.請你借助下邊的示意圖(圖5),并結合答題過程中獲得的信息,完成這個行程規(guī)劃。要求:(1)設計一條路線,起點“會景園”。(2)安排三個符合景點特征的活動。(3)使用合理的表達方式。(4)不超過150字。
圖5
從上述不完整羅列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其命題導向:倡導為生活而表達,重視口語交際能力,鼓勵自主探究與質(zhì)疑。第8題源自真實語料,考查的是比喻這一修辭的靈活運用,既與鮮活的日常語言密切相關,又能充分彰顯地方特色。參考答案提示分層評價,其中第一層次要求為:全面深刻理解這句話的內(nèi)涵,緊扣文本內(nèi)容進行闡述,能揭示這句話的現(xiàn)實意義。
研學活動是中小學近年來比較熱門的跨學科綜合性學習活動。嘉興、舟山卷創(chuàng)造性地將研學活動方案和實施過程融入考題,并以“行程規(guī)劃”(15題)和“主題作文”(16題)兩個任務作為總結,由表及里,由點及面,由體驗感悟到規(guī)劃再認識,形成一個相對完整自足的體系。
四、“辨”:辨析隱含立場,提升信息素養(yǎng)
《PISA2018閱讀素養(yǎng)框架(草案)》提出了“評價和反思”要求:“能評估文本的質(zhì)量和可信度;反思文本的質(zhì)量和寫作風格;能意識到不同文本之間的沖突,并能找到方法去處理這種沖突”[5]。面對這一復雜情境下所需的高階思維能力,我們的日常語文教學顯得有些捉襟見肘。
浙江中考卷在辨析隱含態(tài)度和立場上做了大膽嘗試。衢州卷選用了某微信公眾號的熱門文章《任正非的傳播課》,在試題中提醒讀者充分關注言說者的觀點立場:閱讀新聞要了解立場,請結合文本信息,分析本文的立場。
同一事件在不同的言說者口中呈現(xiàn)不同面貌。只有先辨析他人立場,才能對照自己的觀點,審視異同,合作或處理矛盾。
而力圖解決復雜的不確定性問題的是寧波卷的《關于薯片的網(wǎng)絡閱讀》。命題者首先設置了一個情境:小濤想了解薯片的營養(yǎng),上網(wǎng)搜索關鍵詞后卻意外得知薯片致癌,展開了一系列網(wǎng)絡閱讀。這是一個由純文本、BBS論壇發(fā)帖列表、網(wǎng)絡問答組成的多重文本,其中關于“沙發(fā)土豆”的材料三與初始目標關聯(lián)微弱,符合生活中網(wǎng)絡搜索的常態(tài)。針對這樣的目標導向,“讀者必須權衡作為文中論證的因素的真實性、作者的觀點和閱讀目標之間的關聯(lián)性”[6]。請看11題:
小濤看了王杰、胡偉、洪廣平這三位醫(yī)生的回復后,認為有一位醫(yī)生的回復最有針對性,有一位醫(yī)生的回復不但沒有針對性,還別有用意。為什么會這樣認為?結合醫(yī)生的回復作出推測。
這題幾乎不涉及任何語文學科知識,但凡有獨立判斷力者都能做出較合理的推測,但本題的深層用意是:在這個魚龍混雜的信息化時代,指導學生科學理性地上網(wǎng),有效利用網(wǎng)絡資源至關重要。題干中強調(diào)的“針對性”需由批判性評價文本而得,要求學生能透過字面意思深入理解文本傳遞的思想、態(tài)度和情感。作為總結反思,12題給出了一個“網(wǎng)絡閱讀收獲卡”(圖6):
圖6
這是一道開放題,空格中可以填寫上述材料中所有符合土豆特點的性質(zhì)。命題者充分考慮到閱讀情境的真實性和閱讀任務的復雜性,將傳統(tǒng)教學和評價中要求學生理解文本“寫了什么”的“尋找答案式”目標轉向研究“我需要獲得什么”的“解決問題式”目標。此處命題為初步嘗試,稍顯淺易,未來還有可提升空間。平時教學中,教師亦可布置相關搜索任務,或呈現(xiàn)基于電子文本的閱讀材料,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甄別、篩選、提煉信息的能力。
五、“策”:關注閱讀方法,指導元認知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寧波卷的“網(wǎng)絡閱讀收獲卡”上除了提醒篩選、甄別信息外,還扼要地總結了“經(jīng)驗獲得”:遇到問題,要選擇合適的搜索引擎,精選關鍵詞,還可用網(wǎng)絡求助。
這實際是一種學習的元認知策略指導——即“學習如何學習”,具體策略有設定目標和計劃、自我教學和自我評價等。浙江多地中考卷均出現(xiàn)了明確的方法指導,如紹興卷提示學生思考:在閱讀人物眾多的小說作品時,對人物進行分類整理有何作用?通過反思,學生能夠逐步內(nèi)化這樣的“分類閱讀法”,并將其應用到其他書籍的閱讀上。
與之異曲同工的是溫州卷的“聯(lián)想”閱讀方法。在兩段原文摘錄后提出“聯(lián)想”任務:(1)你聯(lián)想到現(xiàn)實生活中什么事情?(2)你聯(lián)想到《湖心亭看雪》中的哪個句子?選文對中學生而言理論性較強,“聯(lián)想”拉近了其與學生的距離,建立了新舊知識間的聯(lián)系,對于解讀經(jīng)典文本意義重大。最后歸納“反思”:(3)上面這種“聯(lián)想”的閱讀方法,如何幫助你更深入地理解選文?請具體闡述。本題指向元認知,引導學生關注學習過程,不斷反思自己的閱讀策略和閱讀習慣。
此外,用列提綱、填表格來整理行文思路也是常見的閱讀方法,最具啟發(fā)意義的是嘉興、舟山卷的“魚骨圖”設計(圖7):
圖7
學生無須知曉這個思維導圖的具體作用和意義,通過文字和圖形提示就可做出推斷:中線由左向右是“我”經(jīng)歷的主要事件和地點,上位部分是對應的天氣變化情況,下位部分則是作者的心情變化。地點、天氣和心情三因素相互滲透,共同導向“雨中虹”的結果——的確,這個在商界常用的“魚骨圖”一般用于因果分析。
對于課堂教學,語文考試與評價有著“撥亂反正”的教學指導功能,應“秉持‘評價促進學習‘教學評一體的原則”[7]。從價值取向看,評價過程可視作學習過程;從內(nèi)容看,考試與評價的最終目的,是如何在具體的情境中運用語言學習經(jīng)驗解決問題,展示自身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特征;從主體來看,師生、生生在相互評價的過程中,促進學習目標的調(diào)整與實現(xiàn)。[8]通過研讀近年走在改革創(chuàng)新前沿的浙江中考卷,一線教師可增強對真實情境、開放評價、任務群閱讀等的直觀認識,將有亮點的測評方式轉化成靈動的課堂活動。
參考文獻:
[1]浙江省教育廳.關于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荚囌猩贫雀母锏膶嵤┮庖奫Z].2017-12-27.
[2]潘涌,張星.閱讀教學的真義:走向表達——“PISA”閱讀素養(yǎng)測試的啟示[J].語文建設,2016(3).
[3]羅茜敏.如何體現(xiàn)讀者意識——以浙江近五年中考語文試題為例[J].語文學習,2019(5).
[4]余聞婧.中國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弱在哪里——基于PISA2015測試結果的分析[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8(10).
[5]葉麗新.“變”與“不變”:2000—2018 PISA閱讀素養(yǎng)觀的關鍵特征[J].課程·教材·教法,2018(6).
[6]周佳.基于PISA閱讀素養(yǎng)視角的中考多重文本閱讀試題評析——以近年來江蘇、浙江和上海中考試題為例[J].教育測量與評價,2018(9).
[7][8]李倩,辛濤.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語文考試評價內(nèi)容與方式的變革[J].基礎教育課程,2018(19).
(作者單位:江蘇省太倉市沙溪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