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夢穎
摘 ?要:大連盲聾學校學前語訓部于2013年開始采用混齡教育的模式進行集體教學活動?;顒又校槍⒆幽挲g、聽能、認知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等方面都相差較大的現(xiàn)狀,實施了“以大帶小、以強帶弱”的方式,充分發(fā)揮了混齡教育的優(yōu)勢,不同年齡的孩子都可以在交往中得到有效的鍛煉。
關鍵詞:學前語訓;混齡教育;實踐
【中圖分類號】G 610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0)03-0030-02
學前語訓采用混齡教育的模式進行集體教育教學活動,已經5年了。我們在繼承傳統(tǒng)的同時,逐步轉變觀念,不斷地研究探索,優(yōu)化早期干預康復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探索合理的班級管理方式,以期實施以學前教育為基礎,專業(yè)康復教育手段為支撐的聽障兒童全面發(fā)展的康復教育。
1.什么是混齡教育
混齡教育:是指將年齡相差12個月以上的幼兒編排在一個班級,讓不同年齡和發(fā)展水平的幼兒身處同一環(huán)境共同學習和生活。我班現(xiàn)有11個小朋友。最小的剛滿三周歲,最大的5歲半。認知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等方面都相差較大。大大小小的孩子在一起學習、生活、游戲,不同年齡的孩子都可以在交往中得到有效的鍛煉。
2.混齡教育的實踐
(1)提供不同年齡、不同層次幼兒的交往環(huán)境,有效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fā)展
第一,提供不同年齡、不同層次幼兒的交往環(huán)境。幼兒階段是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關鍵期。在我們這個特殊的群體中,近年來多重障礙幼兒也逐漸增多,而且障礙類型各不相同,班級11個幼兒中,有5名多重障礙兒童,混齡的教育模式不僅提供了一種能讓幼兒和不同年齡同伴交往的環(huán)境,也提供了一種能讓幼兒和不同層次、不同障礙的同伴交往的環(huán)境。《指南》中指出“幼兒社會領域的學習與發(fā)展過程是其社會性不斷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礎的過程。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是幼兒社會學習的主要內容,也是其社會性發(fā)展的基本途徑。”幼兒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不僅學習如何與人友好相處,也在學習如何看待自己、對待他人,不斷發(fā)展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良好的社會性發(fā)展對幼兒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發(fā)展都具有重要影響。我們努力為幼兒創(chuàng)設溫暖、關愛、平等的集體生活氛圍,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讓每一名幼兒在積極健康的人際關系中獲得安全感和信任感,發(fā)展自信和自尊,在良好的交往環(huán)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學會遵守規(guī)則,形成基本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促進其社會性的發(fā)展。
第二,加強獨生子女情操培養(yǎng),促進幼兒社會性發(fā)展。獨生子女往往存在任性、自私、獨立性差等個性問題,我們的孩子都是聽障兒童,在家庭生活中,有的家長會以一種補償的心理來對孩子照顧的“無微不至”,在家里都是說一不二的小公主,小皇帝,他們的個性問題就更嚴重。混齡班的活動為孩子們創(chuàng)造了一種類似兄弟姐妹在一起的機會。彌補這些“獨苗”天生的家庭缺失,讓他們體會到各個年齡段的想法。一個孩子進入到混齡班,從一個被照顧的小朋友,逐漸成長為照顧別人的大哥哥大姐姐,社會角色從一個學習者演變成一個小老師,他知道其他小朋友在想什么,這些年長的、能力強的幼兒由于榮譽感、競爭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等的作用,會表現(xiàn)出比較高水平的自覺性和意志行為,逐漸學會協(xié)調自己于他人的不同認識,學會理解和幫助他人。在混齡教育活動中,面對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或其他發(fā)育遲緩的小朋友,更愿意和他們分享玩具,在產生沖突時更愿意謙讓,享受當哥哥、姐姐的樂趣與責任;而年幼的、能力弱的幼兒通過與年長、能力強幼兒的交往,其領會能力、觀察能力及模仿能力均得到了增強,也充分感受到做弟弟、妹妹所獲得的照顧關心和激勵幫助,從而學會關心他人。例如,班級有個叫小蔡的小朋友,在剛入園時,由于“發(fā)育遲緩”和嚴重的獨生子女個性問題,情緒極其不穩(wěn)定,常常上課的時候都像小猴子一樣掛在老師的身上。一放到椅子上就開始哭鬧。班里的其他小朋友都知道她是小妹妹,常常也學著老師的樣子去照顧她,漸漸地,我們發(fā)現(xiàn),小蔡比較喜歡班里大姐姐小秋,就試著把她倆安排在一起,無論什么時候,小蔡都像小秋的尾巴一樣,小秋走到哪兒,她就跟到哪兒,有時老師和媽媽的指令對她不好用,只要小秋一說話,她立馬就變得乖乖的。到后來,能在小秋的幫助下,完成簡單的指令。在姐姐單獨去上個訓課時,還能主動幫助姐姐把椅子拿到圓點上,等姐姐回來上課。這樣,在混齡教育活動中,作為獨生子女的依賴性強、獨立性差、交往能力低等不良行為和性格得到了糾正,針對各方面發(fā)育遲緩的幼兒,也能做到不歧視,多幫助,得到幫助的幼兒也會以一種感恩的心態(tài)來對待幫助自己的小朋友,形成一種互相幫助的風氣。在充滿愛心和互相關懷的氣氛下,孩子們獨立性強,不但能服務自己,也能幫助別人。這樣孩子比較容易適應集體生活,使他們更積極地從集體生活中學習更多的知識。
(2)提供更多的觀察、模仿和學習的機會,促進幼兒認知和語言的發(fā)展
第一,有效促進幼兒認知力的發(fā)展。班杜拉于1977年出版其代表作《社會心理學》中提出了觀察學習理論。所謂觀察學習,實際上就是通過觀察他人(榜樣)所表現(xiàn)的行為及其結果而進行的學習,它不同于刺激反應學習。這種學習是間接的,而不是直接的,班杜拉認為這個過程包括注意過程、保持過程、運動復現(xiàn)過程和動機過程等四個組成部分。他還認為,有些行為學習者不必親自體驗,直接強化,而只需要通過觀察他人,接受一致的間接強化而學習。幼兒學習的主要方式是觀察學習,他們通過觀察同伴或成人的行為而形成自己的間接經驗。這說明,榜樣對幼兒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而混齡教育又為幼兒的學習提供了大量的和多種多樣的榜樣。這樣的教育環(huán)境,為教師指導年齡小、能力弱的幼兒通過觀察、模仿年齡大、能力較強的幼兒從而學習、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提供了便利條件。教師在混齡教育中能夠對幼兒關系進行適當調節(jié),并針對不同年齡段幼兒采用分層指導方式,促進所有幼兒認知的共同發(fā)展。
第二,有效促進幼兒語言發(fā)展 。兒童語言的發(fā)展有賴于他如何與環(huán)境發(fā)生作用。正如皮亞杰的理論中所說的,幼兒的身心發(fā)展是由幼兒自身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尤其是語言。語言是在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逐漸發(fā)展起來的,其中模仿他人的語言,然后按照自己的編排方式把語言材料加以重新組合和改變,形成自己的語言體系,從而提高幼兒的語言能力。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在一起,他們發(fā)展階段也不一樣,所處的語言階段也不一樣。在這一時期,若進行有效的混齡教育,讓年齡較大的,口語表述能力較強,詞匯量較多的幼兒影響聽覺年齡較小的幼兒,讓其相互促進,確實對幼兒語言發(fā)展有重要作用。
在一日活動的過程中,表達能力較好的A、B層會用語言要求表達能力較弱的C、D層與之合作,CD會通過表情、手勢和簡單的音調作答,并在心中默默地背誦AB層幼兒的話。孩子們在一起玩耍時會說許多話,會把不同家庭的習慣用語不假思索地說出來,使其他孩子學會各種不同的講法和語氣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
CD層的孩子還不會用語言表達十分復雜的意思,往往是用單音加手勢來表達。這種獨特的表達方式恰好能被剛剛克服語言困難的B層的孩子們理解。因此,CD可以在AB的理解和幫助下表達意愿,激發(fā)表達欲望,這是大人所不能辦到的。
在A層幼兒的帶動下,BC層通過模仿,語言進步較快,也激發(fā)了D層孩子的表達欲望;對A層幼兒而言,在與BC層的交流中,也是一次練習的機會,為了讓BC層聽懂,會主動放慢語速,語言的清晰度也會提高。不同層次的幼兒,語言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fā)展,從而達到了共同進步的效果。
(3)混齡教育對幼兒的綜合發(fā)展也有促進作用
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為幼兒混齡教育提供了理論基礎?!白罱l(fā)展區(qū)”是指幼兒的現(xiàn)有水平與幼兒經過努力所能達到的水平之間的距離。不同年齡的幼兒在一起學習、生活和游戲,他們相互挑戰(zhàn),形成認知沖突,產生“最近發(fā)展區(qū)”,從而促進幼兒各個方面的發(fā)展。在混齡教育活動中,年幼的幼兒與年長幼兒之間自然存在差距,年幼的幼兒向年長的幼兒詢問和模仿,而年長的幼兒用自己的行為向年幼的幼兒解釋和說明,這樣他們就可以在超越他們原有水平的基礎上提高自己的水平,又力所能及的發(fā)展自己,達到更高的水平,爭取達到“最近發(fā)展區(qū)”所能達到的最高水平,使幼兒的能力在自己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內”內得到充分的提高,最終達到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的目的。
3.我?;忑g教育的問題與思考
(1)混齡教育要求教師向“雙專多能”復合型轉變
在混齡班中,教師要掌握每個幼兒發(fā)展的不同水平,并能將幼兒準確恰當地分成幾組,然后還要根據幼兒的特點因人施教:有時要按年齡或能力分組進行教學,有時則是同一內容需要提出不同要求。如此操作難度很大。除此之外,近年來,隨著多重障礙幼兒數量增多,我們在教育教學中還要面對如何對他們進行潛能開發(fā),更有效地進行缺陷補償,這是要求教師要學習更多的關于“腦癱”、“發(fā)育遲緩”等方面的知識來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向 “雙專多能”復合型教師轉變。
(2)因材施教,整合教學內容
混齡班的幼兒年齡不同、層次不同,在選擇教學內容的時候,既要符合三個年齡段的特點,又要達到各層次幼兒的發(fā)展要求,有的教育活動在同齡班中只需要一個單位時間,在混齡班中卻需要幾個單位時間才能完成。如果組織得不好,還會造成部分幼兒的無所事事。因此,我們教育教學活動的選擇與設計上根據聽障孩子不同的水平在活動設計上設立分層目標,每一次活動的知識與能力目標都分為三個維度,即必學、可學、選學。我們將班級所有幼兒都能掌握的內容定為“必學目標”;將80%的幼兒可以掌握的內容定為“可學目標”,將只有20%的幼兒能掌握的內容定為“選學目標”。本學期開始,集體教學活動時,采用兩位老師同時進班,配班上課的模式,更有效地對幼兒進行分組、分層次指導。
(3)全面培養(yǎng),重點選拔
目前,我校學前語訓的幼兒結構不穩(wěn)定,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往往都是經過一兩個學期培養(yǎng)出來的小組長,不是升學了,就是出去隨園就讀了,再加上每學期都會有新生入園,師生間還需要近一個月的熟悉過程。因此,在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上,我們都是統(tǒng)一要求,全面培養(yǎng)。要求幼兒在自律基礎上,具備合作、服務他人的意識,當面對班型重組,結構更新的情況時,就從“老生”中重新培養(yǎng)、選拔小組長,充分發(fā)揮混齡班“以大帶小、以強帶弱”的小組合作優(yōu)勢。
總之,混齡班有利于兒童交往、合作。兒童向兒童學習比向成人學習會更自然而有效,模仿起來更容易,而且不感到受壓抑。年長的兒童不但可以鞏固加深自己的知識,還將意識到他們所做的一切會被年幼者重復,從而督促自己要為年幼者做出積極的、正面的行為示范。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在今后實施混齡教育的過程中要繼續(xù)研究與思考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劉靜.幼兒園混齡教育實踐探索與思考[J].動漫界:幼教365,2016
[2]馮雅靜.幼兒混齡編班教育的園本探索與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16
[3]張曉艷.新時期幼兒混齡教育的困惑與思考[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