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曄 吳思琦
摘 要:目前,我國全面解放了課程管理權限,目的是要真正做到以人為本,緊跟時代發(fā)展步伐開設校本課程,逐步完善學校課程結構,以便綜合性地培養(yǎng)學生實現終身發(fā)展所需的關鍵能力、思維品質。其中,科技“未來”特色課程是因為人類社會越來越看重科技發(fā)明與科研成果,體現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時代背景所形成的特色化課程。文章結合教學實踐經驗,全面展現學校以科技“未來”特色課程為基礎所創(chuàng)建的教育品牌,希望對一線教師產生良好啟示。
關鍵詞:小學學校;科技“未來”特色課程;構建策略;實施程序
在2017年,我國所推出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fā)展規(guī)劃》文件強調了構建人工智能技術的重要性、發(fā)展目標,也指出了在義務教育階段開設智能化科技課程的迫切性。人類社會已經逐步進入智能化發(fā)展時代,各個國家都耗費了大量的金錢、人力與技術研發(fā)了人工智能科技,以便以先進的技術能力在世界競爭中占據優(yōu)勢地位。本校在這一方面經過了多年探索、實踐檢驗,漸漸形成了良好的科技“未來”特色課程,也由此創(chuàng)建了特色化的“驗問”教學模式,下面便對此進行詳細介紹。
一、編排特色課程內容,科學劃分課程結構
科技“未來”特色課程是獨立于常規(guī)課程之外的特色化課程,但是卻不脫離學科教學,而是以完善的課程結構將常規(guī)的科目、校本課程看成一個統(tǒng)一體。這是因為常規(guī)課程是引導學生建構基礎知識的知識媒介,而拓展性的特色課程便是在此基礎上所組織的綜合性、研學性活動,雙方有不同的側重點,但是均可逐步發(fā)展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此,本校全體師生以科技“未來”特色課程為主題合理編排了課程結構,形成了科技&人文、科技&思維、科技&語言、科技&創(chuàng)新、科技&美育五個維度,根據各個年級學生的認知發(fā)育規(guī)律明確了特色教學主題,以便逐步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儲備,提升學生的科技發(fā)明能力。
本校為了全面發(fā)展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以科技“未來”特色課程為主題,一共形成了基礎必修課程、拓展必修課程、社團選修與校外選修課程、實驗課程四個分類。以基礎必修課程為例,則以常規(guī)的科學課、信息技術兩門學科為基礎,結合新興的綜合實踐課程、網絡課程、科普閱讀課程三門拓展課程,旨在讓學生正確認識科學、信息技術,讓學生全面了解人類科技成果與先進科技。另外,在其他三類課程中,則基本上是以特色化課程為基礎的,包括博物課、實驗課、主題課、AI人工智能、單片機、創(chuàng)客、微電影等各類特色課程。這些拓展課程可以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且存在綜合性、實踐性特點,有利于逐步豐富學生的科學認知,有序鍛煉學生的科學創(chuàng)新能力。對此,本校會實施主題式教學活動,將基礎課程、特色課程結合起來。就如在“空氣”一課教學中,筆者就利用科學教材引導學生學習了關于空氣成分、空氣中氣體性質檢測的知識,并結合一定的實驗活動,以及綜合調查活動,讓學生自主研究了空氣的基本性質,也及時滲透了環(huán)保教育。
二、創(chuàng)建“驗問”教學模式,落實課程教學目標
在科技“未來”特色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需要圍繞具體的課程目標自主構建科技模型,參與相應的問題探究、科技發(fā)明活動,而教師則應為此準備一些經典事例,拋出合理問題,讓學生自主閱讀、探究、整合、實驗、創(chuàng)造,也因此形成了特色化的“驗問”模型。具體來說,驗問模型的實施程序包括背景—問題—討論—建構—拓展五個環(huán)節(jié)。為此,教師要客觀分析科技“未來”特色課程的課時教學活動,明確科技未來知識的研究背景,圍繞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問題,進而便可讓學生展開“驗問”活動,使其多思考、多表達、多檢驗、多應用,逐步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思維,提升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使其在“驗問”活動中自覺傳承科學精神。
三、組建社團活動,豐富課程教學形式
小學學校基本上都踐行了五育并行的素質教育理念,除了常規(guī)的學科教學活動,也會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興趣活動。這就為科技“未來”特色課程的落實提供了可能。教師可以及時組建學生社團,利用課余活動組織科技“未來”特色課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科實踐,使其在科技“未來”課程內容的驅動下發(fā)展自己的科技興趣、創(chuàng)作能力,以便有效優(yōu)化教學效益。
目前,我校已經形成了10個門類科技社團,一共包括15個社團團體,以便讓學生積極參與科技未來課程學習。最初,參與科技社團的學生人數較少,基本上是在全校學生中所選拔出來的精英學生,而這部分學生會利用社團活動所學知識參加一些科技類競賽,為自己“鍍金”。自2018年起,我校實施了從精英社團教育走向課程全面教育的改革策略,面向全體學生招收社團成員,鼓勵全校學生積極參與社團活動,讓更多的學生接受科學教育。為此,我校也開設了非競賽性的社團課程,讓普通學生自主學習科技未來課程知識。當然,針對一些有天賦的學生,我們還依然組建了精英競賽社團,以便讓這些有天賦的學生代表學校參加科技競賽,為學校增光添彩。通過全面的改革創(chuàng)新,我校所取得的科技競賽成果也變得越來越豐富,在全校范圍內營造了良好的科技社團文化,而且也逐步豐富了科技未來課程結構,讓學生學習了更廣泛的科技未來知識。
四、創(chuàng)新評價形式,總結教學效益
教學評價是貫穿于教學始終的基本因素,本身目的是要客觀反映出教學問題,診斷教學得失,直接對師生雙方產生引導作用。在組織科技“未來”教學活動時,教師也應重視教學評價,實時反饋特色課程的教育效益。但是,必須要強調的一個基本問題是,由于科技“未來”特色課程是以學生的“驗問”實踐活動為主的,綜合發(fā)展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所以教學評價結構也要足夠開放、全面,既要通過多主體評價整理評價信息,也要將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結合起來,綜合診斷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進度,不可過于依賴某一種評價手段,真正體現出科學發(fā)展觀。
在科技“未來”課程實施過程中,筆者會綜合整理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手段,希望可以動態(tài)追蹤課程教學效益。比如,在科技“未來”課程實施過程中,各個年級的學生都會學習一定的網絡科技,也需利用智能設備完成科技探究任務,所以筆者也使用平板電腦、APP、AI等智能設備實時記錄小學生在科技“未來”課程中的學習行為,生成了動態(tài)的、視頻化的評價資料。在回看這些視頻時,我們可以更加認真地分析學生的微表情、科技創(chuàng)新行為表現等,也能由此整理評價資料,科學調整特色課程的教學形式。另外,筆者也會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設計明確的評價標準、評價等級,通過觀察判斷學生的課程學習表現,整理定性評價資源與定量評價數據,以便綜合診斷出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發(fā)育狀態(tài)。
總而言之,在小學學校教育活動中積極打造科技“未來”特色課程體系可以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也有利于讓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科技、關注未來,逐步完善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做準備。因此,小學教師要以科技“未來”理念合理調控課程結構,為此踐行“驗問”教學模式,組織豐富的社團實踐活動,伴隨著全面、客觀、多元、實時的教學評價,有效落實科技“未來”特色教學,有效發(fā)展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實踐力。
參考文獻
[1]柳珊.小學科學類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個案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8.
[2]王懷永.小學科學校本課程案例研究[D].東南大學,2018.
[3]金佟.鄉(xiāng)村A小學科學課課程資源建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長春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