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娜 儲名方
文言文教學是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關系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精神的傳承。培養(yǎng)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是初中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也是文言教學的基本任務。然而,文言文卻因適用范圍較小、難度較高、年代久遠致其用法和現(xiàn)代漢語相差較大等特點,甚少為學生所愛,文言文教學也長期處于低效狀態(tài),教師花費大量精力進行教學卻得不到相應效果。因此,上海市園南中學《小升初文言文教學銜接問題與應對措施的研究》課題組成員積極探索研究文言文教學的新模式、新方法,調(diào)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發(fā)揮學生的主觀積極性,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提高對文言文的認知理解能力,突破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恐懼心理,消除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隔閡感。通過文言文教學,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從而提高學生文言文閱讀的能力,實現(xiàn)課堂教學效果最大化。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分學段目標中對五、六年級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要求為誦讀優(yōu)秀篇目時“注意通過語調(diào)、韻律、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nèi)容和情感”,而對七至九年級的學習要求則為誦讀古代作品,“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注重積累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1]
《上海市初中語文學科教學基本要求(試驗本)》中對初中階段如何賞析文言文有著較為具體的定義,即感知文言文的文體特征,“形成一定的文言語感”并能掌握文言文閱讀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在“感悟作品思想內(nèi)涵”的基礎上“增強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力”。[2]
由此可知,預初年級作為過渡年級除了要求學生通過一些基本方法把握文言文作品內(nèi)容外,還要了解文言文的語言特征,有一定的字詞積累,初步感知其作為文學作品的魅力,為今后高年級賞析文言文作品奠定基礎。
為了解預初年級學生文言文的學習狀況,課題組成員對上海市徐匯區(qū)部分預初年級學生開展了文言文學習狀況調(diào)查,通過問卷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如下問題。
1.文言文學習較為困難,基礎薄弱
超過七成的學生認為在文言文學習上有困難,依次為“不能準確地讀準字音、把握字意”“很難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不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以及“很難概括文章的內(nèi)容”,其中前三項選擇人數(shù)四成左右,第四項選擇人數(shù)超過兩成??梢?,文言文學習對預初的學生來說具有相當難度,教師需著重解決學生文言文基礎知識的習得問題,學生只有突破文言文認知上的困難,疏通文義,排除理解障礙,才有可能進一步推動文言文深入學習。
2.學習方法較為簡單,缺乏積累
問卷結果顯示 :僅有四成學生有了解文章寫作目的的學習經(jīng)歷,大部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還停留在小學四、五年級水平,學習文言文主要通過書下注釋、背默課文等形式,缺乏對文言文重點詞匯、特殊句式的積累。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途徑主要是學校教師和家長輔導,僅有兩成的學生有自學的經(jīng)歷,途徑單一,學習自主性明顯不夠。
3.教學方法較為傳統(tǒng),創(chuàng)新不足
通過問卷得知 :教師教授文言文的方法大多采取課堂講授與練習相結合,僅有個別學生提到有被“布置自學”的經(jīng)歷。在問答題中,不到三成的學生勾選有“掌握分析文言文方法”的學習經(jīng)歷,超過六成的學生希望學習如何準確判斷詞義的方法,接近三成的學生希望教師能講授與文章相關的作者經(jīng)歷及寫作背景。可見,教師在教學中教學方法較為傳統(tǒng),創(chuàng)新不足。
綜上所述,雖然預初年級學生大都認識到文言文學習的重要性,而且都認同并依賴于教師的教授,但是由于缺少有效的學習和教學方法,學生在文言文學習上很難有習得之趣,自然缺乏主動學習的意識。由此,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是預初年級文言文教學設計的重要考量因素。
隨著預初年級的文言詩文篇目的增加,學生在小學階段缺乏學習文言文相關知識的問題也越加明顯,這使得學生在學習初中文言文相關知識時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直接導致學生對于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減少,長此以往會影響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質(zhì)量。
文言文教學要做到“言”與“文”并重,既要重視文言基礎知識的把握,也要注重思想內(nèi)容的發(fā)掘。[3]六年級學生學習文言詩文要注意隨文學習并積累常用的文言實詞和虛詞,要了解著名作家代表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及相關的文學、文化知識。我們認為教師有必要先整理出每篇文言詩文中需要予以重點關注、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然后根據(jù)學生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對癥下藥,為學生學習文言文提供必要的幫助。
首先,對六至九年級的所有文言詩文進行整理,初步確定六年級的文言篇目難易程度及與其他年級文言文學習的相關度,將初中各年級常用的文言實詞、虛詞學習定為六年級文言字詞學習的重點。其次,著手梳理,搭建六年級文言詩文的知識積累框架,包括詩文中相關的文化、文學常識以及篇下注釋或者常用的相關文言詞、句(之所以對古詩相關內(nèi)容進行梳理,是因為我們發(fā)現(xiàn)古詩里也有許多重要的字詞及文學常識,對于文言文字詞、文化常識的積累有一定幫助)。最后,按照文言詩文的年代排序,為教師在教學中根據(jù)詩文所處的時代特點靈活處理教學內(nèi)容提供便利。
通過梳理文言詩文中常用的相關文言詞句,可以使教師教學重點明確,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同時,在提倡傳統(tǒng)文化的大背景下,梳理每篇詩文的相關文化常識,傳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推動學生養(yǎng)成關注課文中重要字、詞、句以及相關文化常識的學習習慣,為學生日后學習文言文奠定扎實的基礎。
1.邊讀邊猜,分析詞義
預初階段文言文的學習,不一定要求學生第一遍閱讀時就準確掌握字詞的意思。如果在預習中花大量的精力做詞語解釋,會降低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一般要求學生每篇課文掌握詞語4~8個,其余的生詞可以邊讀邊猜,分析詞義。陶淵明曾說過“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不求甚解”漸漸成為后人推崇的一種讀書方法。在課堂教學時,對于學生猜測詞語的詞義,可以組織討論,教師再結合相關語境、上下文進行引導,讓學生猜測出詞義的同時,激發(fā)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
比如,六年級下冊教材《橘逾淮為枳》一文中“晏子將使楚”一句,可以引導學生猜測“使”的含義,通過上下文的語境分析,晏嬰從齊國去楚王那兒,很容易猜測出“使”是出使的意思。同時引導學生猜測同一篇課文中“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中的“使”的含義與上文有何不同?學生結合上下文也很容易猜出來,這里的“使”是“使得”或者“讓”的意思。而該文中的“為”也可依據(jù)此法進行猜讀。教學中,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在解釋詞義時,將文言文中存在的單音節(jié)詞通過猜讀、組詞的方式將其轉(zhuǎn)化為雙音節(jié)詞的解釋。
2.反復誦讀,體味意境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其包含的原理就是通過反復多次朗讀,最終讀懂文章的意義。文言文作為書面語,歷經(jīng)多年,而且表達方式與現(xiàn)代文表達方式差異很大,對預初的學生來說,要弄懂其含義,就需要反復朗讀。一般來說,每篇文章至少需要讀三遍。第一遍為預讀。預讀階段,要求學生讀懂文章的大致含義即可,不要求達到逐字翻譯。圈畫不懂的字詞,結合書本的注釋翻譯以及工具書給生字注音、解釋,以便了解文章的大致內(nèi)容。目的是指導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第二遍閱讀為大聲朗讀。這一遍朗讀要求讀準發(fā)音,而且要多次反復大聲朗讀,直到讀得朗朗上口。學生通過大聲朗讀,比較容易進入古人寫作時的意境,通過想象勾畫出文章的場景,體味作者表達的情感。朱熹曾言 :“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數(shù)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第三遍為精讀。精讀既要讀準確,理解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還要弄懂一些重點的詞句或者語法現(xiàn)象。因為古文沒有標點符號,教師可以教授學生借助句首發(fā)語詞,如夫、蓋;句末詞,如者、也、矣、哉、焉;連詞,如而、然、則等表示停頓的詞語,幫助學生在誦讀中摸索判斷停頓的門道。韓愈在《師說》中說“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懂得斷句,就不明白疑難問題。在誦讀的過程中,遇到難以判斷停頓的句子,讓學生嘗試多種停頓的朗讀比較,必要時輔以個別字詞的解釋,引導學生在停頓的同時注意語氣詞與關鍵詞的重音朗讀,幫助其在誦讀過程中理解句意,進而把握文章主要內(nèi)容。
例如,六年級上冊教材《為學》一篇,首段句式對仗,讀起來朗朗上口,內(nèi)容淺顯,學生易于理解,通過反復朗讀,很容易掌握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教師在課后拓展延伸時,可將《為學》沒有選入課本的“吾資之昏,不逮人也”一段出示,將標點符號隱去,要求學生在借助工具書以及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反復誦讀,嘗試停頓的劃分,理解文段表達的意思。再如六年級上冊教材《山川之美》一篇,也是適合學生反復誦讀,體味意境的小品文范例,其文大多四字一句,節(jié)奏明快。課后延伸部分可將與之合稱為“山水小品雙璧”的《與朱元思書》作為補充,通過朗讀中的重音強調(diào)來感悟文章主要內(nèi)容。
3.感悟經(jīng)典,傳承文化
教育家福祿貝爾指出 :“人性的教育在于引導孩子去意識、去思考、去表現(xiàn)。”[4]在文言文教學中,讀懂文章只是一個初步的要求,對文章內(nèi)容的深刻理解,需要了解作者出生的時代以及創(chuàng)作的背景,從而了解作者的思想,讓孩子們接受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吸取其中的精華。中唐時期古文運動家就提出“文以貫道”,經(jīng)宋代理學家得到完善,周敦頤在《通書·文辭》中寫道 :“文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虛車乎?!本褪侵肝恼率菫榱苏f明道理,弘揚精神的。讓學生在課前查閱相關資料,課上交流各自的摘錄,在討論、感受文章的寫作意圖的過程中,這種“知人論世”的方法不僅可以讓學生體會到主動學習、自主探究的樂趣,而且可以激發(fā)他們對古代文學的學習熱情。
例如六年級下冊教材《〈論語〉八則》中“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表面含義說的是一年最寒冷的時候,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謝的,暗含著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儒家所倡導的一種不怕艱辛、接受挑戰(zhàn),無論遇到什么艱難困苦,不改變志向的精神力量。
再如《陳太丘與友期》全文103個字,主要通過人物的對話敘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刻畫了三個有鮮明個性的人物。但其背后隱含的是為人處世,應該講禮守信的道理,表達儒家文化所倡導的“禮”和“信”的思想。這些人物對話,都只有三言兩語,且句句都緊扣文章中心,緊扣人物性格,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完全可以引導學生分析人物性格,從而理解文章深意,達到文化認同。讓學生通過簡單的對話讀懂文言故事,學習古文知識與承繼文化于無痕之中。
教師利用學校每學期的各類語文活動,如依托校園文化節(jié)、讀書節(jié)等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言文拓展活動,不僅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而且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1.妙趣橫生的自制書簽活動
自制書簽活動主要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選擇自己喜愛的顏色、紙張,裁剪成自己所愛的圖形,而后填充內(nèi)容而成。
填充書簽的內(nèi)容可以有古詩詞、經(jīng)典格言、成語、對聯(lián)、摘錄的優(yōu)美句段、詞語……也可以是自己喜愛的名著人物,或者為喜愛的故事配插畫,然后為大家講講書簽中人物的故事。
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把古詩詞誦讀、口語表達等與制作書簽結合起來,也拓展了學習文言文的外延。
2.趣味盎然的古詩配畫活動
六年級學生在學習了本年級的某首詩歌后,根據(jù)自己的所思所想為古詩配上精美的插圖,并為自己的畫題寫古詩。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 :“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通過趣味盎然的古詩配畫活動,能讓學生對詩的意境有更深的感悟,得到知識的滋養(yǎng)、文學的熏陶、藝術的感染以及情操的陶冶,從而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
3.詩心飛揚的詩歌創(chuàng)作活動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 :“每個兒童,都是一個詩人。”的確如此,在參與詩歌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教師看到學生這個富有想象力的群體,他們總會有許多新鮮、奇異的想法,會創(chuàng)造許多生動鮮活的形象。參與實踐的語文教師深感教師要善于在語文教學中抓住契機,點燃孩子創(chuàng)作詩歌的激情。
此外,有些學校還舉辦學生自導自演的文言故事表演,給名著影片配音等活動。豐富多彩的語文學科活動,能培養(yǎng)學生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深受學生的喜愛。這些活動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使課內(nèi)知識得以拓展延伸。
當然,我們清晰地認識到,這只是提高預初年級文言文教學水平的一些有益嘗試,文言文教學之路仍然是艱辛的,但也唯有這種艱辛才能探索出一條自主、合作、研究文言文的學習之路。
除了上述的策略之外,還應關注學生作為閱讀主體因文得意、緣文會友和發(fā)展自我的內(nèi)心需要,從整體上對文言文作品中的思想感情、整體意蘊、文章特色等“文”的價值予以關注。[5]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說 :“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經(jīng)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jīng)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盵6]因此,在未來的文言文教學里,教師要善于分析挖掘教材中的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并通過恰當?shù)姆绞健皾B透”給學生,讓學生真正認識和理解傳統(tǒng)文化的合理內(nèi)核與真正價值,從而自覺地接受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同時,在領會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過程中,能夠加深對文言文的情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