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川
解放軍989中心醫(yī)院外五科 洛陽 471031
結直腸息肉是從結直腸黏膜表面突出到腸腔內的隆起病變,也是消化系統(tǒng)常見的一種息肉類型[1]。其中腺瘤性息肉最為多見,具有一定潛在的癌變風險,需及時診斷和治療。2016-01—2018-05間,我院對收治的32例(48個)廣基結腸息肉患者均予以內鏡下黏膜剝離術(EMR)治療,效果肯定,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本組32例患者術前均經(jīng)超聲內鏡等檢查確診,符合EMR手術指征。排除:(1)合并心、肺、肝、腎等臟器嚴重功能不全者。(2)存在其他手術或麻醉禁忌證者。其中,男20例(29枚),女12例(19枚);年齡32~76歲,平均57.59歲。以下腹部隱痛、便血、便秘、腹瀉等為臨床主要表現(xiàn)。其中無癥狀腸鏡體檢發(fā)現(xiàn)4例。
1.2方法對有服用華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以及活血中成藥等抗凝藥物史的患者告知停用藥物1周以上。應用聚乙二醇電解質散劑對腸道進行清潔。全身麻醉,腸鏡進鏡至回盲部,確定息肉部位后于息肉基底部邊緣選取合適進針點,注射生理鹽水(病灶大者使用生理鹽水+靛胭脂)使病灶與黏膜下層分離確認抬舉征良好。息肉基底部隆起后,根據(jù)其大小選擇合適電流強度將病灶切除。對>2 cm的先圈定病灶切除的范圍。在距病灶周圍邊緣3~5 cm正常黏膜處,使用氬氣點狀燒灼黏膜作為切除標記點。采用分次切除包括標記點在內的病灶及黏膜[2-3],對于粗蒂結腸息肉,應用金屬鈦夾夾閉蒂根部之后切除; 細長型的帶蒂息肉,沿根部采用熱圈套器高頻電凝切除;廣基結腸息肉注射1∶10000腎上腺素鹽水到黏膜下,再行黏膜切除或者內鏡下分片黏膜切除[4]。切除標本均送病理檢查。觀察創(chuàng)面1~2 min,根據(jù)創(chuàng)面情況使用止血夾、凝血酶噴灑以及氬氣燒灼做預防出血處理。術后禁食水并臥床6 h,常規(guī)給予抗生素及補液治療。術后1周避免劇烈活動,定期隨訪 。
32例(48枚)廣基結直腸息肉均經(jīng)EMR手術一次順利切除, 一次切除率為97.92%。手術時間(79.30±18.28)min,切除息肉直徑為(3.43±1.51) cm。其中腺瘤性息肉38枚,增生性息肉8枚,局灶癌變1例(病理證實并追加外科行根治性手術)。術后24 h出現(xiàn)延遲出血1例,經(jīng)保守治療痊愈。未發(fā)生術中大出血、穿孔等嚴重并發(fā)癥。術后隨訪1 a,無病變殘留和復發(fā)病例。
廣基結腸息肉主要表現(xiàn)為浸潤性生長,病灶較深、范圍較廣,加之黏膜下血管較為豐富,因此單純采用傳統(tǒng)氬離子凝固法或高頻電凝圈套切除等,易出現(xiàn)切除不完整或增加出血、穿孔等并發(fā)癥風險,療效不佳。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在鏡下通過病灶黏膜下注射生理鹽水,使其隆起,將病變組織分離后將其切除,深度可達黏膜下層,增加了切除的面積和深度,減少了出血量,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復發(fā)率低,安全性高[5-6]。
我們對32例廣基結腸息肉患者應用EMR治療,一次切除率達97.92%。而且創(chuàng)傷小、安全,臨床效果可靠。實施中應注意:(1)病變浸潤范圍的判斷是決定EMR適應證的關鍵,而EMR術病變殘留和復發(fā)的主要原因與術前未能準確估計病變范圍密切相關。因此術前應充分評估,完善相關檢查。對較大病灶行EMR前,須通過內鏡超聲確定層次,盡量用NBI或色素內鏡確定范圍,進行邊界標定。(2)術者應具備嫻熟的內鏡操作技術,術中保持鏡身穩(wěn)定,減少機械性切割風險。創(chuàng)面仔細止血。(3)黏膜下注射生理鹽水使黏膜層與肌層分開即可[6-7],避免注射量過大而影響手術視野增加出血、穿孔等風險。(4)術后做好防治延遲出血等并發(fā)癥及復發(fā)觀察。發(fā)生出血時應及時行腸鏡檢查,了解出血部位及性質?;颊叱鲈汉髧谄浜侠砩攀常3执蟊阃〞?,出現(xiàn)不適要及時復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