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對立繪秋景,閑筆出真情

2019-12-25 07:04戴夢姿
語文教學與研究(教研天地) 2019年11期
關鍵詞:結構主義郁達夫文本

戴夢姿

《故都的秋》寫于抗戰(zhàn)時期,1934年作者郁達夫到達北平,觸景生情,寫下此文。故都的“秋”,其實是郁達夫的“秋”,他不僅在這個秋里添了許多與之無關的南方的秋,還在字里行間融入了他獨特的審美取向、主觀感情和人生態(tài)度。因此,走進文本,作品內容和作者情感上的矛盾接踵而來,采用結構主義二元對立的原理進行解讀,我們不僅能把文章結構梳理得更加清晰明朗,貼近文本的深層意義,而且在情感態(tài)度方面,更易理解作者的內心世界,把握其深沉復雜的思想情感。

結構主義最初是從語言學家索緒爾的理論著作《普通語言學教程》中衍生出來的對文學作品評價的一種方法。羅蘭·巴爾特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文學批評中的“二元對立”,他指出“通過找出文本中其他的對立雙方以及分析這些對立雙方是怎樣相關的,結構主義學家就能解構文本并解釋其意義”。二元對立法的運用對讀者的理解和評價文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解讀《故都的秋》這一文本時,我們可以從景物描寫、寓意表達及人物刻畫等角度入手,運用二元對立的原理走進文本,去細細品味這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故都“秋味”。

一、空間層面的二元對立:一南一北

結構主義主張從事物的整體層面上,或者從其構成要素的相互關聯(lián)上對事物進行考察和把握。在索緒爾看來,語言是一種其內部各部分之間都相互關聯(lián)著的封閉系統(tǒng)。在語言內部各要素之間,尤其重要的是差異關系,包括二元對立??v觀全文,我們發(fā)現(xiàn)《故都的秋》不僅描寫了北平的秋天,還多處提及南方的秋。由對立或差異所帶來的對立結構是幫助讀者獲取意義的一個很重要的基礎。因此在解讀這一文本時,可以從南北空間層面的對立入手,通過分析文本景物描寫中一些既相互對立又相互關聯(lián)的二元對立項,體會南北之秋的不同,然后再把它們組合成一個完整的、有機的系統(tǒng),從而探索景物背后象征著的不同生命形態(tài)的追求。

1.景物描寫中的二元對立

南北之別,體現(xiàn)在景物描寫的運用上。郁達夫開篇以“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來描述故都之秋,“清、靜、悲涼”是作者對北國之秋注入主觀感情色彩而提煉出來的典型特征,而江南則與之截然不同,是“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并且又時常多風而少雨”,秋味不濃,秋的氣息不足?!拔谋局姓Z言信息的正確解讀取決于文本上下左右其他對立項的解讀”。郁達夫在文中細細描繪了南北之秋的不同,在他筆下,盡管江南和故都的典型景觀分處異端,卻呼應密切,對比顯著。分析散文中秋景的二元對立:仰望天空,云高天碧、馴鴿飛聲,槐樹葉底漏絲絲日光,破壁腰中有牽?;ɑǘ潇o對,這是與篇首總寫江南之秋中的“天的顏色顯得淡”一句對比而言的;“俯視地面,可見槐樹點綴,落蕊鋪地,無聲無味,腳感微細柔軟,掃帚過后道道絲紋,視覺細膩清閑,潛意識里落寞”,這是與總寫江南之秋中的“草木凋得慢”一句相比較的;“北方一陣秋風一陣雨,一層秋雨一層涼;秋雨過后即天晴,來也悠悠去也匆匆;饒有興趣的更有那都市閑人雨后話涼的神態(tài)舉止,拿腔擺調的平仄歧韻,陡添了北方秋雨的可人情意”,而南方的秋雨雖沒有明顯的表像,但可臆測到:平、無味、不像樣,即總寫中所言的:多雨而少風。索緒爾說:“語言既是一個系統(tǒng),它的各項要素都有連帶關系,而且其中每項要素的價值都是因為有其它各項要素同時存在的結果?!币簿褪钦Z言中任何一個詞或句都是在和別的詞或句形成二項對立時,表現(xiàn)出它的價值和意義。通過南北之秋的對比,作者對秋的認識和情感被烘托得淋漓盡致。在故都的秋中,任何一個景物描寫都是作者精心安排的,主次分明,并不是雜亂無章的安排,從而使整個畫面飽含結構之美。

2.生命形態(tài)上的二元對立

南北之別,體現(xiàn)在生命形態(tài)的塑造上。郁達夫正筆實寫,繪光繪形,狀物抒懷,其聲其色呼之欲出,觸之動人。為了讓世人一眼望盡他的喜愛,在描寫江南之秋時,他以時隱時現(xiàn)的手筆,淺墨虛寫,只占一些畫面,將大段筆墨投入故都之秋,還用了幾個新穎別致的比喻去形容南國之“秋”和北國之“秋”的區(qū)別。黃酒的溫和與白干的濃烈,稀飯的清淡與饃饃的厚重,鱸魚的鮮嫩與大蟹的醇美,黃犬的機巧靈秀與駱駝的樸實沉穩(wěn),看似和南北之秋無關的事物,作者卻借了它們的特點,以力、質、味、形這些來比較南北秋天的異形殊質。在故都之秋與南方之秋的景物對比描寫中,郁達夫指出“輕淺庸?!笔悄蠂锏奶卣?,但更是一種生命形態(tài)的形象化表達;“深刻厚重”是北國之秋的質地,實則指向另一種生命形態(tài)。這種南北方秋天的對立實際上暗示著兩種生命形態(tài)的對立。盡管南方的秋天是美麗的,但是兩者間,作者的情感傾向明顯偏重于后者。郁達夫通過故都之秋與南國之秋的對立,象征性地表明了自己的取向與追求,即選擇、贊美像故都之秋一樣“清、靜、涼”的生命形態(tài)。郁達夫渴望在救國救民一事上付諸行動,以求“深刻厚重”,實現(xiàn)理想的生命形態(tài)?!拜p淺庸常”往往長命,“深刻厚重”往往短命,而郁達夫看重的是后者,哪怕為此殞命。通過對立性來把握差異性的二元對立是結構主義重要的分析工具之一。于二元對立項來說,結構主義者在找出一組組二元對立項的同時,又不自覺地強調在二元對立項中總有一方占據(jù)強勢地位,支配甚至決定著另一方。換言之,結構主義者認為在二元對立項中存在著一種此優(yōu)于彼的等級秩序。在散文中,映入郁達夫眼簾的秋色各有動人的神韻,但哪里的秋色都不及故都之秋動人,可以說作者寫南方之秋,是為了襯托北方之秋的情景悲涼,質地濃厚,進而贊美像故都之秋一般的深刻厚重的生命形態(tài)。

二、情感意蘊的二元對立:一悲一喜

在結構主義理論中,二元對立論是解釋語言與文化,人類思想的一種相當有力的工具。二元對立就是一種矛盾對立。除了景物描寫上的對立,《故都的秋》中還存在情感意識的二元對立,其中暗藏著兩條情感脈絡,喜慶意識的“頌秋”與悲傷意識的“悲秋”。在這篇文章中,郁達夫體驗秋的深味,講述秋的清靜,感嘆秋的悲涼,希望留住秋的美麗。我們很難說作家是在“頌秋”還是“悲秋”。細讀文章,我們既能讀出秋的蓬勃氣勢,又能感受到作者走投無路,一瞬間跌進秋的悲涼意境之中的哀婉。對文本的分析和解讀建立在二元對立的結構里,通過作者情感意識上的“二元對立”,將有助于我們理解作品的深層意義。

1.主題雙重意蘊的設置

一方面,郁達夫在頌秋。他把我們帶入皇城人海中,和他一塊兒去品一品普通生活中那濃濃的秋味。從“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到牽?;ǖ乃{朵、槐樹的落蕊、秋蟬的殘鳴等北國特產,連“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從秋雨過后斜橋影里人們拖腔拿調的悠閑互答,再到“北方的果樹,到秋來,也是一種奇景”。郁達夫就像古今無數(shù)的文人墨客一般,用文字為我們濃墨重彩地呈現(xiàn)出他眼中的故都秋景,他氣定神閑地引領我們體驗秋之清,秋之靜,帶著喜愛之情在字里行間多角度地描摹北國之秋的色彩、味覺、形體,我們能在文字中感受到他對故都秋天的歌頌,盡管在頌秋時,又在字里行間添上了一絲悲涼。所以在另一方面,我們又可以說郁達夫是在悲秋。寫槐寫蕊,他首著一個“落”字,槐蕊有花之形而無花之名,那滿目斷腸的落蕊,恰似那衰殘的生命。作者把悲涼、落寞甚至死亡視為美,而落蕊帶著一抹生命即逝的壯美。寫蟬寫聲,他首著一“衰”字。“衰弱”“殘聲”是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生命枯槁的詞,是對“悲涼”的最好注釋。這源自自然的悲鳴,與秋風秋雨帶來的涼意,交織成沉郁頓挫的秋曲,在天地間飄忽,那是一種生命臨近死亡的哀鳴。寫雨寫人,他首著一“嘆”字,閑人的雨后話涼,看似清閑,然一“嘆”字背后,傳達出當時北平普通百姓內心的哀傷。看似悠閑,然細味之,也能品味到一種難以言說的悲涼和憂愁。寫樹寫棗,他首著一“風”字。寫棗先寫其樹:“屋角,墻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的長大起來?!睂憲椬?,繪形繪色,精細之至。然而此物其生也不擇,其用也無倫,想來怎不令人慨嘆欷歔。故都之秋,天上地上,無論聲色,無論人物,都貫以生命的音符,都伴以弱者的悲鳴,從而合奏起生命的悲歌。作者從衰微的生命入筆,以悲涼為美,字里行間都在頌秋,也都在悲秋。在文中,郁達夫敏感的心會被一片秋草和落蕊觸碰,被衰弱的蟬聲纏繞,被秋雨打濕,被涼風掃過。因此無論是在“破壁腰中”,是面對牽牛花的藍朵,還是寫秋草、落蕊、蟬聲、秋雨、涼風,都有悲涼的況味。他是在頌秋,故都的一草一葉都纏繞著他的情思,他又是在悲秋,秋天的冷落蕭條融入了他深沉悲涼的憂思。在兩相對立之中,《故都的秋》顯得含蓄而幽遠,綿長而深邃。

2.情感意識的對立體現(xiàn)

文學作品不同的風格帶著時代風尚和作者個性的鮮明印記,離開歷史和作家生平的研究,風格特點便難以闡明。因此,普遍性與特殊性,作品與作者及其歷史環(huán)境,在文學研究中又是一種二項對立,只有考慮到這種對立,才能理解它們之間相反相成的辯證關系。在這篇散文中,包含著兩組對立的態(tài)度。郁達夫寫了眾多故都的景,每一處都圓融著他深沉的愛,而愛的極致是悲涼,我們竟然能從這一片赤忱的熱愛之中聽聞作者那一聲濃得化不開的悲傷嘆息。一個人愛一個地方總是有理由的,一個人面對故都的秋所引發(fā)的悲涼也是有理由的。1926年6月,郁達夫之子龍兒在北京病逝,這是他心上永遠的一道創(chuàng)傷,這痛楚時隱時現(xiàn),使得作者在秋的感悟中體會到了那深刻的悲涼。加之故都的逐漸頹敗,特殊環(huán)境和歷史風云撒在了一位愛國的知識分子心靈深處的陰影。郁達夫在其于一九二六年的散文《一個人在途上》中寫到“秋風吹葉落的時候,別了龍兒和女人,再上某地大學去為朋友幫忙,當時他們倆還往西車站去送我來哩”。而郁達夫寫于一九三六年的散文《北平的四季》,其中一段則寫道:“在北京以外的各地——除了在自己幼年的故鄉(xiāng)以外——去一住,誰也會得重想起北京,再希望回去,隱隱地對北京害起劇烈的懷鄉(xiāng)病來。這一種經(jīng)驗,原是住過北京的人,個個都有,而在我自己,卻感覺得格外的濃,格外的切。最大的原因或許是為了我那長子之骨,現(xiàn)在也還埋在郊外廣誼園的墳山,而幾位極要好的知己,又是在那里同時斃命的受難者的一群。”讀過《一個人在途上》和《北平的四季》的人才能從郁達夫的經(jīng)歷中明白他那一份深沉的痛。但僅僅作這樣的理解還不夠,也就是說愛的悲涼并不止于此。此文寫于一九三四年八月,這一年作者已三十八歲,文人的傷感來自他們的人生經(jīng)歷和對歲月的深刻體悟,來自他們對時光匆匆的無奈,更來自他們對自己生命的看重,所以這樣的秋不能不使他們盡情表達生命的意緒。能觀賞和體悟故都的秋是生之快慰,盡管有悲涼伴隨著這種快慰。作者在這篇散文里刻畫著對故都的那片深愛以及愛背后暗藏的那份無奈哀怨與悲涼,那是一種對立體現(xiàn)的情感,郁達夫深愛著故都,盡管這片故土有著令他痛苦的回憶。作者雖然沒有在《故都的秋》中提到自己的遭遇,但是其矛盾著的情感還是通過他的文字傳達給了讀者,這種悲與喜二元對立效果深刻地反映出作者情感的復雜,因此他筆下的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也有秋的落寞。結構主義把文學作品看作整體,同時對整體的局部精剖細研,但又認為局部描繪意義不大,只有各方面聯(lián)合起來在整體中考察才有意義。因此,在探討文章的主題和中心思想時,要知人論世,立足全文,結合作家生活的時代背景、個人經(jīng)歷來分析作品。

三、人生追求的二元對立:一“進”一“退”

結構主義認為,構成文本的語言本身就是多重意義的集合體,語句中每個詞的意義并非本身自足的,而是超出自身之外,在縱橫交錯的關系網(wǎng)中得以確立的,即語言中任何一項的意義都取決于它與上下左右其他各項的對立。人類思想的表達以及種種概念的成立往往又離不開其對立面的存在。由對立或差異所形成的對立結構通常是幫助讀者獲得意義的不容忽視的基礎。在《故都的秋》中,不只是景物描寫上寄托著郁達夫的悲喜,除此之外還有著人物的描寫。我們可以看到文中對都市閑人的描寫,作者將這一類人放在當時的文化背景下讀取,他們的存在與作者的審美取向不太契合的,在作者喜愛的秋景里竟有這樣一群不受歡迎的身影。從“二元對立”的角度來看,散文中的作者自己和都市閑人構成了對立關系。透過這種對立,我們能覺察到郁達夫愛國報國的人生追求。同時這份積極前進的追求與文中郁達夫希望擺脫俗世的退守,再一次構成了二元對立的關系。散文處處滲透著郁達夫消極與積極情緒在糾結與斗爭的痕跡,我們從中既可以看到他槳聲燈影間的包裹與退守,也能從中體會到他胸懷天下、奮勇前進的渴望。

1.人物刻畫上的二元對立

二元對立也體現(xiàn)在人物刻畫上。從“二元對立”的角度來看,不同的人物之間,不同的人物群體之間都存在著二元對立。通過文本,我們能構思出散文中的作者和他在文中提到的那一類都市閑人構成的二元對立關系。羅蘭·巴特說:“結構主義要求將語段的細讀與整體參照起來,目的是追求更大范圍的文化內涵。郁達夫筆下的“都市閑人”是跟封建統(tǒng)治者有著千絲萬縷的依附或聯(lián)系的落魄文人。他們一向被封建禮教奴化到骨髓,盡管各自間表面相敬如賓,但骨子里卻“一盤散沙”。幾經(jīng)風云變幻,盡管此時的北京城風雨飄搖,這些“都市閑人”也和普通民眾一樣,正在面臨家國淪亡的厄運。可是在他們身上,中國知識分子憂國憂民的光榮傳統(tǒng)已蕩然無存,相反在那風雨倏忽的清秋時節(jié),表面溫文爾雅得令人可愛,從容恬靜得教人可親,然而透過這文質彬彬的神態(tài),緩慢悠閑的談吐,卻是一副聽天由命,任世態(tài)炎涼,逆來順受,怯懦而麻木不仁的眾生相,叫人可憐又可悲。作者對這類人的批判實質上是一種特殊形態(tài)的深摯的愛國主義精神的體現(xiàn),是對入世救國的一種渴望。這篇散文沒有一個字提及抗日救亡活動,但聯(lián)系政局形勢,聯(lián)系郁達夫一貫的思想言行和他以后在抗日戰(zhàn)爭中的英勇表現(xiàn),我們發(fā)現(xiàn)文章表面看是對故都之秋的眷戀、熱愛,實際上是作者對救國救民的企望,是一種特殊形態(tài)的深摯的愛國主義精神的體現(xiàn)。從結構主義的二元對立來分析人物,更能突出人物形象的鮮明性。郁達夫一心報國的志向和都市閑人的麻木不仁的茍活形成了一個對立的關系,在他透著幾分諷刺之意的筆端背后,是他對“故都”昔日輝煌的懷念和歌頌。

2.價值追求上的二元對立

故都已經(jīng)成為作者生命里的一個意象,是他心靈的憩園。散文開篇的“清”根據(jù)所寫內容看,可理解為清靜、清閑等意思。在漂泊的世界上,作者多么向往這種清靜和清閑,文中泡濃茶看天色的描寫,可以說是對北京市民生活的真切表現(xiàn),其中寄予著他深深的向往,他喜歡觀察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更喜歡做一個普通百姓。作者將生活態(tài)度體現(xiàn)在了文章的角角落落,我們在文章中可以看到,郁達夫用槐樹的落蕊“像花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夜里無聲無息悄然降落,鋪得滿地,去描繪故都的秋。他運用視覺的張力著力刻畫大自然的“靜謐”。接著動用聽覺、味覺去體會,“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敏感心細的他,還是感出了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這“一點點”和兩個“極”,把靜寂的環(huán)境和恬靜的心緒刻畫得入木三分,這里與其說是一種觸覺,不如說是對最細微的生命顫動的心靈感知。在這份看似坐看庭前花開花落的雅致里我們可以看出他對擺脫俗世的渴望,對恬靜淡然生活的渴求。郁達夫是設色的高手,藍色的牽?;ㄒ呀?jīng)透出了憂郁,與高闊的藍天構出和諧的秋之基調,展示了獨特的審美情趣,他還不忘在旁邊加上“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兩相映照,優(yōu)雅之極。在作者看來,牽?;敲粗赡?,那么清雅,旁置一二秋草,更能映現(xiàn)牽?;ㄖ彭嵵隆_@種清雅超出了世俗的審美視野,領略它得有一種擺脫俗世的淡定閑適心情??墒怯暨_夫真的完全想做個“閑人”嗎?當我們讀到這篇散文的結尾,讀到“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的時候,能在那從容不迫,如數(shù)家珍的娓娓訴中,在那詩意動人、淡然恬靜的文字里,讀出一種凜然,一種悲壯。與那份避世退隱之意對立的是他在文章中體現(xiàn)出的入世情懷,那份對人生的執(zhí)著追求。

郁達夫在寫于一九三四年七月十七日的《故都日記》中提到:“應《人間世》催稿,寫了兩千個字,題名‘故都的秋”。所謂“故都”通常指已經(jīng)被推翻的舊王朝的國都。郁達夫這篇文章無疑是指當時的北平,現(xiàn)在的北京。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對飽受內憂外患的華夏大地而言,“故都”一詞,已經(jīng)成為極易喚起人們聯(lián)想,觸痛人們神經(jīng),令國人為之感傷的字眼。我們可以把《故都的秋》看成郁達夫獻給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故都北京城的禮贊和感傷之歌。北國高遠的天空,開闊的意境,安詳中透著一種孤傲,這是皇城才有的氣勢,即使粗布短襖,素面朝天,依然會透出一股貴氣,郁達夫欣賞的,正是這樣一種氣質。哪怕此時的故都,建筑大部分已被拆去,卻只剩下“破屋”“破壁”一片殘破萎靡和病入膏肓般的腐朽,既像那槐花的落蕊般悄無聲地沒落,又像秋蟬般在有氣無力的哀鳴中走向衰亡,郁達夫依然深愛著這片熱土。結構主義提到:“將文化現(xiàn)象進行分解,按二元對立結構框架重新組合,現(xiàn)其本質意義和價值,即文化現(xiàn)象的深層結構?!北藭r彼地,故都已在異族侵略者的覬覦與威脅之中,郁達夫希冀通過自己的描述,讓維系著中國文化精神的“故都的秋”長存人世間。他一介寒儒,手無縛雞之力,雖無保衛(wèi)故都的勇武,卻不乏與“故都的秋”共存亡,甚至是以自己的生命換取“故都的秋”永世長存的氣概。在表現(xiàn)了他審美感受的文字中,有著對保衛(wèi)這片故土、喚醒悠久歷史文化的深切向往,我們可以從郁達夫擺脫俗世的淡定閑適與其積極入世的執(zhí)著追求的對立中探尋到郁達夫真切的渴望。

二元對立是結構主義理論的根本所在,它反映在作品的主題、主要人物和多種象征手法的運用上,通過分析文中的對立結構,使文章中的各個關系項更加清晰,可以說散文中每一個景象,每一個人物,每一段敘述都有著深層的含義與對立。通過細讀和分析《故都的秋》,我們發(fā)現(xiàn)文章在選景、抒情和題旨上都藏著對立的方面。這些二元對立不是相互獨立、孤立存在的,相反,它們相互聯(lián)系、交織構成整個文本的內容和結構。郁達夫在寫《故都的秋》時,既是在描外在的“象”,也是在揚內在的“意”。在景物的選擇中,外物為表,生命是里;在題旨的刻畫中,頌秋為表,悲秋是里;在抒情的筆觸下,悠閑為表,深沉是里。我們以二元對立的模式深入文章中詞匯、寓意及人物,使故都之秋的主題凸顯得更為鮮明,人物形象刻畫得更為清晰。

法國敘事符號學大師格雷馬斯在《結構語義學》提到,“根據(jù)二元對立的結構原則,研究者可以把研究對象進一步分解成眾多結構成分,并從中找到一些對立而又相互聯(lián)系的排列、轉換關系,這種結構能讓兩對立的事物產生區(qū)別和對比,進而產生另一層次上各自的意義,研究者能夠借此重新認識研究對象結構上的復雜性。作為結構主義理論的根本,二元對立是格雷馬斯的結構語義學的理論基礎,結構主義文論強調用成對的概念,并通過兩種對立面之間的關系來構建意義。我們在分析故都的秋時,就用了這一方法。通過文中的幾對對立項,我們探討出散文本身蘊藏的深層含義,里面不只有郁達夫自身的情感脈絡,更是一個時期眾生的縮影?!豆识嫉那铩分猿蔀槲膶W的經(jīng)典,不僅緣于其詩意的語言文字,真摯的愛國情感,還因為它揭示了許多歷史、現(xiàn)實、文化方面的問題,給讀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間。通過對立性來把握差異性的二元對立是結構主義重要的分析工具之一,可以說,結構主義二元對立這種方法擴展了我們的視野,為我們深入文章的結構和意蘊、更深刻地理解作品、拓展其內在的價值提供了一個與眾不同的視角。沿著這條思路去追尋文本表層形式下所掩蓋的文本內涵,將會使我們獲得許多意外的收獲。

參考文獻:

[1]孫紹振.《故都的秋》:悲涼美、雅趣和俗趣[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02).

[2]郁達夫.郁達夫日記集[M].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

[3]俞王毛,張小華.秋氣堪悲未必然——也談《故都的秋》的情感基調[J].語文建設,2013(28).

[4]董國俊.重讀《故都的秋》中的秋景圖[J].中學語文教學,2011(06).

[5]羅崇祥.郁達夫的悲涼頌歌——《故都的秋》[J].甘肅教育,2006(16).

[6]李卓.郁達夫的營構之秋——以《故都的秋》教學為例[J].語文學習,2018(06).

[7]呂文娟.郁達夫的秋天與秋天的郁達夫——抓住“景”與“情”創(chuàng)新設計《故都的秋》[J].才智,2010(18).

[8]顧淋麗.“悲涼之好”之我見——談《故都的秋》的審美特質[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7(34).

[9]文繼炬.那是一觸摸就令人傷懷的記憶——《故都的秋》教學設計[J].語文學習,2007(10).

[10]方漢泉.二元對立原則及其在文學批評中的運用[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07).

猜你喜歡
結構主義郁達夫文本
文本聯(lián)讀學概括 細致觀察促寫作
結構主義語言學視野下的電影“賦比興”問題綜議
挖掘文本資源 有效落實語言實踐
搭文本之橋 鋪生活之路 引習作之流
文本與電影的照應閱讀——以《〈草房子〉文本與影片的對比閱讀》教學為例
貴人
《從街角數(shù)起的第二棵樹》的結構主義解讀
從《故都的秋》看郁達夫與北京的關系
《郁達夫手稿:〈她是一個弱女子〉》
結構主義教育思想對現(xiàn)代教育的啟示
蓬溪县| 湘乡市| 花莲市| 咸阳市| 象州县| 东港市| 印江| 孝昌县| 密云县| 巴南区| 丹阳市| 岳池县| 米林县| 门头沟区| 莆田市| 安徽省| 湖北省| 漳平市| 宜黄县| 莱芜市| 鄱阳县| 永定县| 迁西县| 绥江县| 临桂县| 石台县| 收藏| 凌云县| 怀远县| 芒康县| 齐河县| 马关县| 鸡泽县| 绥棱县| 海口市| 个旧市| 东乡族自治县| 闽侯县| 固安县| 潼关县| 凌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