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芳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但今人讀古詩,最大的感受是“辭約而旨豐”“事近而喻遠”,總存在著一些理解的障礙。正因為此,語文老師在教學中就需多方搭建學習支架,引進古今活水,縮短甚至消除古詩與學生的距離,讓生澀的古詩變得可親,讓凝煉的語言變得立體,古詩厚教,最終實現(xiàn)思維火花綻放、情感波瀾蕩漾的高效課堂。下面,筆者就以教學《春望》一詩為例,重點談談借助引入文本實現(xiàn)古詩厚教的“法”與“度”。
一、文本引入須有“法”,妙用存乎一心
(一)“引文”對比法,詩從細處讀
教學片斷一:
師:作者寫眼中所望見的長安城,為啥偏偏要寫“城春草木深”?特地著一“深”字有何用意?
生1:“深”寫出了草木生長茂盛。如果是農(nóng)村,這就是自然之景。但長安是唐王朝的都城,卻任由雜草叢生,這就不正常了。就好像我們現(xiàn)在的大街上怎么可能隨便就出現(xiàn)“城春草木深”的景象呢?
生2:造成“城春草木深”的原因就是戰(zhàn)爭,是戰(zhàn)爭讓長安城變得荒蕪,這才長了許多的野草。
師:那“深”字給人怎樣的感覺?
生3:荒涼。
生4:人煙稀少,滿目凄涼。
師:遭逢戰(zhàn)亂的長安城是如此荒蕪破敗,曾經(jīng)的大唐盛世又是怎樣的呢?請看(師邊讀邊稍作解釋)——
長安大道連狹邪,青牛白馬七香車。(盧照鄰)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杜甫)
師讀:長安大道連狹邪,青牛白馬七香車。(語氣高亢熱烈)
生齊讀: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語氣低沉緩慢)
生齊讀: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語氣高亢熱烈)
師讀: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語氣低沉緩慢)
葉圣陶曾說過:“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處,指導一二句話,也許就夠了,不一定要繁復冗長地講說?!痹诖私虒W環(huán)節(jié),為了讓學生更加鮮明地感知長安城因戰(zhàn)火而荒蕪的凄涼之感,我緊扣一個“深”字,簡單提問后也并不做過多的強調(diào)與講解,只是隨機引入兩句描寫大唐盛世繁榮景象的詩句,稍作解說后,我配合著學生分別用熱烈夸張與低沉哀痛的語氣演讀這兩句詩。這種入情入境的對比朗讀,瞬間讓學生置身于不同的時空,學生一會為唐朝的繁榮富庶而驚嘆自豪,一會又因戰(zhàn)爭帶來的衰敗零落而嘆息沉重。這種“引文”對比法,從細處著眼,通過對比,往往能較快地帶給學生強烈的沖擊感,學生的視域由此變得更寬闊,情感變得更細膩,思維變得更活躍,對文本的理解也更透徹了。
(二)“援文”補白法,詩向深處讀
教學片斷二:
師:“家書抵萬金”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何作用呢?
生1:用夸張手法,生動地表現(xiàn)了詩人對親人的思念,表現(xiàn)了他渴望見到親人的心情。
師:杜甫當時有沒有收到家書我們不知道,但當時身困長安的他也給遠方的妻兒寫了一首詩,請看(師用深情思念的語氣緩緩朗讀全詩)——
月 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師:讀完《月夜》全詩,再讀“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這一聯(lián)詩,你還從中讀出了什么?(學生自由朗讀該聯(lián)詩)
生2:當時因戰(zhàn)爭而與親人離散的應該不止杜甫一人,這一句詩肯定寫出了很多老百姓的心聲。
師:由自己而想到天下人,你如杜甫一樣,具有可貴的悲憫情懷!你真是杜甫的知音!
現(xiàn)在的學生都生于長于和平年代,再加上通訊工具發(fā)達,要讓他們真切體會與親人天各一方且音訊全無的牽掛思念之情,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蘇霍姆林斯基則告誡我們:“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chǎn)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nèi)心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能使人產(chǎn)生冷漠的態(tài)度,而使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币虼?,在此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我?guī)ьI學生以“家書”這一意象為抓手,在學生輕易地撬開文字表層后,我卻并不滿足這種淺嘗輒止的回答,于是我順勢地援引了杜甫的《月夜》一詩。這首詩可以看作是杜甫寫給妻兒的“家書”,這樣既創(chuàng)設了“骨肉各分散”的離別之境,又深情補白了杜甫對妻兒的真切思念之情。此情此境,終于讓學生產(chǎn)生了“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nèi)心狀態(tài)”,戰(zhàn)爭于他們是陌生而遙遠的,但對父母親人的愛卻是時刻流淌在他們的血液里的。這樣補白式的文本助讀,真可謂是“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學生沉睡的情感體驗被喚醒,詩歌被解讀得更深刻,教學也更靈動。
(三)“拓文”補充法,詩往豐處讀
教學片斷三:
師:詩人是為自己的“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而濺淚嗎?
生1:不是。
師:那他可能是為了什么?
生2:他可能是思念親人。
生3:他為戰(zhàn)爭帶給老百姓的苦難而落淚。
師:是的,這就是杜甫的偉大之處了,在他的詩里,在他的心中,總是心系蒼生。當他想到老百姓的苦難,他心里像火燒似的焦急——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杜甫)
當他自己所住的茅屋被秋風刮走后,他發(fā)出的吶喊卻是——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ǘ鸥Γ?/p>
同學們,“任何偉大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因為他是社會、時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杜甫正是如此,被稱作“詩中圣哲”的他,其詩作不僅記錄了自己一生的瘡痍,更重要的是記錄了那個時代民間的疾苦,其胸懷天下的遠大抱負,心系蒼生的悲憫情懷,正是他不死的詩魂。(全課結束)
八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接觸過不少杜甫的詩作,這里引入的兩處文本皆為杜甫的作品,其流露的情懷與《春望》雖相似,但其思想境界卻更偉大。將這些文本整合在這堂課的結束處呈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既打通了學生新舊知識之間的壁壘,又跳出《春望》一詩本身,帶領學生邁進了另一重心懷天下、忘我無私的崇高思想境界。借助這一“拓文”補充,橫向左右勾聯(lián),不僅豐富了課堂的內(nèi)涵,還帶給學生心靈的震撼,靈魂的洗禮。
二、文本引入須有“度”,過之則猶不及
詩歌教學的核心是誦讀、品味、涵泳、感悟文本,借助外來文本也只是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這一教學目標。因此,圍繞詩歌教學展開的文本引入一定要遵循三大原則:適時、適量、適合。
(一)適時。文本引入呈現(xiàn)的時機很重要??鬃釉疲骸安粦嵅粏?,不悱不發(fā)”,“憤”“悱”之時便是引入文本助讀的最佳時機。也就是說,當學生對文本的感知尚處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之時,引入文本的介入,便如一艘小船,載著學生進入到一個更廣闊的語文世界,學生的思維觸角也會由此“撩撥”得更加敏銳。
如前面所述的“教學片斷二”中引入的《月夜》一詩,有些老師可能會把它作為課堂的導入呈現(xiàn)。如果這樣使用這個外來文本的話,由于此時學生對《春望》和杜甫的感情尚未被激活,他們讀后除了能感知到這是一首杜甫的思親懷人之作外,內(nèi)心是很難蕩漾起其他的情感漣漪的。由此可見,文本引入的時機真的很重要,唯有在“對的時候”遇見“對的文本”,方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二)適量。在“教學片斷一”中,我選擇援引的文本只有兩則,量雖不多,費時也少,但卻從人口和糧食兩個方面有力地再現(xiàn)了大唐盛世的富庶與繁榮,由此與“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形成鮮明的對比,學生在朗讀中立刻感知到了二者巨大的落差,從而對“深”字所蘊荒涼之感不再因遙遠的時空距離而純粹的漠然以對。相反地,如果此時呈現(xiàn)更多的參照文本,雖然同樣能構成對比之勢,但同時也容易造成“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局面,課堂也便被喧賓奪主,失了教學重點??此平塘撕芏?,但學生卻因知識密度過大而導致可能什么都沒掌握。竇桂梅老師說,深度不是難度。引入文本是為了將古詩厚教,厚教絕不應該只是知識數(shù)量的堆積,仍需把握好“適量”這個度。
(三)適合。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一首古詩要厚教,其拓展延伸可以至無窮遠。作為教者,必須要選擇適合的課外文本來拓展。只有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敖虒W片斷一”以豐富學生視野引入對比文本再現(xiàn)盛衰之景,“教學片斷二”以喚醒學生的情感體驗援引文本來補白詩人對親人的思念,“教學片斷三”以充實文本內(nèi)涵、震撼學生心靈引入文本拓展詩人的同類詩歌。這里所有引入的課外文本資源都與教學內(nèi)容或互通聲息、或互相呼應、或互相印證、或互相補充。正是因為引入了這些適合的課外文本,才真正做到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悟”。因此,在詩歌教學中,恰到好處的引入文本,既是帶領學生解讀文本的催化劑,也是理解詩歌的一把金鑰匙。
李鎮(zhèn)西老師說:“永遠不要自以為是,永遠不要低估學生的智慧,做一個學生心靈海洋的推波助瀾者,而不要做學生心靈的屠宰者?!痹谡Z文課堂上,對文本的解讀必然是“行人更在春山外”,引進古今各類文本(宜短,宜精,宜當)以拓寬教學空間是最好的“推波助瀾”方式之一,因為伴隨著文本的引入,學生的知識內(nèi)存被增容,各類體驗被激活,思維方式的也勢必被刷新,于是再“辭約”的古詩也會變得豐厚可感,觸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