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芳坪,李 蓉,涂開艷
(貴州大學 外國語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2012年以前,教師資格證考試是由各省市自行組織,主要針對非師范類專業(yè)學生,師范類專業(yè)學生則直接拿證。2012年以后,部分省市教師資格證納入全國統考模式。貴州省于2013年成為改革試點,根據《教育部關于擴大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與定期注冊制度改革試點的通知》[1](教師函[2013]2號)規(guī)定,從2013年9月份起,貴州省所有想要到中小學任教的畢業(yè)生,即便是師范生,也必須參加教師資格證的全國統考,成績合格才能獲得教師資格證。教師資格考試大綱、考試科目及內容等由教育部制定。通知的頒發(fā),打破了師范生畢業(yè)之后就獲得教師資格證的常規(guī)[2],增加了師范生獲取中小學教師資格證的難度。據調查,2011~2012年,教育部在上海、河北、浙江等6個省份試點,參加考試人數28.08萬,考試合格人數7.72萬,通過率僅27.5%。
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筆試包括《綜合素質》、《教育知識與能力》、《學科知識與能力》等3個科目,面試環(huán)節(jié)同樣是考查學生學科知識和技能的掌握[3]。師范類院校一方面擁有充足的具備教育教學學科背景的教師資源,另一方面在課程設置中還開足了相應的與教師資格考試相關的德育教育、班級管理、學科知識和教學設計等內容,同時還開設了大量教育教學實踐性課程[3]。但綜合性大學教育教學學科教育師資不足,教育教學相關課程在現有課程體系中的比重較低,較少涉及與教師資格證考試內容相關知識,導致綜合性大學學生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與技能往往不如師范類專業(yè)的學生。因而在在綜合性大學中改革非師范類專業(yè)學生課程體系顯得十分必要。
對于非師范類專業(yè)的學生,如果能考取教師資格證,以后的就業(yè)就多一個選擇,同時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畢業(yè)生就業(yè)率。
教師資格證實行全國統考以后,考生每年有兩次考試的機會,分別為3月和11月,考試成績保存兩年有效。在校學生從三年級起可以報考,到畢業(yè)之前可以報考四次。為了方便統計,本文按照年級進行統計分析。從2014年開始,貴州大學在校學生教師資格證報考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以英語專業(yè)為例,6個年級的學生總人數不同,每個年級報考的人數也不同,但通過統計,發(fā)現報考人數與專業(yè)人數的占比卻是在45%~60%間逐年遞增。英語專業(yè)總人數、報考教師資格證人數及報考人數百分比如圖1所示。
圖1 2010~2015級英語專業(yè)總人數、報考教師資格證人數及報考人數百分比
非師范類專業(yè),課程體系中教育教學類課程數量極少,單靠學習當前課程之后參加教師資格證考試,過關率自然不會高。如果學生要么自學很多考試相關課程,要么自費報校外培訓班,這樣既增加了學生課業(yè)負擔,又加重了學生經濟壓力。通過調查,近七成學生希望能在課程體系中增開一些職業(yè)理念、教育法律法規(gu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文化素養(yǎng)、基本技能、教育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等與教師資格證考試相關的課程。
通過調查,綜合性大學中絕大部分教師沒有教育教學類專業(yè)學科背景,因而教育教學類方面的理論知識儲備量和技能稍遜于師范類背景出身的老師。
有的綜合性大學開設有師范類專業(yè),但大部分綜合性大學并未涉足師范類專業(yè),課程體系中教育教學類課程稀缺。以貴州大學為例:貴州大學部分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中提到學生畢業(yè)后一個就業(yè)方向是教育教學領域,但課程體系中卻設置了極少或者根本沒有設置相應課程。
貴州大學是一所綜合性大學,共有130多個本科專業(yè),本文選取了中小學教育相關的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數學專業(yè)、英語專業(yè)、物理專業(yè)、化學專業(yè)、生物科學專業(yè)、歷史專業(yè)及地理信息科學專業(yè)等8個非師范類專業(yè)調查,發(fā)現其培養(yǎng)目標和課程設置現狀為:除了地理信息科學專業(yè)在培養(yǎng)目標中未提到學生畢業(yè)后可以在教育教學領域任職以外,其他七個專業(yè)都提到了學生畢業(yè)后可從事教育教學相關工作。除了全校性通識拓展選修課中開設有發(fā)展心理學、變態(tài)心理學以及教育心理學等課程外,歷史學、化學這兩個專業(yè)未在其院系課程中開設任何教育教學類課程。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在小學期(一個月時間)開設了1門《教師技能培訓》課程;數學專業(yè)也在院系選修課程中開設了《數學教育學》《中學數學教材教法》2門課程;英語專業(yè)開設的教育學相關課程相對較多一些,有《英語教師話語》《英語教師素質訓練》《英語教學法》《英語教學理論與實踐》以及《英語多媒體課件制作》5門課程、物理學專業(yè)在院系選修課程中安排了《教育學》和《心理學》課程;生物科學也在院系選修課程中設置了1門《生物教學法》課程。
一般來講,在師范類院校中,擁有教育教學學科背景老師占大多數。至少在講授學生教育教學類理論與實踐課程的老師中,這類教師占絕大部分。這類教師掌握豐富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同時具備扎實的教學技能。
師范類院校師范類專業(yè)教師教育課程主要有《教育學》《心理學》《普通話》《三筆字》《學科教學論》《現代教育技術》《教師職業(yè)道德與教育法律法規(guī)》《課堂教學技能與訓練》等,一般為18學分左右;實踐環(huán)節(jié)主要包括教育見習與教育實習(或頂崗實習)約13學分,時長大概為3個月[3]??v觀師范院校的師范類專業(yè)課程設置,教育理論及實踐性課程所占學分和學時比重相當大。
然而,師范類院校仍不滿足于當前培養(yǎng)模式和課程設置,還在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于是便有了“3+1”教師培養(yǎng)模式、“3+2”的教師培養(yǎng)模式等[4]。在課程設置方面,有學者主張通識課程、學科專業(yè)教育課程和教師教育課程比例應實施“4:2:4”模式[5]。課程結構包括必修課程模塊、學科限選課程模塊、任選課程模塊和實踐類課程模塊,其中必修課程模塊涵蓋了教育學、發(fā)展心理學、學習心理、教育研究方法、教師信息技術基礎和信息化教學7門課程;學科限選課程依照中學學科的要求,設計學科教學與課程設計[6]。另外,有學者還推出“三類四修”型教育類課程體系,即教育理論類課程、教學方法類課程和教育實踐類課程,修讀上分必修課程、限選課程、任選課程和自修課程[3]。還有學者主張應充分利用教學實踐基地,變一次性實習為多次性實習,把單一的實習講課轉變?yōu)橐詫嵙曋v課、班級管理、學習指導、學生活動組織和學校管理等為內容的全面教育教學實踐[7]??梢?,師范類院校還在不斷調整當前課程結構,試圖進一步加重教育教學類理論課程和實踐性課程比重與學時,以確保師范類學生擁有較強教育教學能力。
貴州大學自2014年起,報考教師資格證考試的學生不斷增多,但每年通過率并沒有遞增。以貴州大學英語專業(yè)為例,6年來,學生考證過關率呈現曲折式走向,在33%-35.5%這個較低水平范圍浮動(見圖2),也就是說,每年只有不到四成的學生通過教師資格證考試。如果學校能參與進來,與學生形成合力,那么學生的考證通過率一定會有所提高。
圖2 2010~2015級學生考證過關率
綜合性大學有著自己辦學的目標定位與歷史使命,因此不能用師范類院校的標準規(guī)范和衡量。綜合性大學專業(yè)大多是以知識體系為原則設置,目的是讓學生接觸相對前沿的知識與技術。結合綜合性大學專業(yè)設置特點及專業(yè)特殊性,為豐富學生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增強其教育教學技能,可以嘗試以下方法:
我國教師教育已經進入從注重數量轉向追求質量新階段,教師專業(yè)化程度越來越高,迫切需要建設既能教授學生教育教學理論、又能以自己的學術素質傳授給學生教育智慧和能力的教師隊伍。綜合類大學可以通過招聘擁有師范類背景的老師,一方面彌補綜合性大學教師群體來源單一性不足,幫助提升現有教師群體教學技能,為后續(xù)開設教育教學類課程提供穩(wěn)定的師資;另一方面這部分教師又可以向綜合性大學老師學習科研方法和技巧,以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和能力,使兩類教師取長補短、優(yōu)勢互補。
教師在講授學科專業(yè)知識時,不能簡單講解學科知識,應把教育教學理念植根于大腦、融入于每門課程常規(guī)教學中。將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活動實施方法融入課堂,在講授某門學科課程新知識之前,明確此次課程教學方法、原理及設計過程,幫助學生提升教學設計能力。在教學互動中,根據教學設計,開展有效教學活動,活動結束之后,對此次教學活動效果進行評價,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提高教學技能。
在綜合性大學中,要想在專業(yè)必修課程中增加教育教學類課程的占比是不現實的。一方面,它不符合綜合性大學各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的要求,另一方面會擠壓學科專業(yè)課程的學分,不利于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系統學習。綜合性大學只能在通識拓展選修課程和院系選修課程中以選修課程的形式增開此類課程,一方面,在不額外增加學生課業(yè)壓力和經濟負擔的前提下為考證學生提供了學習機會;另一方面學生還可以通過選修這些課程獲得相應學分。
在每次教師資格證考試前,學??山M織考前培訓,以提高學生考試過關率。這種培訓最好是無償的,即便是有償也應該遠遠低于校外培訓班收費標準,只讓學生象征性交點資料費、復印費等,學校則應承擔大部分費用。
各學院根據培養(yǎng)方案的實際情況,如果培養(yǎng)目標明確提出學生畢業(yè)之后可在教育教學領域工作,可以在中小學或者相關教育培訓機構建立實習實訓基地。一方面,組織學生進入課堂進行觀摩實習(教育見習),并要求學生觀摩前做好充足準備,如了解該堂課程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過程等;觀摩過程中要做好相應的聽課記錄;觀摩后撰寫心得體會。另一方面,學生也可以到中小學開展畢業(yè)實習,學生通過備課、批改作業(yè)、授課等實踐,鍛煉扎實的教學技能。通過與中小學或者教育培訓機構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參與實踐的機會,提高學生教育教學能力,增加教師資格證面試考試成功率。
隨著大學畢業(yè)生人數逐年增多,畢業(yè)生就業(yè)形勢也越來越嚴峻,非師范類專業(yè)學生報考教師資格證已形成常態(tài)。如何提升綜合性大學中非師范類專業(yè)學生考證競爭力,確保教師資格證考試過關率,除了對綜合性大學非師范類專業(yè)課程體系進行改革之外,還有許多方式和途徑值得去探索和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