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治勇
在進行文本解讀時,容易出現(xiàn)讀者根據(jù)以往的認(rèn)知和經(jīng)驗給作者或文章“貼標(biāo)簽”的情況。比如蘇軾總是會被讀者貼上“豪放”的“標(biāo)簽”,但除了“大江東去”的豪放,他也偶爾婉約。又如在解讀張岱的文章時,我們往往會貼上“故國之思”的“標(biāo)簽”,只因明末文人張岱在明朝滅亡后,懷著對明王朝的遺恨,“披發(fā)入山”,多次自殺,不事清廷,為完成《石匱書》才茍活人間。這樣“貼標(biāo)簽”看似沒錯,但并非絕對。在解讀文本時,我們更應(yīng)以生命理解生命的方式去理解文本。
通讀《湖心亭看雪》可知,那一夜看雪,張岱銘刻肺腑,自然會有知音難得,知己難遇之感。順著這一條思路,再聯(lián)系此后寫作此文的背景及文章開篇“崇禎五年十二月”,歷史的滄桑感,作者的悵惘情就很自然地流淌了出來。并且“崇禎五年十二月”這個開頭一下子就把我們帶入到了一個特定的時空中,令人沉醉其中。也就是說,以自我的生命經(jīng)歷去閱讀文章,會有別樣的意蘊。一篇文章能否流傳千古,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是否寫出了人類共有的情感體驗并激發(fā)讀者的生活閱歷。此文就寫出了人類情感的共性——對以往歲月的深深眷戀。
本教學(xué)實錄的特點在于立足文字,咬文嚼字,抓住小品文短小精悍的特點,從容徘徊于文字間,讀出了文字背后的意蘊。通過對疑難處的挖掘深究(比如“更定”的含義、“強”的理解)逐步深入文本深處,進入作者的情感深處。以下是教學(xué)實錄的具體內(nèi)容:
師:今天,我們要學(xué)習(xí)的是《湖心亭看雪》,課前大家已經(jīng)預(yù)習(xí)了這篇文章,那么你覺得文中有哪些字詞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生:“余拏一小舟”的“拏”。“擁毳衣爐火”的“毳”?!办F凇沆碭”?!坝袃扇虽仛謱ψ钡摹颁仛帧钡摹皻帧钡茸x音和書寫都要注意。
師:在句子意思理解方面有沒有什么問題?有沒有你覺得不通順或者你讀不懂的句子?(停頓,等待生反應(yīng)。)
師:沒有的話,我們一起來看這個句子。大家一起讀一讀。
PPT:一童子燒酒爐正沸。
(生齊讀。)
師:再讀一次。
PPT:一童子燒酒,爐正沸。
師:我們在讀的時候是這樣停頓的。但我們知道古文它是不加標(biāo)點的,而選入教材的時候編輯已經(jīng)給它標(biāo)出了標(biāo)點。文中的這個標(biāo)點你覺得有沒有問題?是不是應(yīng)該給它加上一個小逗號?(生點頭。)再讀一次。
(生齊讀。)
師:這是一篇明末小品大師張岱的驚世奇作??雌聊?,一起讀一讀。
PPT: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生齊讀。)
師:讓我們把速度放慢,(師范讀。)你就會有感覺,大家自由讀一下。(生再讀。)讀完這句話之后,你心中涌起的是什么感覺?這樣一個環(huán)境帶給你的是什么體驗?
生:很孤寂,很凄涼。
師:你從哪里看出來?
生:人鳥聲俱絕。
師:關(guān)鍵詞是?
生:“俱絕”。
師:“俱絕”的意思是?
生:都停止了。
師:都停止了,聲音都消失了。它讓你想到了柳宗元的——
生: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師:很寂靜。(請生2回答。)你的感覺是?
生2:很寂靜。
師:除了寂靜以外,還有什么感覺?
生3:覺得很寒冷。大雪下了三日,所以會比較冷。
師:這場雪下得很大,我們七年級的《詠雪》里,謝太傅是怎么問謝朗的?
生:白雪紛紛何所似?
師:謝朗說?
生:撒鹽空中差可擬。
師:道韞說?
生:未若柳絮因風(fēng)起。
師:那是一場紛紛揚揚的大雪啊,是不是?很大?!按笱┤铡钡摹叭保覀冊撛趺蠢斫??
生:虛指。就是幾天。
師:“幾天”,是多還是少?
生:多。
師:所以“大雪三日”,我們可以理解為大雪下了好多天。你把這個多的感覺讀出來。
(生讀得較為平淡。)
師:把“三”字凸顯一下。
生:(生再讀。)大雪三——日。
師:后面繼續(xù)。
生:湖中人鳥聲俱絕。
師:有感覺了,請你再來讀一讀,(請另一生讀。)讀出“大”的感覺。
生: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師:剛剛我們一起回顧了我們學(xué)過的詩文,那有沒有成語可以體現(xiàn)這個畫面呢?
生:萬籟無聲。
師:還有嗎?冷的感覺可以用哪些成語?(等待生回答。)
師:冰——
生:冰天雪地。
師:天——
生:天寒地凍。
師:萬籟無聲、冰天雪地、天寒地凍,就是這樣一種感覺,如果今天我們這里下了這樣一場紛紛揚揚的大雪,你會怎么做?
生:喜歡玩的同學(xué)會出去打雪仗,不喜歡玩的同學(xué)就在教室里吹熱空調(diào)。
師:如果是在家里,這么一個冬日——
生:在家里吹熱空調(diào)做作業(yè)。
師:如果是你們爺爺輩的話,我相信他們還會——圍爐夜話,就像謝太傅在詠雪里面那樣,一邊圍爐,一邊和子侄們談詩論文。那是多么溫馨啊。但是,張岱卻是——
PPT: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師:一起讀。(生齊讀。)
師:是不是讀得太熱鬧了?讀得稍微冷清一點。(師范讀。生讀慢,讀緩。)
師:這個張岱,不像我們圍爐夜話,不像我們打雪仗,堆雪人,他呀,獨自一人去湖心亭看雪了啊。這個“獨”,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讀出了張岱此時此刻怎樣的心境?
生:孤獨,內(nèi)心的孤獨。
師:他為什么不和家人,不和朋友一起,為什么要去茫茫的天地里看雪???
生1:因為“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毖┚昂苊?,他可能想去看雪景。
生2:可能是家中變故。因為他都說他早年時家境富裕,后半段家中沒落。
師:你的積累非常豐富,張岱早年家境很富裕,后來家境敗落,那這個世界上有他的朋友嗎?
生:沒有。
師:所以他內(nèi)在的心事有人傾訴嗎?
生:沒有。
師:所以他把他的一腔癡心都在向誰傾訴?
生:向山水傾訴。
師:你再把這個句子讀一遍——“獨往湖心亭看雪。”
生:獨往/湖心亭/看雪。
師:什么時候去看雪的?
生:晚上八時左右。
師:教材里有注釋,我們現(xiàn)在把注釋讀一下。
生:更定:晚上八時左右。更,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舊時每晚八時左右,打鼓報告初更開始,稱為“定更”。
師:這個注釋有沒有問題?
生:注釋說,“更定”是晚上八點鐘左右,而后面卻說是稱之為“定更”,前后不一致。
師: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們先把它放在一邊,這個句子,我們怎么讀?誰來讀?
PPT:是日更定矣。
生1:是日/更定矣。
師:有沒有不同的讀法?
生2:是日/更/定矣。
師:大家體會一下,是日/更定矣,是日/更/定矣——。哪種感覺更寂靜?
生:第二種。
師:我們一起來試一下。
生:是日/更/定矣——
師:從聽覺上,好像這樣讀更能體現(xiàn)那夜之靜。但這樣念的話,這個“定”字應(yīng)該做什么理解呢?(生沉思。)一個晚上分為幾更?
生:五更。
師:從幾點開始打更的?數(shù)一數(shù)到五更是幾點?
生:四點。
師:四點以后還打更嗎?這個“定”字該作何理解?有無新的理解呢?
生:這天晚上打更聲已經(jīng)結(jié)束了。
師:很好。請把這“結(jié)束”之感讀出來。
生:是日/更/定矣。
師:讀出結(jié)束的感覺。不要那么響,有情感的朗讀并不一定是聲音很大,它也可以很輕。重音也可以輕讀,起到強調(diào)的作用。
生:是日/更——定矣——
師:這種讀法,這樣的理解,有沒有依據(jù)呢?一起看看。
PPT:
鄭玄箋:“定,止也。我方守于北狄,未得止息?!?/p>
唐韓愈《王公神道碑銘》:“時疫旱甚,人死亡且盡,公至,多方救活,天遂雨,疫定?!?/p>
宋辛棄疾《滿江紅·贛州席上呈陳季陵太守》詞:“滿目蒼茫,風(fēng)才定、片帆無力。”
《西游補》第十三回:“老翁走到后堂,取出兩碗蘭花玉茗茶;行者接在手中,吃了幾口,方才渴定?!?/p>
郁達夫《西京客舍贈玉兒》詩:“鐘定月沉人不語,兩行清淚落琵琶?!?/p>
師:鄭玄說,“定”就是“停止”。下面幾個句子我請同學(xué)說說。
生:“天遂雨,疫定”是“天于是下雨了,瘟疫就停止了”。
生:“風(fēng)才定、片帆無力”是說“風(fēng)剛剛停止,船帆就靜靜地掛著了”。
師:潮平兩岸闊,風(fēng)正一帆懸。
生:“行者接在手中,吃了幾口,方才渴定”意思是“行者接在手里,吃了幾口,口渴才停止了”。
生:“鐘定月沉人不語”寫的是“鐘聲停止了,月亮西下了,人也不說話了?!?/p>
師:所以,這個“定”在古文中可以理解為——
生:停止。
PPT:定:停,止息。
師:再靜悄悄地讀一下,是日/更——定矣——(生讀。)
師:盡信書不如無書。把整個句子讀一下。
生: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師:獨往湖心亭看雪,與山水對話,已經(jīng)有點不尋常了。在凌晨四點鐘,在十二月的凌晨四點鐘,在大雪紛飛的十二月的凌晨四點鐘去湖心亭看雪就更不尋常了。這個張岱,該是一個怎樣的人啊?
生:我覺得他是一個寄情山水,癡迷山水,不一定是停留在世俗的人,世俗之外的人。
師:世俗之外,癡迷于山水的人。(板書:癡)你剛才還提到他不是一個停留在世俗的人,不俗的人,我們稱之為?
生:雅。(板書:雅)
師:這是一個雅人張岱,這是一個癡人張岱啊。這個張岱,癡,不世俗,有點像神仙一樣的超凡——
生:脫俗。
師:有點與這個世界的人不同,遺世——
生:獨立。
師:孤傲不群。(板書:超凡脫俗)我們再體會一下這句話,感受張岱之“雅”。
生: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師:張岱不僅是一個癡人,一個雅人,他的審美觀還非常漂亮。你看看這幅畫面,在茫茫天地之間,你看到了什么顏色?
生:白色。
師:在茫茫白色之間,你還看到什么顏色?
生:紅色,爐火。
師:大家想象一下,茫茫天地之間,突然來了那么點微弱的爐火,這冷便有了活氣。除了爐火之外還有什么顏色呢?
生:黑色或棕色。
師:哪兒告訴我們?
生: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
師:還有船,還有毳衣的顏色,能否把你看到的畫面用語言描述一下?
生:在白雪皚皚的天地之間,湖上劃過一只灰色的小舟,上面坐著一個穿黑色毳衣的人,懷里抱著一點爐火。
師:白茫茫天地之間,鑲嵌著黑,白茫茫天地之間,游動著一點紅紅的爐火,這色彩真是絕配呀。這簡直是一幅絕美素雅的畫啊,這不僅是一幅畫,這畫中還有聲音。你聽到了嗎?
生:作者撐船時發(fā)出的聲音。
師:哦,是槳聲欸乃。我們讀一下或者背一下,把這個畫面的美感,聲音之美讀出來。
生: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師:張岱的船只啊,就這樣不停地劃呀劃,劃呀劃。他的眼前發(fā)生了變化——
PPT: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師:讀——
生讀: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師:再讀——
生: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師請一位學(xué)生讀。)
師: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景色非常幽靜。
師:你還看到了什么?
生:山水一色,天山一色。
師:天山共色。天云山水——
生:連成了一片。
師:“天山一色”這個詞評的真好。古人講究煉字,講究惜墨如金,但這里有一個字似乎違背了這個原則,它是?
生:那三個“與”。
師:是的,感覺有點過了。這么寫行不行?
PPT:霧凇沆碭,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生:不行。我覺得如果把它斷開,就呈現(xiàn)不出連綿、成片的感覺,呈現(xiàn)不出那種意境了。而有了“與”,這種連綿的意境就出來了。
師:連綿的、成片的、有意境的?!耙饩场边@個詞用得真漂亮。你能把這種連綿的感覺讀出來嗎?
生:我試一試。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天與云與山與水”讀得不錯,但未讀出“上下一白”的“一”的氣勢。)
師:把這個“一”字讀出感覺來。
師:上下——(“下”字讀出拖音,為后文蓄勢。)
生:上下——一——白。
生:天、云、山、水是融合在一起的,如用頓號,就把他們分開了。既然分不開來了,這里就只能把它們當(dāng)做一個整體來看,用“與”字把它們連接在一起。作為整體,他們都是白色的。
師:它是渾然一體的,不可分割的。請你來試著讀出這種渾然一體的感覺。(生讀得很不錯。)
師:讀得真好啊。很有感覺。還有補充的嗎?
生:我覺得張岱這時孤身一人前往湖心亭,看到天與云與山與水,覺得它們都是朋友一樣。而自己卻是孤身一人。
師:“天與云與山與水”,在張岱眼中已經(jīng)具有了生命,所以此時的張岱他才會去——
生:賞雪。
師:這茫茫人海,知音難覓,唯有——
生:只有天與云與山水,才是它的知己啊。請你來試著讀一讀這種生命之感吧。
生: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師:我們剛才說到了連綿、說到了意境、說到了渾然一起。那如果這樣子改呢?
PPT: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師:不是說割裂了嗎?那讓它們緊靠一點,行不行?而且只有四個字,很有節(jié)奏感。
生:我認(rèn)為這里“與”有一種朋友間的感覺,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像亭臺樓閣一般,只是四個景物,就沒有一種朋友間的感覺。
師:缺少朋友之間的牽手之感。真好,舒婷說:“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真正的友人是相依卻獨立的,是牽手前行的。你能不能讀出天云山水手拉手的感覺?
生: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師:體會到了嗎?少了“與”,整個句子就少了一股氣勢,一種磅礴,“天云山水”,這節(jié)奏太緊了,太拘束了,太小家子氣了,緊得少了一份從容。這局促的節(jié)奏又怎能與大格局的“上下一白”的天地相融呢?又怎能對得起“大雪三日”啊。我覺得,這個“與”字堪稱古人潑墨揮毫的典范。有了“與”,這天地就成了宇宙,就成了無邊無際了啊。(師范讀整句,再請生讀。)
師:張岱的船啊,再往前劃。
PPT: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師:讀。
生: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師:天與山水渾然一體,那時,張岱又和誰一起呢?渾然一體的除了天與云與山與水,還有誰?還有誰融入在了茫茫的天地之間?
生:張岱。
師:張岱的那顆心在哪兒?
生:在山水之間。
師:張岱那一顆心啊,此時此刻已經(jīng)飛到了蒼穹。長堤應(yīng)該是一——
生:一座,一條。
師:但張岱說是一痕。湖心亭應(yīng)該是——
生:一座。
師:但張岱說是一點。余舟應(yīng)該是——
生:一條。
師:但張岱說是一芥,芥豆之微啊。舟中人應(yīng)該是——
生:兩三個。
師:但張岱說是兩三粒。張岱眼中的景物越來越——
生:渺小。
師:越來越——
生:看不清。
師:正如蘇軾所言“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啊。此時的張岱已經(jīng)與天地分不開了。他與天地——
生:融為一體了。
師:我們中國有一個非常漂亮的詞——天——
生:人合一(板書)。
師:一起來讀一讀。
生: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師在黑板上以簡筆畫出長堤、湖心亭、小舟、舟中兩三人)
師:茫茫天地之間,張岱只看到了這幾點痕跡。有色彩嗎?
生:白色。
師:有明艷的色彩嗎?
生:沒有。
師:有修飾語嗎?
生:沒有。
師:只有幾個模糊的輪廓,這種簡筆勾勒的手法在我們稱之為“白描”。(板書:白描)但周作人曾經(jīng)說過:張宗子是個都會(都市)詩人,他注意的是人事而非天然,山水不過是他寫的生活的背景。湖心亭也不例外。
PPT:張宗子是個都會(都市)詩人,他注意的是人事而非天然,山水不過是他寫的生活的背景?!茏魅恕吨脮挕?/p>
師:張岱的船不斷往前劃行的時候,遇到了誰?
生:亭中人。
師:亭中人的感受,你來讀一下,(生讀。)亭中人怎么說?開心嗎?喜悅嗎?讀出欣喜若狂的感覺。
生: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師:強調(diào)地讀一下。哪個字應(yīng)該強調(diào)?
生:“焉得”“更”。(生再讀。)
師:很好,有點感覺了,你來試一下。(請后面那位女生讀。)
師:(師范讀。)全班來讀一下。(生齊讀。)
師:讀得很好,張岱見到他們,開心嗎?
生:開心。
師:讓張岱回敬他們一句。讀。
生:湖中焉得更有此人?。ê芘d奮)
師:張岱此時強飲了三大白,怎么理解?請結(jié)合手上的資料,思考一下“強”,我們該怎么解讀?
生:這里他夾雜著不同的情感,有在這里碰到他人的欣喜,也有一絲勉強。
師:為什么說勉強?
生:有可能——,因為他酒量很——,不會喝酒。
生:他不會喝酒,資料第三條寫著:“余家自太仆公稱豪飲,后竟失傳,余父余叔不能飲一蠡殼……”,說明他父親和長輩酒量都不是很好,他的酒量我覺得也不大好。
師:不大好就不喝了吧。
生:不是啊,我覺得這里應(yīng)該讀“三聲”?!稘h語大詞典》注②:強,勉力。盡力喝。
師:不會喝為何還在盡力喝呢?
生:他本來就很孤寂,突然遇到兩個人,內(nèi)心十分欣喜,心中有滄海桑田,有一種對世事的感慨,資料第三條中說:“少為紈绔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闭f明他少時經(jīng)歷了十分喧囂的人事。紛繁的世間給與了他沉淀,讓他沉淀成了癡人和雅人,天人合一了。
師:在經(jīng)歷了人事之后,張岱學(xué)會了超脫,此時的他與亭中人似乎是天云山水之間的知音偶遇了。內(nèi)心狂喜了。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千杯不醉啊。所以這個“強”應(yīng)理解為“盡力”,是這個意思嗎?
生:是的。
師:對這個“強”字,以往的資料也有爭議,有人說“勉強”,也有人說“盡力”?!懊銖姟焙眠€是“盡力”好?
生:“盡力”好。在這么一個白茫茫的世界中,突然遇到兩個人,特別高興,特別喜悅,寒冷雪夜獨行,他看到亭中有人太開心了。
師:太開心了,是因為——
生:知音相遇了。
生:我覺得也是“盡力”,因為“白”是罰酒的酒杯,很大很大的,張岱這個人如此超脫,如果他不想喝盡可以不喝,甩袖而去,有必要勉強自己嗎?
師:大家發(fā)現(xiàn)沒,開始說“獨往湖心亭”,后來又說“舟中人兩三?!?,在這里是不是矛盾了?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矛盾?舟中人兩三粒,除了他自己還有誰?
生:還有舟子。他剛開始想獨自一人看雪,便讓舟子駛著船,后來遇到知己。
師:也就是說舟子不是“我”的知己,只是一個人而已,而亭中人才是“我”的知己,“兩三?!敝v的是“人”,“獨往”言的是“知音”殘,對嗎?遇到知己了,這個時候張岱很開心,他一開心就做了什么?文章中有個矛盾的句子有沒有發(fā)現(xiàn)?
生:“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他問的是姓氏,“金陵人”不是姓氏吧。
師:答非所問。你覺得金陵人有沒有告訴他姓氏?
生:應(yīng)該告訴他了。
師:那為什么不寫進去呢?是張岱寫錯了嗎?
生:可能也沒告訴他。
師:也有可能金陵人真的就告訴他“我是金陵人”。那我們現(xiàn)在來還原一下情景好不好?
PPT:
張岱問:_______?
亭中人曰:(吾等)是金陵人,客此(而已),_______。
張岱聽罷,哈哈大笑,揮一揮衣袖,遂別。
師:拿出你的筆,補一補這一段對話吧。
師:我們現(xiàn)在開始交流。
生1:知音何須知姓名,不足道矣。
生2:有幸覓得知音,實為大喜之事,此次僅能一面而別,不可長久相處,吾等姓名不足掛齒。
生3:既為知己,只圖歡喜罷了,不知姓氏,又有何妨呢?
生4:好賞夜中景,與子豪飲,只等知己來應(yīng)。
生5:吾姓“知“名“己”,茫茫天涯,但求有緣再遇矣!
師:亭中人視張岱為知音,張岱亦視亭中人為知己。
PPT: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