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裔
一說到古詩文,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很難,由于古今差異,古人說的那些話放到現(xiàn)今來說,有時候會讓人難以理解。但是,古詩文中又不乏瑰寶,我很想讓我的學生能接觸到更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結合我所任教的三年級孩子的學情,這一學期,我著力于讓孩子喜歡古詩文,學習從悅納開始。
誦讀之樂
晨誦和課前誦。一周中有4個早讀是語文老師的,而我們班的同學,這4天,每一天都是從晨誦開始的。此外,每節(jié)課前,我也要求學生上課鈴響后就有人開始誦讀。誦讀的主要內(nèi)容就是這兩本教材:一本是我們的校本教材,就是小青校長帶領教師一起編寫的《兒童誦讀教材》,一本是自己挑選的《聲律啟蒙》。
選擇這兩本書作為教材,因為它們都很有意思。比如《誦讀教材》,我?guī)W生全本讀,其中有四個單元和古文有關,分別是第三單元,杜牧的詩;第七單元,關于節(jié)氣的詩;第十一和十二單元,是古聯(lián)品趣。正好也與目前正在研究的單元教學一致。這些詩文里面的內(nèi)容都很有特色,比如《古聯(lián)品趣》中的第一副,就是宋代蘇軾的,內(nèi)容是:坐,請坐,請上坐。茶,喝茶,請喝茶。這副對聯(lián)學生完全能夠理解,他們會覺得原來像宋朝蘇軾這樣的大文豪,也可以講和現(xiàn)代人差不多的話出來,并沒有我們想中那么深奧啊。而另外一本《聲律啟蒙》,每個周一早上,我會帶孩子來讀一段,然后這一周就都滾動讀這一段。我會邊讀邊講,就像是故事會,里面講到了許多稀奇古怪的事情,比如漢朝宮苑內(nèi)有一棵每天三睡三醒的柳樹,又如孟浩然不喜歡騎馬而喜歡騎驢,他的詩多出于驢背之上,再如晉代有一個叫宋處宗的人,本來不善言辭,后來買了一只會說話的長鳴雞,每天跟他談論,語言智慧而有趣,后來宋處宗的口才也大有長進……有了許多這樣的故事在背后支撐,學生對于每周一篇的誦讀內(nèi)容不但沒有害怕,反而非常期待。
為了讓學生喜歡誦讀,不把這個當成一項額外的任務,剛開始并不要求學生背誦,只是要求他們每天反復地讀,然后每周會設定幾個領讀的同學,他們也很起勁,就這樣從星期一開始反復地讀??!讀??!讀到星期三的時候,不少同學就不用看著書來讀了,在不知不覺中,他們已經(jīng)把半本書熟讀成誦了。
活動之趣
開展“我的詩”主題活動。此前學生接觸到詩,都是被動的學習,比如教材里面需要學習的,或者是以前一二年級的時候要求背誦的古詩七十五首,都是給他們內(nèi)容,讓他們來學習。而這個學期的這個活動是要讓他們自己去尋找一首和自己有關的詩,讓自己和詩產(chǎn)生一些聯(lián)系,是主動出擊,主動地來學習古詩。
這個活動主要由以下五個環(huán)節(jié)構成的:
一是了解自己的家鄉(xiāng)在哪里?
二是從地圖上找一找這個地方。
三是尋訪家鄉(xiāng)有哪些詩人?
四是選擇一個,摘錄一首他(她)的詩。
五是向全班同學介紹詩,并領讀。
我為此設計了一張學習單,步驟一:標畫家鄉(xiāng),知道自己的家鄉(xiāng)在哪里,為了讓最后的作業(yè)呈現(xiàn)得豐富一些,我和學生說尋根,可以是你自己出生的地方,也可以是你爸爸媽媽出生的地方,甚至是爺爺奶奶出生的地方。步驟二:尋訪詩人,查閱相關資料,尋訪一下你的家鄉(xiāng)有過哪些詩人,其中你最喜歡哪一位,把這個作者寫下來。步驟三:這位詩人寫過哪些詩,選一首你最喜歡的記錄下來,最好是寫家鄉(xiāng)的詩,成為你的詩。為了便于向他人介紹這首詩,還可以在邊上做一些裝飾或作一些標注。在尋找自己要摘錄的那首詩的時候,學生就會完成一個篩選的過程,同樣一位詩人,他寫過好多的詩,選擇哪一首記錄下來,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就會有不同的效果,基礎比較弱的同學可能就是好不容易找到一首,趕緊記下來,而水平比較高的同學可能還要經(jīng)歷一個對比選擇的過程。這個過程其實也是一個自主學習的過程。下面來看一些學生的作品。在不同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不同學生關注的內(nèi)容也不同。
學習單完成之后,還有一個向大家介紹“我的詩”,在介紹的時候,有的同學講完了還會提一兩個問題來考考大家,有的則讓大家跟著自己一起讀一讀。
在尋找家鄉(xiāng)詩人,挑選一首需要記錄下來的詩,再把詩介紹給全班同學,這樣一步步下來,其實也就是在學習一首詩的過程,并且是學生主動地學習,用他們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
課堂之興
讓學生饒有興致地學習課本中的古詩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也時常在思考,怎么讓我的小課題也滲透進來,成為我語文教學中的一部分。所以,在期初報各自的教研課的時候,我也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這方面的內(nèi)容——《古詩二首》。
在教學之前,當然是仔細地研讀教材——三年級(上冊)第19課《古詩二首》。其中包含了兩首古詩,一首是杜牧的《山行》,一首是張繼的《楓橋夜泊》。跳入我的頭腦的第一個問題是編者為什么把這兩首古詩組合在一起,作為同一課的內(nèi)容,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如果還是像以前那樣一首一首分開教學,似乎沒有什么變革的味道,我想把它們作為一個整體來嘗試教學。于是,我捧起兩首詩,翻閱有關兩首詩的資料,認認真真地邊讀邊揣摩。
在那節(jié)課上,我設置了兩個小組學習,需要交流預習到的詩意,我發(fā)現(xiàn)學生都準備得很充分,小組活動的時候也基本上都很專注,因為之后需要讓小組一起來呈現(xiàn)交流結果的,所以他們還會互相補充,互相提醒。
本冊教材的第九課,是兩則寓言:《揠苗助長》和《鷸蚌相爭》。這兩個成語故事都是有出處的,所以在課文的故事讀熟之后,我就給學生講了這兩則寓言的出處,領著他們讀讀原文,也饒有趣味。特別是讀第二篇的時候,讀到原文: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學生邊讀邊笑。問之,小黃同學說:“雖然這幾句話很簡單,但很好玩,比我們的課文讀上去更有趣?!睂Π?,言雖簡,但給我們的想象空間更大了——語言精練,便是古文的特點之一。之后又讓學生比較原文和古文,發(fā)現(xiàn)課文停止了,但古文卻還在繼續(xù),還有一個“尾巴”,仔細一讀,原來就是這則寓言的寓意。視線再放遠一點,發(fā)現(xiàn)古文的原文,比課還要多一個開頭,再來細讀一番,原來課文是故事中的故事,是一個大臣用來勸誡大王所講的一個故事——用一個故事來說明一個道理,不正是寓言最鮮明的特點?讀讀原文,這個特點尤為明晰。
共讀之味
共讀一本有點難度的書《中國神話故事》。有一次去圖書館給學生挑選本學期的共讀書目,那一次新圖書館還在裝修之中,一堆堆的書就放在地上,我就想選薄一些的,學生們拿到不會覺得難以完成。后來看到了一本《中國神話故事》里面是從開天辟地開始,聯(lián)想到這個學期的課本里也有兩個成語故事,以及我的古詩文小課題與這個也有些聯(lián)系,于是就借了這本書回來給學生共讀。雖然薄,但是里面有許多生僻字,所以學生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還是有些費力。于是,我常常節(jié)省課堂的零散時間,我給他們讀,請同學讀,或者讓他們接龍讀,再每天布置一兩頁的讀書任務,這樣大約一個月后,還是把這本書“啃”掉了。
讀完之后,讓學生完成了一張學習單,用以鞏固和考查大家的閱讀成果。這個共讀,和前面講的兩個過程中的快樂不同,一項任務的完成,讓學生感受到了完成一項高難度挑戰(zhàn)的那種成就感。
結束語
一個學期的實踐,旨在通過這些活動和方法能讓學生自覺走近古詩文,覺得與古人對話并不是一件困難的事,喜歡上古詩文,進而也能積累吸收更多傳統(tǒng)文化。古詩文學習,體味其中之樂趣。
(作者單位:江蘇省吳江實驗小學城中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