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艷茹
[摘 要]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個過程。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文本特點出發(fā),呵護學生的言語自由,注重對學生進行語感熏陶,引領學生切身地去感悟,使學生的語感得到培養(yǎng),語文能力得到提升。
[關鍵詞]閱讀教學;語感培養(yǎng);呵護;熏陶;感悟
語感即學生對語言敏銳的感知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還可以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提升。在平常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大都比較重視引領學生對語言進行品味與咀嚼,而忽視了學生的心理特征,致使語感培養(yǎng)的根基不牢。那么,怎樣才能使學生的語感呈層級性提升呢?
小學生大多都會有自己對文本的初步感知,這些語感大都以內(nèi)隱的形式出現(xiàn),需要教師充分地呵護,才能使其煥發(fā)出活力。有了這個心理認知作為基礎,學生的語感培養(yǎng)才能自由地發(fā)展起來。
(一)語感的培養(yǎng)需要尊重與呵護
呵護學生的語言感知,就是對學生生命活動,精神活動的呵護。在低年級學生眼中,這種呵護就猶如家庭般溫暖;在高年級學生眼中,這種呵護就相當于對他們言語個性的一種認可。這樣的呵護與認可是學生語感提升的原動力。
如在教學統(tǒng)編教材一年級上冊《口耳目》一課時,當讀到“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臥如弓”的時候,學生們一個個都按捺不住了,紛紛離開座位,一邊說著“站如松,坐如鐘……”一邊盡情地模仿比畫著。學生的表現(xiàn)正是他們對語言正確感知基礎上的反饋,雖然他們還不理解什么是創(chuàng)造,但是他們已經(jīng)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他們對語言的感知與理解。這樣的語感充滿了自然與生命的氣息,是需要教師的尊重與呵護的。
(二)語感的培養(yǎng)需要理解與開發(fā)
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當言語內(nèi)容與他們的生活或者天性相相吻合的時候,他們的閱讀學習過程才會是快樂的。因此,當學生對文本語言的理解存在障礙時,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對文本的直接情感來促進他們對言語意義的習得,從而使學生的語感得到有效培養(yǎng)。
如在教學統(tǒng)編教材一年級上冊《明天要遠足》一課時,在學生讀完這首童詩以后,教師詢問:“如果明天你們要到海邊去,晚上你們會是怎樣的心情?”有學生說:“我會激動得睡不著覺?!庇袑W生說:“我很擔心明天會遲到,不停地看表?!痹趯W生回答完畢以后,教師再順勢說:“看來大家與書上的小朋友一樣,聽說要去遠足,可激動了。那么,你們能夠把這種興奮激動的心情讀出來嗎?”這樣教學,不僅促進了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還使學生產(chǎn)生了一種感同身受之情,有助于了學生語感能力的增長。
從眾性是人的普遍特點。小學生是很容易被熏陶與感染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營造出一種語感氛圍,并使其能夠無聲地傳遞到學生心中,如此教學,學生的語感也會在無形中得到發(fā)展。
(一)語氣與語調(diào)的熏陶
口頭語言的語氣和語調(diào)可以直接反映出說話者的精神世界與言語活動,它對聽者的語感觸覺是最直接的。教師可以從語氣語調(diào)的熏陶與感染方面對學生進行語感的培養(yǎng)。
如在教學統(tǒng)編教材一年級下冊《我多想去看看》這一課時,在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中“沿著彎彎的小路……我多想去看看,多想去看看”這些地方的時候,教師并沒有對學生的朗讀提出什么具體的要求,而是以自己充滿激情與深情的語言進行范讀。在教師舒緩的語氣,激情向往的語調(diào)的影響下,學生們不由得被感染、被熏陶,不由自主地隨著教師朗讀的步伐一起讀了起來。這樣一來,學生的語感也就隨著作者的語言與教師的范讀而生,同時也深化了閱讀感受。
(二)聯(lián)想與想象的烘托
當學生在閱讀文本時,頭腦中會不由得復現(xiàn)出文本中所描述的情境。于是,想象也就隨之產(chǎn)生了。教師可以借助想象給學生最直接的刺激,從而使學生的語感得到有效培養(yǎng)。
如在教學統(tǒng)編教材二年級上冊《樹和喜鵲》一課時,教師先借助大屏幕向?qū)W生展示了一棵樹、一只喜鵲的圖片。然后,啟發(fā)學生想象:“如果你是這棵樹,你心里會有什么感受?如果你是這只鳥的話,你會有什么想法?”在想象中,學生對于“孤單”一詞的理解就會顯得更加深刻而透徹。由此可見,在閱讀教學中,要想讓學生的語感得到有效培養(yǎng),離不開聯(lián)想與想象的參與。
語感的培養(yǎng)單靠學生多讀并不能獲得對文本內(nèi)容的深刻感知,此時就需要教師創(chuàng)造條件,搭建階梯,幫助學生跨越語言的障礙,真正為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助上一臂之力。
(一)身份的融入,多一分想象的依托
作者在選擇一定的言語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時候,在語言表達方面,除了跟自己的個性有關,還跟作者的身份背景有關。因此,也只有當學生擁有與作者相同或者相似的身份體驗時,作者的語言才能真正刺激到學生,從而使學生的語感得到有效培養(yǎng)。
如在教學統(tǒng)編教材一年級下冊《一分鐘》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想一下自己早上起床上學時的情境,然后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感受一分鐘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這樣教學,不需要教師做過多的解釋與說明,學生對元元早上的不想起床與害怕上學遲到的心理也就有了感同身受之感,從而能夠真正地融入文本當中,急元元之所急,語感能力也隨之得到了提升。
(二)語境的再造,多一份生成的空間
對語境的理解和把握是學生語感生成的重要條件,而文本中的語境有時候隱藏在書面語言之間,有時候則是直接呈現(xiàn)在字里行間。教師可以通過語境再造的形式來促進學生語感的發(fā)展。
如在教學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掌聲》一課時,在讀到“英子猶豫了一會兒,慢吞吞地站了起來,眼圈紅紅的……”這部分內(nèi)容的時候,教師可以營造一個語言情境:“同學們,對一個身體有殘疾的人來說,它最怕的是什么?”學生說怕別人的嘲笑。教師再順勢說:“是啊,英子的腿不好,她也最怕別人笑話她。那么,當老師讓她上臺發(fā)言的時候,她心里又會想些什么呢?”學生說出心中想法后,教師又鼓勵他們帶著對英子的理解來朗讀課文,此時學生的感受會更加深刻,語感能力也在此過程中得到了提升。
(三)形式的滲透,多一份表達的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對學生言語表達形式的滲透,可以豐富學生的言語敏感度,達到學生理解與運用能力的雙雙提升。
如在教學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文章中有這樣的描寫:“海底的巖石上長著各種各樣的珊瑚,有的像綻開的花朵,有的像分支的鹿角……”在閱讀這些語言的時候,學生大都會被文中所描寫的景象陶醉,但是卻很少能夠從中體會到這些言語形式所表達的意義。為此,教師就要善于把學生引入比喻句、排比句這種言語表達的氛圍中。這樣教學,把文本的語言美與形式美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學生獲得的語感體驗才會更加豐富。
綜上所述,對小學生來說,只有經(jīng)過呵護、熏陶、感悟三個階段,才能降低他們學習的難度,讓語感的培養(yǎng)自然而然地融入他們的生命活動、心靈活動之中,從而為他們今后語感的高階發(fā)展奠定基礎。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