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利民
[關(guān)鍵詞]自我價值感;成長經(jīng)歷;互動模式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9)20-0079-02
最近的幾個咨詢案例,讓我覺得很不可思議,他們的共同點是不敢為自己活著,幾乎一生都需要找一個人或一件東西作為載體,然后說,我就是因為這個人/這個事情才能夠活下來。時過境遷,這些昔日的載體不再,自己就覺得活著沒啥意思了。
這輩子為自己活著是每個人的愿望,但不少人終其一生也實現(xiàn)不了這個愿望。
先說一個故事吧。
一位詩人,寫了不少的詩,也有了一定的名氣,可是,他還有相當一部分詩沒有發(fā)表出來,也無人欣賞。為此,詩人很苦惱。
詩人有位禪師朋友。一天,詩人向禪師說了自己的苦惱。禪師笑了,指著窗外一株茂盛的植物說:“你看,那是什么花?”詩人看了一眼植物說:“夜來香?!倍U師說:“對,這夜來香只在夜晚開放,所以大家才叫它夜來香。那你知道夜來香為什么不在白天開花,而在夜晚開花嗎?”詩人看了看禪師,搖了搖頭。禪師笑著說:“夜晚開花,并無人注意,它開花,只為了取悅自己!”
詩人吃了一驚:“取悅自己?”禪師笑道:“白天開放的花,都是為了引人注目,得到他人的贊賞。而這夜來香,在無人欣賞的情況下,依然開放自己,芳香自己,它只是為了讓自己快樂?!倍U師看了看詩人又說:“許多人,總是把自己快樂的鑰匙交給別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給別人看,讓別人來贊賞,仿佛只有這樣才能快樂起來。其實,許多時候,我們應(yīng)該為自己做事?!痹娙诵χf:“我懂了?!?/p>
很有禪意的故事,說了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道理:每個人都應(yīng)該為自己而活。
大道至簡,越是簡單的道理越是難懂。不知道這位詩人如果沒有遇到禪師,自己又會如何面對困惑與痛苦?或許會一直在糾結(jié)中,或許遇到什么大事了,讓自己大徹大悟。
在咨詢的各種案例中,看著來訪者憂傷的表情,我會問道:有沒有想過,如果不這樣做有什么不一樣?這個時候,來訪者的反應(yīng)幾乎一模一樣:這樣我覺得很難受,而且我怎么知道自己好不好呢?
這個回答很經(jīng)典,幾乎可以代表這一類人的心聲。所以,接下來就可以問一個問題:(他們)為什么會這樣想?為什么要去取悅別人?不取悅不行嗎?
答案是,我們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至少在他們的認知框架內(nèi),他們認為只有這樣做才行,不可能有其他辦法了。因為每個人的內(nèi)心結(jié)構(gòu)千差萬別。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認知框架?考察這類人的成長經(jīng)歷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自我價值感較低,只有別人認可了,自己才會覺得有價值,否則,就找不到自己的存在。而存在感對于個體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拼命地追尋。用一個比喻,今天出太陽了,太陽給了我溫度,我才能感到溫暖,如果沒有太陽,我自己沒有一點溫度,因為我自己無法產(chǎn)生熱量,只有依賴外界才能獲得我想要的。毋庸置疑,別人的評價、認可就如同這太陽。
為什么自我價值感這么低?這就需要追溯到個體小時候的成長經(jīng)歷,在兒童發(fā)展心理中會經(jīng)常聽到這樣一句話:孩子在媽媽的眼中看到自己。這里面涉及兩個方面,一方面,在媽媽的眼中,個體首先感知到的是媽媽,與媽媽的互動也很多,所以媽媽就是自己的世界;另一方面,小時候我們對自己的認知、價值感等等,都是從別人那里獲得的,即別人認為我好看、可愛,那么我自己也會這樣覺得。
有了這個基礎(chǔ),再來看個體的價值感較低這個問題,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或許還有其他因素,但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個體與媽媽互動時,媽媽的態(tài)度讓自己慢慢覺得自己是沒有什么價值的,比如,自己哭鬧時,媽媽沒啥好臉色,但當自己很乖巧時,媽媽的臉色就很好看。慢慢地,這樣的互動就有了結(jié)果:孩子會覺得,只有我表現(xiàn)好的時候,才能讓媽媽高興,媽媽才能看見我,我才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所以為了讓媽媽高興,我要一直做媽媽高興的事情。這樣的人際互動模式就形成并固化了。
長大后,這個互動模式依然不變,變成了:我一定要讓你滿意,你不滿意我就覺得很失敗。只是這個“媽媽”會變成其周圍的所有人。
一般來說,如果一個人對別人的評價很在意,或太過敏感,就可以推測這個人在利用別人的評價來定義自己。什么意思呢?就像考試成績,老師給了高分,說明我學(xué)習好;反之,說明我學(xué)習不好。就像故事中的那個詩人一樣,認為只要別人不認可,自己的作品就不好。
也許有人會疑惑,這么大的人了,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嗎?事實真是這樣的,有些人可能一輩子都不知道自己是誰。因為自己不知道如何定義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誰,所以只能借助外力。即只有在別人的眼中才知道自己是誰,當別人說自己好時,自己覺得自己是好的;但當別人說自己不好時,就覺得自己是不好的。
如此,很在意別人的認可也就理所當然了,只有不了解自己的時候,別人對你的看法才變得重要。畢竟,每個人都喜歡自己在別人眼中是好的,別人的一句話讓自己上天,同樣也可以把自己殺死。為別人著想是一個好的品質(zhì),但是有些人總是為別人著想,這就有問題了。在他們的認知框架內(nèi),邏輯是這樣的:我為別人著想,別人就會認可我,贊美我等等,這個時候我就感到自己是有價值的,因為我被看見了。所以,為別人著想就成了我獲得價值感的方式及途徑。而且,這種思維方式正是抑郁癥的誘發(fā)因素之一,當發(fā)現(xiàn)怎么做也達不到別人的要求,得不到別人的認可時,就會反問自己:我怎么這么笨,我怎么這么無能……
其實,細想一下,真的沒有必要這樣做:即使別人說自己好或不好,那只是別人在他自己的認知框架內(nèi)的看法,并不能代表真實的我自己是什么樣子。人活在世上,雖說不容易,因為要建立關(guān)系,要為別人著想,要通過別人來更多地了解自己。但不要把決定權(quán)完全交給別人,至少留一點給自己。一個人,不只是活給別人看的,還要為自己而活。只有自己是自己最忠實的朋友與伙伴。
有一句廣告詞:你本來就很美,而且這個美你值得擁有。的確,有很多時候,自己的優(yōu)秀根本不需要任何人來證明,因為別人根本就不懂你。我又突然想到一句話:你不需要全世界都愛你,就幾個就夠了,其中就包括你自己。
愿每一個人都可以試著做一個真實的人,真實地為自己而活。
(作者單位:河南省鄭州市二七區(qū)教學(xué)研究室,鄭州,450000)
編輯/衛(wèi) 虹 ?終校/張國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