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君
摘 要:“文化德育”是指以文正心、以文修身、以文化人的德育。在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與文化德育融合促進中,通過生活德育、人文德育、風雅德育和幸福德育四個途徑實現(xiàn)文化育人的目標。生活德育,基于“真”,目的在于學會責任擔當,自立自強;人文德育,踐行“善”,目的在于培養(yǎng)人文情懷,積善成德;風雅德育,追求“美”,目的在于培養(yǎng)審美情趣,涵養(yǎng)氣質;幸福德育,體現(xiàn)“樂”,目的在于堅持樂觀豁達,追求幸福。
關鍵詞:小學教學;道德與法治;文化德育;教學策略
隨著教育形勢的發(fā)展,如何進一步完善學校教學工作,扎實開展素質教育,是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中提出明確“立德樹人”的戰(zhàn)略主題,立定育人根基,整合育人根源,強化育人根本的精神。文化是精神載體,是人格之根。文化德育的宗旨就是利用優(yōu)質文化資源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和健全人格,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實施文化德育,是讓學生繼承優(yōu)秀文化基因,堅實民族文化根基。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滲透文化德育,能有效落實“立德樹人”戰(zhàn)略主題的要求。
“文化德育”是指以文正心、以文修身、以文化人的德育。文章通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滲透文化德育的案例研究,探討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和健全人格的有效策略。在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與文化德育融合促進中通過人文德育、生活德育、風雅德育和幸福德育四個途徑實現(xiàn)文化育人的目標。生活德育,基于“真”,目的在于學會責任擔當,自立自強;人文德育,踐行“善”,目的在于培養(yǎng)人文情懷,積善成德;風雅德育,追求“美”,目的在于培養(yǎng)審美情趣,涵養(yǎng)氣質;幸福德育,體現(xiàn)“樂”,目的在于堅持樂觀豁達,追求幸福。
一、生活德育,基于“真”
生活德育指自我管理、社會責任等核心素養(yǎng)。小學階段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自我管理意識、環(huán)保意識和責任感。
《吃飯有講究》是一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第10課,這節(jié)課的目標是養(yǎng)成良好的個人衛(wèi)生習慣,懂得餐桌上要尊老愛幼。在與文化德育融合促進中,我們在教學中基于“真”,關注生活德育,讓學生親自用耳朵去傾聽,用眼睛去觀察,開動大腦去思考,邁開雙腳去實踐。我們在“健康金字塔”環(huán)節(jié)明確教學內容,讓知識一目了然。在小組搭配營養(yǎng)飲食時,讓學生在匯報展示中自主完成教學目標。在教學中設置問題練習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總結、合并知識,并讓學生反思過往行為,針對性強。
這樣的教學方式改變了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弊端,規(guī)避了“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固有模式。在《聽一首歌》《洗手歌》等環(huán)節(jié),我們根據(jù)教材的內容精心設計貼近學生的、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情境,讓學生在真切的情境中獲得直接體驗,并對那些通過分享獲得的間接經驗進行領悟內化。同時,我們還在教學中注入“情感元素”,選取那些容易引起學生共鳴的活動,觸及學生的內心,加深學生的印象。在活動中讓學生通過聽覺、觸覺、味覺等感官體會到身動、心動、情動。
課程以兒童生活為基礎,課程教育的意義在于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煉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在觀看餐廳環(huán)節(jié)、土豆使用方法環(huán)節(jié)、體會吃飯細節(jié)問題環(huán)節(jié)、播放學生吃美食環(huán)節(jié)等等,都體現(xiàn)了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最終讓“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與生活德育相融合、相促進。
二、人文德育,踐行“善”
小學人文德育主要指向認識生命和自我、關心他人和集體、愛家愛校愛祖國,傾向于對人文知識的學習和理解。如二年級學生的年齡雖小,但是每個學生對自己生活的地方都懷著深切的感情,都感到應當有一份關心和責任。因此,在二年級下冊《我愛我生活的地方》中,我們讓學生感受其生活的地方的方便、美麗和溫暖,體驗社區(qū)生活的快樂,增進對自己生活的社區(qū)、街道、鄉(xiāng)村的熱愛和關心。
我們在設計這一課的教學時,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回家調查數(shù)據(jù),問一問父母家鄉(xiāng)在最近的10年中都有什么變化,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生活的地方如何美麗、如何方便,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如何溫暖,組織學生用自己調查的數(shù)據(jù)講給大家聽,用實例說明這一切。最后引導學生得出:我們應該愛護我們的家園,愛護我們的環(huán)境,要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愛護花草樹木,對人有禮貌,幫助殘疾人,做一個有心人,讓我們的家園變得更美好。如此一來,就很順利地完成了教學目標。
教師在教學中應當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融合人文德育,踐行“善”,及時把社會中的各種信息、兒童生活中的新問題和現(xiàn)象融入教學中去,從而提高“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
三、風雅德育,追求“美”
風雅一詞源自《詩經》,后世常用“風雅”一詞作為高貴典雅的指代。同時風雅一詞又為多義詞,謂文雅,端莊的或高雅的,尤指外貌或舉止端莊的或高雅的。風雅德育,是追求“美”的教育。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中,我們要善于發(fā)現(xiàn)美,引導學生感受美,得到審美情操的提升。
一年級下冊《花兒草兒真美麗》一課,是依據(jù)課程標準“愉快、積極地生活”中的第2條“親近自然,喜歡在大自然中活動,感受自然的美”而編寫的。在教學“愛護花和草”這一主題時,讓學生從生活中破壞花草的行為說起,反思自己是否存在破壞花草的行為,從校內到校外,從自身到他人,學生始終是課堂的主體,在討論和反思中,學生不知不覺地學會了遵守社會公德。在教學中,我們還通過角色扮演,使學生切身地體會到被傷害的花草的痛苦,激發(fā)學生內心的情感。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為“課外拓展,植樹種花”,也是將愛花護草的行為落實到生活中的具體體現(xiàn),不過,關于是否能夠落到實處,需要教師后期的跟進檢查和激勵。
四、幸福德育,體現(xiàn)“樂”
幸福是一種主觀的心理體驗。幸福德育主要體現(xiàn)在自我調節(jié)和情緒管理、合作探究與學會分享、樂觀豁達同健康向上。德育本身就是人體驗幸福的過程,因為德育過程既是教師教會學生“求真、求善、求美”的過程,也是學生自身學會“求真、求善、求美”的過程。烏申斯基說:“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獲得幸福,不能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犧牲這種幸福,這一點當然是毋庸置疑的?!毙腋5掠暮诵膬r值追求就是:成就學生的幸福人生。
二年級上冊《我的朋友越來越多》一課,教材設計本著“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的理念,努力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通過“我今后要這樣做”的主題活動,鼓勵學生參與,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探究學習,懂得同學之間應該平等相處、互相幫助、團結友愛,了解獲得友誼的有效途徑,學會正確交友。
幸福德育,讓學生與學生相互分享,體現(xiàn)了“樂”。幸福德育與“道德與法治”相互融合、促進,讓學生真正地體會到:幸?;蛟S是“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牽掛;幸?;蛟S是“春種一粒粟,秋收千顆子”的收獲;幸?;蛟S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幸?;蛟S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追求。
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與文化德育融合促進的策略研究,旨在關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滲透文化德育的教學,積極貫徹國家關于加強德育工作的精神和要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我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先進文化為主要內容,結合番禺區(qū)的“上品教化”區(qū)域教育理念,圍繞人文德育、生活德育、風雅德育、幸福德育四個方面,創(chuàng)新我校德育工作模式,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利用策略(包括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技術)來解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滲透文化德育的教學問題,最終完成“立德樹人”的任務。
參考文獻
[1]董貴芬.基于“文化根性”的校園文化德育功能建構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6(47).
[2]崔會敏,池明明.利用校園文化,做好德育工作[J].才智,2016(17).
[3]林崇德.構建中國化的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1).
[4]劉麗芳.例談低年段兒童法治教育——以粵教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教材為例[J].中小學德育,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