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關系到高校人才培養(yǎng)方向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新時期基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人才培養(yǎng)工作的現實需求,在高校教育實踐中只有將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對思想政治工作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才能解決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高教育成效。本文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和有效處理措施進行了研究,希望能助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打開新局面。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其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到人才培養(yǎng)工作的核心,只有發(fā)揮先進思想的指引作用,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高校人才培養(yǎng)工作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實現全方位育人,切實提高高校人才培養(yǎng)工作的綜合效果。所以要高度重視思政教育工作,結合時代發(fā)展要求從多角度創(chuàng)新教育活動,提高教育實效。
一、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新時期要關注青年群體的思想教育,提高青年群體的思想認識水平。受此影響,我國高校在開展人才培養(yǎng)工作的過程中,已經針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了改革創(chuàng)新,引入了新的教育思想,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是綜合分析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情況,發(fā)現在教育活動中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還存在明顯的問題,如網絡時代的到來為學生接觸時事政治信息拓展了渠道,使大學生群體能更加廣泛的接觸相關熱點信息[1]。但是由于網絡信息碎片化特征明顯,信息質量參差不齊,導致部分辨別能力不強的學生在接觸信息過程中無法準確的辨別腐朽有害的信息,造成不良信息對他們的思想健康產生不良影響,也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體難度。同時,高校教師在對思政教育課堂教學活動進行改革時出現了明顯教學形式化的問題,即對教育改革思想的理解不夠透徹,導致教學改革流于形式,無法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嚴重制約了教育活動的穩(wěn)定開展。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門沒有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對微博、微信等平臺的應用,導致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生活的聯系不夠緊密,也會對思想政治教育綜合效果產生消極影響。所以針對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十分有必要探索有價值的教育措施,制定科學教學改革方案,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優(yōu)勢,為學生打造全方位思想育人空間。
二、新時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創(chuàng)新的對策
在綜合分析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的基礎上,為了更好的對大學生群體實施積極的教育和指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門聯合教師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對思政教育工作進行創(chuàng)新。
(一)加強聯合,構建協同育人工作機制
信息時代的到來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大學生也逐漸步入到數字化生活環(huán)境中,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受到網絡復雜信息的影響,這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所以在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的實踐探索活動中,學校要認識到多方聯合的重要性,爭取能通過聯合整合校內外資源,轉變傳統(tǒng)思政教育理念,以新的工作機制對學生實施全方位指導,筑牢思政教育基礎。在具體工作中,探索協同育人工作機制的構建,在校內要堅守課堂教學陣地,多部門協同開展教育工作,爭取能形成教學育人、實踐育人、科研育人、文化育人、環(huán)境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全新發(fā)展格局。在此基礎上,對校外協同教育資源進行整合,爭取獲得政府部門、科研機構以及相關學校的支持,共同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確保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延伸。
(二)輿論引導,搭建網絡宣傳工作陣地
高校在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過程中,必須正確認識網絡時代對大學生思想的影響,并嘗試從網絡虛擬社會入手,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搭建網絡信息宣傳主陣地,進而發(fā)揮網絡平臺的作用開展輿論引導工作,逐步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綜合影響力[2]。一方面,學校要積極利用網絡媒體平臺,創(chuàng)設微信、微博、公眾號,充分借助信息技術手段開展思政教育和宣傳工作,掌握大學生意識形態(tài)的發(fā)展動向,積極參與到網絡輿情引導工作中,突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權威性。另一方面,要打造專門的網絡思政教育工作隊伍,增強網絡思政教育工作的專業(yè)性,逐步實現網絡思政教育和學校教育活動的有效對接,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重要的輔助。
(三)傳承文化,豐富思政教育的文化內涵
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對大學生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高校在開展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對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進行挖掘,以其中優(yōu)秀的思想對學生實施多元化的教育和指導,并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到校園文化體系中,不僅能傳承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揮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學生精神思想的感染和熏陶作用,還能借助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內涵,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和理論自信,提高學生對時代價值的認同,切實強化高校大學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他們能在參與社會生活過程中始終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確保他們在畢業(yè)后能為我國社會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四)綜合實踐,增強大學生學習體驗
社會實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個方向,高校在對大學生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引導的實踐探索活動中,不僅要關注理論宣傳,以先進的思想武裝學生的頭腦,還要認識到社會實踐的重要性,為學生創(chuàng)建參與社會實踐的平臺,在社會實踐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能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3]。在實際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學??梢越M織學生參與與思政教育相關的社會調研、參觀紅色革命紀念地等,并讓學生整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融入到學生精神世界中,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切實突出思政教育整體價值。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十九大精神的引領下,新時期在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要貫徹學習先進思想,傳承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并加強對信息技術的應用,積極打造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確保能逐步形成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為大學生營造和諧健康的成長環(huán)境,穩(wěn)步提高高校人才培養(yǎng)工作的綜合質量。
參考文獻:
[1]郭宏彬.淺談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研究[J].才智,2018(21):89.
[2]胡夢君.淺談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文關懷的體現[J].學周刊,2018,20(20):9-10. DOI:10.
[3]何騰飛.淺談高校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動力培養(yǎng)[J].求知導刊,2018(7):57-57.
作者簡介:
米劍各(1989.10),性別:男,民族:瑤族,籍貫:湖南懷化市人,學歷:本科,職稱:助教,研究方向: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