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龍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傳播思想與建立信仰的雙重使命,思想與信仰問題亦是西方哲學認識論討論的核心。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教學實踐中,以近現(xiàn)代西方認識論成果為理論基礎,探索一種以情感能力培養(yǎng)為中心,從思想走向信仰的新方法,從而為解決高校思政課長期以來存在的教學難題提供新的思考角度.為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供有益嘗試。
[關鍵詞]思想;信仰;理性;直觀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2-0069-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2.031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提升大學生思想理論素質與能力,進而培養(yǎng)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核心課程。其中,《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核心,是大學生學習理解黨的思想理論和方針政策的主要平臺。但長期以來,因為《概論》內容宏富龐雜,涉及面廣,而且百年來史實人物眾多,這門課的教學和學習都面臨諸多困難。尤其是黨的思想理論的發(fā)展伴隨歷史的進程但又不完全按照史實發(fā)展的線索向前推進,在教學過程中極易陷入兩個誤區(qū):一是離開思想理論的主線而大講歷史,二是偏離歷史單拋理論。前一種從根本上背離了《概論》課的教學目標,在高校思政課中,《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已承擔起歷史部分的教學;后一種過于生硬地處理教學內容,使課堂教學單調、空洞,學生感覺味同嚼蠟,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高校思政課(尤其是《概論》課)教學需要怎樣的有效教學方法?它的思想內核是什么?如何建立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之間的聯(lián)系?
一、《概論》課的思想本質
《概論》課作為高校思政課的重中之重,它敘述的是黨的思想歷程,是中國社會百年來篳路藍縷的思想收獲,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以來政治智慧的總結,無論其重要性還是內容實質都使《概論》配享“思想”之名。哲學家海德格爾在《什么叫思想》一文中說:“當我們親自思想時,我們才通達那召喚思想的東西?!敝挥形覀儗ⅰ八枷搿边M行思想而不是單純地學習的時候,我們才能夠理解思想。那么《概論》是何種思想?《概論》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成果的概括,它的萌芽是馬克思主義的東傳,它的發(fā)生地是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它在最激烈的民族矛盾中走向成熟,又在歷史大轉折中回溯深入。它的豐富和完成反映了一代代革新者對于前人的批判與繼承,而這已被《概論》提煉為一以貫之的“實事求是”思想精髓。中外思想史早已證明,對于思想的研究,與其說我們是在捕捉其中的某個階段性的點,不如說是在把握思想總體的流向和發(fā)展線索?!陡耪摗氛n本質上作為一門思想課,其教學必然落腳于思想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在《概論》課上要講到的歷史必然是思想的發(fā)展史,這是我們首先應該明確的。
歷史學的研究表明,歷史在敘述人類社會發(fā)展進程的同時,歷史規(guī)律自身也在闡釋人類社會發(fā)展中的內在肌理。思想史(作為歷史的分支)整體反映了人類思想發(fā)展的一些內在問題,換句話說,思想史本身在揭示思想的深意或思想發(fā)展的深意,或者說,思想史本身也是一種思想,它是“史”的思想和哲學?!陡耪摗纷鳛橹泄菜枷胧?,實際上是一部無產者的奮斗史(或物質的演化史)。只有抓住了思想史這一內核,我們才能說抓住了《概論》內容的靈魂?!陡耪摗氛n將歷史和思想高度統(tǒng)一在一起,在這里,歷史是思想的歷史,思想是歷史中的思想。思想既不能和自身的歷史相分離,也不能和普通史實相混淆,它反映的是哲學的歷史和歷史哲學兩個層面的內容。
《概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核心,它最直接的內容是黨和國家百年來的思想理論、方針政策,大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熟悉和理解這些理論政策的發(fā)展脈絡,從而產生深深的歷史認同感和使命感,樹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執(zhí)著的信念。與其說《概論》課面臨“雙重教學任務”,不如說它不止于講解一門理論知識,或傳授一項技能,而是旨在教學內容背后價值意義的延伸,通過對理想信念的過程塑造,提升大學生的思想素養(yǎng)和綜合品質,最終將共產主義信仰確立起來。
通過思想找到現(xiàn)象界的本源,為人的精神奠基,這是《概論》題中應有之義。沒有思想的信仰等同迷信,沒有信仰的思想仿佛無根的浮萍。沒有信仰的“人是一棵會思想的蘆葦”。
二、從思想到信仰:“直觀”的認識論基礎
那么,如何建立思想與信仰的聯(lián)系以及將思想與信仰統(tǒng)一在一起呢?
思想與信仰的關聯(lián)問題是西方哲學一直在思考的重點領域,這種關聯(lián)性的討論最終都會深化為認識能力的討論。理性主義哲學認為通過理論理性或實踐理性、通過邏輯思維可以獲得對世界的本質性理解,從而找到世界與思想的“始基”。理性能力一度成為認識論討論的主流,但就算在其高峰——康德哲學也沒有徹底走通這條路,最后,康德不得不承認,在理性限度內,“物自體”不可知?,F(xiàn)代哲學在這個問題上一度滑向另一極端,不僅公開批判康德哲學,認為“唯理智論”過于強調理性的作用,妄圖用理性來主導其他認識能力的路徑是方向性錯誤。而且通過構建“非理性”認識論來進行糾偏,意志、心靈、情感、潛意識等精神領域逐一被發(fā)掘出來?,F(xiàn)代哲學向我們展現(xiàn)了兩條思想到信仰的進路:一條是由非理性層面經過理性到達信仰,另一條則是由非理性層面直接通達信仰。后一條在尼采哲學那里終于演變成為一場對“強力意志”的信仰,最終認識能力化身信仰,拋棄了真正的信仰,從而失去了獲取信仰的功能。尼采哲學以極大的破壞力顛覆了傳統(tǒng)知識論,西方思想界一度由批判理性哲學陷入信仰危機。相對而言,前一條路則是對理性哲學的繼承和批判,它不僅顯得更加溫和,而且更加符合我們的認知。在這一認識中,非理性(情感、意志等)起基礎性的能動牽引作用,理性是必然環(huán)節(jié)。布倫塔諾哲學、現(xiàn)象學、存在主義等現(xiàn)當代哲學學派均延續(xù)和發(fā)展這一觀點。但是在二十世紀上半頁,這一認識論思潮還沒有來得及完成就被哲學家(維特根斯坦等)對語言限度的拷問攪擾了,語言哲學徹底摧毀了認識論討論的基礎。
西方哲學的經驗一再證明理性(10gos)的巨大作用,它運用歸納和演繹方法將世界抽象化為理念和語言,從而將現(xiàn)象界還原成最初的“本質”,這一過程對于我們認識現(xiàn)象界至關重要。但我們也應該清楚,“理性”還原的理念世界不僅不能究詰現(xiàn)象界,而且,理性在抽象為本質的過程中剝離掉了很多現(xiàn)象界的深刻層面。這些層面或許能被非理性捕獲,非理性認識能力的功能值得我們深思。二十世紀以來,在現(xiàn)代性危機中,人們越來越傾向于探計情感等認識能力的價值。
從認識論主流來看,我們基本可以得到這樣的共識:理性能力在人類把握外在世界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情感等認識能力也具有特殊的認識價值,在通達信仰的道路上,情感等認識能力至少能夠成為理性能力的補充。
理性能力的認識方法主要為邏輯思辨,而情感等認識能力主要借助直觀手段。康德將直觀分為外部直觀和內部直觀,他認為外部直觀與經驗雜多相關,內直觀則不依靠經驗而主要與理性相關。在理性哲學里,康德的直觀主要是指“理性直觀”。在非理性哲學思潮中,內直觀逐漸形成表象、默禱等非傳統(tǒng)理性的方式。在大乘唯識學中,外部直觀主要為眼、耳、鼻、舌、身等外感官對現(xiàn)象界的“表象”,內直觀則是超越第六末那識(理智)的觀審,是分別意識之后的了別。
近現(xiàn)代哲學關于認識能力的研究將對高校思政教學起到重要的參考借鑒作用。如果按照西方哲學的視域來看,高校思政教學(尤其是《概論》)最基本的能力培養(yǎng)是大學生認識能力的培養(yǎng),適用的方法是借助聲光化電等手段刺激外感官,以獲得直接性的情感體驗,引起大學生的“情感共鳴”。情感共鳴激發(fā)大學生對理論的興趣,促進大學生整體理性能力的提升,從而加快信仰的建立。
三、《概論》“社會主義的本質”直觀教學方法舉例
由此,我們得出《概論》教學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在教學目標上,由單一的理性能力培養(yǎng)轉變?yōu)榍楦心芰ε囵B(yǎng)為主;在教學手段上,以直觀手段作為情感體驗的主要方法;在教學內容上,大膽引進直觀材料,替代部分理論內容。
經驗世界最凝練的直觀材料是藝術??档抡f判斷力(藝術的直觀)是溝通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的橋梁,意味著藝術在認知上具有特殊價值。后來叔本華、海德格爾等人也一再闡述藝術在本源之思中的巨大作用。在思政教學中,藝術作品作為教學材料和理論內容的呈現(xiàn)具有學理上和操作上的可行性。下面我們以《概論》課“社會主義的本質”一節(jié)來具體探討藝術作品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教學實踐。
在《社會主義的本質》一節(jié),“本質”范疇意味著這是整個社會主義概念體系的核心,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抓住這個本質并非易事,“社會主義的本質”被鄧小平概括為一句話:“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xiàn)共同富?!?。其關鍵詞“生產力”“剝削”“兩極分化”“共同富裕”非常抽象,內涵了改革開放前后巨大的社會歷史變遷和人們在社會主義認識觀念上的差異,當代大學生對改革開放前后的時代背景并不熟悉,要讓學生真正理解這句話,只能將改革開放前后中國社會的歷史畫面展現(xiàn)在他們眼前。而同時代大量的小說、戲劇、影視作品提供了豐富的直觀素材:
(一)背景解讀。觀看戲劇作品“革命樣板戲”,讓學生體會“文革”時期人們對社會主義基本價值觀念的認同,在這一時期,社會主義的最大價值追求是平等,最大的阻礙是階級,通過觀看樣板戲讓大學生了解階級斗爭的時代主題;閱讀知青小說、傷痕文學代表性作品,了解階級斗爭時期知識分子階層的人際命運、思想困惑和社會理想,以及在片面追求平等觀念之下人民的苦難和傷痛;觀看以路遙中篇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人生》,讓大學生切身體會貧窮對青年前途的限制,了解一代中國青年對富裕生活的強烈渴望,說明改革和開放的必要性。
(二)社會主義發(fā)展方式之辯。閱讀空想社會主義小說和共產主義者詩歌,讓學生感悟理想、體會共產主義理想;閱讀農業(yè)集體化時期的小說和話劇,讓學生理解國家意志和集體勞動的強大力量。閱讀蘇聯(lián)斯大林時期小說,讓學生了解蘇聯(lián)社會主義理想和制度形態(tài),讓學生理解為何要解放生產力。讓大學生深切感受社會主義不同發(fā)展方式下發(fā)展結果的不同。
(三)資本主義的社會問題解讀。閱讀十九世紀后半葉西方經典小說《霧都孤兒》《漂亮朋友》等片段,讓學生體會后期資本主義社會貧富差距、兩極分化、拜金主義價值觀等社會病,使學生對私有制所引起的社會不平等有直觀的認識。
(四)綜合直觀材料的說明。在解讀蘇聯(lián)社會主義和西方資本主義兩方面的基礎上,展開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概念,它意在將絕對公有制的優(yōu)點(平等價值)和私有制的優(yōu)點(激發(fā)經濟活力)結合起來。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旨歸。發(fā)展生產力、解放生產力是實現(xiàn)國家富裕和人民富強的手段。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是均衡物質財富、走向大同的必然。共產主義到來的前提是一定要有充分的物質基礎,有了物質基礎之后更應該不忘初衷。
(五)課后研究。搜集20世紀80、90年代的歌曲并寫出推薦意見,寫明推薦理由(挖掘歌曲背后的時代問題和人民心聲)。
四、應用直觀教學方法需要注意的事項
在以上直觀教學方法的實踐中,我們能夠看出它極大地顛覆了傳統(tǒng)思政教學,具有極大的應用前景和挑戰(zhàn)性。在教學實踐中,有幾個問題值得注意:
(一)為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要加強頂層設計,做好理論探索。作為一種大膽的、全新的教學方法,只能在不斷試錯中磨煉教學理論,總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整體而言,應用直觀教學法是沒有問題的,但在部分章節(jié),要注意理論被直觀材料替代的可行性,或調整理論與直觀材料的比例,這些都需要反復試驗,并提升為基本原理。
(二)教學目標要明確。直觀教學法在教學內容上做了重大調整,但要牢記《概論》課鍛煉理性、樹立信仰的終極目標。要避免偏離該主題,也要避免學生的注意力完全被藝術作品吸引,教師的帶入應把握好度,哪里的教學內容適合被藝術作品取代,哪里適合藝術作品表現(xiàn),哪里需要輔助說明,哪里又需要理論升華,都要做到點到為止,恰到好處。
(三)直觀材料的選擇要慎重。藝術作品既要能深入表現(xiàn)理論主題,又要符合主流價值,還要具有藝術感染力。新中國成立后一段時期的文藝作品及翻譯的外國文藝作品本就是在主流意識形態(tài)下創(chuàng)作和引進的,能用作教學素材的材料比較豐富,在思政教學實踐中也正好提供了文藝作品反哺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機會。但民國時期和改革開放后的部分作品體現(xiàn)文化多元,但和主流價值有一定偏離,對這部分素材的選擇要慎之又慎。
(四)直觀教學方法顛覆了傳統(tǒng)課堂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加明顯,教師的主導作用更強,教師對課堂氛圍的引導和把控能力異常重要,既要避免學生陷入純藝術欣賞,也要避免學生陷入敏感的政治問題討論中。教師應加強教育心理學的學習和鍛煉,增強反復實踐的心理品質。
(五)直觀教學方法需提前調研大學生的文藝鑒賞基礎。不同層次、不同專業(yè)、不同年級的大學生文藝基礎和藝術鑒賞水平是不同的,教學時要注重將直觀教學材料與大學生的專業(yè)基礎和學緣背景掛鉤,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異。
小結
綜上我們對直觀教學方法在《概論》課中的理論和實踐,我們可以得出:直觀教學法充分發(fā)揮藝術作品“文以載道”作用,用知識體驗代替知識記憶,用直觀認識觸動邏輯思維,以認識論原理為理論出發(fā)點,以教學實踐為本,不僅對改善高校思政教學現(xiàn)狀起到一定作用,而且將我們帶入文藝與政治關系的深度思考中,帶人應對現(xiàn)代性危機的宏大教育主題中。
《概論》直觀教學方案的最終完成有賴于各章節(jié)方案的進一步探究,將為該方法在其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應用提供借鑒。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新教材加大了當代新思想的篇幅,尋找與之匹配的當代文藝作品將會是完善該套方案的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