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開松
[摘? ?要]經(jīng)典文本常讀常新,也常教常新?!逗商猎律返奈难邸斑@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歷來像一個謎,吸引無數(shù)讀者一探謎底。舊版教材的刪改與新版教材的恢復也給教學帶來了廣闊的探究空間。新課標的頒布為整本書閱讀和思辨性閱讀指明了道路,也給經(jīng)典文本在發(fā)展學生思維方面帶來新的啟示。
[關鍵詞]文眼;版本比較;思辨;《荷塘月色》
[中圖分類號]? ? G633.3?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19)07-0022-03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散文佳作,膾炙人口,好評如潮,也一向被收入高中語文教材作重點課文范例。面對經(jīng)典文本,筆者雖經(jīng)多年反復教學,迄今仍心存疑慮?,F(xiàn)不揣淺陋,斗膽質(zhì)疑,以此就教于方家,希冀能解除疑慮,助推教學。
一、“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究竟為何
人們歷來把這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看作是本文的文眼,這固然不錯。文章開門見山就告訴讀者,“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這句話值得注意的有兩點:一是心里不寧靜不是事發(fā)突然,不是今天,更不是今晚,而是“這幾天”來一直如此;二是這種“不寧靜”的程度還不淺,是“頗不寧靜”。這就讓人不免產(chǎn)生疑惑:為什么?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才會使得作者一連幾日煩躁不安?是家庭不和還是另有隱情?從文中描述來看,文章開頭交代作者是在“妻在屋里拍著潤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時悄悄披衣出門漫游荷塘的,欣賞完月色之后也沒有忘記悄然返家,此時“妻已睡熟好久了”??磥碜髡哌B日來心里堵得慌,今晚乘著月色獨自一人漫游荷塘,找尋一個透氣的口兒,不忍也不愿打攪原本平靜的家庭生活。由此可見,此處的“不寧靜”不應是因為諸如夫妻隔閡、父子嫌隙等家庭因素,而是另有隱情苦衷。作者的隱情是什么呢?先看第三自然段:“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窠裢砩?,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可不理。”這是作者的一段內(nèi)心獨白?!俺隽似匠5淖约骸?,“平常的自己”,即日常的自己,一定是壓抑苦悶,內(nèi)心很不自由的自己,有沒完沒了的本不想做卻一定要做的事,有本不想說卻不得不說的話,總之,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不是時代因素造成的又是什么呢?再者,文章末尾,作者在引用《采蓮賦》后有幾句簡單的評述:“可見當時嬉戲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xiàn)在早已無福消受了。”《采蓮賦》里所描寫的“妖童媛女”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為何在作者看來是“早已無福消受”?難道是年齡使然?朱自清生于1898年11月,寫《荷塘月色》是1927年7月,二十七八歲的光景,正是風華正茂、大有可為之時,雖上有老下有小,已為人夫為人父,但畢竟還年輕,不至生出如此沉重的感嘆。更讓人詫異的是,全文的敘述除此處外都用第一人稱“我”,為何獨獨在這里換成了“我們”?更大的可能是像《采蓮賦》詩中所描繪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單單是“我”個人無福消受,同時代的人尤其是正直的知識分子都無福消,一言以蔽之,是時代使然。聯(lián)系課文結尾處作者特意點明的寫作時間與地點——1927年7月,北京清華園,使人不能不聯(lián)想到同一年發(fā)生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聯(lián)想到白色恐怖所帶來的政治陰霾。社會的動蕩、國家的風雨飄搖豈能不使正直善良的知識分子心生憂慮、心事重重?苦悶惆悵實在是“勢”所必然。
時勢的困擾也可從作者寫于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中得到進一步的印證:“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里。走路,說話,都要費很大的力氣;還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明白?!痹诖酥埃髡哂?923年2月在文章《哪里走》中曾這樣寫道:“只有參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參加這種實際行動時,便只有暫時逃避的一法?!壹炔荒軈⒓痈锩c反革命,總得找一個依據(jù),才可姑作安心的過日子了。我是想找一件事,鉆了進去,消磨這一生。我終于在國學里找出了一個題目,開始像小兒的學步。這正是往‘死路上走;但我樂意這么走,也就沒有法子?!庇纱丝磥恚绕鹉切┧^“情感的苦悶”“生存的苦惱”,“政治愁悶說”更貼近文本的敘述,也更符合作者當時的心緒。
二、刪改本與原版本到底哪個更好
人教2006版教材比起舊版教材,恢復了作品的本來面目。新版教材恢復了之前被刪掉的兩個比喻(分別是第四自然段的“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和第五自然段的“峭楞楞如鬼一般”)和第七段的“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到“現(xiàn)在早已無福消受了”一大段描述及梁元帝《采蓮賦》里的引文。
先看第四自然段的比喻:“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弊髡哌B用三個比喻句描寫朦朧月色下荷花的各種情態(tài),字里行間流露出對荷花的無限喜愛之情。明珠,即珍珠,比喻珍愛的人或美好珍貴的事物。這一比喻主要是就白荷與明珠在顏色上的相似性說的,言其潔白無瑕。把荷花比作“碧天里的星星”則是就白荷的數(shù)量和花開的情態(tài)說的。此處的“碧天里的星星”既呼應前文的“零星地點綴”,是說花開的數(shù)量不多,又暗扣前面的“裊娜”“羞澀”二詞,描摹其朦朧閃爍狀。但前面這兩個比喻畢竟只是從顏色、形態(tài)上加以描摹,給人的感覺還只是平面的,無法給人以更加直觀鮮活的印象。作者意猶未盡,索性再打一個比方——“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這個比喻就把“裊娜”“羞澀”的白色荷花那種千嬌百媚、純潔無瑕又芳香無比的情態(tài)立體化地呈現(xiàn)了出來。“剛出浴的美人”這個喻體的運用使原本無甚生機的“明珠”“星星”一下子獲得了幾許生氣,真是奪人眼球。舊版教材卻把這個關鍵的比喻刪去了,這無異于舍本逐末、買櫝還珠。也許,當時的編者是出于“純潔視聽”的想法,擔心中學生看到這樣的比喻會產(chǎn)生不應有的聯(lián)想,所以才狠下心來一刪了之。其實,這種擔心純屬多余。如果“剛出浴的美人”尚且會讓人想入非非,那么,同樣在第四自然段,“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不是更讓人浮想聯(lián)翩嗎?誰知道“舞女”中又有幾個是正經(jīng)女子呢?當然,在思想還比較僵化的年代,舊版教材編寫者的這種苦心也不能簡單地認為就是杞人憂天。殊不知,就連學貫中西的余光中先生也難以免俗,他說:“這樣的女性意象實在不高明,往往還有反作用,會引起庸俗的聯(lián)想?!枧娜挂活惖囊庀髮袢兆x者的想象,恐怕只有負效果了吧。”時過境遷,改革開放,人們的思想觀念早已得到解放。正如陳日亮先生在《如是我讀》中寫道:“儒雅如朱自清,又怎能把‘出浴的美人看作是衣不蔽體甚至一絲不掛來描寫呢?可見這里寫的是美人浴罷,身姿裊娜、神情嬌柔的一種美的姿態(tài),白居易《長恨歌》有一句‘侍兒扶起嬌無力,其嬌羞慵懶,約略近之?!币虼?,本著尊重原作、豐富語意的原則,還是恢復此處比喻為好。
舊版教材刪掉的第二個比喻是第五段中的“峭楞楞如鬼一般”。原文如下:“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大家知道,這是一段借月影來寫月光的文字,是從側面來描寫月光的。讀完《荷塘月色》全文,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對當晚的月色是滿懷喜愛之情的。月下的荷塘是如此的美麗,荷塘的月色是如此迷人,以至作者抑制不住內(nèi)心的激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獨獨這個比喻——“峭楞楞如鬼一般”,讓人大惑不解,既然作者是如此喜愛這晚的月色乃至一切,為什么在寫月光下的灌木黑影時要來一個讓人頓生陰森恐怖之感的比喻呢?這分明是破壞了整體的和諧之美??!筆者認為這個比喻無論如何都是敗筆,刪掉它只會更好。刪掉比喻后的句子變?yōu)椋涸鹿馐歉袅藰湔者^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仔細分析這段話,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段側面描寫月色的文字,實際可分兩層:一是寫灌木上落下的黑影,它是斑駁不勻的;二是寫楊柳投射到荷葉上的倩影,它與荷葉是和諧一體的。正因如此,為了突出和諧一體的美感,作者不僅在分句中間用分號隔開,還特意加了轉折連詞“卻”,以示強調(diào)突出。聯(lián)系緊接在這處文字后的一段話:“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作者在這里一再強調(diào)的是,荷塘四周的月色盡管并不均勻,卻有著特有的光與影的和諧之美。既然如此,就請不要讓那個“峭楞楞如鬼一般”的比喻破壞這里的和諧之美了吧。
舊版教材刪掉最多也最明顯的地方是第七自然段中的“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到“現(xiàn)在早已無福消受了”的一大段敘述及梁元帝《采蓮賦》里的引文。刪掉的敘述性文字有:“采蓮是江南的舊俗,……從詩歌里可以約略知道。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彩且粋€風流的季節(jié)。”緊接著還刪掉了一段引文:“梁元帝《采蓮賦》里說得好:于是妖童媛女,……畏傾船而斂裾。”我們先冷靜地分析這段關于采蓮盛況的敘述有無刪除的必要。作者由現(xiàn)實中(今晚)獨游荷塘欣賞月下美景自然聯(lián)想到江南的采蓮舊俗,從而喚醒對古詩文中所描寫的青年男女借蕩舟采蓮來談情說愛的記憶,表達對自由歡愉幸福生活的向往。文章由今及古,由自身聯(lián)想到古人,由自己的孤獨苦悶聯(lián)想到古人的自由自在,由實到虛,互為映襯,開闔自如,突破了一般敘事抒情散文或?qū)懢笆闱樯⑽囊追傅哪郎谝皇乱晃锏木窒?,實現(xiàn)了為文章充實內(nèi)容又增添文化底蘊的目的。應該說,不管是引文前的簡要敘述還是引文本身,都是不可缺少的文字,它們共同與文章結尾處所引的南朝《西洲曲》里的四句詩“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形成前后呼應,一脈相承,相得益彰。從這個意義上說,文章第七自然段的敘述和引文都應該予以保留。
但是否應該一字不落地予以保留?《荷塘月色》既然是一篇寫景抒情散文而非一般的文化類散文,更非學術性論文,有沒有必要在一篇1300余字的文章里前后引用兩處,單引文字數(shù)就超過100字,再加評述性文字共超過300字呢?如此引述是否太多,會不會有疊床架屋之嫌?文章落款處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朱自清先生是在任清華大學教授時寫作《荷塘月色》這一散文名篇的。不妨大膽地說,本文在引文方面稍顯過多,是不是與他作為大學教授的身份有關?在潛意識里,朱自清會不會不自覺地把專業(yè)學術論文的寫作范式帶到文學創(chuàng)作之中呢?竊以為,即便刪掉梁元帝《采蓮賦》中的所有引文,只保留前面的關于采蓮的回憶性敘述,也絲毫不影響文意的表達。我們知道,引文只為照應文章中心服務,不能為引而引。如果作者化用自己的語言已充分表達了引文的意思,就完全可以不引用原文??傊?,引用文章要力求節(jié)制。事實上,梁元帝的《采蓮賦》原文不短:紫莖兮文波,紅蓮兮芰荷。綠房兮翠蓋,素實兮黃螺。于時妖童媛女,蕩舟心許,鷁首徐回,兼?zhèn)饔鸨h⒁贫鍜?,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终瓷讯鴾\笑,畏傾船而斂裾,故以水濺蘭橈,蘆侵羅褠。菊澤未反,梧臺迥見,荇濕沾衫,菱長繞釧。泛柏舟而容與,歌采蓮于江渚。歌曰:碧玉小家女,來嫁汝南王。蓮花亂臉色,荷葉雜衣香。因持薦君子,愿襲芙蓉裳。
朱自清先生在引用時只選取其中一段,并未全文照引,正如《西洲曲》原文多達160字,而作者只引用其中20字一樣,他確實做到了引文為我所用,注意了節(jié)制。但即便如此,如果確實要吹毛求疵,可以認為文章已在前面用足夠的篇幅敘述了采蓮盛況,《采蓮賦》中的引文還是刪掉為好。至于舊版教材把關于采蓮的敘述連同引文一同刪掉,則實在是斬草除根,太矯枉過正了。
三、教學上的啟示
經(jīng)典因其固有的魅力而讓人百讀不厭,常讀常新;經(jīng)典文本的教學也應常教常新,漸臻文本內(nèi)核。日前,教育部頒布了新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照《標準》,教師在進行《荷塘月色》的教學時除了要達成通常教學所應完成的寫景抒情類散文所指向的學習目標,如分析文中所描寫的具體景物,揣摩文中的精妙語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之外,還應充分利用課文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這也是《課標》在《學習任務群5? ? 文學閱讀與寫作》中所提出的基本學習任務?!墩n標》指出:“精讀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感受作品的形象,理解欣賞作品的語言表達,把握作品的內(nèi)涵,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閱讀寫作經(jīng)歷,發(fā)揮想象,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發(fā)現(xiàn)。”《課標》還指出:“……從語言、構思、意蘊、情感等多個角度欣賞作品,獲得審美體驗,認識作品的美學價值,發(fā)現(xiàn)作者獨特的藝術創(chuàng)造。”《課標》同時還鄭重提出了“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學習任務。正如余黨緒老師所指出的那樣,“高中階段的閱讀,無論在內(nèi)容上,還是在態(tài)度上,都應以理性的、批判性的思辨性閱讀為主體?!幢闶亲顝垞P個體情感的詩歌,一旦進入教學領域,也不能僅僅停留在情感的宣泄和激蕩上”。鑒于此并結合本文中筆者所提出的“二疑”,對《荷塘月色》的教學,教師不妨做如下嘗試:
1.研究文眼,探究作者究竟為何“不寧靜”。積極響應新課標發(fā)出的“整本書閱讀”倡議,深入探究“家庭說”“時代說”甚或“不必說”“何必說”到底哪個更貼近作者本意?要求學生課外閱讀《朱自清散文》(共25篇文章)和《朱自清傳》,整理朱自清創(chuàng)作年表,得出自己靠譜的結論。
2.印發(fā)舊版教材中的《荷塘月色》,讓學生比較新舊教材的差異,分析舊版教材所刪除的部分對文章修辭運用及文意表達所帶來的影響。為完整起見,可將舊版教材的單元編排體例、課后練習一同印發(fā)給學生,師生共同探究新舊教材對學生學習上的不同要求。
3.教師提供余光中等對朱自清散文的評價,要求學生就朱自清散文的語言特點進行分析,結合《朱自清散文》的閱讀,撰寫一篇研究性學習小論文,爭取在學校文學社刊上發(fā)表。
[? ?參? ?考? ?文? ?獻? ?]
[1]? 余光中.論朱自清的散文 [J].名作欣賞,1992(2):31-39.
[2]? 陳日亮.如是我讀:語文教學文本解讀個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4]? 余黨緒.祛魅與祛蔽[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責任編輯 農(nóng)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