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苗
幼兒歌曲彈唱是鋼琴伴奏技巧與演唱技巧的有機結合,它包括樂理、視唱練耳、聲樂等課程的知識,是一門綜合性、實用性較強的學科。兒歌彈唱能力的培養(yǎng)是學前教育專業(yè)的教學重點,學生不會彈唱幼兒歌曲將無法勝任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和日常游戲活動的開展。因此,如何培養(yǎng)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兒歌彈唱能力,是我們教師值得重視和深入研究的問題。
一、加強“彈”的訓練
很多學生對和弦一知半解,在一首簡單的兒童歌曲彈奏中,只能用單一的伴奏音型,或者只會用一級主和弦。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兒歌伴奏能力呢?
1選配和弦的技巧
幼兒歌曲編配,應強調讓學生學會用正三和弦為主的編配方法來編配歌曲,對短小簡單的歌曲,教師應注重學生能否快速反應并完成主、屬、下屬和弦的正確連接,再考慮加入副三和弦和重屬和弦,并能準確地彈奏出來,這就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為幼兒歌曲選配和弦的方法。
(1)視唱兒歌曲譜,確定調式、調性:為歌曲進行配置前,要先熟悉全曲,確定調式、調性,切忌在未通覽全曲前,就根據第一句第一個音來確定和弦。
(2)根據調式、調性選配和弦:先確定和弦來鞏固調性,再看強拍上出現(xiàn)的音,以此來確定整首歌的和弦。
(3)分清和弦音與和弦外音:在大、小調式中,和弦外音與前后的和弦音都是二度關系或最少有一方是二度關系。因此,為歌曲選配和弦時,要根據旋律中的多數音、強拍音、強位置音的傾向來確定和弦,不要把旋律中的每個音都配上各自的和弦,盡量把含在一個和弦內的音配上一個和弦。
(4)合理安排和弦的連接:和弦連接時應避免原位的遠距離跳動,應遵循就近連接的和聲基本原則。
(5)選擇終止式:終止式可分為全終止、半終止兩種類型,全終止又可分為正格終止(V—I)、變格終止(IV—I)、完全終止(IV—V—I),這三種終止式都結束在主和弦(I)上,屬于穩(wěn)定終止,可用以結束樂句、樂段或全曲。半終止可分為正格半終止(I—VIV—V)、變格半終止(I—IV),這兩種終止式屬于不穩(wěn)定終止,只能用于樂句或樂段結束處,而不能在全曲的結束處使用。
2伴奏音型的選擇
幼兒歌曲的伴奏音型可分為三大類:柱式和弦音型、半分解和弦音型和全分解和弦音型,伴奏時可以根據歌曲的類型,選取相應的伴奏音型。柱式和弦音型具有堅定有力、雄壯莊嚴、節(jié)奏感較強的效果,如兒歌《玩具進行曲》《我是一個兵》等可以選擇此伴奏音型;半分解和弦具有節(jié)奏明快、熱情活潑、律動感較強的效果,如兒歌《娃哈哈》《小松樹》等可以選擇此伴奏音型;全分解和弦音型表現(xiàn)出柔美抒情、流暢連貫、安靜舒緩的效果,如兒歌《小白船》《小星星》等可以選擇此伴奏音型。
3兒歌前奏、間奏及尾奏的設計
一首完整的歌曲伴奏,除了演唱部分的編配與彈奏,還需要前奏的引導、間奏的過渡和尾聲的結束,才能完整準確地表現(xiàn)出歌曲的內容和情感。
(1)前奏,也稱引子,是歌曲演唱前的一段音樂,兒童歌曲一般都應有前奏。編配前奏可以用伴奏音型作前奏,也可以采用樂曲的最后一句或者是某一段的最后一句,來作為整個樂曲的前奏。
(2)間奏又稱過門,是歌曲中樂段間或樂句間的連接部分,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使演唱者得到一個短暫的歇息機會。兒童歌曲編配間奏常用的方法是重復歌曲前面樂曲的一部分,也可以將重復的部分在音區(qū)上作降低或提高一個八度,甚至兩個八度來處理。
(3)尾奏,又稱尾聲、后奏,是對歌曲的補充和完善,它的主要作用是加強終止感。兒童歌曲編配尾奏常用的方法可取自前奏、間奏的內容,或重復結束句,也可用終止和弦加以重復,補充變化等。
二、提升“唱”的技巧
大多數學生認為唱兒歌不需要太多技巧,對歌唱的理念只停留在能唱出聲就行的認識上,演唱時呈現(xiàn)出消極的情緒,為了糾正學生的演唱方法和狀態(tài),重點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訓練。
1呼吸
兒歌演唱可以采用口鼻并用的胸腹式呼吸法,這是一種用橫膈膜、兩肋、小腹聯(lián)合操作控制呼吸的方法。吸氣時,放松站立,腳與肩同寬,身體重心放在兩腳之間,手臂自然垂下,眼睛平視,保持氣流通暢,同時,肋骨向兩側擴張,橫膈膜向下壓沉。呼氣時,要使全部的吸氣肌肉群仍繼續(xù)收縮用力,以維持胸廊的擴張狀態(tài)。氣息不要一泄而出,應像氣球慢撒一樣,把吸入的氣均勻、平穩(wěn)、有控制地呼出??梢酝ㄟ^“聞花”“打哈欠”“吹蠟燭”的感覺來訓練自己的吸氣呼氣,從慢吸慢呼到快吸快呼,切忌“呼”得多而“吸”得淺。
2音準
音準是音樂的靈魂,一首歌曲如果演唱者的音不準,就會破壞整首歌的音樂形象。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音準,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多讓學生跟著鋼琴一起唱,并多聽錄音、教師的范唱;二是讓學生在課后把自己的演唱錄下來,上課時再和琴聲對比,及時糾正;三是加強音階、音程的訓練。
3聲音位置
教學時,注意把握兒歌演唱的特點,盡量以童聲音色為主,避免“喊”和“擠”,讓聲音位置往前靠一些,使共鳴在前額產生,這樣發(fā)出的聲音比較明亮、清脆而富有彈性。
4咬字、吐字
在唱歌過程中,咬字、吐字都應該是清晰、標準的,字頭、字腹、字尾都要發(fā)音到位,做到咬字頭、重而輕,吐字腹、響而長,收字尾、輕而巧。還可以通過有感情地朗讀、繞口令等訓練,使發(fā)音字正腔圓、字清意明,進而達到“聲情并茂”。
三、強化“彈唱”的綜合實踐
1重視邊彈邊唱協(xié)調性的訓練
在彈唱過程中,很多學生會彈但不會唱,或者是會唱不會彈。彈唱不能同步進行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普遍現(xiàn)象,進行邊彈邊唱協(xié)調性訓練顯得尤為重要,在練習時方法要恰當。
(1)先熟悉曲譜和鍵盤,右手彈旋律,左手彈伴奏。
(2)彈旋律和伴奏,唱曲譜。
(3)彈旋律和伴奏,唱歌詞。
(4)放慢速度,自彈自唱。
(5)用正常的速度,自彈自唱。另外,還可以進行“你彈我唱”或“我彈你唱”的方式進行配合練習,使學生逐步掌握鋼琴伴奏與歌唱的協(xié)調配合。
2明確自彈自唱的主次地位
自彈自唱時,既要注意手上的“彈”,又要顧及嘴上的“唱”,兩者是相互依賴、不可分割的整體。有的學生在自彈自唱時,容易出現(xiàn)“彈”的聲音很大,“唱”的聲音卻很小,正好顛倒了彈唱的主次地位。如果把彈唱比作紅花與綠葉,“唱”是紅花,始終是關注的焦點,“彈”好比綠葉,作用是襯托“唱”,使紅花更加耀眼、炫目。訓練時,應始終牢記以“唱”為主,以“彈”促唱,才能達到最佳的“彈唱”效果。
3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素質
良好的心理素質對彈唱水平發(fā)揮著關鍵作用。要彈唱好幼兒歌曲,除了需要有較強的演奏技巧和規(guī)范的演唱基礎,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平時不管是面對同學、老師,還是回琴課,甚至是登臺表演,都要克服緊張心理,排除一切不必要的心理壓力,增強自身的抗干擾能力,控制好心態(tài),使自己能夠冷靜、自信、專心致志的沉浸于彈唱中。并能積極大膽參與各類觀摩、演出,在實踐中鍛煉心理調控能力,經過長久的磨練和不懈的努力,心理素質自然會提高。
總之,彈唱能力是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的核心,它直接關系到學生以后從事學前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教師需要在教學工作中,更新教學觀念,不斷研究和創(chuàng)新,使學生從基礎入手、循序漸進,在學習和實踐中,達到一定的彈唱水平,為將來成為出色的幼兒教師奠定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 魏家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