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婷
[摘 要]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而單元主題教學以教材主題為依托,打破了傳統(tǒng)的單篇線性教學模式,打破了我們的思維定式,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教師在單元主題教學中可通過跨學科整合,打破學科壁壘;通過拓展閱讀,完成讀寫結(jié)合;通過專題探究,溝通語文與生活;通過實踐活動,構(gòu)建開放的學習空間。這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聽、說、讀、寫、思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學習遷移,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關鍵詞]語文教學;單元主題;整合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09-0009-02
語文素養(yǎng)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是語文教學最關鍵的因素。它除了要增長學生“字、詞、句、語、修、邏、文”的知識,提高學生聽、說、讀、寫、思的能力外,還包括文學審美、文化價值、思想價值的培養(yǎng)。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四組文章的內(nèi)容緊扣“細心觀察”這個主題,共編排了三篇精讀課文:《花鐘》詳細介紹了不同植物開花時間的不同及原因;《蜜蜂》的作者親自做實驗證明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玩出了名堂》講的是列文虎克在玩中發(fā)明了顯微鏡,發(fā)現(xiàn)了微生物的故事;略讀課文《找駱駝》講述了一位老人通過準確分析和判斷觀察到的現(xiàn)象幫助商人找到駱駝的故事。
整個單元的課文內(nèi)容豐富多彩,無不滲透著“在觀察中要用心思考、勤于動手,才能有所發(fā)現(xiàn)”的意識。這組教材很好地體現(xiàn)了以專題組織內(nèi)容的編寫意圖。在教學中,我緊緊圍繞著單元主題“細心觀察”,精心安排教學內(nèi)容和活動,立足語言文字基礎,滲透人文內(nèi)涵。本單元的重點是激發(fā)學生留心觀察的興趣,教給學生科學正確的觀察方法,讓每個學生都能大膽分享自己的觀察與發(fā)現(xiàn),提高學生交流與表達的能力。《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語文應當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諧統(tǒng)一,促進學生語文素質(zhì)的發(fā)展。那么,如何在三年級單元主題教學中滲透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呢?
一、跨學科整合,打破學科壁壘
合理運用和整合課程資源體現(xiàn)了“大語文觀”,既包括課堂教學資源,也涵蓋了課外學習資源。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我以三年級學生開始學習科學課程為契機,引導學生以科學課上對動植物的記錄為基礎,進一步在語文課堂上對其進行修飾加工,如加上好詞佳句以及觀察過程中自己的動作、心理變化等,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如教學本單元課文《蜜蜂》時,我以視頻《動物世界》作為激趣導入,直觀的畫面,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我再以歌曲《小蜜蜂》結(jié)尾,鼓勵學生創(chuàng)改歌詞,小組合唱新曲,展示自己的個性作品。多元化、整合性的課程價值取向有助于確保教師處理問題的多樣化和合理化。本單元的設計巧妙地將語文、科學、音樂、美術等學科知識進行融合重組,既對本單元的學習主題作了總結(jié)與提升,又適時地進行了綜合性學習實踐,打破了課內(nèi)與課外、校內(nèi)與校外的壁壘,使學習成為一泓活水,讓學生能夠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學語文、用語文。
二、拓展閱讀,注重讀寫結(jié)合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積累和初步運用的能力。在單元主題教學中,以“大教材”觀為理念,補充同類主題中適合學生閱讀的文字材料,有選擇、有重點、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對比閱讀,積累好詞佳句,并記錄自己的閱讀感受,促進同類文本的遷移,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針對本組教材主題“細心觀察”,我精心挑選了六篇同步閱讀文章,分別是《海龜下蛋》《小蝦》《看月食》《戰(zhàn)勝天花的人》《萬能膠水發(fā)明記》《畫馬》。在拓展閱讀的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整理出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進行有針對性的思考和討論,鼓勵學生運用韋恩圖的方式找出文章的異同點,比如文章的寫作方法、角度、體裁、表達方式或是作者的心情、動作變化等,記錄下自己的閱讀感受,并做好相關的批注。在閱讀的基礎上,我鼓勵學生自己動筆,寫一篇觀察日記,可以參照自己的思維導圖、韋恩圖或是小百科全書的記錄,讀寫結(jié)合,以讀促寫。這樣的訓練能夠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個性表達,挖掘?qū)W生的情感體驗。
三、專題探究,溝通語文與生活
“語文學習的內(nèi)涵和外延相等?!钡拇_,生活中時時處處皆語文。語文教師除了要高效把握好四十分鐘的課堂教學之外,還要善于引導學生積極投身于學校、家庭和社會這個大課堂中,讓學生在用語文中學語文。課內(nèi)與課外是語文能力起飛的“雙翼”,它們相輔相成,無主次之分。本單元的教學力求引領學生親歷觀察與發(fā)現(xiàn)的過程。觀察的素材源于生活,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自主選擇類別,并針對生活中某一事物進行有針對性的觀察,比如植物組有的觀察記錄綠豆芽的生長過程,有的觀察拍攝曇花一現(xiàn)的過程;動物組有的觀察小貓一天的生活情況,有的觀察并試驗小狗靈敏的嗅覺;器具用品組有的觀察研究老花鏡的原理與功能等。通過專題探究,聯(lián)系語文與生活,用問題引路,用方法助學,用話語點撥,用生成促學,用評價激勵,在感悟中積累,在合作中探究,學生形成了搜集整理材料、口語表達等綜合能力,真正感受到了文本所蘊含的精神,享受到了語文之美。
四、實踐活動,構(gòu)建開放的學習空間
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有賴于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參與到多樣化的學習活動中,能夠有效地調(diào)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讓學生在樂中求學。本單元的主題教學中,其中“綜合訓練大闖關”專題,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動手能力,我讓學生自由選擇組別(動物組、植物組、器具用品組等),以小組為單位,預先在課前搜集與主題相關的材料,并各自制作關于同主題中某種事物的“特色名片”“個性觀察報告”。課堂中,我讓學生先在小組內(nèi)各自以“花仙子”“動物學家”“小科學家”的角色介紹自己制作的名片,注意說清楚它的大小、形狀、顏色、特點等;然后,介紹自己整理的觀察報告,比如觀察中發(fā)現(xiàn)的事物特點、變化過程,并在科學課中學到的記錄表的基礎上,增添自己觀察過程中的心情、動作等;最后小組共同制作出“小百科書”。單元主題的實踐活動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既符合語文教育的傳統(tǒng),又具有現(xiàn)代社會的學習特征,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團結(jié)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
綜上所述,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單元教學通過打破教學模式的單向性,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隨著單元整合實踐的深入,學生的聽、說、讀、寫、思能力逐漸得到發(fā)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整合,書本學習與生活實踐的緊密結(jié)合,更強調(diào)了語文學習的綜合性、層次性與實踐性,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發(fā)展了學生的個性,同時,促進了教師的閱讀素養(yǎng)、知識涵養(yǎng)、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讓語文課堂充溢著理性與人性的光輝。這些都為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 參 考 文 獻 ]
[1] 李文娟.淺談小學低年級作文教學[J].陜西教育(綜合版),2011(z1).
[2] 李偉.語文課如何開展研究性學習[J].科技資訊,2011(15).
[3] 李林林.激發(fā)興趣,讓孩子快樂作文[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6(1).
[4] 王麗,耿艷麗,王明明.巧妙整合 追求實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教學建議[J].山東教育,2010(z4).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