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外芳
論清代廣東樸學大師侯康的學術(shù)成就
許外芳
(華南師范大學 新媒體文化研究中心、城市文化學院,廣東 佛山 528225)
侯康是清代中期廣東著名四大樸學家之一。其研究領(lǐng)域涵蓋《春秋》《周禮》《后漢書》《三國志》等重要領(lǐng)域,成就很高,影響很大,惜當今學術(shù)界未有論及。侯康研究亟待開展。
清代;樸學; 侯康
清代乾隆、嘉慶年間,中國學術(shù)界興起考據(jù)風,史稱“乾嘉學派”。阮元督粵,建學海堂,嶺南樸學由此大盛,名家輩出,侯康就是其中佼佼者。
侯康,字君謨,廣東番禺人,清代中期廣東四大樸學家之一。侯康生平傳記附《陳澧》傳后,見《清史稿》卷四八二“列傳”二百六十九“儒林三”[1]13 286-13 287:
侯康,字君謨,亦番禺人。道光十五年舉人。少孤,事母孝。家貧,欲買書,母稱貸得錢。買十七史,讀之卷帙皆敝,遂通史學。及長,精研注疏,湛深經(jīng)術(shù),與同里陳澧交最久。嘗謂:“《漢》志載《春秋》古經(jīng)十二篇者,《左》經(jīng)也;經(jīng)十一卷者,《公》《谷》經(jīng)也。今以三《傳》參校之,大要古經(jīng)為優(yōu)?!豆攘骸烦鲎钕龋湔`尚寡?!豆颉烦鲎钔?,其誤滋甚?!蹦巳∑淞x意可尋者,疏通證明之,著《春秋古經(jīng)說》二卷。又治《谷梁》以證“三禮”,以《公羊》雜出眾師,時多偏駮,排詆獨多。著《谷梁禮證》,未完帙,僅成二卷。又仿裴松之注《三國志》例注史。嘗曰:“注古史與近史異:注近史者,群書大備;注古史者,遺籍罕存。當日為唾棄之余,今日皆見聞之助,宜過而存之?!币驗椤逗鬂h書補注續(xù)》一卷,《三國志補注》一卷?!逗鬂h》稱續(xù)者,以有惠棟注;《三國志》杭世駿注未完善,故不稱續(xù)也。又補《后漢》《三國藝文志》,各成經(jīng)、史、子四卷;余未成。又考漢、魏、六朝禮儀,貫串三禮,著書數(shù)十篇。澧嘗嘆以為精深浩博。十七年,卒,年四十。
《同治番禺縣志》卷四十八“列傳十七”亦有傳:
侯康,字君模,其先江南無錫人,祖金鉉遷廣東,為番禺人??涤坠拢脤W,喜讀史。家貧,無藏書,母張為稱貸得錢,買十七史,讀之,卷帙皆敝,遂通史學。讀南北朝諸史所載文章而好之,為文輒效其體,純雅茂美。間亦為詩,有《惜燭山房詩草》??偠饺钤獣r開學海堂課士,賞其文,由是知名。后乃研精經(jīng)學,時稱為“經(jīng)師”焉。其史學于隋以前,尤精熟。正史之外,旁搜群籍,網(wǎng)羅放佚,考其同異,欲仿裴松之注《三國志》例,盡注隋以前諸史。嘗曰:“國初以梅氏天文算術(shù)諸書,顧氏《讀史方輿紀要》,李氏《南北史合鈔》,稱天地人三奇書。論者謂李書未可鼎足,吾書成,其將取而代之乎?”又曰:“注史與修史異,注古史與注近史異。史例貴嚴,史注宜博。注近史者,群書大備;注古史者,遺籍罕存。當日為唾棄之余,今日皆見聞之助,宜過而存之?!睘椤逗鬂h書補注續(xù)》《三國志補注》?!逗鬂h》稱“續(xù)”者,以有惠定宇補注?!度龂尽泛即笞谘a注,未為完善,故不稱“續(xù)”焉。又以隋以前古書亡佚十九,著書者多湮沒不彰,乃補撰后漢、三國、晉、宋、齊、梁、陳、魏、北齊、周十書“藝文志”,而自注之。凡其人不見正史者,考其爵里。書已亡而逸文見于他書者,著其梗概。后漢、三國成經(jīng)史子三部,余未成。尤好“左”史傳。近儒多尊賈、服而排杜解,然杜固有勝賈、服者。儒者說經(jīng),當求心之所安,毋徒博好古之名。欲著書以持其平,亦未成。又治《谷梁傳》,考其涉于禮者,為《谷梁禮證》。其余群經(jīng)小學,皆有論說,多前儒所未發(fā)。又考漢魏六朝禮儀數(shù)十篇,皆可傳??凳履感?,友于兄弟,篤于朋友,性兼狂狷,而質(zhì)直通易,與俗無忤。喜飲酒,招呼朋好,諧謔間作,逸興橫發(fā)。不治家人生產(chǎn),至不識算子。以授徒自給終其身。由優(yōu)貢中道光乙未科舉人,卒年四十。[2]
按:“君?!碑斪鳌熬儭??!堆a三國藝文志》末有伍崇曜跋語云:“右《補三國藝文志》四卷,國朝番禺侯康君謨撰。”[3]243伍崇曜為出資雕刻、印刷《補三國藝文志》者。此外,《清儒傳略》[4]133有傳,但極簡。
侯康的著作,中華書局曾經(jīng)出版過影印本:
《谷梁禮證》,中華書局1991年影印本(據(jù)粵雅堂叢書本影印)。
《補三國藝文志》,中華書局1985年影印本。
《補后漢書藝文志》,中華書局1985年影印本。
《三國志補注續(xù)》,中華書局1985年影印本。
《后漢書補注續(xù)》,中華書局1985年影印本。
后出大型叢書,也有收錄,如:
《四庫未收書輯刊》第三輯第20冊。
《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32冊,經(jīng)部,春秋類,影印本。
《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8冊,經(jīng)部,春秋類,影印本。
《叢書集成新編》第一冊,總類。
《叢書集成新編》第二冊 總類。
《叢書集成新編》第一一二冊,史地類,歷史之部。
《叢書集成新編》第一一三冊,史地類,歷史之部。
《叢書集成新編》第一O九冊,史地類,歷史之部。
侯康著作悉收入《廣州大典》,且有重收,不過由此亦可見侯康著作受重視的程度:
《春秋古經(jīng)說》二卷、《谷梁禮證》二卷、《補后漢書藝文志》四卷、《補三國藝文志》四卷,收入《廣州大典》第5冊;
《后漢書補注續(xù)》一卷,收入《廣州大典》第10冊;
《三國志補注續(xù)》一卷,收入《廣州大典》第11冊;
《補后漢書藝文志》四卷、《補三國藝文志》四卷,收入《廣州大典》第13冊;
《春秋古經(jīng)說》二卷、《谷梁禮證》二卷、《補后漢書藝文志》四卷、《補三國藝文志》四卷,收入《廣州大典》第63冊;
《谷梁禮證》一卷,收入《廣州大典》第141冊;
《春秋古經(jīng)說》二卷,收入《廣州大典》第142冊;
《補后漢書藝文志》四卷、《三國志補注續(xù)》一卷、《補三國藝文志》四卷,收入《廣州大典》第159冊。
另,近年網(wǎng)上顯示,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中國嘉德2001春季拍賣會”古籍善本類有惠棟《易漢學》,清柏筠堂藏板 2冊(紙本),由徐湯殷整理的南洲書樓藏書,內(nèi)有侯康朱筆詳校批注。但限于條件,未見原本,姑存于此[5]。
侯康的《惜燭山房詩草》,自中國國家圖書館而下,至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中山大學圖書館等,均無存,殊為可惜。唯《晚晴簃詩匯》卷一三八收《題春海祭酒蒲澗賞秋圖》一詩:
棗瓜仙跡半迷離,乘興何妨當習池。
官事無多原易了,宦游如此不嫌疲。
溫公自序游山錄,坡老重添望海詩。
小小林泉勞物色,憐才心苦幾人知。
詩近東坡,典雅疏曠。[6]
侯康的經(jīng)史研究范圍廣,成就高。對于這么一位重要的學術(shù)大家,中國期刊網(wǎng)竟找不到一篇研究論文,殊為可惜。下面稍作介紹。
《谷梁禮證》是未完稿。自杜預而后,研究春秋時代典禮制度者,多重《左傳》。侯康認為《谷梁傳》時代更早,更可靠,“義理莫精于《谷梁》”[8]404,故據(jù)《谷梁》以證三禮,排詆《公羊》。惜未完而康卒。
《后漢書補注續(xù)》是作者多年研討心得,裒輯成冊。作者在序言里交代成書緣由:侯康為惠棟《后漢書補注》作跋,發(fā)現(xiàn)《后漢書補注》仍有許多未考訂的地方,于是把自己的考訂也編輯成書。為了表示謙虛,因惠著在前,遂名“續(xù)”。侯康闡明自己的學術(shù)觀點:注近代史者,因資料繁多,難于抉擇;注古史者,因資料罕存,故以博為貴,多多益善,不論真?zhèn)?,姑妄存之,給后人研究提供方便。但“事涉神奇,及審知謬誤者”[9]735,一概不錄,表現(xiàn)出歷史學家的嚴謹。不過,在封建時代,要完全摒棄神異,是不可能的。如在“光武帝紀”一章中,侯康考證光武帝身長“七尺三寸”,引《金樓子·興王篇》說光武帝天生異象,“身長八尺七寸,腳下有文色如銀印,厚一分”;又考證赤伏符預言光武當受命稱帝一事,引《宋書·符瑞志》,先是將軍萬修在中山得赤伏符,后諸生彊華又在鄗縣得赤伏符[9]736。反映了侯康作為封建時代知識分子的思想局限。
《三國志補注續(xù)》是對《三國志》史料的補集。自陳壽《三國志》之后,《裴松之注三國志》號稱博覽,杭世駿《三國志補注》廣集資料,但二書之外,侯康發(fā)現(xiàn)還有很多材料,“爰就耳目所及,錄為一卷”[10]274,編集成書。不過,限于精力,侯康未能如《春秋古經(jīng)說》那樣,對里面的生詞僻典一一注釋。
《補后漢書藝文志》,顧名思義是搜羅《后漢書藝文志》所未載書籍,數(shù)量甚果多,達四卷之多。所補書名,大多窮究史籍,作了詳細考證;有的則僅有書名,如卷一“易類”有《景鸞易說》[11]150,卷四“雜家類”列有《郅惲書八篇》《周黨書二篇》[11]188,“小說類”列有“《漢武洞冥記四卷》,郭憲撰”[11]189。大約精力有限,未及詳細考證,而康已卒。
《補三國藝文志》補充《三國藝文志》書目,數(shù)量亦達四卷。《補三國藝文志》和《補后漢書藝文志》體例一樣,所補書名大多作了詳細考證,應作于侯康精力尚佳之時。有的書卷數(shù)多;有的僅錄書名,如嵇康《周易言不盡意論》一篇。該書所補書目有:《易》類26種,書類7種,詩類15種,禮類21種,樂類2種,《春秋》類29種,《孝經(jīng)》類14種,《論語》類11種,群經(jīng)類6種,小學類24種,讖緯類14種,正史類14種,編年類1種,雜史類6種,刑法類5種,雜傳類52種,地志類14種,譜牒類2種,目錄類1種,儒家類31種,法家類5種,名家類6種,兵家類16種,道家類21種,雜家類18種,天文類8種,小說類2種。
古代沒有標點,斷句極易失誤。如“春秋類”有一條目:“丁季黃復平正春秋決事比十卷”,作者和書名混在一起,難以區(qū)別。丁季、黃復二人,仕途不顯,名氣不大。侯康考慮到讀者的困惑,特意在此條書目下注曰:“季,汝南人,吳太史令。復,江夏人?!盵3]212
伍崇曜跋語高度評價侯康《補三國藝文志》的學術(shù)成就,認為:“三國人文不減于東漢,是亦宜亟補者也。裴松之《注三國志》,已極詳贍,杭大宗補之,孝廉(侯康)復補其闕錄為一卷,學海堂二集刻之,洵史才也?!盵3]243
該書的主要問題是體例不一致。陳壽《三國志》以魏為正統(tǒng),首魏,次蜀,次吳。但《補三國藝文志》“刑法類”卻是諸葛亮、陳術(shù)先于文帝、明帝,“儒家類”諸葛亮、李譔、譙周先于文帝,“兵家類”諸葛亮先于武帝,反映侯康強烈的崇蜀傾向。雖然伍崇曜認為是“孝廉微旨”“于曹操奸惡備載無遺”[3]243,但很勉強。
又如,一般是作者和書名同列,作者在上,書名在下。但《補三國藝文志》“論語類”有“《鄭志》十一卷”,下以小字注:“魏侍中鄭小同撰”[3]215。鄭小同并非無名之輩,乃著名學者鄭玄之孫,《補三國藝文志》收有《孝經(jīng)注》《禮義》四卷。據(jù)侯康考證,《鄭志》是鄭玄與弟子之間的問答,成書于鄭玄晚年,有可能是在六十歲以后,很多思想都已定論。鄭小同應該是參與編訂,故僅列書名《鄭志》,下用小字注作者,說明侯康對《鄭志》的作者為“鄭小同”有不同看法。伍崇曜認為:“鄭氏《孝經(jīng)注補》《后漢志》已定為鄭康成撰,而是書又屬之小同,似作騎墻之見?!盵3]243批評得當。
該書考證亦有模糊混淆之處?!读信畟鳌芬话愎J作者是劉向,但《補三國志藝文志》“雜傳類”“趙母《列女傳解》七卷”,侯康用小字注明作者:“潁川人吳桐鄉(xiāng)令虞韙妻”,且考證云:“《世說·賢媛篇》注引《列女傳》曰:趙姬者,桐鄉(xiāng)令虞韙妻,潁川趙氏女也”,則《列女傳解》作者已無疑義。可侯康在“趙母《列女傳解》七卷”后再列一條“《列女傳》”,且注曰:“見《世說·賢媛篇》注稱孫權(quán)為‘大皇帝’,又為‘上’,則吳人撰也?!盵3]229從內(nèi)容看,《世說》所引“《列女傳》”,顯然是“《列女傳解》”,完全沒有必要另列一條“《列女傳》”。
《補后漢書藝文志》四卷收錄《易》類12種,“書”類16種,“詩”類17種,“禮”類29種,“樂”類3種,《春秋》類51種,《孝經(jīng)》類6種,《論語》類9種,群書類8種,小學類33種,讖緯類20種,正史類12種,編年類4種,雜史類13種,起居注類4種,故事類3種,職官類6種,儀注類7種,刑法類11種,雜傳類40種,地理類9種,譜牒類3種,儒家類30種,法家類2種,農(nóng)家類1種,仙釋類24種,道家類4種,雜家類18種,天文類8種,小說類2種。
《補三國藝文志》的主要問題是體例不一致,而《補后漢書藝文志》則多文字失誤。如“劉陶《中文尚書》”條[3]153,《尚書》有今文、古文之別,未聞有“中文”。據(jù)此條侯康注“《藝文志》曰:劉向以中古文校三家經(jīng)文”,故知當為“《中古文尚書》”。
《補后漢書藝文志》刻本為“陽湖吳翊寅再覈?!薄!榜匆础庇袝r能糾正侯康的失誤。如“《唐子》三十篇”條[11]188:
唐檀撰。翊寅案:《方術(shù)傳》:“檀字子產(chǎn),豫章南昌人,著書二十八篇。”此云三十篇,誤。
有意思的是,侯康在敘列作者及書目時,可看出他的感情傾向。前述崇蜀是一例。又如,《補三國藝文志》《補后漢書藝文志》的“鄭康成”,即漢代經(jīng)學大師鄭玄。侯康稱其字而不稱其名,以示尊重。另外一位經(jīng)學大師馬融卻是直書其名?!堆a后漢書藝文志》作者有“曹大家《列女傳注》十五卷”[11]178、“曹大家《女誡》一卷”[11]185,“家”音“姑”,曹大家即班昭,說明侯康很推崇班昭的學術(shù)成就。
綜觀侯康一生,仕途不顯,而學問名聲大顯。他的史學著作,值得我們好好研究。
[1]趙爾巽,等.清史稿:第43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7.
[2]李福泰,史澄,等.同治番禺縣志[M].清同治十年刊本.
[3]侯康.補三國藝文志[M].陳建華,曹淳亮,主編.廣州大典:第13冊.廣州:廣州出版社,2008.
[4]嚴文郁.清儒傳略[M].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90.
[5]http://auction.artron.net/paimai-art11960149/
[6]徐世昌.晚晴簃詩匯[G].北京:中國書店(影印本),1989.
[7]侯康.春秋古經(jīng)說[M].陳建華,曹淳亮,主編.廣州大典:第63冊.廣州:廣州出版社,2008.
[8]侯康.谷梁禮證[M].陳建華,曹淳亮,主編.廣州大典:第63冊.廣州:廣州出版社,2008.
[9]侯康.后漢書補注續(xù)[M].陳建華,曹淳亮,主編.廣州大典:第10冊.廣州:廣州出版社,2008.
[10]侯康.三國志補注續(xù)[M].陳建華,曹淳亮,主編.廣州大典:第159冊.廣州:廣州出版社,2008.
[11]侯康.補后漢書藝文志[M].陳建華,曹淳亮,主編.廣州大典:第13冊[C].廣州:廣州出版社,2008.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Qing Dynasty Cantonese Textology Scholar Hou Kang’s Academic Achievement
XU Wai-fang
(New Media Culture Research Center, School of Urban Cultur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Foshan 528225 Guangdong)
Hou Kang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our Cantonese textology scholars in the middle of Qing Dynasty. His research field included(),(),() ,() . He made high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big influence in his times. But until now, there was no article on him.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study him and his works .
Qing Dynasty; textology; Hou Kang
2018-12-28
2018年度《廣州大典》與廣州歷史文化研究項目“侯康研究”(2018GZY15)。
許外芳(1973- ),男,文學博士,華南師范大學城市文化學院教授,校級科研創(chuàng)新平臺“華南師范大學新媒體文化研究中心”負責人。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9.01.13
K232
A
1004-4310(2019)01-007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