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與壞不在性別,而在個人行為。《列女傳》的編纂深意亦在于此。今天,我們閱讀此書,應(yīng)該學(xué)習(xí)其中的嘉言懿行,摒棄內(nèi)里有損仁德之舉,才算是明白此書在現(xiàn)代社會里的真正價值。
《列女傳》為西漢劉向所編,今以八卷本最為常見。此書將古代女子分為七大類,分別是母儀(17)、賢明(15)、仁智(15)、貞順(16)、節(jié)義(16)、辯通(15)、孽嬖(16),合共110位古代女子的故事。據(jù)《漢書·劉向傳》所說,《列女傳》之書“采取《詩》《書》所載賢妃貞婦,興國顯家可法則,及孽嬖亂亡者,序次為《列女傳》,凡八篇,以戒天子”,其目的在于以女子之事勸誡天子。
“傳”“頌”與“圖”
班固《漢書·藝文志》載有劉向所序六十七篇,自注:“《新序》《說苑》《世說》《列女傳頌圖》也。”從這里可見《列女傳》包括三個部分,即“傳”“頌”“圖”。第一部分是“傳”文,乃是敘述傳主生平大事的文字。第二部分是“頌曰”,則是每篇之末的一段文字,就內(nèi)容而言似乎有概述列女故事的作用。四字一句,每篇八句。今所見《列女傳》前七卷每篇皆有“頌曰”,至第八卷“續(xù)傳”則無“頌曰”之文。第三部分是“圖”,“列女圖”乃圖畫傳頌所載女性之畫像。根據(jù)劉向《七略別錄》所言,“列女圖”曾經(jīng)“畫之于屏風(fēng)四堵”,可見列女圖能夠繪畫在屏風(fēng)之上。
《列女傳》是一部圖文并茂的古書,傳文最為詳審,傳主的生平事跡記載悉備,仔細閱讀,自是最為適合。“頌曰”之文,言簡意賅,具有一定的總括性,與傳文有著文體上的差異與區(qū)別?!段男牡颀垺ろ炠潯吩疲骸绊炍┑溲?,辭必清鑠;敷寫似賦,而不入華侈之區(qū);敬慎如銘,而異乎規(guī)戒之域。”可見“頌”的寫作追求雅正美好,文辭清澄而有光彩,描寫像賦,但不進入華艷浮夸的范圍;莊重謹慎像銘文,但不同于規(guī)勸警誡的含意?!读信畟鳌返摹绊炘弧闭怯兄@樣的特點。列女圖古已有之,但我們今天所得見者,必屬后出。劉向所言畫在屏風(fēng)上者,或為第一代列女圖,而今所見列女圖最早不過宋本,其畫風(fēng)更有明人之跡,可視為后人對傳文和頌曰的一種詮釋??傊?,“傳”“頌”“圖”三者之關(guān)系,有文體之別,有圖文之分,引人入勝。
墓葬與早期列女圖
圖文相配是《列女傳》的一大特色。早在東漢時代,山東嘉祥武梁祠所見漢畫像石已有列女圖在其中。宋代洪適《隸釋》嘗就武梁祠畫像石加以討論,明確揭示武梁祠畫像之文獻依據(jù),乃在“《史記》、兩漢史、《列女傳》”。漢畫像石多包括弘揚儒家孝義之列女,以武梁祠為例,即載有八位列女,分別是梁高行、魯秋胡妻、魯義姑姊、楚昭貞姜、梁節(jié)姑姊、齊義繼母、京師節(jié)女、鐘離春。巫鴻在《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shù)的思想性》中云“從這些榜題和圖像本身來看,顯然這些圖像的文本來源是西漢劉向的《列女傳》”,指出了武梁祠列女圖的來源。
1971年秋天,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一座東漢墓。此墓葬可貴之處,乃在墓室的壁、頂和甬道兩側(cè)滿布壁畫。中室南、北、西三面壁上畫著許多圣賢、忠臣、孝子、勇士、列女、賢妻等人物和故事,共八十多則。此中古代女子多可與劉向《列女傳》所載列女相參看。與林格爾漢墓壁畫列女圖與山東嘉祥的武梁祠漢畫像石大抵時代相若,此處列女圖純?yōu)楣糯克芟?,大多不含故事動作,同武梁祠畫像石之所聚焦有異?/p>
東晉司馬金龍墓位于山西大同東南約十三里,石家寨村西南一里許,大同至渾源公路的西側(cè)。此墓在1965年11月被發(fā)現(xiàn),其中有屏風(fēng)五塊。漆畫屏風(fēng)創(chuàng)作在北魏太和八年(484年)之前。屏風(fēng)所繪為《列女母儀圖》《列女仁智圖》《列女貞順圖》。見于《列女傳·母儀傳》者,為《有虞二妃》《啟母涂山》《周室三母》《魯之母師》《魯師氏母》?!度手莻鳌罚瑸椤秾O叔敖母》《衛(wèi)靈夫人》。《貞順傳》,有《蔡人之妻》《黎莊夫人》。此亦可視為列女圖的一種。
明代是我國古代版畫發(fā)展的高峰,鄭振鐸在《中國古代木刻畫史略》中云:“中國木刻畫發(fā)展到明的萬歷時代(1573—1620年),可以說是登峰造極,光芒萬丈?!彼^高潮期,指的是這個時期的版畫質(zhì)高量多,幾乎是無書不插畫,無圖不精工。能夠出現(xiàn)這樣的高峰,除了技術(shù)提升的原因以外,市民大眾對書籍里圖文并茂的追求自是不可或缺。
《列女傳》的重要性原本在于“戒天子”,假設(shè)讀者為漢代帝王(男性),希望君主覽之可以有所鑒戒。時移世易,宋代以后,《列女傳》的大量刊刻與傳播,其重要性主要展現(xiàn)在對女性三從四德的要求之上。這個時候,《列女傳》已經(jīng)沒有了“戒天子”的作用,變成了倡導(dǎo)節(jié)烈、壓迫婦女的工具,實非漢代編撰本書時的本意。由于讀者從男性改為女性,在古代男女知識不對等的情況下,對書里要有配圖的需求大為增加,此亦促進了明代版畫里出現(xiàn)的“列女圖”。
配圖本的《列女傳》包括:茅坤補《新鐫增補全像評林古今列女傳》八卷,明萬歷十九年(1591年)余文臺三臺館刊本;汪道昆增輯、仇英繪圖《列女傳》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鮑氏知不足齋印明萬歷刻本;《新刊古列女傳》八卷,清道光五年(1825年)阮氏摹刊南宋建安余仁仲本;四部叢刊本(據(jù)上海涵芬樓借長沙葉氏觀古堂藏明刊有圖本影?。?。
在這幾個配圖本當(dāng)中,尤以《新刊古列女傳》之配圖最為精美而清晰可見。此本分上下雙欄,上欄刻圖,下欄敘事,含版畫百余幅,繪刻古樸、精美。此為清道光五年阮氏摹刊南宋建安余氏本。其底本原為明內(nèi)府所藏,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此宋刻本嘗為錢曾、顧之逵等所收藏,后轉(zhuǎn)歸阮元所有,其子阮福于道光五年摹刊于揚州。鄭先彬《劉向〈列女傳頌圖〉研究》云:“但把宋本之圖和現(xiàn)存于故宮博物院的宋摹絹本《列女仁智圖》對比來看,相差很遠,大多圖甚至毫無共同之處?!币虼耍怂猿鲎灶檺鹬畧D尚屬存疑。周心慧《明代版刻述略》以為萬歷早期的建安版畫,大都是上圖下文形式,人物造型簡略,線條粗獷有力,以古樸稚拙的風(fēng)格而聞名,屬于閩建民間藝人的創(chuàng)作?!缎驴帕信畟鳌氛墙ò舶娈嫞蠄D下文,風(fēng)格古樸,究竟是出自顧愷之,抑或?qū)倜耖g藝人的創(chuàng)作,今實難得知。
興國顯家的古代女子
《列女傳》將古代女子分成七大類別,其中前六種俱屬值得仿效的楷模,包括母儀、賢明、仁智、貞順、節(jié)義、辯通。此等女子,占據(jù)了《列女傳》七分之六的篇幅,內(nèi)里有不少膾炙人口的故事。舉例而言,在《列女傳·母儀傳》故事里,所載女子皆是古代偉大的母親,其養(yǎng)育之恩、教誨之心,終使后嗣成為一代圣王賢君。唯一例外的是在《有虞二妃》的故事里,雖然歷述了娥皇、女英之懿行,卻無述二人如何教育子嗣,似與“母儀”的主題稍有偏離。至于在《棄母姜嫄》的故事里,可以看到姜嫄如何教導(dǎo)棄種植桑麻:“姜嫄之性,清靜專一,好種稼穡。及棄長,而教之種樹桑麻。棄之性明而仁,能育其教,卒致其名?!边@里指出,姜嫄的性情清凈專一,喜歡種植和收獲莊稼。棄長大后,姜嫄便教他種植桑麻。棄聰明仁慧,對母親的教導(dǎo)能融會貫通,最終成了十分有名的人物。
又如在《列女傳·仁智傳》里,記載了十五位聰明仁智,能夠預(yù)識難易,進而避危趨安的古代女子。在《趙將括母》的故事里,趙括是趙奢的兒子,可是卻不懂真的打仗,只會紙上談兵。趙孝成王抗秦,任趙括為將軍,趙括母親上書以為不可。然而,趙王不聽括母勸告,堅決命令趙括率兵應(yīng)戰(zhàn)。括母因曰:“王終遣之,即有不稱,妾得無隨乎?”意即趙王如果一意孤行,遣趙括作戰(zhàn),即有不稱職的地方,自己應(yīng)當(dāng)不受牽連。趙王答應(yīng)。結(jié)果,趙括領(lǐng)兵作戰(zhàn),在三十多天后便被秦軍打敗,趙括戰(zhàn)死,全軍覆沒。趙括母親因有言在先,所以沒有被趙王誅殺?!读信畟鳌芬又?,指出趙括母親乃是非常仁智之人。
導(dǎo)致亂亡的孽嬖
劉向編纂《列女傳》的目的,在于勸誡天子,前六個主題歷述古代好女,最后一卷述及“孽嬖亂亡”,勸諫意味尤其深遠。《列女傳·孽嬖傳》記載了十六名背節(jié)棄義,指是為非,導(dǎo)致國破家亡的古代女性。寫夏桀之末喜,以為其人容貌非常漂亮,卻是少有仁德,暴虐無道。寫殷紂之妲己,則記紂王完全唯婦人之言是用,不辨是非,酒池肉林,荒淫無道。寫周幽王之褒姒,言幽王為了博得褒姒一笑,不惜熢火以戲諸侯,且在朝廷之上,殺掉忠心勸諫的大臣,一意順從褒姒,朝野上下互相蒙騙,百姓上下皆離心離德,最后導(dǎo)致周室衰落,地位只能等同諸侯。
《論語·里仁》引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笨匆娰t人,我們應(yīng)該要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便應(yīng)該自己反省,看看自己有沒有與他類似的毛病。《列女傳》安排《孽嬖傳》置于全書之末,其用意明晰,昭然若揭。司馬遷《史記·外戚世家》說:“夏之興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以末喜。殷之興也以有娀,紂之殺也嬖妲己。周之興也以姜原及大任,而幽王之禽也淫于褒姒。”指出國家興亡,與女子相關(guān)。女子有好有壞,好與壞不在性別,而在個人行為?!读信畟鳌返木幾肷钜?,其實亦在于此。今天,我們閱讀此書,應(yīng)該學(xué)習(xí)其中的嘉言懿行,摒棄內(nèi)里有損仁德之舉,才算是明白此書在現(xiàn)代社會里的真正價值。
潘銘基,香港中文大學(xué)中國語言及文學(xué)系副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