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為手段,通過整合學科內部和學科之間的教學內容,從真實教學情境出發(fā),以一個教學單元為單位,用學案導學的方法開展教學,探索教學過程的引導、整合、評價。
關鍵詞:單元設計;學案導學;三整合;小組合作學習
在素質教育和高中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關注課堂,特別是關注課堂教學效益已成為一線教師教學共同的追求。在經(jīng)歷從舊課程到高中新課程的改變,化學教材從“舊人教版”到新課程“蘇教版”“魯科版”的更新后,為了進一步探究有效教學途徑,本人結合近幾年的教學活動,對高中化學課教學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初步摸索出“單元整體導學法”,以下通過兩個教學案例談談本人的實踐和體會。
一、 “單元整體導學法”的指導思想
首先本方法基于階段或單元來考慮教學設計,既拓展教學時空,又有效地整合教學資源。
其次,關注學生學習的自主建構和教學的預設與生成,讓課堂具有參與性、非線性、創(chuàng)造性和開放性特征,同時追求生成與預設的和諧統(tǒng)一,使教學設計更有彈性、動態(tài)和開放。
二、 “單元整體導學法”的基本思路
打破傳統(tǒng)以各章節(jié)的節(jié)次為順序的教學流程,以一章(或一個單元)作為整體進行教學設計,按單元中的知識結構,結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重新組合,在教學設計時注意做到“三個整合”:①教材結構的重新整合:即同時考慮一個單元內各節(jié)知識的聯(lián)系,考慮不同教學模塊之間的聯(lián)系,使之形成合理的邏輯線索;②多種教學資源的整合:將教材網(wǎng)絡、圖書、視頻素材、師生經(jīng)驗等進行整合與提取,充分優(yōu)化。③學習方式的整合:將研究性學習、網(wǎng)絡合作學習與傳統(tǒng)的講授、講解等學習方式整合。最后以協(xié)作小組為單位,完成一個或多個單元學習任務。將結果制成電子文檔通過校園網(wǎng)(blog)共享或通過多功能報告廳匯報學習結果。
三、 案例分析
案例Ⅰ:
本人于2004年教授舊人教版高中化學第一冊第七章“碳族元素 無機非金屬材料”時進行了如下教學設計:
教學重點難點:略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理解碳族元素的代表物“碳”和“硅”以及它們的相應化合物的性質,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
2. 能力目標:
學會運用化學基本原理“元素周期律”解釋現(xiàn)象、推導性質。
學會篩選、甄別各種學習資源(書籍、教材、網(wǎng)絡等),正確地歸納、表達、交流。
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小組合作的過程,學習分工、合作、交流。
教學方法:
嘗試使用“單元結構整體學習法”,即打破傳統(tǒng)的以各章節(jié)中的節(jié)次為順序的教學過程,以一章為一個單元作為整體,按其結構重新組合,在教學過程中做好如下整合:
1. 教材結構重新整合:本章整合為兩個教學內容,第一是元素知識,第二是生活中的無機非金屬材料。
2. 多種教學資源的重新整合:本章學習過程中,充分動用互聯(lián)網(wǎng)資源、教材資源、課外讀物書籍等多種資源、立體展示教學內容的各種形式。
3. 學習方式的整合:淡化教師教學,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在任務前提下引導學生自學、在充分自我的前提下組織討論、成果展示、交流、質疑。
教學的基本過程
(一) 引導提示
針對本章各節(jié)教材內容,提出以下六項學習任務:
任務一:
1. 根據(jù)所學的元素周期律知識,試推斷碳元素性質的一些規(guī)律(包括相似性和遞變性)。
2. 收集生活中的碳元素制成的物質,并展示給大家(圖、文、實物均可)。
3. 回顧碳及其他合物的相關性質,并總結成知識網(wǎng)絡、講解級大家聽。
任務二:
根據(jù)所學的碳及其他元素周期的知識,歸納出一些硅碳化學性質。
任務三:
試從CO2、SO3等非金屬氧合物的性質推斷SiO2的主要化學性質,并設計實驗方案證明,從中你發(fā)現(xiàn)了CO2和SiO2有什么異同點?(可應用“虛擬化學實驗室”軟件設計并驗證你的方案)
任務四:
假如你是水泥生產商或銷售商,你會怎樣向消費者宣傳水泥的生產過程,并說明不同標號的水泥的差別和使用范圍。
任務五:
查閱資料,了解各種玻璃的成分、性能和使用范圍。
任務六:
給大家介紹一種你知道的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
(二) 合作學習
組織:
1. 班級學生每6~8人為一組,每組推選一名組長,根據(jù)以上六項任務進行分工合作。
2. 組織學生上網(wǎng)查閱相關資料。
3. 點撥學生學習中的難點。
4. 各小組將以上六項學習任務的學習心得寫成文字并根據(jù)各項任務制作成演示文稿。
5.討論與分析導學的習題。
交流:
1. 各小組選派一名代表,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向全班展示學習成果,進行交流。
2. 其他小組的同學對代表的發(fā)言提出質疑,進行讀者討論。
3. 教師點評,評定成績。
案例Ⅱ:
在進行高中新課程蘇教版選修3《物質結構與性質》專題二:原子結構與元素的性質第二單元元素的遞變規(guī)律的教學過程中,本人在“單元整體導學法”的導學環(huán)節(jié)中引入“學案導學”環(huán)節(jié),將這一單元劃分為兩個課時,五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即溫故而知新、障礙突破、任務驅動、思想碰撞、智能升華。
其中“溫故知新”環(huán)節(jié)主要利用學案導學進行《必修2》中元素性質遞變規(guī)律的回顧、復習;“障礙突破”環(huán)節(jié)主要將第一電離能和電負性這兩個難點概念進行點撥;而“任務驅動”中設計五個學習任務,則對教材中的圖表、問題進行引導、解決?!八枷肱鲎病卑才旁诘诙n時,主要由學生代表發(fā)言,互相質疑,最后通過小組學習競賽方式來練習、鞏固。為了檢查學習效果,還設計了教學“有效性等值測評”即采用兩組5小題難度值相同的測試卷,分為“前測”(課前)和“后測”(課后),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正確率由前測的23.41%提高到后測的82.35%;從一個角度說明這種方式的有效性。
在這個教學設計實施過程中,本人力圖做到以下幾點:①根據(jù)清晰的教學目標與學生進行教學對話;②確保所有學生都能參與交流;③仔細傾聽,評價學生的理解水平;④通過提問、復述、表揚、鼓勵幫助學生在交流中學習。
四、 幾點體會
第一,什么樣的教學內容更適宜采取“單元整體導學法”?我個人認為高中化學教材中化學規(guī)律明顯的化學理論和物質結構知識如“原子核外電子排布規(guī)律”;學生有一定生活經(jīng)驗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如“硅及其化合物”“硫的氧化物等”。面對比較抽象的化學理論和化學平衡,電解質溶液等就不適宜讓學生自學并且沒有太大的整合空間。
第二,“單元整體導學法”中導入手段至關重要,所謂“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除了上述的“問題任務導入”“學案導入”等以外,若能開放實驗室,讓學生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問題,產生疑問,則能更好地將傳授知識、發(fā)展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融為一體。
第三,在進行“單元整體導學法”的教學設計中,教師自然產生了角色轉變,不再是知識權威,也沒有絕對權力控制課堂,而是課程實施的“積極推進者”“平等對話者”“行動研究者”。
第四,教師選擇“單元整體導學法”前必須明確教學內容的定位,具體實施時要注重學生的差異,確保學生比老師有更多的發(fā)言機會。同時有效地利用教學資源對教師也是一個考驗。
總之,通過“單元整體導學法”的實踐探究,希望能培養(yǎng)學生敢于質疑,放飛想象,讓猜想成為一種習慣,讓學生思維求變、求異、求新。
作者簡介:
陳志強,福建省泉州市,福建師范大學泉州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