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源
【摘 要】目的:在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鑒別診斷中應用頸動脈超聲檢測,并分析其臨床價值。方法:選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到我院進行檢查的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54例,作為觀察組,同時,選擇同期進行檢查的非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54例,作為對照組。所有患者均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測。結果:觀察組平均IMT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頸動脈狹窄率(50%VS18.52%)、粥樣硬化斑塊檢出率(70.37%VS25.93%)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脂質斑塊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91.30%VS56.25%)(P<0.05)。結論:頸動脈超聲檢測能夠準確反映缺血性腦血管病病變情況,檢出粥樣硬化斑塊,具有較高的診斷鑒別價值。
【關鍵詞】頸動脈超聲;缺血性腦血管?。恢鄻佑不邏K
[Abstract] Objective:To Carotid ultrasound was used 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nd its clinical value was analyzed.Method:From January 2016 to January 2018, 54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examined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54 cases of non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at the same time. All patients were examined by carotid artery ultrasound.Result:The average IM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nd the carotid stenosis rate (50%VS18.52%) and the atherosclerotic plaque detection rate (70.37%VS25.93%)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nd the proportion of lipid plaqu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91.30%VS56.25%) (P< 0.05).Conclusion:Carotid ultrasonography can accurately reflect the lesions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nd detect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which is of high diagnostic value.
[Key words] carotid ultrasound;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中圖分類號】R4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9--01
缺血性腦血管病在腦血管疾病中占比高達70%,且死亡率高居榜首。近年來,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fā)病率呈現出逐年上升趨勢。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fā)生與動脈粥樣硬化直接相關。由于血流動力學障礙或血管壁病變,導致患者腦部血液供應不足,誘發(fā)缺血性腦血管病。研究發(fā)現,頸部血管超聲檢查能夠為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臨床診斷及治療提高可靠的依據,對控制病情進展、降低病死率及致殘率具有重要意義[1]。本文將在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鑒別診斷中應用頸動脈超聲檢測,并分析其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到我院進行檢查的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54例,作為觀察組,所有患者均已經過確診。其中,男性32例,女性22例,年齡52~82歲,平均年齡(64.50±6.94)歲。同時,選擇同期進行檢查的非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54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性33例,女性21例,年齡53~84歲,平均年齡(64.98±6.78)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標準:(1)存在精神障礙患者;(2)合并心、肺、肝、腎等器官疾病患者;(3)存在腦血管出血傾向患者;(4)既往有急性腦血管疾病史患者等。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測,使用儀器:飛利浦 HD15 超聲儀器以及內置數字化圖像管理系統,探頭頻率:3~12MHz?;颊呷⊙雠P位,枕部墊高,頭部保持略微后仰,盡量暴露頸叢,使用檢查儀沿著頸動脈走行方向,先后進行連續(xù)的縱斷面、橫斷面檢查,檢查范圍包括頸動脈、頸內、顱;左、右兩側分別從主動脈弓起處、無名動脈分叉處開始檢查;仔細觀察頸總動脈、頸內動脈、頸外動脈主干、頸內外動脈分叉處等部位,觀察其斑塊回聲及管腔狹窄情況。
1.3 評價標準[2] 對比兩組患者頸動脈中膜厚度(IMT)、頸動脈狹窄情況、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檢出情況以及斑塊分型情況。增厚判定標準:頸動脈中膜正常厚度為<1.0mm,超過該值即表示中膜厚度增厚。頸動脈狹窄判定標準:輕度狹窄、中度狹窄、重度狹窄分別為頸動脈狹窄管徑<50%、50%~70%、>70%。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判定標準:IMT>1.5cm。頸動脈斑塊分型:鈣化斑塊、脂質斑塊、纖維斑塊、復合斑塊。
1.4 統計學方法 采取SPSS21.0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表示,計量資料以()表示,行X?或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IMT對比 觀察組平均IMT為(0.93±0.22)mm,對照組為(0.55±0.18)mm,t=9.824,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2 頸動脈狹窄及粥樣硬化斑塊檢出情況 觀察組頸動脈狹窄率為50%(27/54),粥樣硬化斑塊檢出率為70.37%(38/54);對照組分別為18.52%(10/54)、25.93%(14/54);X?=11.88、21.36,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見表1。
2.3 頸動脈斑塊分型情況 觀察組脂質斑塊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缺血性腦血管病是腦血管疾病中的常見類型,占發(fā)病率占腦血管疾病總數的75%~85%[3]。近年來,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生活壓力增加,飲食習慣改變,以及人口老齡化進程加深,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fā)病率也呈現出上升趨勢,嚴重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同時,缺血性腦血管病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及致殘率,其診斷及治療情況已經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一般認為,缺血性腦血管病治療首先應分析和了解患者的臨床特點,對誘發(fā)疾病的危險因素進行有效控制。研究發(fā)現,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此外,頸動脈狹窄也是誘發(fā)該病的重要原因[4]。對患者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測,了解患者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情況、形態(tài)、性質以及嚴重程度,對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主要發(fā)病人群為老年人,患者發(fā)病后,主要表現為局部神經癥狀、突發(fā)運動障礙及感覺障礙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現惡心、嘔吐等癥狀。該病發(fā)病初期癥狀較為隱匿,且老年患者多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往往會忽略該病的癥狀,導致后續(xù)治療難度較大。因此,早期的診斷及治療對改善患者預后意義重大。頸部動脈超聲檢查是目前常用的一種缺血性腦血管病診斷方式,大量研究和實踐證實,頸部動脈超聲檢查在該病早期預警與診斷方面效果良好[5]。同時,頸部動脈超聲檢查安全性較高,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小,能夠清晰的顯示頸動脈及周圍組織的情況,作為判斷患者病情、制定治療方案的依據。
研究發(fā)現,血管壁內中膜增厚是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早期標志,IMT每增加1個標準差,其腦卒中風險增加30%[6]。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平均IMT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以往的相關研究成果基本一致。同時,大量研究證實,頸動脈粥樣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主要機制。一般認為,其作用機制為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后脫落的小斑塊堵塞遠處血管,可見,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在該病的發(fā)生、發(fā)展中均發(fā)揮了關鍵作用。當 IMT在1.0mm~1.5mm時,表明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了早期改變;當IMT超過1.5mm時,表明已形成斑塊,并可進一步推斷患者存在頸部動脈血管狹窄。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頸動脈狹窄率(50%VS18.52%)、粥樣硬化斑塊檢出率(70.37%VS25.93%)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的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率、頸動脈狹窄率均明顯高于非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動脈狹窄程度能夠直接反映動脈粥樣硬化情況,狹窄程度越嚴重,粥樣硬化程度也越嚴重,治療難度越大。本次研究中,患者主要以輕度、中度狹窄為主。隨著超聲技術的發(fā)展,其頸動脈狹窄診斷準確性也越來越高。從斑塊類型上看,本次研究中,未出現鈣化斑塊、復合斑塊患者,觀察組脂質斑塊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91.30%VS56.2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脂質斑塊等軟斑更容易脫落,相反,纖維斑塊屬于硬斑,斑塊更加成熟穩(wěn)定,不易脫落和破裂。
綜上所述,頸動脈超聲檢測能夠準確反映缺血性腦血管病病變情況,檢出粥樣硬化斑塊,具有較高的診斷鑒別價值,有利于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早期發(fā)現,并為疾病的治療提供寶貴的信息。
參考文獻
穆潔,勇強,劉鳳菊,等.三維頸動脈超聲在缺血性腦血管病中的應用[J].中國超聲醫(yī)學雜志.2015,31(1): 1-4.
邱瑩.頸動脈超聲檢查在缺血性腦血管病分型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6,14(7): 767-769.
陳萍,秦琴,漆曉東,等.頸部超聲和腦血管造影術在老年性缺血性腦血管病診斷中的應用[J].西部中醫(yī)藥.2016,29(7): 131-133.
王淵霞,溫艷婷,盧靜.經顱多普勒超聲與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影聯合診斷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價值[J].廣西醫(yī)學.2016,45(9): 1298-1300.
劉培琴,周君,唐琪.經顱多普勒超聲聯合頸動脈超聲診斷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臨床價值[J].海南醫(yī)學.2015,43(20): 3012-3014.
李金生,門永忠,郭興.經顱多普勒聯合頸動脈超聲與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腦血管疾病診斷中的對照研究[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7,20(14): 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