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勤
(江蘇省宿遷市育才實驗學校,江蘇宿遷 223900)
科學知識源自現(xiàn)實生活,并與生活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首先,采用生活化教學策略,不僅能夠讓學生較好地理解與掌握所學的科學知識,還能夠讓原本枯燥乏味的科學課堂,變得更加具有生機與活力,從而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快樂地學習[1]。其次,采用生活化教學策略還能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從而有效提升科學學科的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以達到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讓學生達到全面發(fā)展的目的。
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由于科學學科知識具有較強的邏輯性與抽象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感到枯燥乏味,難以理解與掌握所學的科學知識。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失去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而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營造生活化的教學環(huán)境,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例如,在教學《動物·植物·人》一課時,為了能讓學生更直觀形象地認識“動物、植物、人”三者之間所具有的相同點與不同點,教師可出示真實的動物和植物,引導學生觀察與比較。學生看到青菜和鐵籠里的小白鼠,融入了真實的教學環(huán)境,能夠近距離地觀察,之后教師再指導學生對下述問題進行學習討論:(1)小白鼠與青菜有哪些不同之處?學生通過思考與討論回答:小白鼠:會運動、要休息、要吃食物、需要飲水,全身長滿了毛,動作敏捷、繁殖力較強等;青菜:不會運動,在生長的過程當中,需要水分、空氣、土壤,有根與葉子等。(2)小白鼠與青菜有哪些相同之處?學生回答:兩者都會成長,在其生命周期當中,都離不開陽光、空氣、水分等。
然后,教師再出示人與動物的比較,將人形“大頭娃娃”玩偶與金絲猴的玩偶進行展示,并提出下述問題讓學生學習討論:(1)人與金絲猴有哪些不同之處?學生通過思考與討論回答:金絲猴會爬樹、會吃東西,能夠有一些心理活動,對外界的刺激,會具有情緒化的反應;人會制造產品,會說話。(2)人與金絲猴有哪些相同之處?學生通過思考與討論回答:人與動物都必須吃東西,都需要空氣、陽光、水分等生存物質,都會行走。學生通過討論之后,形成統(tǒng)一的意見與見解并上交給教師,在班級討論當中,再進一步進行深入的學習討論并形成統(tǒng)一的學習認識:動物、植物、人雖然有許多不同之處,但是有一點是完全相同的,即三者都是具有生命的物體。動物、植物、人類都是大自然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想要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目標,人類就必須熱愛大自然,保護各種動物,珍惜植物,保護好世界的生態(tài)平衡。教師通過這樣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可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快樂地學習科學知識。
隨著當前信息時代和網絡時代的發(fā)展,多媒體已被廣泛運用于課堂教學中,在中小學教學當中,充分運用多媒體影音結合的功能不僅能夠生動有趣、直觀形象地展現(xiàn)教學內容知識,同時還可充分調動學生多個感官的共同參與,讓學生能夠較好地學習與理解所學的知識[2]。
例如,在教學《看月亮》一課時,因為月亮只有在夜晚才能被清楚地看到,但是,晚上是休息時間無法授課,教師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播放《看月亮》的教學課件,在多媒體所播放的動畫視頻當中,太陽光直接照射的一面,月亮就會變得較為白亮,而照射不到太陽光的另一面則是一片漆黑的景象。動畫視頻還可展現(xiàn)出月亮所出現(xiàn)的圓缺變化,使學生學習與掌握有關月亮的科學知識。再如,在教學《肺和呼吸》一課時,傳統(tǒng)的小學科學教學是由教師利用圖片講解肺部的呼吸狀態(tài),但學生只通過圖片學習的方式,無法深入理解相關知識點的。而當采用多媒體的教學方式,就能夠通過視頻動畫的形式,直觀形象地展現(xiàn)出人體模型,并用動畫模擬人體呼吸的整個過程,空氣通過人體的鼻腔、咽喉、氣管、支氣管最終進入到人體的肺部,再從肺部至支氣管、氣管、咽喉、鼻腔,最后流出來,從而讓學生能夠較好地認知與了解肺部在呼吸當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學生通過觀看多媒體視頻當中動態(tài)的畫面,能夠較為直觀形象地感知到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項科學知識,從而深入地理解與掌握所學科學知識。多媒體教學方式能夠將原本較為抽象化的科學知識直觀形象地展現(xiàn)出來,使小學生能夠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主動地學習與探索科學知識。
在當前小學科學教學當中,實施生活化的教學策略,可借助于課外探究活動。借助于課外探究活動,能使小學生在真實的生活環(huán)境中分析與研究科學知識,充分激發(fā)學習興趣,促進學習的積極性。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所獲得的知識,學生能夠牢固地掌握。
例如,“奇妙的聲音王國”這一單元中的課程有《我們是怎么樣聽到聲音的》《不同的聲音》,單一地學習課文知識,不僅較為枯燥乏味,同時也難以讓學生對聲音有感性的認知,因此,教師可讓學生近距離地接觸各種生活當中的聲音,讓學生聆聽各種自然界的聲音,以及社會環(huán)境當中的聲音。例如,教師可安排學生在上學途中聆聽汽車的聲音,到學校的花園里聆聽小鳥的鳴叫聲,通過聆聽不同的聲音,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聲音的美妙。小學生在參加實地探究活動之后,不僅能夠感受到多層面趣味性的科學知識,同時也能夠充分利用所學的科學知識有效地解決現(xiàn)實生活當中的一些問題。因此,教師可在科學教學中,定期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實地探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小學科學教學當中,教師可充分運用生活化的教學策略,提升小學科學教學的效率與質量。同時,教師還應立足于現(xiàn)實生活,為現(xiàn)實構建起“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從而拓展科學的學習領域。除此之外,教師要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習實踐活動,讓學生能夠融入生活中,有效地學習科學知識,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與探究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