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璞君
從一場令人生厭的會議中抽身,能夠沿著禪宗幾代祖師傳法的足跡一路問禪,我相信是莫大的因緣和福報。登上高鐵,風馳電掣,約四個小時的車程就抵達武漢高鐵站。與已經(jīng)顯得悶熱的廣州相比,武漢仍帶著晚春的寒意。
這是一個欲雨的黃昏,站在一片落英之中,樹上還沒凋零的櫻花還在綻放,踩著草坪上的花瓣,腳底感到一種綿軟的感覺。我想今晚若再有一場春雨襲來,枝頭上的櫻花就難覓其嬌美的姿影了。我身處武漢最大的寺院靈泉寺,這里飛檐斗拱,廟宇巍然聳立,透著一種不一樣的氣派。靈泉寺旁邊原來是一個皇家園林,寺院有一部分是在這個園林的格局下改建的。
不知哪里傳來了幾聲鳥鳴,那一瞬間,一種難以拾得的空靈襲上心頭。我忽然驚覺,眼前恰似一片水墨的留白,無以言說,它看似虛無,無跡可尋,可又在這一無所有中,分明讓你感到了某種存在,這似有似無間,便有了一種禪的味道。我此次的問禪之旅,豈非是從這空無中尋跡。有些行腳僧四處云游,就是找開悟的機會,有些雖然開悟了,仍需歷練,在悟與沒悟之間,等待開悟的機緣。
忽然想起了受禪宗影響最深的日本茶道。其中日本作家岡倉天心在《茶之書》里寫下日本茶道祖師千利休的一則故事:一次千利休讓兒子少庵灑掃庭園和小徑。他坐在一旁。當兒子將庭院和小徑灑掃了一遍后,走到父親跟前,千利休只是對兒子說了一句:“還不夠清潔?!眱鹤颖戕D身再去灑掃,他感到已經(jīng)灑掃干凈了。千利休仍對他說:“還不夠清潔?!彼麅鹤泳屠^續(xù)一而再,再而三地去灑掃。當少庵感到再沒有什么地方需要灑掃的時候,就走到父親跟前說:“父親,現(xiàn)在沒有什么事可以做了。石階已經(jīng)洗了三次,石燈籠和樹上也灑過水了,苔蘚和地衣都披上了一層新的青綠,我沒有在地上留一根樹枝和一片葉子?!?/p>
“傻瓜,那不是清掃庭園應該用的方法?!?/p>
千利休站起來走入庭院,用手搖動一棵樹,園子里霎時間落下一片落葉。原灑掃得很干凈的庭院,雖然一塵不染,但未免顯得寂寥和靜穆,忽然飄然而下的落葉,頓時讓整座庭院平添了生趣。這轉換中的禪意,來得那么毫無預期,卻在動與靜的變化中,獲得了生命契合的圓融,它仿佛是以心傳心的印證,禪的不可思議,就在一剎那間。
轉山轉水轉佛塔,在黃梅五祖寺麻城殿、祖師殿、圣母殿和長廊穿行,摸著唐宋兩代留下來的古老墻磚,我有一種時空穿梭之感。這里的寺院院墻和佛殿墻壁,大多粉上鵝黃的顏色,黑色的瓦頂,殿宇以朱紅為主調(diào),配以靛藍和粉綠相間,這顯得莊重、略帶沉潛的色彩,在一片灰蒙的霧靄中,時而消隱于霧中,時而露出畫角、碉樓、塔影。我自顧在幾個殿宇間漫步,祖庭幾經(jīng)興廢,五祖的真身,也在北伐時期,遭到損壞,沒能保存至今。
離開靈泉寺那天,雨就來了。我們是冒雨走進五祖寺的,五祖寺有三個天下:天下禪關、天下祖庭、天下禪林??梢娝鳛槲遄娴淖嫱τ诤髞矶U宗的發(fā)展有著深遠影響。我一早醒來,原想像靈泉寺一樣,晨鐘敲響時,與僧眾一道步入大雄寶殿,跟著僧人禮佛做早課,但生性懶散,五祖寺早課的時間更早,凌晨五點就開始,云板雖然敲過了,我仍蒙頭大睡。步出門外,早晨的霧靄一直沒有散去。
山上翠竹叢生,雨打在石階、瓦楞、和枝葉上,寺院充斥著一片滴滴答答的雨聲,想沿著鋪得很平整的石級上山,怕時間不夠,就在長廊里細看五祖?zhèn)鞣娴墓适?。遠處五祖種下的青檀,至今已經(jīng)有1300多年的歷史。當年六祖就在五祖寺接過五祖弘忍的衣缽,那首六祖寫下的代表禪宗心法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钡姆鹳剩驮?jīng)寫在五祖寺的某一面院墻上?!读鎵?jīng)》把這段經(jīng)歷記錄了下來。六祖讓人在墻上寫下這首佛偈,寺里看到這首佛偈的僧人,莫不大為驚異,感到不可以貌取人,不知什么時候,六祖就會成為得道的肉身菩薩。五祖見了六祖佛偈,心中已然了了,但怕六祖受到傷害,就用鞋子擦掉墻上六祖的佛偈,說:“亦未見性。”
我看著刻在墻上的壁畫入神,想起在廣州陶街住的時候,聽姨公講的六祖的故事。六祖的師兄神秀比不上他聰明,五祖在六祖頭上敲了三下,六祖就明白可以接師傅衣缽了。六祖是六根清凈,神秀卻留了尾巴,所以神秀寫的佛偈是:“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神秀的心是要經(jīng)常打掃,六祖則不用,因無可打掃了。我搞不懂什么叫六根清凈,就偷偷問父親。父親說,神秀和六祖都是唯心主義者,不過,六祖比他師兄唯心得更徹底,是徹底的唯心主義,六祖不是說連樹都沒有,鏡子也不是鏡子了嗎?那就什么都沒有了。
我仍一臉茫然,既然不是我能弄懂的事情,我就沒再深究。不過覺得故事有趣。姨公晚年在香港沒人照顧,移居回廣州,在陶街安度晚年。他有嚴重的白內(nèi)障,看不見東西。平時一個人坐在客廳的沙發(fā)上,打著拍子念誦唐詩。他能一口氣把整首《琵琶行》吟誦下來。有一次我見他嘴里念念有詞,偷偷走過去聽他念什么,有幾句至今記得:“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焙髞碇浪畹氖恰督饎偨?jīng)》。表姐來陶街看姨公,蹲在他身旁,輕輕地捶打著他的膝蓋,我躲在木屏風后,透過縫隙偷看,那時表姐真漂亮。
姨公見我對佛經(jīng)故事感興趣,就對我說,你姨婆住過的開平六也居廬,有一面墻上畫著達摩一葦渡江。講的是達摩從印度來,第一站先來我們廣州,如今達摩搭建過茅廬的地方,叫西來初地,就是現(xiàn)在的華林寺。他后來去了南京,拜見梁武帝。梁武帝問達摩,我建造了很多佛寺,有沒有功德。達摩說,沒有功德。達摩覺得與梁武帝沒有緣分,只好辭別了金陵,沿長安繼續(xù)北上,最后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達摩在嵩山面壁,是等一個人,是一個可以傳他心法的徒弟,就像五祖沒有傳衣缽給神秀,而傳法給六祖,這世間上很多事情都要講緣分的。
我從姨公的口中第一次聽到六也居廬,外公外婆和我父母,還有其他親戚從來沒有與我提起過。我至今仍記得第一次在開平,見到“六也居廬”“性如別墅”時,所帶給我的震撼。我按照姨公所說的,在六也居廬搜尋那幅達摩畫像,辨識“六也居廬”、“性如別墅”的每個建筑構件的細節(jié)?;蛟S曾經(jīng)在這雙子樓住過的人,都歷經(jīng)劫難,九死一生,心有余悸。在動蕩年代里,只要與這座建筑扯上半點關系,即刻打上階級烙印,境遇非常不堪,所以都不愿意提及“六也居廬”、“性如別墅”。經(jīng)歷了一場浩劫后,雖然這座沿襲文藝復興對稱風格建起來的雙子樓,殘留下來的希臘柱子,巴洛克的雕花拱券,羅馬圓拱,美國排屋風格的窗戶,雜糅了如此多的建筑特點,但并沒替代它傳統(tǒng)的核心。除了性如別墅,沿用的是我太外公的號譚性如外,六也居廬的出典就沿自《中庸》:“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p>
我在“六也居廬”“性如別墅”住過的親人,差不多都移居海外,雖然懷抱著葉落歸根的心愿,但大多再沒有回到故鄉(xiāng)。就我居住的陶街,這不足百米的內(nèi)街,基本上都是小洋樓,迥異于廣州的西關大屋磚木結構的建筑風格,也不見有嶺南傳統(tǒng)建筑特點的大耳房。昔日遍布廣州能夠遮風擋雨的騎樓,也是從東南亞海外移植過來的建筑風格。嶺南人不拘泥正統(tǒng),漂洋過海,讓他們擁有了另一種表達愿望和審美的趣味。
一位朋友對我說,廣州沒有海,來廣州原想看到海。他顯然失望了。我心里一笑,海是有的,不過不是眼里所見的海,是心里的海。廣州雖不見海,但卻有一條珠江,蜿蜒貫穿了這座城市。珠江與遠處的白云山遙相呼應,云山珠水。江水滔滔,連通著大海,東莞的虎門和番禺蓮花山都有珠江的出海口。從地理位置看,南粵扼守五嶺以南,距離中原很遠。昔日被譽為蠻荒之地,山高皇帝遠,粵人所向往的不一定是北望神州,而是心中的那片海洋,是更廣闊的海外世界。所以廣州人性格比較包容,平和,不執(zhí)著一端。這其實契合禪宗理路,不拘泥成法,禪宗的發(fā)展,尤以嶺南為鼎盛。六祖歷經(jīng)十五年的蟄伏,在光孝寺剃度,開始弘法。禪宗至六祖,終讓禪宗門風雄異,磅礴高峻,率先在嶺南一花五葉。地理和人文風俗的影響,似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六祖慧能身處嶺南,遠離核心文化區(qū)域,卻以己之力,將禪宗逆襲輻射中原,流風所及,后世文人騷客,如王維、蘇軾等都脫不掉禪的身影。
因陶街距離六榕寺和光孝寺很近,姨公總喜歡讓表姐用輪椅推著他到光孝寺去。有一次將近黃昏,寺院香客已經(jīng)不多,殿宇間除了充斥著鳥鳴,整座寺院顯得很安靜。我們把姨公推到菩提樹下,當年六祖就在這棵菩提樹下剃度出家。
我湊近姨公的耳邊說,我去六也居廬搜尋過,沒有發(fā)現(xiàn)達摩一葦渡江的壁畫,他沉默不語。在光孝寺風幡閣墻上有一幅壁畫:二僧爭論是幡動還是旗動,六祖朗聲回答:“不是幡動,不是旗動,是仁者心動?!北斫銓⒈诋嬎v的故事說給姨公聽。
我順勢想再追問那幅六也居廬的達摩壁畫,表姐向我使了個眼色,我感到這是姨公心中的隱痛。夕陽從枝葉間灑下來,雖然姨公只能感覺到一點點光源,但仍凝視著亭亭如蓋的菩提樹。姨公名少陵,當屬他的自況,看得出是杜甫的粉絲,他雖然才學過人,但懷才不遇,為躲避戰(zhàn)亂,早年寄居香港。僧人敲著云板,姨公讓我和表姐將他推回陶街。我們身后傳來幾聲清脆的云板聲,是催促僧人上晚課了。
禪宗開始傳法時,穿著與普通老百姓沒太大差別,戴個冠巾,避開官府的檢查,躲進山林,結起茅棚,自耕自足,打坐禪修。而且禪宗不立文字,一直是單傳,相較于重視文字義理的宗派,如:法相宗、華嚴宗、天臺宗、三論宗等,在唐朝武宗會昌法難時,遭受重創(chuàng),經(jīng)典盡毀。由于禪宗儀軌簡樸,反而法脈不斷。禪宗二祖慧可傳法三祖僧粲,正處于這么一個艱難的時期。當時,三祖僧粲隱居潛山,在山洞里寫成《信心銘》。
這讓我想起到過的安徽潛山,發(fā)現(xiàn)禪宗三祖僧粲打坐修禪的洞穴仍在。洞穴里刻有三祖僧粲像的石碑。出于好奇,我上前仔細端詳三祖像。雖然石像雕刻得不算精美,甚至有點拙,但三祖憨憨的神態(tài),恰恰將一位弘法禪宗祖師內(nèi)心的慈悲和平易,用溫潤的線條加以呈現(xiàn),看上去很具親和力。
三祖寺現(xiàn)在的住持寬容法師,曾延請國內(nèi)外知名畫家,前后多次重畫三祖法像,所留下的畫像不下三、四十幅,欲作雕刻新碑之用,但無論名氣多大的畫壇名家,畫出來的三祖畫像,與這石碑上的三祖像相比,雖然技藝上無可挑剔,但總少了一種神韻。
雕鑿三祖像石碑的匠人,是天柱山下的農(nóng)民。20世紀90年代,那時候潛山一帶,少有游人涉足,人心樸實。匠人鑿三祖石像時,覺得既然有佛在洞中傳過法,總應刻一雕像供奉。憑此善念,匠人刻鑿石碑時,不抱功利之心,刻鑿全然心性流露。這恰是禪的境界,禪心源于本真。這匠人無意中,把農(nóng)民身上憨厚,樸實的性格,與心里對佛慈悲的想象加以描摹,便有了這尊看似笨拙的三祖像,在拙中卻蘊含了真正佛的精神。想起畫家陳丹青評價畫家梵高,梵高畫中有種憨,所謂老子說的,大巧若拙,這種憨憨的味道,有一種難以覺察的內(nèi)秀,而非技藝可以習得。我覺得這或許就是禪吧。
三祖寺傳法洞前,還新增了兩尊雕塑,看上去模樣像外國人。這位外國禪宗法師,就是三祖僧粲所傳的海外弟子毗泥多流之。毗泥多流之按照三祖的吩咐,到越南傳法,成為越南禪宗的祖師。
對于歷史上是否有毗泥多流之這個人,甚至三祖僧粲是否實有其人,包括三祖寫下的禪宗經(jīng)典《信心銘》等歷史謎團,學術界是存有爭論和質(zhì)疑的。后經(jīng)過學術界考證,發(fā)現(xiàn)了毗泥多流之在越南傳法的足跡,他在越南翻譯佛經(jīng),是越南的玄奘,五部經(jīng)卷是毗泥多流之翻譯的,而且毗泥多流之在越南傳法時,曾引用過《信心銘》上的內(nèi)容。根據(jù)這些旁證,間接證明不僅歷史上有三祖僧粲其人,而且《信心銘》是出自三祖之手,并非偽托。
兩尊站在三祖?zhèn)鞣ǘ辞暗呐喽嗔髦芟?,由于匠人在雕刻的細?jié)上非常用心,就把一位外國禪宗法師應有的莊重、雍容和嚴謹,傳神地表現(xiàn)了出來。寬容法師出訪印度時,偶然發(fā)現(xiàn)釋迦牟尼家族,并沒有因佛教在印度未能興盛而衰落,釋家的后裔,所具有皇族的血統(tǒng),使得他們身上,保留著一種與眾不同的高貴、雍容和氣度。寬容法師回來后,就找來三張斯里拉卡人的照片和一張印度總理的照片,把他們作為原型,塑造了毗泥多流之的形象。
整座三祖寺都在重修。三祖寺用作天王殿和大雄寶殿等主體建筑的用料,均斥巨資進口非洲鐵梨木。這種從非洲運過來的木材,黑中略帶暗紅色,黑紅的色調(diào)讓整座殿宇顯得莊嚴,典雅,透著不一樣的沉雄和大氣。它是內(nèi)斂的,每位走進去的信眾都會收斂起心神,但又是從容和氣派的。顯然,三祖寺摒棄了現(xiàn)代建筑鋼筋與水泥的生硬語匯,也沒有混雜各個朝代的建筑特點,而是直追漢唐的建筑風格。
三祖寺住持寬容法師作為這次寺廟重修計劃的策劃人,他先是延請了西安建筑學院的一位70多歲的老設計師,按照唐代的建筑形制,規(guī)劃整個寺院建筑群的設計。所以,無論在整個寺院重修的用料上,還是其他細節(jié)上,都非常考究和用心。三祖寺殿宇上所用的瓦片,是從日本引進技術,再由山東制造。天王殿供奉的彌勒佛造像,就有別于其他地方殿宇的鎏金造型,而特意采用了福建在佛像造型上的獨特工藝,專門請福建的工匠塑造了這尊彌勒佛像。從不同角度上看,這尊彌勒佛像都保持著慈祥的笑容。兩邊“風、調(diào)、雨、順”護法神四大金剛,皆由整塊漢白玉打造,其背后法輪則用埃及黃玉。當時有一尊護法神由于找不到如此巨大的石料,不得不延緩工期,后來終于在四川找到這么大一塊石料進行加工。運進天王殿時,專門架設導軌,拆走一面墻,才順利安放這尊塑像。
三祖寺用一座座雕塑和建筑,構成了無聲的法音。相比一磚一石重修起弘法的道場,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草蛇灰線,發(fā)掘考據(jù)佛陀和修行者,在歷史中弘法和修煉的印跡和證據(jù),更是一項嚴謹、細致而又充滿挑戰(zhàn)的工作。我能感覺到重修者的用心,唐朝的文化與佛教的思想最為接近,唐朝文化的核心自然是佛學。三祖寺所要恢復的,不僅是一個具有唐代建筑風格的道場,而且要從精神上,引領眾生,萌生莊嚴和敬畏,重拾禪者的信念。然而,如何面對當下普遍缺乏信仰的時代,讓人們找到安置心靈的居所,無疑是不可回避的問題。三祖寺部分重修后的廟宇,有一種恢宏的氣象,直接給人以震撼和沖擊力,這也算另一種形式的趙州棒喝吧。
我在五祖寺的長廊一幅幅六祖故事看過去,不經(jīng)意走神了。這時五祖寺的晨霧,依然在身邊飄蕩。我穿過一扇瓶形門戶,留意到兩邊的對聯(lián):“一夜曹溪風,吹散黃梅雨。”長廊外的雨聲,嘀嗒打在瓦櫞和枝葉上。五祖寺山門外云霧繚繞,起伏變幻,籠罩著山巒,山上的一座在建的廟宇剛露出巍峨的身影,不一會兒又在云霧中消失得無影無蹤,這種大自然所演繹的色空真如,是如此的妙不可言。
五祖寺有兩樹櫻花,在一個庭院中交相輝映。我走進去,望著經(jīng)過一夜風雨,飄然而下的落英,殘留的雨跡,打濕了地上的花瓣,仍在枝頭上的櫻花,花瓣上垂掛著欲滴的雨珠,嬌美冷艷,櫻花似乎是闡釋禪之空性的一種很好載體。一位僧人在二層的樓上,來回走動念誦經(jīng)文。
這潮潤的早晨,落英和雨聲,在風中、霧中、僧人的誦經(jīng)聲中,匯聚成吹不散的禪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