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兆清,古恩鵬
(1. 山東省濰坊市中醫(yī)院,山東 濰坊 261041;2.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天津 300193)
紅外熱成像技術是通過感應人體體表紅外熱輻射信號,顯示體表溫度值形成熱像圖、測量人體溫度改變狀況、顯示病變的范圍,來診斷疾病和判斷機體恢復情況,臨床中廣泛應用于軟組織疼痛的診斷及治療評估、血管疾病的診斷、急慢性炎癥的部位及程度的診斷等,是綠色、安全的功能檢查手段[1]。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常見腰痛、下肢放射痛、下肢發(fā)涼等癥狀和體征,患肢溫度改變以遠端明顯,胡有谷教授將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發(fā)涼稱作冷性坐骨神經痛,并推測為椎旁交感神經受刺激,反射性引起下肢血管收縮所致[2]。本研究采用遠紅外熱像儀檢測了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與健康受試者足底溫度,旨在探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足底溫度變化規(guī)律及其輔助診斷意義。
1.1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標準[2]①腰痛伴下肢痛呈典型的腰骶神經根分布區(qū)域的疼痛,常表現下肢痛重于腰痛。②存在按神經支配區(qū)域表現的肌肉萎縮、肌力減弱、感覺異常和反射改變4種神經障礙體征中的2種征象。③神經根張力實驗無論直腿抬高試驗或股神經牽拉試驗為陽性。④影像學檢查包括X射線片、CT、MRI或特殊造影等異常征象與臨床表現一致。
1.2納入標準 ①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標準且為單側下肢受累者;②能夠配合完成紅外熱像檢查者。
1.3排除標準 ①不符合診斷標準者;②合并其他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下肢血管、神經性疾病者(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③足跟痛、拇外翻等局部足部病變者;④局部皮膚不佳,如有潰破或局部感染者;⑤合并心、腦、肝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疾病,不能耐受實驗檢查者;⑥無法合作如精神病患者。
1.4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4月—2017年4月在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骨傷科住院治療且符合上述標準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122例作為患者組,均經CT或MRI檢查有腰椎間盤突出,且伴有單側下肢癥狀、體征,不伴有其他系統(tǒng)疾病。其中男64例,女58例;年齡18~40(31.9±5.01)歲;L4—5節(jié)段突出44例,L5—S1節(jié)段突出38例,2個和2個以上節(jié)段突出40例。同期招募90例無腰腿痛、無足部疾病、無下肢血管病變等疾病的健康受試者作為健康組,其中男26例,女64例,年齡21~31(25.8±2.18)歲。
1.5檢查方法
1.5.1區(qū)域劃分 根據足底部解剖結構、腰骶神經不同的支配區(qū)域[3-4]及其外形特點,將足底部劃分為足趾端(第1跖骨頭與第5跖骨頭連線和各足趾尖端連線構成,約為全足底上1/3體表面積)、足底內側及足底外側(第1跖骨頭與第5跖骨頭連線以下,內外分界線為跟結節(jié)與第三趾指尖的縱向連線)3部分,見圖1。
圖1 足底紅外熱像示意圖及測量分區(qū)
1.5.2測量方法 采用DH-2010型遠紅外熱像儀(重慶寶通華醫(yī)療器械公司)對所有受試者足底進行檢查。受試者檢查前24 h內禁止飲酒、服用刺激性食物,除去護膝、護踝等,停止下肢及足部理療、針灸、按摩、拔罐等治療,安靜休息15~20 min后進入檢查室。受檢者去除鞋襪,卷起褲管至踝部以上,雙下肢平放于檢查床上并保持兩側平行,雙足保持趾尖向上,足底部面向鏡頭并保持基本平行,距離鏡頭30 cm,適當調整使雙足布滿拍攝區(qū),保持圖像完整清晰。基于Windows平臺的醫(yī)用紅外熱像儀軟件系統(tǒng)的溫度測量方法,在足底部預選區(qū)域內沿各分區(qū)邊界線畫取分區(qū),通過人工操作鼠標選取溫區(qū),保證所有線點落在可選區(qū)域內,面積盡可能最大,同時應盡量使雙足底同一平面溫區(qū)的形狀和覆蓋范圍一致。為了統(tǒng)一試驗標準、獲取最多的信息、最大限度減少實驗誤差,取測量3次的平均溫度。使用excel表記錄所有受試者各測量區(qū)域的溫度。
2.12組受試者兩足底各區(qū)域溫度比較 健康組左右足的足底內側、足底外側及足趾端溫度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患者組患側足的足底內側、足底外側溫度均低于健側足(P均<0.05),而兩足的足趾端溫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健康組與患者組同一足的足底內側溫度明顯高于足底外側溫度(P均<0.05)。見表1及表2。
表1 健康組兩足底各區(qū)域溫度比較℃)
注:①與足底內側比較,P<0.05。
表2 患者組兩足底各區(qū)域溫度比較℃)
注:①與足底內側比較,P<0.05。
2.2健康組與患者組相同溫區(qū)溫差值比較 患者組的足底內、外側溫差值(患-健)高于健康組(P<0.05)。見表3。
表3 健康組與患者組相同溫區(qū)溫差值比較 ℃
2.3患者組L4—5節(jié)段突出者足底內外側溫度比較患者組L4—5節(jié)段突出者患側足的足底內側溫度明顯低于健側足(P<0.05),兩足底外側溫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足的足底內側溫度均明顯高于明顯足底外側(P均<0.05)。見表4。
表4 患者組L4—5節(jié)段突出者足底內外側溫度比較℃)
注:①與足底內側比較,P<0.05。
2.4患者組L5—S1節(jié)段突出者足底內外側溫度比較 患者組L5—S1節(jié)段突出者兩足的足底內側、外側溫度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但兩足的足底內側溫度均明顯高于明顯足底外側(P均<0.05)。見表5。
表5 患者組L5—S1節(jié)段突出者足底內外側溫度比較℃)
注:①與足底內側比較,P<0.05。
遠紅外熱像技術是一種無不良反應、無創(chuàng)且能夠客觀成像的檢測溫度的方法[5],是繼CT、MRI等組織形態(tài)學影像技術之后,一項新的以功能性診斷為主的影像技術。正常人體遠紅外熱像圖與正常解剖結構相同,有高度對稱性。人體后正中線為中線,左右及上下大體均勻對稱分布,如遠紅外熱像不符合這種分布規(guī)律,就提示機體的代謝功能已出現異常[6-7]。
本研究根據人體解剖結構、神經分布的特點將足底劃分不同溫區(qū),其中足底內側有足底內側動脈、跟內側動脈分布,主要由足底內側神經(L4及L5神經)以及最外側的隱神經(L3、L4神經)支配;足底外側有足底外側動脈、跟外側動脈分布,主要由足底外側神經、腓腸神經經跟外側支(S1及S2神經)支配。結果遠紅外熱像檢查顯示,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足底內側和外側溫度較健康受試者有顯著變化,患側足的足底內側、足底外側溫度均低于健側足,而兩足的足趾端溫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L4—5節(jié)段突出者溫度變化發(fā)生在足底內側,足底外側并無顯著變化,但L5—S1節(jié)段突出者足底內外側溫度均無顯著變化。對于患側足溫度偏低,劉宏鵬[8]認為是腰椎間盤突出癥紅外熱像的下肢神經刺激征象,主要是由疼痛刺激引起的一種脊髓反射,進而引起患者下肢的交感縮血管反應。肖建斌等[9]研究表明,當腰椎間盤突出刺激相應的神經根時,可通過竇椎神經刺激交感神經引起相應肢體血管收縮而導致肢體血流量減低,從而引起肢體溫度降低。筆者認為,足底局部受累的神經血管功能改變是溫度低的成因,結合分區(qū)特點和相應神經根受到壓迫及刺激的病理機制,分析這種溫度的降低可能起自于受累神經根功能的變化,并且L4—5節(jié)段突出者足底內側溫度變化顯著,該節(jié)段突出多影響到L5神經,且足底內側主要為L5神經支配。雖然L5—S1節(jié)段突出者足底內外側溫度變化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仍可發(fā)現患側足底溫度較健側溫度有降低的趨勢,有待大樣本分組探究其原因。
綜上所述,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兩足底內側溫差及外側溫差與正常人相比有顯著改變,患者患側足底溫度較健側溫度低,L4—5節(jié)段突出者患側足底內側溫度較健側溫度低,足底紅外熱像圖有助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