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世春 牟皎
摘 要:《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傳統(tǒng)文化智慧。”那么怎樣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教育呢?我從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即接近古詩文,體悟文化意蘊,增強民族精神積淀;親近古詩文,營造文化氛圍,領略民族文化風采;走進古詩文,加強文化實踐,弘揚民族文化精髓。
關鍵詞:語文教學 傳統(tǒng)文化 初探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作為文化載體,決定了語文學科不同于其他物質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傳承、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語文。站在時代的講臺,手執(zhí)新教材的語文教師,應該義不容辭地擔當起這歷史使命: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特殊功能,讓學生在祖國的燦爛的文化長河中游弋、翱翔,使中華文化傳統(tǒng)得以光大。
一、接近古詩文,體悟文化意蘊,增強民族精神積淀
1.誦讀積累
熟讀成誦進行語言積累是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法寶,也是語文學習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每天利用晨讀時間讓學生大聲地朗讀,讓朗朗的讀書聲充滿校園。要求學生對所選內容反復朗讀,以至熟讀成誦,牢記在心。
2.情境解讀
傳統(tǒng)文化是厚重的,時代的變遷使有些詩詞句的內涵顯得深奧,學生不易接受,針對此種情況,我利用課前三分鐘讓學生講述“二十四孝”的故事,文化名人的故事“鑿壁借光”“程門立雪”等,自主趣味解讀《三字經》,利用自讀課為學生講解《笠翁對韻》中歷史典故,趣聞故事,如“莊周夢化蝶,呂望兆飛熊?!薄白仙w黃旗,天象預占江左地;青袍白馬,童謠終應壽陽兒?!薄敖鹞蓍e來,賦乞茂林題柱筆;玉樓成后,記須昌谷負囊詞。”……他們聽了故事,了解了歷史,體味了詩詞的蘊意,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誦讀興趣,增加了文化底蘊。
3.趣味訓練
訓練是語言學習的手段,也是文化傳承的手段,尤其是那些富有情趣的訓練內容,能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國語言的美妙。針對學生寫錯別字的現(xiàn)象,組織學生尋找文字的起源,知道了漢字的造字法有象形、指事、會意和形聲。了解了漢字的發(fā)展過程,講述了關于漢字的一些有趣的故事,如《楊修巧解字》《歐陽修追字》《多寫一撇打了敗仗》《神奇的“打”字》《“馬虎”的由來》等,同時透過漢字還可以看到祖先的生活,學生感覺漢字很神奇,引起了極大的興趣,寫字不再隨隨便便,而是用心寫字,錯字逐漸在減少。學生在活躍有趣的氣氛中領略了中國文化,掌握了字詞。
4.節(jié)日熏陶
傳統(tǒng)節(jié)日活動本身就是弘揚民族精神的最佳機會,在此期間開展的傳統(tǒng)教育活動會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組織學生朗讀李白的《月下獨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懷》等詩篇,在清明祭掃烈士墓和懷念親人是引導學生誦讀程顥的《郊行即事》,王禹俏的《清明》等詩篇。
二、親近古詩文,營造文化氛圍,領略民族文化風采
語文本來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載體,歷來是一個人文化水準的最外在、最鮮明的標識。因此,我們要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力求語文課多一點文化氣息,讓學生在課堂上領略到“文化”應有的魅力。
1.創(chuàng)設文化課堂教學情景
(1)空間情景:在教室的墻壁上張貼古代名人的畫像和書法家撰寫的名言警句,在黑板報上專門開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每天一首古詩,一句名言,以此來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
(2)導語情景:引用與課文相關的典故詩文,鋪墊蓄勢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和興趣。
(3)音樂情景:根據(jù)課文內容選擇恰當?shù)牟シ乓魳?,或激昂慷慨或沉緩婉轉的音樂語言有利于把漢語言文字之美烘托出來。
2.挖掘語文教材文化內涵
課文不僅貯積了豐富的語文知識,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意韻,字里行間處處流淌著中國文化濃濃的鮮活的血液。結合學生實際和教材內容,挖掘教材內在的文化因子,引導學生求真、求美、求智慧。
古詩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詩在語文課堂上的運用是最容易的,可以在導入中運用,也可以在任何需要引用古詩詞來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引用,還可以在課堂小結或總結時引用。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岳飛的《滿江紅》、王昌齡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絕句》都抒寫出了他們的愛國之情。教學時,我們要讓學生在理解詩句意思和時代背景的基礎上,深入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感。。
三、走進古詩文,加強文化實踐,弘揚民族文化精髓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文化尋根,探得寶藏。我們要建立起開放式的語文教學理念,努力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把書本學習同實踐活動結合起來,讓學生成為不僅是文化知識的消費者,而且是文化知識的發(fā)現(xiàn)者,要將人類的優(yōu)秀文化成果內化為學生的人格、氣質、素質。在誦讀《三字經》《弟子規(guī)》的過程中,讓學生在理解其含義的基礎上付諸行動,實施了“孝”的活動,布置了愛心家庭作業(yè)。開展了為父母“三送”(即送一句問候,送上一首兒歌,送上一杯熱茶)“三做”(做一回家長,做一次家務,做一件好事)活動,從日記和家長的反饋中了解到他們的行動,受到了家長的好評。
我們掬古典之泉,濯蒙塵之心,我們在愉悅中學會孝敬,學會關愛,學會誠信,學會思考,學會勤奮,學會優(yōu)美,學會深刻…… 語文讓我們快樂,語文讓我們聰明,語文讓我們美麗,語文讓我們高尚,語文讓我們有了內涵,語文讓我們體現(xiàn)出了人的意義、人的價值、人的尊嚴!
總之,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需要每一位語文教師的努力,需要每個學生的努力,更需要每一個中國人的關注和努力,使學生熱愛祖國文戶的感情充盈胸中,良好的人文素質也在祖國文化熏陶下形成。只有這樣,中華傳統(tǒng)文化才會永遠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