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有效性是某種教學手段下,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效果以及思維能力的提升。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構建合理教學情境,讓學生和教師在和諧的互動學習中獲取知識,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
關鍵詞:初中歷史;有效教學;教學效率
作者簡介:張艷,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qū)碧波中學。(江蘇 蘇州 215128)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8)22-0076-02
“有效教學”屬于教學論的一種概念,主要指能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能力,能達到預期設定目標的教學活動。通過“有效教學”可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開啟其心智與能力,并體現(xiàn)新課標中“以人為本”的教學原則。故“有效教學”是一種立足于學生綜合發(fā)展、個性發(fā)展及終身發(fā)展的教學理念。而學生在課堂的積極性與活力則決定“有效教學”能否真正落實。因此,只有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與教學模式,才能使“有效教學”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并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與創(chuàng)新能力?;诖?,本文則主要論述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教學策略。
一、趣味引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布魯納曾說過:“興趣是人類學習知識的最好刺激物?!倍睦韺W則提出:人一旦對某種事情感興趣則具備持久的動力。為此,在初中歷史課堂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堂引入環(huán)節(jié),將歷史課堂轉變?yōu)橄蚰撤N知識進行探索的教學活動,繼而勾起學生興趣。課堂引入環(huán)節(jié)可采用“設疑”“謎語”“懸念”“經(jīng)典故事引入”等趣味方式,為后續(xù)的教學活動奠定基礎。而好的開始則是成功的一半。故教師要極為重視趣味課堂的必要性。
以教學“明朝君權的加強”一課為例,教師便可以趣味小故事作為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大學士宋濂上朝后,皇帝朱元璋問他:“昨天是否在家中請客,都請了哪些客人,吃的菜有哪幾種?”宋濂一一回答后,朱元璋則高興地答曰:“沒錯,果然沒有騙我。”說罷便拿起一張畫有宋濂請客的座次位置的圖紙。而宋濂看到后卻嚇得連忙擦汗。這時,教師便可提問:“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形?”繼而逐步引入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又如,在學習“中外的交往與沖突”這一課時,多數(shù)學生都知道鄭和曾7次下西洋,教師便可設計這樣的課堂引入環(huán)節(jié):通過借助多媒體的方式,播放2010年2月23日我國國家博物館與肯尼亞博物館相辦的簽字儀式,兩國考古專家均對肯尼亞水陸上的文化遺址、遺物等進行考察,并探究與破解古代中非往來的謎題。最終,確定由我國相關人員赴肯尼亞尋找鄭和的沉船。觀看結束后,學生便會對此次事件進行議論,繼而對本節(jié)課的歷史知識產(chǎn)生濃厚的探究興趣。
二、構建情境,提升課堂教學效益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出:“要懷有一種高漲的情緒去面對學習,并對其進行思考。”故教師通過創(chuàng)建高漲的教學環(huán)境,可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而歷史具有過去式和不可再現(xiàn)的特征,是歷史教學的一大難題。若僅采用單一的文字進行教學,學生多感到枯燥與乏味,故語言文字難以將生動的歷史情境再現(xiàn)。而有歷史題材的音頻與視頻則逐漸成為獲取歷史課程資源的主要載體。如文獻紀錄片中則可演繹出某段歷史過程及其發(fā)展,并形象刻畫某一歷史人物的性格特征,通過視覺或聽覺的沖擊可讓學生獲取不一樣的情感體驗。故教師可在實際教學中有效借助多媒體等教學設備,通過音頻或視頻的方式豐富與優(yōu)化教材內容,生動形象地展示某一事件,讓學生深入其中,引發(fā)情感共鳴,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通過構建氛圍情境的方式,拉近與學生間的距離,并讓學生深入思考與探究。同時,在課堂教學中通過飽滿的情緒與語言文字,同樣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對于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與心理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以“香港和澳門的回歸”為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播放著名臺灣詩人余光的《鄉(xiāng)愁》這首詩詞:“小時候……我在這頭……”音頻所播放的男中音帶有一定的磁性與節(jié)奏感,而在熒屏上播放的中國地圖與詩詞可有效勾起學生的思緒,使其能感受游子遠離祖國母親的情感,繼而搭建濃厚的課堂教學氛圍。故通過影音資料構建課堂情境的方式,可有效沖擊學生的內心世界,并感染每一位學生的思想情緒,落實有效教學的課堂效益。
三、合理選取教學模式,實現(xiàn)有效教學
教師要想實現(xiàn)有效教學,首要前提則為選取適宜的教學模式。不同教學模式均有不同的作用與優(yōu)勢,但同樣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普通的講授法,教師要考慮怎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啟發(fā)教學法則需考慮怎樣有效利用課堂教學時間。同時,還要側重因材施教這一教學理念,根據(jù)學生個性特征選取適宜的教學模式,精心設計課堂的引入環(huán)節(jié)、情境創(chuàng)設環(huán)節(jié)、問題拓展環(huán)節(jié)等,繼而使學生能主動探究學科知識,實現(xiàn)有效教學。
1. 設計疑問,啟迪學生心智。學源于思考,思考則始于疑惑。“疑”可刺激學生學習思維,可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科知識,并在創(chuàng)新思路中突破自我、啟迪心智。精心設計課堂疑問可有效引導學生積極探究歷史知識,并在獲取知識中不斷累積自身的智慧與能力,幫助其養(yǎng)成良好的思考習慣。故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從歷史人物的心理去設計問題,則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探究欲。讓學生從歷史人物的心理角度出發(fā),將自身作為歷史情境中的一員,可在心理體驗中體會與感悟歷史人物的內心想法,并明白歷史結果的必然性。如在教學“戊戌變法”時,教師便可讓學生從譚嗣同的內心世界進行學習:“假若你就是譚嗣同,在‘戊戌變法中,大局當前,你認為是應該繼續(xù)留下來與頑固的惡勢力相斗爭還是繼續(xù)保存實力,日后再做打算?”。通過這樣的方式,便可勾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小組間展開激烈探討與辯論。此時,學生便會站在譚嗣同面對國家局勢動蕩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從國家的長遠發(fā)展、個人利益中掂量自己的選擇與作為。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理性地對三個歷史人物的選擇進行分析,還能在心理體驗中獲取新的知識與感受。
2. 設計疑點,開啟學生想象空間。為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還可通過制造懸念、巧設疑點的方式進行教學。如在教學“辛亥革命”總結時,教師便可設計這樣的疑點:辛亥革命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它所提倡的民主共和卻深入每個人的心中,這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但為什么要說辛亥革命是社會的進步呢?學生在后續(xù)的學習中,便會看到那些搞皇帝復辟倒退的人的下場,并從中明白這一道理。設計疑點后,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產(chǎn)生渴望與期盼,在無形中牽動學生心智,繼而提供學生空間想象平臺,并為后續(xù)的探究性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繼而利于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新知識。
3. 利用競賽與辯論,提高學生積極性。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初中生探究欲與好勝心強這一心理特征,通過借助小組競賽或小組辯論的活動形式,突顯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保持自身的注意力與思維能力,并加深知識印象。如在教學“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時,教師可將“你如何看待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這一話題作為辯論的主題,正方學生辯論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利大于弊,而反方則反之。辯論前教師要讓學生自主收集資料,并對辯論的觀點內容進行整理,繼而在辯論賽中發(fā)揮自我潛能,努力爭取分數(shù)。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充分調動每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在辯論過程中培養(yǎng)與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思維能力。而在辨證分析中,學生便會更加理性地看待歷史事件與人物。這種突破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更易于被學生接受。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歷史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互動交流、相互發(fā)展的一個過程。而有效的課堂教學則需通過教師與學生平等的交流互動中來實現(xiàn)。教師與學生間的互動具有一定的靈動性與生命力,故教師要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營造良好、輕松的課堂氛圍,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與積極性,繼而落實有效教學,達到預期的教學效益。
參考文獻:
[1] 唐勝娟.初中歷史有效教學初探[J].新課程研究(上旬),2010,(4).
責任編輯 張 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