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慧
[摘 要]準確把握新課標,采用合適的教學策略,精心策劃課堂教學,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式方法,用有溫度的課堂、有情感的教學,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提升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和審美情趣。
[關鍵詞]高效課堂;教學策略;語文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8)18-0001-02
新課程標準三維目標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并使學生逐步形成深厚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是一個復雜、長期的過程,它需要借助合適的教學策略、巧妙的教學設計和高效的教學模式。那么,新課標背景下的語文課堂,如何才能構建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呢?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認識。
一、堅持以生為本,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探究的興趣
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首要任務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課堂教學不僅要研究教情,更要研判學情,要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利用學生喜好的流行材料、影視新聞、時政熱點等,減少代溝隔閡,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運用語文思維分析原因、探究問題的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規(guī)定:“學生生理、心理以及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具有階段性特征,不同內容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guī)律,應該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蹦敲?,怎樣的教學策略才是堅持以生為本、合適的教學策略?
1.知識呈現要活動化
知識是固定的,學習和傳授的方式卻是靈活多變的。例如在寫人記事作文的教學中,如果只是機械地把寫作要領告知學生,忽視學生學習探究的主動性,那么,作文永遠是個老大難的問題。但是,只要我們引導學生對比分析朱自清先生的《綠》《荷塘月色》兩篇文章,學生很快就能學習到“如何把文章寫得內容更充實、更有文采,主題更鮮明”的好辦法:一是運用對比手法——《綠》把“眼前的一汪綠”與“聯想中的綠”進行對比,從而突出眼前之綠更可人;二是運用想象與引用手法——《荷塘月色》在敘述完“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后,引用梁元帝的《采蓮賦》并展開聯想與想象,由此“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從而使文章內容更充實、更有文采,主題更鮮明。只有把知識呈現設計成為一個學生主動發(fā)現知識、積極運用技能的動態(tài)活動過程,學生才會成為一個自主的學習者,學習才會成為一個不斷積累感受和體驗、逐步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實踐過程,這樣的課堂才能實現三維目標的統(tǒng)一。
2.教學過程要整體化
教必須立足于學,教的行為就是激發(fā)、引導、幫助和促進學的行為,課堂教學本質上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對文章進行整體把握。但現實中往往存在碎片化的語文教學,孤立而局部地分析問題。比如教學魯迅的《祥林嫂》,分析祥林嫂這一人物形象時,既要結合祥林嫂的肖像、語言、心理、動作、情態(tài)等描寫進行分析,也要引導學生結合圍繞祥林嫂命運展開的有關魯鎮(zhèn)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的描寫進行分析,特別是四次有關“雪”的場景描寫,有關四叔及四叔家的描寫,同時還要厘清祥林嫂“三到魯鎮(zhèn)”情節(jié)安排的作用和柳媽等次要人物映襯的作用。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全面而準確地了解祥林嫂的形象特點和悲劇命運的必然性。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學生學習活動的全過程,使學與教融為一體,使外在的語文實踐活動和內在的思維情感活動相統(tǒng)一,實現知、情、意的和諧發(fā)展,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3.目標達成要潛移默化
語文教學內容往往充滿人文性、情感性,學習這些人文性、情感性的內容是達成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重要途徑。然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形成,不能停留于“知之”,更需要“樂之”“好之”,需要感染與熏陶,需要發(fā)自內心的認同,需要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和實踐中“潤物細無聲”。例如在短新聞《別了,“不列顛尼亞”》一課教學中,我們可以組織學生觀看視頻,讓學生直觀了解香港回歸權力交接的過程和儀式。在觀看的過程中,學生對新聞通訊的寫作特點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也深刻領會了見證歷史、演繹尊嚴的主題。如果一味地陳述歷史事件,語文課成為以使學生“知之”為目的的說教,不僅無法達成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目標,甚至可能會適得其反。
二、優(yōu)化教學方法,推動課堂教學高效展開
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過程至關重要。如果一堂課隨意展開,達不到教學目的,學生就會失去方向,嚴重影響課堂效果。要做好課堂教學過程的優(yōu)化,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巧借多媒體技術,提高課堂效率
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是一種高效率的現代化教學手段,不僅擴大了知識容量,而且激活了課堂,優(yōu)化了課堂結構,讓學生在學習中保持興奮、愉悅、渴求上進的心理狀態(tài),對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創(chuàng)新意識和探索精神的培養(yǎng)有著事半功倍之效。
在教學《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時,我先組織學生觀看紀錄片《戊戌變法》中有關梁啟超先生的片段,再讓學生去閱讀文本。如此,學生對文中描寫梁任公先生出場的語段體會特別深刻,要講的話自然多了起來,一改過去“集體沉默”的尷尬局面,基本上都能用恰當的語言準確地概括出梁任公先生“自信而又有點自負”的性格特點。由此可見,合理地、恰當地運用多媒體,可使語文教學更加形象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消除學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障礙,給語文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2.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實施探究教學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堂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學生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fā)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讓學生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中討論、思考以及閱讀等,發(fā)散思維,在問題情境中進行深入、全面的探究,這樣不僅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能夠顯著地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史鐵生的作品《我與地壇》,無處不洋溢著母親對兒子的關切之愛,但文章的字行里間也無處不體現出“史鐵生對母親滿懷著愧疚之情”。我們要做的是,引導學生找出課文中與此相關的場景和語句,開展探究性教學,讓學生深入思考,準確理解偉大而無私的母愛。
3.調動朗讀熱情,領悟語文精髓
《孟子》中的“誦其詩,讀其書”反映了先秦以至更早時期朗讀的盛況。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一堂語文課的好與壞,讀書是關鍵;有瑯瑯讀書聲的語文課堂才有語文味,才是一堂成功的語文課。語文的優(yōu)美在于悟,在于參與和運用。重視朗讀與背誦,會使學生的知識越來越豐富,大腦越來越聰穎。因為朗讀是在認讀和理解的基礎上,將書面語言轉化為準確而連貫的有聲語言的活動,它是一種眼、口、耳、腦并用的語言活動。朗讀也是我們現代文化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項功夫。隨著社會傳播媒體陣容的不斷壯大和人們審美意識的不斷衍變,朗讀已成為一種獨立的社會現象,它早已從生活語言中脫穎而出,不但具有表情達意的功能,還體現出人們對語言完美的追求。因此,課堂上的大聲朗讀,對于學生領悟語文的精髓,是有百益而無一害的。
三、拓展學習領域,融入社會生活大課堂
課堂是社會的縮影,社會是課堂的延伸。生活處處皆語文,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語文學習的空間。新課標提出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語文教學不再是孤立的小課堂,而是緊跟新時代的步伐準確地理解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藝術之美。從另一個角度看,單靠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也難以承擔起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任。要培養(yǎng)這種以促進人的發(fā)展為宗旨的綜合素養(yǎng),一方面要把語文學習擴展到課外、校外,擴展到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另一方面要改革課堂教學,強化課堂教學同生活的聯系,打破課堂教學的封閉局面。
例如在“正確使用修辭手法”的教學活動中,講到恰當的修辭手法讓人過目不忘時,我讓學生根據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舉些例子。學生你一言我一語:“我爽,天下爽!”“萬家樂,樂萬家!”……而且逐一解釋它們所用修辭、精妙之處。修辭手法尚且如此,至于對作品人物形象的恰當分析、主題的整體把握、文章的整體感知等,非需要學生具備更豐富的直接或間接的生活閱歷不可。很難想象,一個生活封閉、知識面狹窄的學生,如何能理解得了“翠翠”的情思與憂傷。
可見,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泉,“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對于語文學習,我們應當具備一雙慧眼,開發(fā)身邊的語文課程資源,尋找生活與語文教學的切合點,讓生活成為學生學習的生動教材。
[ 參 考 文 獻 ]
[1] 余映潮.這樣教語文:余映潮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40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2] 郭應曾,高青春.獨立思考與合作學習(中學版)[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 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