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娟
[摘 要]高效的課堂教學與語文教師優(yōu)質(zhì)的提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優(yōu)質(zhì)的提問,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活躍課堂氣氛,還能夠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故此,教師不能忽視課堂上提問的藝術(shù)。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提問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是本篇要探討的問題。試圖從化抽象為具體直觀的提問、化老套為富有新意的提問、化直接為曲折的提問三個方面探尋課堂中有效提問的技巧。
[關(guān)鍵詞]有效提問;原則;技巧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8)15-0013-02
常有教師感嘆:“學生啟而不發(fā),一問三不知,課堂上教師自問自答,如此上課真沒勁!”每當聽到這樣的聲音,我都在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學生不積極發(fā)言,課堂氣氛沉悶的現(xiàn)象呢?經(jīng)過實踐探索和理論分析,我認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跟教師所提的問題不恰當有很大的關(guān)系。如果教師提出的問題過大過深,學生當然滿頭霧水,不知道如何回答;如果提問過于瑣碎或重復,學生就會感到厭煩;如果提問總是千篇一律,學生當然不會感興趣。
一堂高效的語文課,無疑與教師優(yōu)質(zhì)的提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而優(yōu)質(zhì)的提問充分體現(xiàn)著教師的智慧。我根據(jù)多年的教學實踐探索,歸納總結(jié)出以下幾種有效的提問技巧。
一、有效提問必須遵循的原則
(一)提問要圍繞學習目標
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明確課文的學習目標,把握重難點,所設(shè)置的問題必須圍繞學習目標,這樣才不至于在上課時,東一榔頭西一榔頭地提問,讓學生暈頭轉(zhuǎn)向,無所適從。
(二)提問要切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提問不能過于簡單或過于復雜。如果太簡單容易,不用學生思考也能夠回答,就沒有價值,白白浪費課堂上寶貴的時間;如果過于復雜,超出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只能兩眼望天花板,不知道如何回答,其學習的積極性就會受到打擊。
(三)提問要有梯度,不能總在一個水平上
在備課時,語文教師要對所教的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思路,所設(shè)置的問題要從易到難、由淺入深,才能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拾級而上,達到學習目標,完成學習任務(wù)。
(四)提問不能千篇一律,毫無新意
比如總是問:這篇課文分幾段?各段分別寫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有什么寫法特點?每篇文章總是這樣問,一點創(chuàng)意都沒有,學生自然十分厭煩,提不起興趣。
二、有效提問的技巧
初入職場的教師,往往喜歡直接用語文教學參考書中或者課后練習的問題來提問學生,這樣做未嘗不可。但是必須考慮這些問題是否適合學生,如果不適合,必然打擊學生學習的熱情,降低課堂學習的效果。如何做到有效地提問,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化抽象為具體直觀的提問
就是把抽象的概念性的知識轉(zhuǎn)化為具體直觀的容易感知的提問,讓學生能夠調(diào)動自身的體驗來理解抽象的知識點。這樣能起到化大為小,化難為易的作用。比如教學《皇帝的新裝》涉及夸張和想象的寫作手法,對于七年級學生來說,這是一個比較難理解的知識點。如果教師直接把抽象的概念拋給學生后,就問課文中有哪些地方用了夸張和想象的手法?基礎(chǔ)比較差的學生必然不知道從何入手來找到答案。于是我這樣問:“你們喜歡新衣服嗎?”學生紛紛說:“喜歡。”我接著問:“你跟這個皇帝一樣那么愛穿新裝嗎?”學生很快說:“沒有。”我又問:“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像皇帝這樣過分愛新裝的人,現(xiàn)實生活中是沒有的,作者把這種人之常情的愛好夸大了,這是用了什么寫作手法來寫?”學生馬上醒悟:“這是夸張手法。”
在講到想象手法時,我問:“在這個世界上,色彩和圖案都非常美麗的布料是存在的,然而像課文中所說的‘任何不稱職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藥的人都看不見的布料,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嗎?”學生說:“沒有?!蔽医又鴨枺骸凹热徊淮嬖冢髡呤强渴裁此季S寫出來的?”學生很快就想到是“想象”。
這里,我把“什么是夸張和想象手法、哪些地方用了夸張和想象手法”這樣大而抽象的問題,化為幾個具體直觀的問題,這些小問題都直擊學生自身的生活體驗,因而學生能夠通過調(diào)動自身的生活體驗來理解抽象的理論知識。如此提問,學生自然比較容易理解,也就比較感興趣了。
(二)化老套為富有新意的提問
千篇一律的提問,讓學生厭煩,禁錮學生的思維。有新意的提問,能夠一石激起千層浪,一下抓住學生的興奮點,點燃學生探索課文的激情,啟迪學生的智慧。如何才能夠提出有新意的問題,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
1.從最能夠觸及學生情感和靈魂的角度去提問
這就需要教者對課文有自己深入獨到的理解。比如一位教師在上《背影》時,提問:“‘我那時和父親的關(guān)系如何?在文中,我們看到幾個‘我?在這場父子關(guān)系中誰更愛誰多一點?”這就避開了“‘我是怎樣的人?父親又是怎樣的人?”這種老套的提問,角度新穎,深入人物內(nèi)心,又貼近學生生活,所以更能觸動學生的心靈,激發(fā)學生情感的漣漪,引發(fā)其深刻的思考。
2.從新的教學設(shè)計的角度去提問
比如一位教師在上《奇妙的克隆》時,沒有按照說明文的常規(guī)套路去上,而是換了一個新的教學設(shè)計。一開始先提問: “如果你是讀者,你想知道什么?”學生思考回答后,又問:“如果你是作者,你打算怎么寫?”等學生思考回答后,再讓學生學習課文,把自己的想法與課文的寫法進行比較,這樣學生很容易就能夠體會到作者行文順序的妙處。這種新意的提問,往往和新的教學設(shè)計密不可分。
3.用學生感興趣的、能夠引發(fā)其好奇心的事物,勾連課文內(nèi)容來提問
比如上《孔乙己》時,為了讓學生把握孔乙己的特點,我向?qū)W生提問:“如果你能夠穿越時空,回到孔乙己生活的那個年代,來到咸亨酒店,你如何能夠一眼就從人群中認出孔乙己來呢?”學生一下來了興趣,紛紛回答“他穿著一件長衫”“長衫又臟又破”“他滿口的之乎者也”。如果當時我這樣問:“孔乙己有什么特點?”這樣就平淡無味多了,學生的興趣也會大打折扣的。
“穿越時空”是現(xiàn)代中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我把它與課文的內(nèi)容嫁接起來,形成一個新奇的問題,引起了學生的興趣。
(三)化直接為曲折的提問
曲問就是問在此而意在彼,使學生開動腦筋,通過一番思索才能夠回答。這種提問富于啟發(fā)性,吸引學生去探究和發(fā)現(xiàn),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教師通過曲問,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學生回答曲問時,其思維也要“轉(zhuǎn)一個彎”才能找到答案,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能力就會得到提高。
我在上《秋詞》這首詩時,問學生:“楊花、子規(guī)都是春天里的景物,其實春天里還有許多景物,如禾苗、小草、桃花等,所以用‘小草綠‘桃花艷等這樣美麗的景物來代替‘楊花落‘子規(guī)啼也可以,對嗎?”學生開始思考、討論,幾分鐘后便有學生回答:“因為白色的楊花紛紛落下,子規(guī)啼血,這些春景給人一種凄涼的感覺,正能夠表現(xiàn)此時詩人心中那份與友人離別的傷感之情,而用其他景物就不能表現(xiàn)詩人此時的心境了?!边@樣一問一答之后,學生終于體會到了“什么叫做意境”,“什么是以景襯情、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手法”了。
曲問,有時候能起到旁敲側(cè)擊、化難為易的作用。比如我在上《天上的街市》時,學生對“你看那朵流星,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這句中,流星不用“顆”而用“朵”來修飾不能理解,思考一陣,也不能回答。于是我就問:“‘朵一般是用來修飾什么事物的?”學生豁然開朗,馬上說“朵”是修飾花的,用“朵”來修飾“流星”,是把流星比作一朵花,輕盈又美麗,且與后面的“提著燈籠在走”相照應(yīng)。
如何提問,才能問得妙,問得開竅,能夠啟迪學生的智慧,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這需要語文教師付出艱辛的勞動和創(chuàng)造性的才華。愿更多的語文教師參與到探索中,摸索出更多更有效的提問方法,讓語文課堂變得更精彩。
(責任編輯 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