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樹民
《鳥語》是一篇語言生動、富有童趣、文質兼美的散文。在解讀教材之前,我反復地朗讀這篇課文,留給我最深的印象是:情與趣的結合,愛與情的渲染。文中處處透露出“我”與鳥、鳥與“我”之間和諧相處之情;而且寫得有趣,文中的小故事、作者對鳥語的猜測與表達,都為文章增添了趣味性。如果沒有作者對鳥兒的愛,就不可能懂鳥語;沒有對鳥兒的喜愛,作者也不可能寫得這么有趣、這么美好。
如何讓學生體會到這樣的情、這樣的趣、這樣的愛呢?我在設計時主要以文中的一個感嘆句“鳥兒的確是我們的好朋友哇!”為主線,來設疑:小作者為什么會發(fā)出如此的感嘆?然后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與鳥對話,讀中感悟,獲得啟示,升華情感。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愛鳥
新課開始,借助多媒體播放“百鳥爭鳴”的場面,以此把學生領進鳥兒的世界,面對如此熱鬧的場面,學生怎能無動于衷。于是,他們也像鳥兒一樣情不自禁地嘰嘰喳喳議論開來,此時的情緒表達是他們的主觀所需,鳥兒的形象美已把學生心中的“愛鳥情”激活。
二、質疑問難,引發(fā)對話——知鳥
在學生對鳥兒已有“好感”的基礎上,教師繪聲繪色地講述公冶長的故事,使鳥兒的魅力倍增。“我多想做一個通曉鳥語的‘公冶長??!”此時也成為孩子們的心聲?!傍B兒”真能表白?我們能否聽懂?他們帶著問題、帶著猜想、帶著向往走進文本,進行自主、有效的對話。
三、讀中感悟,啟發(fā)性靈——懂鳥
小孩子天生都有很強的好奇心和表現(xiàn)欲,他們對課文中的人、事、物都會產生自己獨有的感受和想法。我創(chuàng)設讓他們表現(xiàn)的空間,即:聽后可把自己的收獲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在這種“有我之境”中,讓孩子們盡情地渲染著,多角色、多層面地觸摸語言、揣摩語言,教師只是作適當點撥。
四、課后觀察,拓展延伸——護鳥
學生在上述課堂教學活動中,對鳥兒的喜愛之情已默默地滲透到他們的心中。我首先讓學生寫一條愛鳥護鳥的公益用語;隨即布置課后觀察任務:仔細觀察你喜愛的鳥,抓住特點,寫寫它的樣子和叫聲。愛鳥之情化為實際行動,既升華了情感又付諸了實踐。
整堂課的教學似乎進行得一帆風順。但是,中間也出現(xiàn)了學生的三次質疑,著實讓我心驚膽戰(zhàn),生怕答不上來而當場“出丑”。審視我的教學設計,還是過多地考慮了自己怎樣“教”,卻忽視了學生如何“學”如何“問”。下面我把這個過程記錄下來,并作如下反思:
課堂上,我班學生與我進入文本進行對話。我班學生好問,多次出現(xiàn)我答不上來的尷尬情景。
學生問題1:老師,書上說:爺爺見我呆愣愣地跟樹上的鳥兒說傻話,便在一旁提醒我:“聽,布谷鳥叫你勤勞刻苦呢!還不趕快上學去,愣著干啥?”我聽了立即背起書包,向學校跑去。作者為什么會“呆愣愣”?為什么會忘了去上學?
我聽了也變得“呆愣愣”了,但馬上鎮(zhèn)定地布置學生再讀課文,從文中尋找答案。然后師生討論,找到了答案。
生A:這樣寫表達了“我”已經沉浸在與布谷鳥的傾心交流中,我已經完全沉醉了,忘記了自己,忘記了還要上學。
生B:除了鳥兒,不,此時的“我”也是一只翩翩飛翔的鳥兒 。情景交融,人鳥相諧。
生C:我從句子里感受到,沒有喜愛之情,是達不到這樣境地的,這也是文章感人之情之所在,趣之所在。
我聽后頻頻點頭。
學生問題2:讀了“據(jù)說喜鵲是報喜之鳥,總是給人們預報喜訊,鄉(xiāng)里人都很喜歡它。所以,盡管它的嗓音并不出眾,聽到它的叫聲,人們仍倍感親切。”“喳喳,喳喳”,那不是分明在說“喜事到家,喜事到家”嗎?老師,我心中有個問題:喜鵲真的會報喜訊嗎?
我思考了一下,說:在這里,不管鳥語是否真的如此,也許無法驗證,但對于它傳出的“信息”,人們“聽懂”了,理解了它的“言外之意”,而且“我”也聽出來了,所以總是盼著喜事快快降臨。這總能給人以希望和安慰,給生活增添不少樂趣。整段文字依然表達了“我”對鳥兒的喜愛之情。
學生問題3:老師,課文中關于“公冶長”的故事是真的嗎?我國現(xiàn)在有這樣懂鳥語的人嗎?
學生的問題真多,我頓了一下,先表揚了他,然后說:公冶長,歷史上確有其人,但故事是不是真的,我也無法確定,這只是一個美好的傳說。公冶長是孔子的學生,復姓公冶,名長,也是孔子的女婿,傳說他懂鳥語。關于第二個問題,我思索了一下,這個問題想請大家?guī)Щ厝?,查查資料,據(jù)說我國現(xiàn)在也有“中國鳥王”,你查到了資料,咱們到課外閱讀交流課上進行交流,好嗎?
教學反思: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所以教師應還給孩子一雙充滿探索欲望的眼睛,讓他們以主人的眼光去觀察這個世界,體驗生活的樂趣。在學生學習的舞臺上設置廣闊的空間,使他們主動觀察、提出問題、合作探索,成為舞臺的主角;教師要用熱情地微笑、耐心地等待、巧妙地指點、熱烈地掌聲去引領,并把“課內”的問題,引向“課外”,提高小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由“不敢問” 、“不想問”、“懶于問” 轉變到“勤問”、“善問”、“樂問”,從中體驗到“質疑”的快樂,真正體會到“學”與“問”的重要性,真正成為會學習的小主人。這也是學生終生受用的重要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
【作者單位:蘇州市相城區(qū)黃橋實驗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