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得語文者得高考,得閱讀者得語文”,可見閱讀對于學生和語文學科的重要性。同時閱讀是人類特有的最變通、最持久的學習方式,是人類吸收文化財富、獲得知識,認識世界的基本途徑之一。
關鍵詞:閱讀興趣;低年級;語文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大量的課外閱讀已成為了一種課堂的延伸和拓展。低年級作為學生學習閱讀的起步階段,“新課標”提出了具體要求: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初步養(yǎng)成愛護圖書的習慣;學習默讀;在閱讀中積累詞語;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等。
怎樣才能激發(fā)孩子閱讀性情,并體驗其中的樂趣呢?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的。
一、 從直觀興趣入手
“興之所至,無力而為,興之所惡,盡力而不為”。人們對于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即使無人用力催促也會主動去做,否則就是費力不討好!抓住孩子們這一心理特點,在引導一年級小朋友進行閱讀伊始,我們先從他們感興趣的動畫片中精選短小精悍、故事性強、教育意義深的內(nèi)容,如《豬豬俠》《大耳朵圖圖》《大頭兒子小頭爸爸》《小豬佩奇》等,通過直觀形象的音像教材進行“聽讀”——因為許多孩子已經(jīng)在家看過這些動畫片,我就故意換了一種方式,不放畫面,只聽聲音,讓全班孩子一起認真聽,然后講講聽到的內(nèi)容,引導他們領悟其中的淺顯道理。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孩子聽講的專注性,又增強了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可謂一箭雙雕?!翱醋x”——即師生一起欣賞觀看,并分享、講述自己的所看所得,然后逐步遞進,讓孩子進入繪本閱讀。在學完拼音之后,再提供以下幾方面的閱讀素材:篇幅短小的寓言、成語和童話故事;充滿神奇想象的幻想性題材故事;簡單的傳記和歷史故事;拼音版名著故事;字句活潑、內(nèi)容變化大的讀物,如兒歌、童謠、故事等;介紹自然界、動物界的兒童讀物;介紹不同生活形態(tài)和自然環(huán)境的兒童讀物等,讓家長一起引領孩子進行有拼音讀本的閱讀。這樣從孩子興趣入手,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既符合孩子的認知規(guī)律,又為增強孩子們的語文素養(yǎng)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 用不斷鼓勵催化
好的行為要有一套與其匹配的評價體系來激勵,從而像催化劑一樣讓他們在這個行為中邁得更高,走得更遠!為了激勵孩子們與好書為伴,以徜徉書海為榮,我們特別創(chuàng)設了一些情境,設置了各種各樣的獎勵,如:班級小書展——即利用每周一班隊會時間每個同學帶一本自己喜愛的書在班級展覽,上臺展覽者需講述這本書的來歷,書本的大概內(nèi)容,其中自己最感興趣或印象最深的內(nèi)容是什么?為什么對這部分內(nèi)容情有獨鐘?并分享自己從書中所學的樂趣。讓孩子們在好書分享中增強語感,提高文學鑒賞能力!突出者發(fā)“小博士”獎;角色小精靈——把學生感興趣的書本內(nèi)容中的角色分配給孩子和家長,在校園閱讀分享會課上提供情境表演的機會,尤其要引導負面角色的互換,讓家長和孩子用行動來詮釋文本內(nèi)容,感悟生活的真善美,擯棄假惡丑,進而拉近親子關系距離,倡導家庭式無壓力親子閱讀。優(yōu)秀者發(fā)“小精靈”獎;故事小鈴鐺——讓班上最能把課外閱讀中的故事分享給同學們的孩子們,進行講故事比賽,表現(xiàn)優(yōu)異者獎勵老師親手做的彩色小風鈴;詞語小達人——(因為在布置閱讀時有每日小積累的相關內(nèi)容,由于一年級孩子識字量不多,書寫速度慢,所以只要求每天積累一個詞語就行。)以詞語接龍的方式讓班上課外詞語積累最多的孩子上臺展示、比拼,從而檢測閱讀時布置的積累作業(yè),讓孩子們知道知識的學以致用!優(yōu)秀者將獲得由老師事先寫好的自己最喜歡的“好詞小貝殼”這個獎品與孩子共賞,這樣又是一次詞語學習的互動!由于獎勵不是空穴來風,必須與孩子們的閱讀分享相結合,因此它的含金量與作用就與普通的獎勵大不相同了,關鍵是孩子們閱讀的興趣高漲,班上的閱讀氛圍蔚然成風!
三、 從堅持中見成效
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只是三分鐘熱度,必定看不出任何成效,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才會達到想要的效果。為了讓孩子們能堅持閱讀,并在堅持中養(yǎng)成一輩子難以改掉的閱讀好習慣,我們采取的是“讓教育回家”的方式,即營造書香家庭,倡導每日親子閱讀。馬克思曾經(jīng)說過:“人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同樣環(huán)境也創(chuàng)造人?!杯h(huán)境是無聲的教科書,最能給人以影響、誘導和熏陶。所以營造書香家庭便顯得尤為重要,這里我們還建議每個家庭采用“4+3”模式,即周一至周四每晚除了看《新聞聯(lián)播》以外,其余時間都與好書為伴,周五至周日才開啟電視、電腦的學習模式。多數(shù)孩子父母在身邊,又不用上晚班的,可以按時完成每日半小時親子閱讀計劃,這里遇到的難題便是部分留守兒童和父母經(jīng)常加班或出差的孩子,怎么辦?對于留守中只有年邁的爺爺奶奶陪伴的孩子,我們分了兩步走:一是老師以家訪的形式上門輔導,二是利用班級圖書角的功能,由學生自己一幫一進行結對子輔導,每日一讀,效果顯著;對于經(jīng)常出差、加班的年輕家長,我們是利用手機微信的強大功能,讓他們在微信通話中與孩子共讀。這樣下來,全班幾十個孩子,在課外閱讀這一塊,就幾乎沒有掉隊的了??紤]到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長期性和艱巨性,我們學校還特意開創(chuàng)了“21堅持行動”,即以21天為一個周期,把大目標細化為一個個小目標,讓家長和孩子都能享受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成就感。同時對21天里堅持得好的進行獎勵,獎品為學校推薦的好書。因為蘇聯(lián)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yè)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當然,家長們的反映也是暫時累并快樂著!
四、 讓書畫來當展臺
我們學校歷來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在高年級開設了閱讀課,還有每周好書推薦,讀書心得交流等多種舉措。而一二年級小朋友考慮到他們識字量不多又喜歡涂鴉的特點,采用的是繪畫日記,音頻、親子視頻日記(即利用現(xiàn)代智能手機和ipad錄音錄像的功能進行口述、拍攝,避免了一年級學生因書寫速度慢,綿延時間長而影響視力和脊柱發(fā)育的弊端,又方便快捷,與時俱進!)等方式,讓孩子們讀畫相融,讀說結合,起到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效果!
大教育家葉圣陶曾經(jīng)說過,語文課堂要三七開,即三分在課內(nèi),七分在課外,指的就是閱讀的重要性。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功夫在室外!在布置學生和家長進行課外閱讀的同時,我們老師也親自加入這個隊伍,還經(jīng)常與學生互換讀本,交流感受,時間長了教學相長的效果就呈現(xiàn)出來了。
作者簡介:
史娟琴,湖南省衡陽市,湖南省衡陽市珠暉區(qū)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