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偉 輝
(龍巖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福建 龍巖 364000)
《如夢令》是香港著名作曲家曾葉發(fā)先生以宋代詞人李清照兩首詩詞(《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作為唱詞,從而創(chuàng)作的一首混聲四聲部合唱。這兩首詞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既有天真浪漫的少女心性,又有傷春惜紅的詩人情懷,遣詞明快,而蘊藉深長,不事雕琢,而渾然天成。作曲家在詩詞內蘊的基礎之上,巧妙地將日本都節(jié)調式和中國傳統(tǒng)調式相結合,并借鑒西方經(jīng)文歌的“夾餡”手法,將兩首詩詞熔于一爐,手法頗為巧妙。
《如夢令》這首作品總體上采用了中國傳統(tǒng)的七聲F角調式,但作者又結合了日本傳統(tǒng)的都節(jié)調式,從而令整首曲子在濃郁的民族色彩之中,又透露著一絲異域風情。中日兩個民族的音樂皆是以五聲調式作為主體。日本的都節(jié)調式是一種包含有兩個小二度關系的調式,類似于西方音樂的大小調轉換,也類似于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中“宮羽交替”的結果。從譜例中可以看到,《如夢令》這首作品一開始,作者就通過“虛實結合”的手法,巧妙地使用西洋樂器鋼琴的音色模仿中國傳統(tǒng)樂器琵琶的音色,從而在聽覺上將琵琶的“虛”與鋼琴的“實”相融。使得整首歌既披著鋼琴的莊重典雅,又揣著琵琶“大珠小珠落玉盤”的輕靈,清濁一體,虛實相生,富有張力。
整個引子部分則始終不斷地圍繞著主音“F音”進行發(fā)展,確定了主調的同時,又渾然天成地將都節(jié)調式融入其中:隱藏在其中旋律聲部的F,bB,C,bB,bD,bG,C音借鑒了都節(jié)調式,開辟了另一塊藝術空間,給人一股凄清的感受。中日調式的并峙,渲染了氛圍,仿佛營造出了“云物凄清拂曙流”的景象。
《如夢令》這首作品的唱詞融合使用了宋代詞人李清照兩首詩詞:《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說的是詩人宿醉醒來,本懷著微妙的心情期待看到“綠肥紅瘦”的場景,哪知風雨過后卻海棠依舊。雖不見殘紅,卻反而失去了美的更生,竟平添了幾分寥落的愁緒,表達了女性詩人內心特有的糾結易碎的審美體驗;《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則追憶了詩人年幼時游玩的場景,借著“沉醉不知歸路”的朦朧感官,作者反而描繪出了一幅如夢似幻的鷗鷺戲蓮的美景,營造出了人與自然混融一體的柔美意境。
在一般的合唱作品當中,四個聲部通常演唱的都是同樣的歌詞,最多一些聲部作為伴奏聲部,唱一些襯詞,以烘托旋律聲部的發(fā)展。而《如夢令》這首作品的后半段,男女聲部各演唱一首上述詩詞,并且同時唱出。兩首詩詞既相互獨立,又融會統(tǒng)一。又這樣的手法,與歐洲中世紀時期所產(chǎn)生的經(jīng)文歌有異曲同工之妙。原本兩首講述兩件事情的詩詞,卻在音樂的融會貫通之下,實現(xiàn)了駢進和升華:同樣醉酒的流線型意識里,藕花與海棠的競放,鷗鷺于風雨的翱翔,惜春和傷春的愁結,如同潑墨一般暈染紙上……
在合唱演唱中,和諧與統(tǒng)一是兩個十分關鍵的要素。因此,絕大多數(shù)的合唱作品都是一個題材對應一段旋律,而《如夢令》這首作品卻使用的兩個不同的詩詞來對應一段旋律。想必肯定有人會問,各個聲部之間唱的歌詞都不相同,又該如何做到和諧與統(tǒng)一?聽起來不是顯得雜亂嗎?然而作曲家卻巧妙的解決了這個問題。漢字是一種富有韻律美的語言,我們每個漢字的發(fā)聲都是由子音(聲母)和母音(韻母)組合而成,而在歌唱中,母音占據(jù)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漢語的母子音在歌唱過程中相輔相成,子音猶如蜻蜓點水,轉瞬即逝,母音則如同細水長流,涓涓不絕。在作品《如夢令》中,當男一高聲部演唱“常記溪亭日暮”時,作者將歌詞拉寬,與上方的女生聲部錯開,重新做了一個新的組合:“常”字為“a”母音,而“昨”字為“o”母音,兩者都為開口寬母音,而二者又可相互包容轉換,同樣,“風”字為“e”母音,“溪”字為“i”母音,二者同屬于窄母音,音色較為明亮,以此類推。作者將兩首詩詞的順序打亂,將同為開口音的字排列在一起,同為閉口音的字安排在一起,這樣就達到了韻母上的融合統(tǒng)一,在字與字之間架起了流轉的橋梁。作品看似雜亂,實則暗藏玄機,為之巧妙。
《毛詩大序》云:“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通過上述分析,我們或許可以窺見曾葉發(fā)先生所創(chuàng)作的合唱作品《如夢令》的一二魅力。曾先生使用全新的手法將“詩”與“樂”(合唱)相結合,令二者都煥發(fā)出了新的生機與魅力。這無疑在當代合唱作品的創(chuàng)作當中,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這既是一種體制的創(chuàng)新,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抖Y記·樂記》又云,“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英華發(fā)外,唯樂不可以為偽”,不可為偽之樂,與法天貴真之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