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曉靜,陶 濤
雖然“普世價值”這一概念早在幾年前就已出現并流行,但它至今仍是學術界研究的重要議題之一。對“普世價值”思潮,學術界各抒己見,交流頻繁,褒貶不一,但對何為“普世價值”,其流行傳播原因及其對當前中國社會產生的實際影響,至今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結論。有鑒于此,筆者擬對“普世價值”的內涵、特征、傳播方式、影響及論爭之引領作一簡要分析,以就教于學界同仁。
“普世價值”這個詞從字面意思理解,是指能被全世界所有國家的人們共同接受、認同直至遵守并執(zhí)行的共同價值。
世界上有這種“普世價值”嗎?馬克思主義認為,價值是指客體是否符合主體的需要,對主體是否有用。這種效用性是由一定的社會經濟關系決定的,不同的社會經濟條件會產生不同的需求,就會有不同的價值,并且價值主體的發(fā)展變化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因此,價值就是具體的、歷史的,會因人因地因時而異,根本不存在所謂的超階級的“永恒價值”。除非在這樣的情況下才可能出現永恒的價值,即只有當價值主體的地位和對客體的需求不會隨著時間變化或其他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時,對價值客體的認識以及“普世價值”的實現路徑,才會按照預先確定的方向與模式發(fā)展。
然而,這一切只是假想,根本不可能出現。當然,在一定時間和范圍內人們也可能會形成對某個問題的價值共識,但這種價值共識是人們自身實踐在那個時期的反映,具有明顯的時代烙印。所以,“普世價值”所依賴的抽象“人性論”與“利益共同體”,以及“永恒價值”旗號的命題也就不攻自破了。
1.主觀性
主觀性特征是指“普世價值”的具體內容可以根據人們主觀意識來認定。在這方面,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是“普世價值”的話語權專屬制定者。因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可以主觀地、自由地思考什么樣的價值觀應該成為其合理的內容,而什么樣的價值觀不能成為其合理的內容。
2.有限包納性
有限包納性特征是指“普世價值”的外延和內涵具有廣闊的邊界,但這邊界的具體界定由西方“民主”國家來操控?!捌帐纼r值”是一個空洞的、有限包納性的范疇,一切有利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價值觀都可以丟進這個范疇里,而那些有利于一些發(fā)展中國家的價值觀即使經過激烈斗爭也擠不進去。
3.時代局限性
每一個時代都有適應當時那個時代發(fā)展的價值觀或價值共識。“普世價值”的時代局限性表現為,它是構成當時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時代精神的關鍵元素,是當時資本主義國家的核心價值理念?!捌帐纼r值”是一種發(fā)源于西方國家并適用于西方國家政治制度的價值觀,它所宣揚的“自由、民主、平等、人權”產生于文藝復興時期,是為了適應資產階級革命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需要而建構的價值理念,對當時的歐洲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為后來資本主義國家的建立與不斷發(fā)展提供了價值規(guī)范。從表面意義上看,資本主義國家所傳揚的“普世價值”的核心理念是人類社會共同的價值追求,但剝開其外衣可以發(fā)現,這種價值理念所代表的是資產階級的利益,并不是所有普通民眾的利益。譬如,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也有反映國家層面的“民主”理念,但這個“民主”與“普世價值”中的“民主”有不同的含義,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念中的“民主”更強調廣大人民群眾的訴求,是人民的民主,其實質是“人民當家作主”,而“普世價值”中的“民主”體現的是資產階級的“民主”。
“普世價值”在國內傳播的方式有以下三個途徑。
2005年2月,袁偉時在其文章中明確提出了“普世價值”一詞,他認為:“20、21世紀之交,以中國簽署聯合國兩個人權公約和參加WTO為標志,中西文化論爭在理論上已經終結,中國政府承認現代文明的普世價值,并在道義上承擔了使之在中國得到保障的義務,盡管把書面的東西轉化為社會生活的實際還非常艱巨。”[1]2006年 8月,一篇題為《政治文明不能遠離普世價值觀》的文章在《經濟觀察報》《南方周末》以及鳳凰網等相關報刊及網絡上發(fā)表。2007年2月,謝韜在其文章中肯定了瑞典的社會治理經驗 “是民主社會主義的典范,它的經驗具有普世價值,是對人類文明的偉大貢獻”,“為我們在改革開放中堅持社會主義方向,走民主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成功的范例”[2]。2007年8月,唐逸在其文章中明確指出了“普世價值”的具體內涵,認為“主體自由就是一切價值的必要條件和基礎,自由就是人性的根本需要”,“自由是一切價值的前提。 自由就是普世價值”[3]。 此后,關于“普世價值”的相關議題越來越多,如關于“普世價值”的定義,“普世價值”與文明、宗教的關系等。2008年5月底,《南方周末》又發(fā)表了一篇名為《汶川震痛,痛出一個新中國》的文章,再次引起學術界關于“普世價值”的爭辯。
20世紀90年代初,德國神學家孔漢思寫了《全球責任》這本書,他在書中極力倡導在全世界建構普遍倫理這一基本準則。于是,在1993年他發(fā)起召開了全世界宗教大會,經過商量討論后,與會代表簽訂了《全球倫理普世宣言》。此后,與這些理念有關的集會接踵而至。例如:1997年,先后于巴黎和那不勒斯舉辦了與該理念相關的集會;1998年在我國北京舉辦了關于 “普遍倫理:中國倫理傳統(tǒng)的視角”的討論會;緊接著1999年在漢城又召開了“普遍倫理與亞洲價值”的討論會。因此,這場發(fā)端于宗教的“普世主義”受到了理論界的熱捧,引發(fā)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關于“普世價值”的討論。
西方“民主”國家尤其是美國的鼓吹,是“普世價值”傳播迅速的最主要原因。二戰(zhàn)后,世界格局發(fā)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美蘇成為世界強國,但最后在美國的“和平演變”戰(zhàn)略下,蘇聯解體,美國一躍成為世界超級強國。于是美國的部分政治家和學者開始沾沾自喜地鼓吹“歷史終結”論,如弗朗西斯·福山相信,“自由民主政體作為一種政府體制來講,它的合法性在過去幾年里已得到了全世界的高度認可”,“自由民主政體可能構成‘人類意識形態(tài)進化的終點’和‘人類政府的最終形式’,并由此構成‘歷史的終結’”[4]。 因此,美國模式是“人類的普遍價值和終極統(tǒng)領的方式”。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經過“普世價值”的粉飾,貌似已經擺脫了不同意識形態(tài)與社會制度等多重因素的困擾,走出了一條西方思想體系曲線救世界的道路,其被視為人類發(fā)展最好的并且唯一的路徑。
對“普世價值”的論爭如果只是單純的學術討論,那是無關緊要的。然而,現在看來“普世價值”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樣純樸和干凈,其中充斥著西方“民主”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迷霧與滲透,最終是要達到西化我國社會主義根本制度的目的。歷史總是在不斷提醒我們,東歐劇變及蘇聯解體是西方“民主”國家的敵對分子對社會制度“異己”的國家實行意識形態(tài)浸透,并逐步進行“和平演變”的結果。正如美國學者亨廷頓所描述的那樣:“19世紀,‘白人的責任’的思想有助于為西方擴大對非西方社會的政治經濟統(tǒng)治作辯護。20世紀末,普世文明的概念有助于為西方對其他社會的文化統(tǒng)治和那些社會模仿西方的實踐和體制的需要作辯護?!保?]
意識形態(tài)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付非資本主義國家的重要戰(zhàn)略武器之一。而“普世價值”正是被西方“民主”國家粉飾的意識形態(tài)領域中的戰(zhàn)略工具。它所倡導的價值共識總是以利益一致為基礎,這一利益代表的是西方“民主”國家的根本利益,并非全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所倡導的普遍利益、普遍價值實質也是隸屬于其統(tǒng)治階級或社會集團的利益。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正因為各個人所追求的僅僅是自己的特殊的、對他們來說是同他們的共同利益不相符合的利益,所以他們認為,這種共同利益是‘異己的’和‘不依賴’于他們的,即仍舊是一種特殊的獨特的‘普遍’利益,或者說,他們本身必須在這種不一致的狀況下活動,就像在民主制中一樣?!保?]“普世價值”企圖用帶有西方意識形態(tài)性質的價值觀念來迷惑我國廣大民眾,以此來弱化廣大民眾對我國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度。
“普世價值”表面上強調價值共識和全人類共同利益這種美好的價值幻象,實際上是在掩蓋話語霸權主義和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性,通過與西方民主制度結合的方式,證明西方民主制度是唯一正確的選擇,人類的歷史會在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中終結,其他非西方民主社會也要遵循“普世價值”的標準。文化的內核是價值觀,“普世價值”所倡導的價值理念在實質上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核心價值觀,代表著西方資產階級的利益訴求。它通過各種渠道在我國傳播,以期獲得我國廣大民眾的認同,而價值的認同,實質上是對其背后隱含的文化的認同,這是美國文化霸權的一貫伎倆,直接威脅我國文化領導權的地位。
一國的核心價值觀并不是憑空想象或通過武力強加的,它有悠久的歷史賡續(xù)性和一貫性。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幾千年的文化傳承中經過發(fā)展衍化創(chuàng)新提煉出來的,意義雋永。雖然“普世價值”的一些詞匯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核心詞匯相同,但二者意義相差甚遠。錯把西方的“普世價值”當成我們的核心價值觀,容易削弱我國歷史的厚重性。
從現實層面分析,“普世價值”對動搖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在我國的主導地位產生巨大影響,如不積極正視,將引起國人思想的極大混亂,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制度的鞏固和發(fā)展產生無可估量的破壞作用。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其加以澄清與引導。
只有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掌握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歷史分析法,才能正確分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宣揚“普世價值”的真實意圖。雖然說超越歷史、超越階級的“普世價值”不存在,但是每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都有該國人民自己認同的核心價值觀,它是一個國家一個時期內社會實踐在精神領域的體現,是使國家政權穩(wěn)固的精神支柱,是社會秩序文明運行的精神依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現階段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價值理念,它堅持在平等、交流的基礎上同各種價值觀念、思想體系進行溝通、交流,并相互借鑒、求同存異,給自身可持續(xù)發(fā)展源源不斷地注入新的元素和營養(yǎng),體現時代精神及創(chuàng)新精神的精髓。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與導向作用,并使其入腦、入心、入行,有利于我們抵制“普世價值”的滲透,有利于我國的改革開放不斷深化,有利于保證我國的社會發(fā)展方向。
宣揚“普世價值”實質是西方“民主”國家敵對分子意圖顛覆我國社會制度的陰謀之一,這類思潮的風靡是在復雜的國際大環(huán)境下,由西方“民主”國家蓄意拋出,國內一些理論工作者沒有透過現象看本質,盲目參與其中,從而助推了其傳播的結果。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拋出“普世價值”,意欲通過“去意識形態(tài)化”“淡化意識形態(tài)”及“歷史終結論”等噱頭,掩蓋其真實目的。我們如果被這種思潮蒙蔽,就會把這種帶有西方話語霸權和鮮明意識形態(tài)色彩的“普世價值”當成全世界不同國家、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民族的人民都必須遵守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永恒價值”。如果讓這種極其錯誤的思潮在全社會蔓延開來,必然會削弱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穩(wěn)固地位,甚至會影響我們改革開放的發(fā)展方向,影響社會主義國家的根本建設。當前中國的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qū),不可避免地觸碰到一小部分人的利益,由此誘發(fā)的各類社會矛盾錯綜復雜,此中思想意識形態(tài)領域最為關鍵。如一部分“普世價值”論者認為“中國的改革開放走到了‘拐點’,必須反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改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否定社會主義制度”[7]145。這種依照西方戰(zhàn)略意圖和價值標準定制的社會制度發(fā)展模式,已經在原有肯定中國改革開放也是“普世價值”實踐的基礎上,大張旗鼓地拋出了把中國引向資本主義道路的政治企圖。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意識形態(tài)領域內的工作,加強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建設,確保馬克思主義主導地位穩(wěn)如泰山。
在當今世界,國際社會之間的競爭更多地表現為“軟實力”的競爭,而“軟實力”競爭的主要表現之一是思想話語領導權的爭奪。思想話語體系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是意識形態(tài)領域重要議題之一?!耙庾R形態(tài)主導方的話語體系一經形成,就會以群體意識表現出來,成為特定社會歷史時期支配人們思想與行為的潛在邏輯”[7]2。我們在堅持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同時,還必須發(fā)展我們自己的思想話語體系,爭奪話語領導權,以應對西方的話語霸權和強權政治。隨著我國的不斷發(fā)展壯大,我們用實踐向世界證明了我們自己選擇的道路、理論和制度的獨特優(yōu)勢。中國獨特的發(fā)展模式使人民走上小康道路的經驗受到點贊,中國在外交中奉行“平等互利”的原則受到國外人民的贊賞,中國以“和諧”“和而不同”的精神解決世界沖突的主張受到了廣泛的稱贊。因此,我們有理由和信心來發(fā)展自己的話語體系,爭奪思想話語領導權,這實際上也是當前我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需要。
從一定的意義上可以說,對“普世價值”進行引領其實也是一種文化理念的爭奪,即文化領導權的斗爭。文化領導權理論是葛蘭西在《獄中札記》中所提出的重要理論,他認為,勸服民眾認同并同意、接受統(tǒng)治者的理論是文化領導權的核心方式。他把國家分為“市民社會”和“政治社會”兩部分[8]:市民社會強調的是通過學校、教會等機構宣傳和教育民眾接受國家的政策方針,而政治社會則是通過國家政權、軍隊等暴力手段去迫使民眾接受國家的路線制度。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我國先進文化的思想源泉,為我國文化領導權的建構提供歷史資源和理念支撐。當然,我們并不是要全盤復古,雖然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涵豐富,源遠流長,在民眾中存在有普遍的認同、接受等心理偏好,但為了符合我們當今社會的發(fā)展語境,我們也要對其加以創(chuàng)造性的轉化、創(chuàng)新,以適合時代發(fā)展的要求。因此,我們要加強對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宣傳和教育,并適時地加以創(chuàng)新,這是爭奪文化領導權的必要措施。
[1] 袁偉時.中西文化論爭終結的內涵和意義[J].炎黃春秋,2005(2):68-71.
[2] 謝韜.民主社會主義模式與中國前途[J].炎黃春秋,2007(2):1-8.
[3] 唐逸.什么是普世價值[N].南方周末,2007-08-30(D24).
[4] 福山.《歷史的終結》:導言[J].張銘,譯.士琳,校譯.現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文摘,1998(2):16-20.
[5] 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張立平,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13:45.
[6]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7.
[7] 湯榮光.普世價值論辯緣起與走向[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
[8] 葛蘭西.獄中札記[M].曹雷雨,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