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濤
摘要:對《尚書·康誥》中“別求聞?dòng)晒畔日芡跤每当C窈胗谔烊舻略D松聿粡U在王命”一句,作出了與前人諸多解釋不同的句讀與釋義,認(rèn)為該句句讀的關(guān)鍵在于對“若德”的理解,全句當(dāng)斷為“別求聞?dòng)晒畔日芡?,用康保民,弘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廢在王命?!辈奈淖?、上下文意和與其他文獻(xiàn)參證三個(gè)方面論證了“若德”意為順人之德、治理之德,即治理百姓的品格與行為。
關(guān)鍵詞:《尚書·康誥》;若德;句讀;釋義
一、引言
對于《尚書·康誥》“別求聞?dòng)晒畔日芡跤每当C窈胗谔烊舻略D松聿粡U在王命”一句的句讀與釋義,歷代注家聚訟紛紜,莫衷一是。筆者在此試著提出一種自己的觀點(diǎn)。
二、前人主要的觀點(diǎn)
此句的句讀分歧主要集中在“弘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廢在王命”。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斷句:
(一)“別求聞?dòng)晒畔日芡?,用康保民,弘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廢,在王命?!?/p>
《尚書》偽孔安國傳主此說。偽孔傳云:“又當(dāng)別求所聞父兄用古先智王之道,用其安者以安民。大于天,為順德,則不見廢,常在王命?!笨梢娖鋽嗑洚?dāng)如此。
(二)“別求聞?dòng)晒畔日芡?,用康保民,弘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廢在王命?!北彼翁K軾《東坡書傳》、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主此說。
《東坡書傳》:“則更求殷以前古先哲王之道以安民也?!薄凹惹蠊攀ベt以弘大汝天性、順成其德,則汝身綽綽然有余裕矣,然終不廢用天子之法令?!盵2]
《尚書今古文注疏》云:“又徧求古先哲王致民安樂之道?!薄鞍福捍藙t言康樂安民之君,弘大如天,而順于德,安民即所以裕身。若是,則不廢王命矣?!盵3]可見二書斷句當(dāng)如此。
(三)“別求聞?dòng)晒畔日芡?,用康保民,弘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廢在王命。”近人楊筠如《尚書覈詁》[4]、顧頡剛《尚書校釋譯論》主此說[5]。
(四)“別求聞?dòng)晒畔日芡?,用康保民,弘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廢在王命?!苯饲f里《尚書集釋》主此說[6]?!渡袝尅丰尅叭簟睘椤叭绻薄?/p>
筆者認(rèn)為以上諸家的斷句及相應(yīng)釋義皆不甚恰當(dāng),以為斷句的關(guān)鍵在于對“若德”的理解。該句當(dāng)讀為:“別求聞?dòng)晒畔日芡?,用康保民,弘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廢在王命?!?。具體釋義如下。
三、全句句讀釋義
(一)別求聞?dòng)晒畔日芡?/p>
別,另也?!渡袝x》孔穎達(dá)疏云:“以父兄乃所居殷外,故云‘別求。”[1]則孔疏以為“別”當(dāng)為“另外”之意。北宋蘇軾《東坡書傳》云:“則更求殷以前古先哲王之道以安民也?!盵2]蘇軾訓(xùn)“別求”為“更求”,亦以“別”為“另外”之意。
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疏云:“別,古與辨通?!吨芏Y·小宰》注云:‘故書“別”作“辨”。辨又通徧,《鄉(xiāng)飲酒禮》注:‘今文“辨”皆作“徧”。則‘別求猶上文‘敷求也?!约葟糖笠笙韧醣C裰溃謴糖蠊畔日芡踔旅癜矘分??!盵3]孫星衍以“別”通“辯”,“辯”又通“徧”,來證明“別”與“徧”通。徧,普遍之意也。清代吳汝綸[7]、近人楊筠如[4]、劉起釪[5]亦同此說。
以“別”為“另外”與以“別”通“徧”,兩說于文意皆通,但筆者以為宜取前者。雖然經(jīng)典中有“別”通“辯”,“辯”通“徧”的例子,但通過“別”通“辯”,“辯”通“徧”,間接地來說明“別”與“徧”通,比較牽強(qiáng)。故于此取“別”為“另外”之意。
由,於也。楊筠如《尚書覈詁》云:“由,於也?!夺屧b》:‘繇,於也。通作‘由。《大雅·抑》鄭箋:‘由,於也?!盵4]259茲從此說。
古先哲王,《尚書正義》孔疏引鄭玄云:“鄭云:‘虞夏也?!盵1]362前文已說“祗遹乃考文”、“求于殷先哲王”,則此“古先哲王”當(dāng)為殷以前之王者,蓋虞夏也。
然則求于古先哲王者何?筆者以為求于古先哲王與殷先哲王者,當(dāng)為先王治理百姓的品格與行為(簡言之,即先王治理之德),亦即下文之“若德”(詳見后)。
(二)用康保民
用,介詞,以。康,《爾雅·釋詁》:“安也?!睏铙奕纭渡袝囋b》云:“康保,與上文‘保乂同義。亦作‘康乂,下文‘用康乂民作求是也?!盵4]260用保乂民,《尚書正義》孔疏云:“用安治民”[1]。則“康?!奔础氨V”、“康乂”,安治也。
(三)弘于天
《荀子·富國》云:“此無它故焉,不知節(jié)用裕民也?!犊嫡a》曰:‘弘覆乎天若德裕乃身。此之謂也?!陛^今傳《康誥》多一“覆”字,“于”作“乎”。唐楊倞《荀子注》亦云:“弘覆如天,又順于德,乃所以寬裕汝身。”筆者以為《荀子》成書于戰(zhàn)國末期,時(shí)代較早,其引文所本,較為可信。且楊倞所見《荀子》亦有“覆”字,則唐以前所傳《荀子》已有“覆”字。故茲從《荀子》,以為《康誥》經(jīng)文當(dāng)作“弘覆于天”。
弘,《爾雅·釋詁》:“弘,大也。”覆,蓋也?!墩f文》:“覆,覂也,一曰蓋也?!薄对娊?jīng)·大雅·生民》:“誕寘之寒冰,鳥覆翼之。”朱熹《詩集傳》云:“覆,蓋?!薄昂敫灿谔臁奔创笊w于天命、大被于天命,深受上天庇佑之意也。
“別求聞?dòng)晒畔日芡?,用康保民,弘﹝覆﹞于天?!笨勺g為:“另外你也要去尋求掌握古先哲王的治理之德,來安治百姓,則能深受上天之庇佑。”正所謂“皇天無親,惟德是輔”①。
(四)若德裕乃身,不廢在王命
若德,順人之德、治理之德,即治理百姓的品格與行為(詳見本文第三部分)。裕,富饒,富足?!对姟ば⊙拧そ枪罚骸按肆钚值埽b綽有裕?!泵珎鳎骸霸?,饒也?!蹦耍?。廢,罷黜。則“若德裕乃身”大意為:你要充分了解先王治理百姓的品格與行為,并身體力行之(以此來安治百姓)。王命,王先謙《尚書孔傳參正》云:“宋本《荀子》‘裕乃身下有‘不廢在王庭五字,元刻近刻皆脫之。”[8]王命與王庭,其意無殊,皆指周王、中央之任命。endprint
故“若德裕乃身,不廢在王命可譯為:“讓(先王)治理之德充裕你的身心(以安治百姓),那么你就不會(huì)被王命所罷黜。”
四、釋“若德”
若,順也。甲骨文“若”作 ,象一跪坐女子兩手伸向頭部理發(fā)疏順形,本義為順。甲骨卜辭有用其本義者:“庚申卜,,貞:王勿征工方上下弗若,不我其祐?!雹凇稜栄拧め屟浴罚骸叭簦樢?。”《詩經(jīng)·小雅·大田》:“播厥百谷,既庭且碩,尊孫是若?!编嵭{:“若,順也?!薄斗Y梁傳·莊公元年》:“不若于道者,天絕之也?!狈秾幾ⅲ骸叭?,順?!鼻耙齻巍犊讉鳌?、《東坡書傳》、《尚書今古文注疏》等亦釋“若”為“順”。則“若德”之“若”意為“順”。
順,《爾雅·釋詁》:“順,敘也?!贝涡?、次第也?!墩f文》:“順,理也?!倍巫⒃疲骸胺参锏闷渲沃?,皆謂之理?!?/p>
則順,次序、秩序之謂也。如《左傳》宣公四年:“以賢則去疾不足,以順則公子堅(jiān)長?!?/p>
用如形容詞,有序、大治之謂也。如《詩經(jīng)·大雅·公劉》:“既庶既繁,既順乃宣,而無永嘆。”《禮記·禮運(yùn)》:“安之以樂而不達(dá)于順,猶食而弗肥也。……天子以德為車,以樂為御,諸侯以禮相與,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謂大順?!薄抖Y記·哀公問》:“如此,則國家順矣?!绷怼抖Y記·聘義》:“用之于戰(zhàn)勝則無敵,用之于禮義則順治;外無敵,內(nèi)順治,此之謂盛德?!表樑c治并稱,亦可見順即大治也。
用如動(dòng)詞,使有秩序、治理之謂也。如《孝經(jīng)》:“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薄皠t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又:“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
前已證之,“若德”之“若”即為“順”。故《康誥》中,“若”當(dāng)為使百姓有秩序、治理百姓之意。
德,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云:“從西周到春秋的用法來看,德的基本含義有二,一是指一般意義上的行為、心意,二是指具有道德意義的行為、心意。由此而衍生出的德行、德性則分別指道德行為和道德品格。”[9]
德表示一般意義上的行為、心意的,例如《尚書·堯典》:“帝堯曰放勛,……克明俊德,以柔九族?!薄霸涝唬骸竦裸玫畚弧!标悂碓疲骸皬纳厦孢@兩個(gè)例子來看,‘俊德‘否德都是在德的前面加一個(gè)形容詞,在這種用法中,德并不表示‘有道德,只表示一般的可以從道德上進(jìn)行評價(jià)的行為狀態(tài)或意識(shí)狀態(tài),從而這種狀態(tài)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不好的。這種意義上的德只標(biāo)示在價(jià)值上無規(guī)定的意識(shí)—行為狀態(tài)。”[9]《論語》“君子之德風(fēng),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fēng)必偃”中的“德”亦然。
筆者以為《康誥》中“若德”的“德”即表示這種在價(jià)值上無規(guī)定的意識(shí)—行為狀態(tài)。如前所述,“若”即“順”,意為治理、安治百姓。則“若德”即“順德”,順人、治人之德也,意為治理百姓的品格與行為。簡言之,即治理之德。
另一方面,從《康誥》上下文中,亦可佐證之:
劉起釪云:“《康誥》實(shí)際是一篇周公叮囑康叔好好學(xué)習(xí)殷代統(tǒng)治方法特別是刑法的文件③?!薄袄纭犊嫡a》中說:‘紹聞衣(殷)德言,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乂民。汝不遠(yuǎn)惟商耇成人,宅心知訓(xùn)?!觋悤r(shí)臬司師茲殷罰有倫,‘汝陳時(shí)臬事罰蔽殷彝,‘封,惟民迪吉康,我時(shí)其惟殷先哲王德用康乂民作求等等。這些都是很清楚地指出,要向殷的先王和殷的遺老學(xué)習(xí)他們統(tǒng)治人民的方法,學(xué)習(xí)他們的法律,完全按照殷代的刑法來處刑斷獄,辦理案子?!盵10]《史記·衛(wèi)康叔世家》亦云:“周公旦懼康叔齒少,乃申告康叔曰:‘必求殷之賢人君子長者,問其先殷所以興,所以亡,而務(wù)愛民?!惫省犊嫡a》主要是周武王勸誡康叔向殷先哲王和殷遺民學(xué)習(xí)治理百姓的誥文。
由“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乂民”與“別求聞?dòng)晒畔日芡?,用康保民”形成對文,可知求于古先哲王者與求于殷先哲王者實(shí)乃同一類事物。
又下文云“王曰:‘封!爽惟民,迪吉康。我時(shí)其惟殷先哲王德,用康乂民,作求?!蔽?,《爾雅·釋詁》:“惟,思也”,思求也。作求,言與殷先哲王相媲美④?!拔┮笙日芡醯?,用康乂民”較前文“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乂民”,文字相近。唯較“求于殷先哲王”后多一“德”字。據(jù)《康誥》全文文意及《史記》、劉起釪所言,求于殷先哲王者,為殷先哲王治理百姓之德。則此“德”字即指代此治理之德。
故“別求聞?dòng)晒畔日芡酢闭?,亦?dāng)是“惟殷先哲王德”之“德”,即古先哲王治理天下、百姓的品格與行為。筆者以為此“德”正是“若德裕乃身”的“若德”。
而且《康誥》中其他多處的“德”字也都指代治理百姓、國家的德。如“予惟不可不監(jiān),告汝德之說,于罰之行”⑤,“用康乃心,顧乃德,遠(yuǎn)乃猷裕,乃以民寧,不汝瑕殄”。由此亦可佐證《康誥》中的“若德”也應(yīng)該指治理之德。
除了從文字與上下文意兩方面來論證“若德”即為治理之德外,還可以在其他文獻(xiàn)中得到證明。
《毛公鼎銘文》中有“若德”二字?!睹︺懳摹罚骸拔阏劬},告余先王若德,用仰昭皇天,申恪大命,康能四國?!雹薮笠鉃椋翰灰趴诰}默不言,告訴我先王的若德,以此來昭明天意,固保天命不失,安定四方之國⑦。
今人一般釋“若德”為“美德”,筆者以為失之籠統(tǒng)?!睹︺懳摹酚涊d的是周宣王即位后,深感內(nèi)外局勢不安定,而委任叔父毛公為其主掌邦國內(nèi)外政務(wù)的誥文,全篇涉及的主要是治理邦國之事。根據(jù)銘文上下文意可知,此“先王若德”當(dāng)指先王治理天下、百姓方面的德。學(xué)習(xí)借鑒先王的治理之德來治理天下百姓,才能“康能四國”、“仰昭皇天,申恪大命”。且“告余先王若德”與《康誥》“惟殷先哲王德”、“別求聞?dòng)晒畔日芡酢钡冉?,后者都是周武王要康叔向先王先哲學(xué)習(xí)治理之德,以治理邦國百姓。結(jié)合銘文文意,周宣王亦是希望其叔父毛公告訴他先王是如何治理天下百姓的,以此來安定四方之國,保守天賜國運(yùn)不失。故《毛公鼎銘文》中的“若德”與《康誥》中的“若德”同義,皆指先王治理之德。endprint
《尚書·堯典》:“帝堯曰放勛……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薄妒酚洝の宓郾炯o(jì)》對此的記載是:“帝堯者,放勛……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薄翱〉隆?,《史記》作“馴德”?!都狻罚骸靶鞆V曰:‘馴,古訓(xùn)字。”《索隱》:“《史記》‘馴字,徐廣皆讀曰訓(xùn)。訓(xùn),順也。言圣人能順人也?!倍斡癫谩豆盼纳袝悺房甲C亦云:“‘馴‘訓(xùn)‘順三字通。”因此“俊德”即“順德”。
帝堯能夠彰明此“俊德(順德)”,使九族親睦融洽,使百官各司其職,使天下各國協(xié)調(diào)和順??梢姶丝〉?、順德當(dāng)指順人、治人之德,即治理之德。又“若”即“順”,則俊德、順德亦即若德。此亦可佐證“若德”即指治理之德。
《尚書·高宗肜日》:“民有不若德,不聽罪。天既孚命正厥德,乃曰:‘其如臺(tái)?”不若德,孔傳云:“不順德”。此“順”當(dāng)意為順于人、順從,由使有秩序、治理之意引申而來,指順從、被治理,前者是主動(dòng)狀態(tài),后者是被動(dòng)狀態(tài)?!懊裼胁蝗舻隆币鉃椋河行┤擞胁豁槒慕y(tǒng)治的品格與行為。《康誥》中的“若德”與此“若德”正是一主動(dòng)形態(tài),一被動(dòng)形態(tài)。由此亦可證明“若德”意為治理之德。
結(jié)合《康誥》、《高宗肜日》、《毛公鼎銘文》、《史記》等文獻(xiàn),可以得出“若德”在先秦文獻(xiàn)中主要的含義是指順人之德、治理之德,具體有主動(dòng)義與被動(dòng)義兩種情況:1.主動(dòng)義,指順人之德、治理之德,即治理百姓的品格與行為。2.被動(dòng)義,順于人之德、順從治理之德,即順從他人、順從治理的品格與行為。
綜上所述,筆者以為全句當(dāng)讀為:“別求聞?dòng)晒畔日芡?,用康保民,弘﹝覆﹞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廢在王命?!弊g為:“另外你也要去尋求古先哲王的治理之德,來安治百姓,則能深受上天的庇佑。讓先王的治理之德充裕你的身心(以安治百姓),那么你就不會(huì)被王命所罷黜?!?/p>
注釋:
①見《尚書·蔡仲之命》、《左傳》僖公五年所引《周書》。
②《殷契粹編·考釋》,第1581片,科學(xué)出版社,1965年。
③一說是周公告誡康叔,一說是周武王告誡康叔。
④見屈萬里《尚書集釋》,第157頁,中西書局,2014年。
⑤屈萬里《尚書集釋》說“德、罰對言,德,惠也;罰,懲罰也。”然而,通觀《康誥》全文,并未提及 關(guān)于“惠”即獎(jiǎng)賞方面的事。故此說不可取。筆者以為此“德”與前文“我時(shí)其惟殷先哲王德”之“德”同義,都指的是治理之德,此說更契合全文核心內(nèi)容。
⑥《毛公鼎釋文》據(jù)《殷周金文集成釋文》第433頁,香港中文大學(xué)中國文化研究所,2001年。
⑦譯文主要參考石帥帥《毛公鼎銘文集釋》,吉林大學(xué)古籍研究所,2016年。
⑧銘文“仰昭皇天,申恪大命”與《康誥》“弘﹝覆﹞于天”意思亦相近。且“告余先王若德,用仰昭皇天,申恪大命”與《康誥》“別求聞?dòng)晒畔日芡?,用康保民,弘﹝覆﹞于天”句式、含義皆相近。
參考文獻(xiàn):
[1]孔穎達(dá),等.尚書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361-362.
[2]蘇軾.東坡書傳[M].《欽定四庫全書》本.
[3]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6:361.
[4]楊筠如.尚書覈詁[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259-260.
[5]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M].北京:中華書局,2005:1309-1310.
[6]屈萬里.尚書集釋[M].上海:中西書局,2014:150.
[7]吳汝綸.尚書故[M].《吳汝綸全集》第二冊.合肥:黃山書社,2002:669-670.
[8]王先謙.尚書孔傳參證[M].《續(xù)修四庫全書》本.
[9]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9:317.
[10]劉起釪.尚書研究要論[M].濟(jì)南:齊魯書社,2007.endprint
北方文學(xué)·上旬2017年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