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雪梅
摘要:在小學數學的課堂中合理地運用生活化的教學,不僅可以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同時還能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成績的目的。在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把握一定的教學技巧、小學生心理特點和課程內容然后創(chuàng)設實驗,從而實現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實施;策略
生活化是新課程所大力提倡的,而各個數學教師也在積極的探索其實施策略。所謂的數學生活化,指的就是從學生當前所擁有的經驗出發(fā),讓學生去親身體驗利用抽象的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樣做將更加有助于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也能夠讓學生對數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有一個切身體會。和初中、高中、大學等階段的數學相比,小學數學中聯系生活實際的內容顯得更為豐富,因此,小學數學更應該生活化,不僅僅要為學生提供生活化的情境和例題,還要引導學生去加強實踐,只有這樣才能夠讓數學課堂體現出真正的生活化。下面主要就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實施策略進行探討。
一、結合生活實際進行課堂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想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須要對課堂導入進行重視。要讓教學實現生活化,就需要從一開始就創(chuàng)造出一個生活化的開端,這樣將能夠更好的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入階段是課堂的起始階段,處理的效果如何會直接對后面的教學效果產生影響,因為這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情緒以及思維的活躍度。在導入新課時與學生身邊經常出現的實例進行聯系,能夠將學生所需要學習的內容變得具體化、形象化,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內在的認知需求。例如在教學百分數的意義時,可以通過這樣的問題來進行導入“同學們,你們在喝牛奶的時候有沒有留意到上面寫著‘脂肪,蛋白質??這些內容呢?你們知道其中的等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嗎?”聽到這樣的問題,學生們都會去主動的回憶,并也會產生出想要知道里面的“”等數字表示的是什么意思,進而產生出內在的認知需求,這將有助于他們積極的去學習新課。
二、課堂教學內容生活化
整合教學內容,使新知呈現形式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如計算、應用題、幾何初步知識等內容展示生活化。如一位教師在教“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時,安排了這樣環(huán)節(jié):你們知道我們人體的許多有趣的比嗎?頭與身高的比大約是1:7,腳底長與身高的比大約也是1:7,將拳頭翻滾一周,它的長度與腳底的長度比大約是1:1??知道這些有趣的比有許多用處:到商店買襪子,只要將襪子在你拳頭上繞一周,就知道這雙襪子是否適合你穿;假如你是警察,只要發(fā)現罪犯的腳印,就可以估計出罪犯的身高??這樣可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主動參與新知識的探究,在獲取知識的同時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讓學生經歷了一次知識發(fā)現的過程,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三、拓展延伸,運用過程生活化
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學習的生活化,在平時的生活中更要學會去“應用”,在應用中鞏固和提高所學知識,那才是一個完整的感受生活的過程。如寫“數學日記”,學生運用語言表達出自己在數學學習中的新思想、新發(fā)現,可以幫助學生系統地思考問題、探究問題,深化對問題的理解,找到成功的感受和體驗,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在教學中讓學生編寫“我和數學”的故事,寫“數學日記”,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數學的感受能力,深化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引導學生感受數學就在身邊,數學與生活聯系緊密。如讓學生寫在家里爸爸媽媽用到了哪些數學知識,上商店買東西又用了哪些數學知識??通過記“數學日記”,既讓學生探究了生活中的數學,明白了數學知識不僅有用,而且在生活中時時處處都在用,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教師通過閱讀學生的“數學日記”,也可以了解學生有沒有較強的“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使以后的教學更有針對性。
四、課后練習,強化知識體驗
課堂知識教授完畢,教師要有意識地設置一些具有生活趣味的題目交給學生完成。目的是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并能通過課后的實踐操作體驗來鞏固強化課堂知識。比如,學習了“濃度”之后,要求學生回家根據家人的喜好程度親手給他們泡一杯糖水,喜歡甜東西的放兩勺糖,不太喜歡的放一勺糖,爺爺奶奶身體不允許吃大量糖的放一點點或者不放,分別嘗一下每杯水的甜度,根據自己所放糖的多少與水的比例算一下濃度。類似的課后作業(yè)十分受學生喜愛,甚至不用監(jiān)督都能圓滿完成。
五、實施生活化的教學評價
評價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體現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例如: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常能聽到這樣評價“你越來越聰明了”、“你的表現讓老師感到特別驚喜”、“你的想象力真豐富”等。真誠的贊賞帶給學生成功的體驗,讓學生的臉上始終洋溢著自信的笑容?!叭绻隳艽竽懸恍┚透昧恕保膭畹脑捳Z帶給學生愛和希望,促使他們努力走近老師期待的目標。教師的一顰一笑,一個動作,一個手勢,一個眼神,往往能發(fā)揮積極的作用。在課堂上,當學生有較好的表現時,教師應該不要忘了給學生一個真誠的微笑,一句贊賞的話語,一陣熱烈的掌聲,以示鼓勵。在鼓勵和表揚下,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產生積極的學習欲望和情感,從而主動地去求知,繼而提高其教學質量、教學效率。
總之,要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最重要的是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價值。在教學中我們應注重聯系生活實際,積極尋找身邊的數學,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松,而且能較好地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馬灼均.數學生活化教學研究.祖國:建設版,2013.8.
[2] 程艷.如何使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10.
[3] 李俊華.淺談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策略[J].學周刊,2012,(22).
[4] 李愛云.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策略[J].學周刊,2011,(09).
[5] 俞正強著.數學學習與"數學生活化"的課堂把握[M]小學數學教師,2005.
[6] 林華民.世界經典教育案例啟示錄[M].農村讀物出版社,2003.
[7] 陳鶴琴.兒童心理之研究[M].商務印書館,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