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志寧
[摘 要] 問題解決是初中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問題解決指向學生的思維品質,能夠促進學生有效地解決問題.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對問題解決有科學的理解,并通過創(chuàng)設恰當的情境,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品質. 通過有效的評價來引導學生反思,可以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之后更好地生成問題解決思維,然后反過來實現(xiàn)有效地解決問題.
[關鍵詞] 初中數學;問題解決;解決問題
“問題解決”是《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在課程標準中關于這個概念進行了四點表述: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增強應用意識,提高實踐能力;獲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發(fā)展創(chuàng)新意識;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從初中數學教學的角度來看,這四點表述既是對問題解決的一個解釋,也是對問題解決所代表的學習品質的一種解釋. 在當前的教學實際中,由于教學經驗的作用,教師對問題解決的理解往往還停留在經驗階段,或者說即使是引用一些理論,也沒能將理論進一步內化,因而在實踐中出現(xiàn)了理解偏差導致的教學偏差,或者是“兩張皮”的現(xiàn)象. 顯然,這樣的理解最終是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故而本文嘗試再次對“問題解決”做一梳理,以更好地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問題解決的基本理解
問題解決原本是一個心理學概念,在數學教學的語境下,其有如下幾點指向性極為明確的理解:
其一,問題解決是一種教學方式. 以教學形式存在的問題解決是面向教師的,教師要通過對數學知識發(fā)生過程的研究,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著的問題解決過程,這樣就可以通過對應的教學實施給學生提供一個“可游泳”(隱喻)的環(huán)境,從而培養(yǎng)學生“會游泳”的能力.
如“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類項與移項”(人教版七年級上冊)這一內容中,讓學生發(fā)現(xiàn)合并同類項與移項的策略,就是一元一次方程如何求解這一問題的具體解決策略. 學生從面對問題(由教師提供),到運用已有的知識去列出方程并求解,就是一個問題解決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是如何得到解決的,能讓其發(fā)現(xiàn)“合并同類項與移項”就是“一元一次方程如何求解”這一問題的解決辦法,從而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生成問題解決的思路.
其二,問題解決是學生數學學習品質的體現(xiàn),表示著學生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 問題解決作為學生的學習品質,是初中數學教學中最需要關注的一個問題,即問題解決教學最終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這個能力對應著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尤其是實際問題的能力.
如上面所舉的一元一次方程的例子,在數學教學中,更多的是需要面向生活實際,并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方程模型,這也是問題解決的一個組成部分. 實踐證明,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往往就是問題解決的關鍵第一步.
其三,問題解決是數學課程目標. 作為課程目標的問題解決,是從宏觀方面對問題解決提出的總要求,對于一線教師而言,通常只需要知道這一點即可,不需要過多闡述.
上面三點闡述中,第一點是面向教師教學理解的理論基礎,而第二點則是教學實踐中的關鍵. 下面的闡述也將圍繞第二點來具體說明.
問題解決與問題情境
面向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情境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很多時候,情境創(chuàng)設往往存在著目的性不強或者目標偏移的情形,事實上情境如果瞄準了問題解決這一目標,才能真正彰顯出其魅力.
在“二次函數與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學中,面臨的問題是理清函數與方程的關系,并能夠通過對二次函數的研究以對一元二次方程有新的理解. 于是筆者給學生設計了一個斜向上拋物體運動的情境:給出一個小球的拋射角與拋出速度,創(chuàng)設一個拋物線形成的真實情境,在理想狀況即不計空氣阻力的情形下,給出小球的飛行高度與時間的關系h=vt-5t2(v的數值可以直接給出,以減少學生的思維難度),然后提出相應的問題,如:飛行高度最大是多少?從飛出開始到落地需要多長時間?多長時間以后飛行高度達到20米(需要對v準確賦值)?
在課堂上,這個問題的形成可以設計一個過程:教師彈出一個粉筆頭,就是一個真實情境;畫出拋出的軌跡,就是一個拋物線;基于這個情境賦予粉筆頭以相關的數據,并提出相應的問題,就成為上面題目的實際問題. 學生在面對此問題時,就是在情境中面臨著問題解決的過程.
在此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會經歷一個短暫的加工:先通過數學抽象并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構建出拋物線模型;賦值之后需要結合問題思考飛行高度與哪些因素有關,水平移動的距離又決定于哪些因素?尤其重要的一個問題是:此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所依靠的二次函數的圖像,與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又有什么關系?這個問題的解決與上面提出的第三個問題密切相關. 事實上在此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一直是建立在情境之上的,實際問題中的飛行高度其實就是二次函數演繹為一元二次方程后的y值,而所需要求的飛行時間t就是對應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也是在此關系的梳理中,學生發(fā)現(xiàn)了二次函數與一元二次方程之間的關系. 而這個關系的發(fā)現(xiàn),正是本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重點!
由此可見,問題解決與問題情境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問題解決能力可以在問題情境當中更好地得到培養(yǎng),而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依據本質上是指向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yǎng)的.
問題解決到解決問題
需要明確指出的是:問題解決與解決問題不是同一個概念. 問題解決相當于一種思維方式,表征著學生的學習品質,而解決問題是面臨具體問題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具有步驟性、程序性的思路. 兩者之間更多的是一種前者促進后者、后者表現(xiàn)前者的關系. 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問題解決能力是在具體的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的,而解決問題的具體思路又來自于問題解決的思維. 這不是一種死循環(huán)的關系,而是學習原本就是這樣的:很多時候,初中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并沒有明確的問題解決意識,問題的直接出現(xiàn)、問題的變式呈現(xiàn),所提供給學生的都是具體的解決問題的機會,而在此過程中,作為思維品質的問題解決能力也在逐步形成,待這種思維變成一種顯性的意識之后,就有可能反過來促進學生更好地解決問題.
例如,在上面所舉的“二次函數與一元二次方程”教學的例子中,待上述過程精加工完畢之后,學生就會形成關于二次函數與一元二次方程的明確關系,也就是說學生形成了一種較好的問題解決的思維品質. 這個時候再給學生一個類似的問題,如已知二次函數y=-2x2+8x的值為6,那自變量x的值是多少?學生在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可以迅速地利用剛才形成的思維品質,將該二次函數轉換成一元二次方程-2x2+8x=6來進行求解,這幾乎是所有學生都能完成的轉換,其就得益于上一個環(huán)節(jié)問題解決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當然也有復雜一些的時候. 這個復雜就是指給出的問題情境可能是學生感覺到陌生的,這個時候學生就需要借助數學推理來選擇相應的模型進行求解,而這個過程,實際上也是問題解決思維在發(fā)揮作用. 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當學生面對多邊形而要求其內角和時,學生的第一反應往往是無所適從,但隨即就能從三角形內角和的知識出發(fā),經由構建三角形并判斷一個n邊形可以分成多少個三角形,進而得出求多邊形內角和的普適公式. 這個時間可能不長(實際上只有四五分鐘左右),但學生就已經經歷了一個完整的數學推理,并利用問題解決思維成功地解決了問題.
問題解決的評價反思
在教育的語境下,問題解決作為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就不能只依靠其自然生長. 教師干預的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評價的運用,以評價促進學生的反思,是問題解決思維能力形成的關鍵.
如上面所闡述的一樣,學生的問題解決思維能力往往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默默地”形成了,這決定了問題解決思維常常以默會知識的形態(tài)存在著. 在初中階段,學生的思維處于覺醒時期,因而問題解決思維品質的形成就處于一個黃金時期. 要想讓學生的這種隱性思維品質變成顯性的能力,教師在具體教學中進行積極的評價是必需的. 如上面例子中,當學生發(fā)現(xiàn)合并同類項和移項可以有效地解決一元一次方程時,教師通過評價,讓學生反思解決問題的過程,反思“合并同類項”“移項”這兩個概念所表達的含義,是將解決問題過程中的模糊認識上升為清晰的問題解決思維的關鍵;又如二次函數與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學中,通過評價引導學生反思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與轉換方式,就可以將具體解決問題過程中形成的認識,上升為問題解決思維等.
總之,學生的反思更多的是靠教師來引導的,而引導的具體手段就是評價,尤其是指向學生思維品質的評價,往往是受到學生歡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