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wèi)玲?オ?
[摘要]現(xiàn)在的高年級學生,大多已進入青春發(fā)育期,并出現(xiàn)叛逆現(xiàn)象,簡單說教不但效果不理想,而且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不能達到預期思想教育效果。運用教學實例闡明如何用“暗示”的手段引導學生主動地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關鍵詞]叛逆期;行為;有效引導;暗示法
[中圖分類號]G6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068(2017)24009601
暗示教學法一詞,又稱啟發(fā)教學法,它是保加利亞暗示學專家格奧爾基·洛扎諾夫在60年代中期創(chuàng)造的,被稱為是一種“開發(fā)人類智能,加速學習進程”的教學方法?,F(xiàn)在的高年級學生大多已進入青春發(fā)育期,并出現(xiàn)叛逆現(xiàn)象,簡單說教不但效果不理想,而且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不能達到預期思想教育效果。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呼喚、鼓舞?!蹦敲?,在思想教育的過程中,怎樣用暗示的手段引導學生主動地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呢?
一、榜樣暗示
《教育學》上指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它對學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毙W生的模仿力特別強,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成為學生的榜樣,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因此,教師要做好學生的榜樣,以暗示學生良好行為的形成。記得有一次,我發(fā)現(xiàn)班上的教室潔白的墻上有幾個男孩的鞋印,當時,我分析,極有可能是班上的學生做的,要查出當事人來,不但要花費精力和時間,而更主要的是效果不會理想。于是在當天,我親自打來水,拿抹布擦了起來——我的行為感染了學生,學生都爭著要幫忙,踩墻壁的學生還主動承認了錯誤??梢姡處煱駱咏o了學生無窮的動力,無形中暗示了學生以此為榜樣不斷地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環(huán)境暗示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適當?shù)乩弥車h(huán)境來暗示學生,這種教育手段不但學生容易接受,而且其中的教育道理顯而易見,效果良好。如在去年任教的五年級學生中,有一段時間班上的男同學迷上了踢足球,這本是好事,錯就錯在他們不分場合想辦法擠時間踢足球,每節(jié)課下課鈴一響就迫不及待地沖出教室到足球場踢起來,到下一節(jié)課上課鈴響了,還不收場,通常要遲到兩三分鐘,而且每次都是滿頭大汗、氣喘喘地回來,嚴重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秩序,科任老師都意見很大。我想:這幫小鬼現(xiàn)在正是在足球的“水深火熱”當中,如果簡單說教,強行阻止,效果可以想象。于是,從那天起,凡是我的課,我都提前五分鐘進教室,把黑板檫干凈,收拾好講臺,把平臺、教具準備好,并播放輕柔的音樂,然后,我站在教室門口等待學生們進教室。當球迷們進來時我鞠個躬,溫柔地說:“我的孩子們,未來的足球冠軍,老師在這等候已久了!”果然,三天后,這幫球迷們似乎領悟到什么,上課不敢遲到了。這種溫和的暗示教育法,學生容易接受,效果良好。
三、評價暗示
高年級的學生正處在青春發(fā)育期,逆反心理相對較強,在教育的過程中如果老師對學生批評太多,總是找學生的缺點,指出學生的不足之處,教育效果不但甚微,而且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因此,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征,我們可以采用表揚一部分學生來暗示其他學生的方法,以達到我們的預期教育效果。如我們學校有早上來到學校打掃校園的習慣,我們班實行分4人組包干責任制,大部分小組的成員能分工合作,輕松完成任務,可是就有兩個組輪到他們打掃時不但沒有完成任務,給隊部扣了分,他們的組長還老是到我這投訴,不是哪個同學遲到校沒有參與打掃就是哪個同學偷懶。于是在班會課上,我沉住氣,對沒有完成任務的小組不批評,而是大張旗鼓地表揚了做得好的小組,并請他們介紹經(jīng)驗,如怎么分工,怎么完成任務,讓其來暗示其他小組怎樣組織分工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務。這一招果然好使,接下來的環(huán)境衛(wèi)生的打掃沒有讓我操心過。
四、情感暗示
教育過程不僅是認識信息的過程,更是情感信息的交流過程。因此,舉凡高明的教師,都是將情感因素傾注于教育之中。如,我校有一名學生經(jīng)常欺負其他同學,總是惹是生非,接他的班主任都感到頭痛。有一次,這位學生又在學校的廣場跟小一級的同學打架,結果打架的兩個學生的臉都抓傷了,流出了血。新調來的班主任卻不動怒色,連忙拿起萬花油和棉花就跑去廣場,邊流淚邊為他們止血,并不停的問:“痛嗎?我的孩子,你媽媽知道了一定心庝死了……”這位學生被老師的真情感動了,從此特別信任新來的班主任,慢慢改掉了經(jīng)常欺負同學的陋習。可見,這種情感暗示所產(chǎn)生的“磁場效應”,不僅引導學生主動“改過自新”,還可以大大地拉近了師生之間的關系。
綜上所述,以上的各種暗示法在教育過程中遵循了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生長發(fā)育的規(guī)律,做到了尊重個性、因材施教,讓學生主動地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可謂教育界的“無聲勝有聲”!
(責編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