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著
【摘 要】歷史教學的反思,不僅是對教學實踐的反思也是對教學經驗和理論的思考、總結、應用和分析。在思考歷史教學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這就要求我們在教歷史的時候,應把歷史教學的現狀放在第一位,分析教學現狀的問題和不足,針對問題展開思考、研究,從學生分析能力培養(yǎng)和教學參與兩個方面總結經驗、摸索技巧,以提高歷史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高中歷史;課堂效果;解決問題;分析能力;教學參與
歷史課非常有趣,大多數學生都很喜歡上歷史課,特別是老師講歷史故事的時候,基本上每個學生都聽得津津有味,目不轉睛的盯著老師,生怕遺漏了一句話。這么認真的聽講但是歷史成績卻差強人意,為什么?因為歷史教學的課堂效率不高,需要改進。在歷史教學中需要改變學生“聽熱鬧”的學習方式,啟發(fā)其積極思考,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一、聽熱鬧與解決問題的思考
在歷史教學中,大多數學生喜歡“聽熱鬧”,不會思考故事背 后的事件和主題。例如必修一《太平天國運動》教學中,學生基本上都愛聽“石達開遠征”,“太平天國與清軍對抗”的故事,也喜歡探究楊秀清、石達開等人最后的結局和他們的英雄事跡,但對于《天朝田畝制度》、《資政新篇》等卻不愿深入的了解,當教學進行到這里的時候,學生的情緒有明顯的起伏,更沒有學生主動的思考他們?yōu)槭裁匆l(fā)動戰(zhàn)爭,也沒有人將天災、外族侵略與這次人民自發(fā)的反清戰(zhàn)爭聯(lián)系起來。在教學中,可以將故事分為幾個方面講解,例如楊秀清,他出身貧寒,這樣一個人怎么有勇氣和清政府為敵?讓學生參與分析,一個人在怎樣的情況下才能爆發(fā)自身的潛能,清政府的壓迫使民族、階級矛盾激化;外族的侵略、戰(zhàn)爭等使人民水生火熱;還有天災、自然災害等,將這些融入英雄故事中,學生通過聽故事就能整理出太平天國運動發(fā)生的原因。
此外,教學中整理好教學思路,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同樣以《太平天國運動》為例,將其發(fā)展繪制成一個清晰的知識導圖:從太平天國運動的開始,也就是“金田起義”到“天津淪陷”制作成一個簡圖引導學生對整個歷史事件進行認知,通過圖學生可以看到“金田起義”后,太平天國定都天津,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隨之達到鼎盛,后隨著內憂外患,太平天國進入衰敗時期,不久后頒布了《資政新篇》,但最終也沒能挽回失敗的結局。那么《天朝田畝制度》到底是什么,后來為什么會出現《資政新篇》,它的實施有對當時的時局有怎樣的影響,在興衰成敗中引導學生思考“治江山”的問題,引領學生思考該章節(jié)的重點內容。
可見,要改變學生歷史教學中“聽熱鬧”的現狀,就要針對教學內容對所學知識進行認真的分析和加工,以學生感興趣的故事、人物事跡等為載體,完善知識的轉化與融入,逐漸的培養(yǎng)學生從事件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使學生的歷史知識應用能力得到切實的提升。
二、提高學生對歷史事件分析能力的思考
歷史教學中學生的歷史事件分析能力不強,是導致課堂效率提高難的關鍵原因,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事件分析能力,需要老師精心準備教案,多元化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思考、主動思考的意識。
還以《太平天國運動》為例。該章節(jié)學習的重點知識有兩個比較類似,《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那么老師就可以利用對比的形式將兩個重要內容的學習聯(lián)系起來。如列表,讓學生填充內容。從人民歡迎程度、階層愿望、順應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嗎?實施的狀況如何?實施的影響因素等,老師羅列出問題后交給學生探討,在討論中增強學生之間的互動,提升他們主動探索知識的能力。討論后補充表格,老師進行點評和補充,在教學中通過溝通和交流的方式提升學生的歷史事件分析能力。在對《太平天國運動》的評講中,老師也可以引用孫中山、毛澤東等偉人的言論,讓學生從中受到啟發(fā),學習評價歷史事件的客觀角度。
三、教學結合提高學生的教學參與
教學結合體現了老師與學生的合作學習,在歷史教學中,教學結合能夠提高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提高歷史教學課堂效率。
首先老師要正確的定位自己和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在課堂上盡可能的讓學生多發(fā)言、多討論。例如《太平天國運動》教學中,對于這次運動的意義讓學生討論、總結,老師為學生構建該章節(jié)學習的框架,并為以后的學習打好基礎。例如,分析太平天國運動的特點,可以從時代背景、起義原因、失敗原因等方面進行分析,以便在《辛亥革命》學習時,讓學生嘗試應用老師的分析框架,來合理、科學的分析歷史問題。
其次,一定要重視學生在教學中的參與程度。只有學生充分的參與其中,學的效率才能提高,才能有效促進教學效果。例如,《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這一章節(jié)相對與其它章節(jié)更容易學習,為什么呢?學生接觸的多、了解的多,在課堂上發(fā)言積極、勇敢,老師再適當補充一些知識內容,課堂教學效果極好。這也給老師一個啟示,就是在教的過程中一定要培養(yǎng)學生學的趣味性和自覺性。
第三,在教學中要多注意一些細節(jié)問題的處理。例如,提出問題后,要給學生留夠時間,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思考、討論、分析、整理答案。又如,采用翻轉課堂教學,要讓學生做好課前準備,利用任務卡,問題設置等手段,讓學生提前做好知識的整理和積累,這樣在課堂上才能充分的發(fā)揮翻轉課堂的效果,將這些知識應用到歷史教學參與中,能夠順利的解答相關的問題。
歷史教學的反思是一個科學、動態(tài)的過程,要在不斷的實踐中不斷的摸索和思考,尋找更好的解決歷史教學問題的方法和途徑,使歷史教學有更大的創(chuàng)新和成就。同時應立足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提高學生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知識的應用能力,提高學生歷史綜合學習能力,這才是歷史教學反思的重要目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徐塞琴.淺談高中歷史必修三教學中課堂設計有效性的幾點反思[J].新課程:教研版,2012(08):10-11
[2]王志勝.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評價體系構建之我見[J].中國歷史教學參考,2016(9X):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