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學文
【摘 要】本人在邊疆教育一線從事高中語文教學和班主任工作13年,在不斷的積累學習中有一定的教育教學經(jīng)驗,也經(jīng)歷了許多教育教學改革,其中印象最深的是課堂改革,先是聽說,后是被派去觀摩學習,再是引進嘗試各種模式,但總是不得要領,學來學去,試來試去,效果不佳。后來,靜下心來,對課堂改革進行了認真的總結(jié)反思,發(fā)現(xiàn)問題的關(guān)鍵是沒有弄清課改的核心問題:改什么,為什么改的問題。導致學標不學本,課堂改革不得要領??偨Y(jié)出一個道理,課改是個形成自己的體系并不斷地補充完善的過程。在此,把一些心得和大家分享,對廣大像我一樣正在嘗試課改的同行,尤其是邊疆民族地區(qū)的教學改革提供一些經(jīng)驗。
【關(guān)鍵詞】課改;核心;以讀為首;綜合運用
一、課堂改革的核心是改進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拓寬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
過去學了很多課堂改革模式,如:山東杜郞口中學的“10+35”模式;山東昌東二中的“271”模式;山東兗州一中的“循環(huán)大課堂”模式;江蘇灌南新知學校的“自學·交流”模式;河北圍場天卉中學的“大單元教學”模式;遼寧沈陽立人學校的整體教學系統(tǒng)和“124”模式;江西開武寧達中學的“自主式開放型課堂”;河南鄭州第102中學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自主課堂”;安徽銅陵銅都雙語學校的“五環(huán)大主課堂”等。但越學越糊涂,越覺得不會上課了,也迷茫了,因為在實踐每一種模式的時候看到的感受到的效果總與宣傳的效果相去甚遠,有時懷疑自己方法不對,有時懷疑這些模式不行……后來在哲學書里找到了答案,要解決問題要抓住主要矛盾,這關(guān)鍵在于沒有抓住課改的核心。那課改的核心是什么呢?研究這些模式后發(fā)現(xiàn),實際上所有的模式都在探尋解決一個問題,那就是解決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拓寬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
二、以科學和理性為導向,對目前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和途徑進行研究,解決課改改什么的問題
從學生接受知識的角度講,目前,從小學到高中,接受知識的方式是聽,就是聽老師講,聽占接受知識方式的90%以上。從第一節(jié)到最后一節(jié),老師們你方唱罷我登場,輪番轟炸學生的耳朵,有的連早晚自習都得聽老師講。這是極不科學和理性的現(xiàn)象。
首先,聽容易累,學生容易分心,造成學生接受的知識漏洞百出,不全面。時間長了,學生之間的差距會隨著分心程度的不一而拉大,成績不好的學生會出現(xiàn)惡性循環(huán),越來越差。注意力比較集中的學生,也難免有漏洞,成績怎么也突不上去,造成有的學??傮w成績還可以,但想考“清華”“北大”等一流學校就會很困難的現(xiàn)象。
其次,聽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先入為主,死板記憶,學習知識成為模仿行為,而不再是理性認知的行為。
聽起來,可能有點嚇人,但以“講”為最重要的傳授知識的途徑的學校,都有這些狀況,只是輕重程度不一罷了。那應該怎樣做呢。就是要研究傳授知識的途徑,對傳授知識的途徑進行科學理性的研究,根據(jù)學科特點和不同課型綜合運用。這是課改的核心,抓住這個核心就抓住了課改的本質(zhì),就能確定如何改,改什么的問題??偨Y(jié)多年的經(jīng)驗,給學生傳授知識的途徑主要有“讀”“聽”“練”“論”“思”“動”等途徑。
三、以“讀”為首,“讀”“聽”“論”“練”“思”等綜合運用,解決怎么改的問題
(一)“讀”,即通過閱讀獲取知識
閱讀是一種理解,領悟,吸收,鑒賞,評價和探究文章的思維過程,這是獲取知識的最佳也是根本的途徑,理應成為一種最佳的教學手段。
首先,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有“閱讀”才得以傳承。自從有了文字,人類文明就一代接一代傳承下來,“閱讀”是文明傳承活動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
其次,閱讀獲得的知識是立體的全面的。閱讀最大的好處是主動獲取,相對于“聽”“看”等方式閱讀的主觀性更強,閱讀是“我要讀”“我自己來”“想怎樣讀,就怎樣讀”的過程,對知識的處理靈活性更強。
第三,閱讀是自學的根本手段,而自學是終生學習的必備能力。
很多人有個疑問,相對于西方學生,中國學生學習成績好,但為什么出不了那么多頂尖人才,或者相比較而言中國學子為什么顯得后勁不足。我的理解是中國的學生太依賴于“聽”知識,而忽略了“閱讀”獲得知識,離開學校后也就喪失了獲取知識的手段或獲取知識的能力不足了,所以,學校應讓學生養(yǎng)成通過閱讀獲取知識的習慣,無論是哪一個科目,都應以培養(yǎng)學生閱讀獲取知識的能力為教學第一要務。
如何讓閱讀成為一種教學手段呢?
首先,在學生進校第一學期,語文課解決閱讀的方式方法,其它科目作為閱讀訓練材料。這需要語文教師與其他教師之間協(xié)調(diào)配合,通力合作。語文教師在教閱讀方式方法時以其它科目內(nèi)容作為閱讀訓練的材料,這樣必然要求語文教師要熟知其它科目的內(nèi)容和進度,盡量在上該內(nèi)容前舉例。其他教師要主動與語文教師溝通,把學生閱讀中遇到的問題及時反映給語文教師。通過一個學期的訓練,讓學生獲得閱讀各個科目的能力,之后各個科目就可以先讓學生閱讀了。這是讓閱讀成為教學手段的前提。
其次,讓閱讀成為每個科目教師“講”之前的必備的環(huán)節(jié)。目前有些學校有些科目也要求學生預習。只是不夠規(guī)范化和系統(tǒng)化。要使各科目的閱讀規(guī)范化和系統(tǒng)化。一需要教師改變觀念,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二是學校要有制度保障。三要讓學生做好閱讀筆記,教師檢查學生筆記,把學生筆記作為備課的重要參照,學校要把學生筆記作為常規(guī)檢查內(nèi)容之一。
(二)在“讀”的前提下,根據(jù)學科特點“聽”“論”“練”“思”等相結(jié)合,創(chuàng)造教學手段豐富,方式多彩有趣的課堂
有了“讀”的保障,學生就有了對所學知識的整體認知,“聽”“論”“練”等學習活動目的性就明確了,也知道了重點是什么,這樣課堂才能活躍而有效。反之,在學生沒有閱讀的前提下教師就開講,學生接受知識的難度就加大。
“論”,即通過讓學生討論獲取知識的方式,我們是要改變“師講生聽”的單一的授課方式,但如果又以“討論”為單一的授課方式,就只是用“論”代替“聽”而已,滿足不了學習各學科復雜知識的需求。學生要學那么多的科目,每個科目有都各有特點,課堂又會那么多情況,而有人卻主張用單一的授課方式解決所有問題,簡直是頭腦簡單。我認為“論”只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一種途徑而已,但不能認為課改就是把“聽”改為討論。
還是以“讀”為前提,如果學生沒有閱讀作為前提,教師沒有巧妙設計問題,討論就會無效或者效率低,談不上高效課堂。具體做法為:教師了解學情后,設計好問題,讓學生討論,教師要關(guān)注討論的有效性,把控整個討論的過程,討論結(jié)束后教師一定要有講解,講解以討論的情況而定,解決學生討論后的存疑。訓練應以學生為主。同樣,教師也要避免代替學生思考,這種方式表現(xiàn)在語言上常出現(xiàn)“……,對不對?”“……是不是?”……課堂看似很熱鬧,一問一答,但這是無效問答,實質(zhì)是教師在代替學生思考。所以課堂訓練要給學生邊訓練邊思考的時間,教師以學生練后點撥為主,如能個別輔導效果更好。
四、課改借鑒但不模仿,創(chuàng)建自己的模式
實際情況實際分析,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quán),課改是要針對學校、學生情況而定的,如果模仿哪家哪派的做法都是違背規(guī)律的,因此,每個學校,每個教師都要根據(jù)實際情況,自成“一派”,只要抓住課改的核心:改進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拓寬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就能創(chuàng)建自己的課改體系,然后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要樹立人人都是專家思想,而不是某些人定出方法,模式,人人照做。